余來寧等
摘要 [目的] 為草魚雜交育種提供參考。[方法] 用草魚卵與鳡精子進行人工雜交, 觀察和記錄雜交后代胚胎與胚后發(fā)育情況。[結果]雜交一代的平均受精率、孵化率和成活率分別為(75.8±6.2)%、(41.9±8.2)%和(9.3±3.7)%。在水溫20.1~21.6 ℃下,受精卵經34 h 25 min孵化。初孵仔魚全長(5.8±0.12)mm,出膜3~4 d開始攝食輪蟲和藻類。經65 d培育發(fā)育成幼魚,鱗片出齊,全長(74.0±2.1)mm。[結論]草魚♀×鳡♂F1代胚胎發(fā)育介于雙親之間,其形態(tài)與母本草魚相似,生長比草魚快,與父本鳡相近。
關鍵詞 草魚;鳡;雜交;胚胎發(fā)育;胚后發(fā)育
中圖分類號 S965.1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0-06639-07
Research on Embryonic and Post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the Hybrid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Elopichthys bambusa ♂)
YU Laining et al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urpose w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rossbreeding of grass carp.[Method] We conducted hybridization between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and Elopichthys bambusa (♂) by artificial methods.The process of embryo and postembryonic development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 Result] The fertilization rate, hatching rate and survival rate of the hybrid F1 were(75.8±6.2)% ,(41.9±8.2)% and (9.3±3.7)%, respectively.At the water temperature of 20.1-21.6 ℃,the larvae hatched out on about the 34 h 25min after fertilization.The whole length of newlyhatched larvae of the hybrid F1 was(5.8±0.12)mm.The larvae could feed rotifer and unicellular algae after 3 or 4 days hatching.Post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the hybrid at the formation of scales, lasted for 65 days, when the young was (74.0±2.1) mm in whole length.[Conclusion] The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hybrid F1 was intermediate to their parents, the form of the hybrid F1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eir female line of grass carp and the growth rate of larva was faster than grass carp similar to that of their paternal fish.
Key words Grass carp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Elopichthys bambusa; Hybridization; Embryonic development; Postembryonic development
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鳡(Elopichthys bambusa)均屬于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分屬草魚屬和鳡屬。草魚為草食性魚類,肉味鮮、生長快、養(yǎng)殖成本低,是我國重要的淡水養(yǎng)殖的對象,產量在世界淡水養(yǎng)殖種類中居第二位。但是,草魚抗病力差,魚種成活率低,嚴重影響了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為了提高草魚的抗病力,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科技人員以草魚作為親本開展了大量的人工雜交育種試驗,包括3個屬間雜交和7個亞科間雜交[1]。但未能成功培育出抗病草魚品種。
鳡是典型的兇猛性魚類,以活魚為食,具有生長快、個體大、抗病力強、肉質堅實、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等優(yōu)點,是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上等食用魚類,在歷史上曾被當作“害魚”被清除。目前,由于自然資源急劇下降,天然鳡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近年來在我國南方許多地區(qū)相繼開展鳡的人工繁殖和養(yǎng)殖,鳡已逐步成為新型的養(yǎng)殖對象。
鳡與草魚的親緣關系較近,二者許多性狀存在優(yōu)勢互補。因此,采用草魚與鳡雜交是較為理想的組合。1975年,長江水產研究所等開展了草魚×鳡雜交試驗,但未能獲得魚苗[2],此后未見到草魚和鳡雜交的報道。目前鳡的人工繁殖技術已經取得突破,為開展雜交試驗提供了有利條件。為了探索提高草魚的抗病力,筆者以草魚為母本,以鳡為父本,開展了草魚×鳡雜交試驗(簡稱草鳡雜交,后同),并對雜交后代的胚胎發(fā)育、胚后發(fā)育與成活率以及早期生長進行了研究,旨在為進一步開展草魚雜交育種奠定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親本來源 雜交試驗在武漢江夏區(qū)魯湖漁場繁殖基地進行,雜交親本由武漢市四匯水產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提供,草魚為長江捕撈的野生魚培育成的親魚,鳡為從長江或湖泊中捕撈的野生鳡馴養(yǎng)成的親魚,2013年使用的鳡是2007年人工繁殖魚苗培育成的親魚。2010~2013年,共進行5次雜交試驗,草魚親魚共31尾(♀15尾、♂16尾,個體體重為7.1~13.3 kg),鳡親魚29尾(♀14尾、♂15尾,個體體重為7.0 ~14.8 kg)。
1.2 催產、雜交及孵化
選擇發(fā)育良好的草魚和鳡2~3組,參照夏小平等[3]的方法對雌雄草魚和鳡進行人工催產,根據水溫和2種魚不同的效應期,設計催產時間,一般草魚提前1~2 h,注射催產劑的草魚和鳡親魚分別放入不同的產卵池中,觀察親魚的發(fā)情情況,沖水控制好2種魚的效應時間,使之同步。到達效應時間后,檢查排卵和精液情況,選擇質量好的精卵,立即進行人工授精。雜交受精卵放入孵化環(huán)道或自制的U型孵化器中進行孵化。同時,進行草魚和鳡同批卵自交, 放入孵化條件相同的不同孵化器中孵化,作為對照。
1.3 胚胎發(fā)育及胚后發(fā)育觀察
取部分受精卵運回實驗室,在自制的多功能玻璃水族箱(110 cm×90 cm×60 cm)中充氣流水孵化,孵化用水由儲水池(120 m3)曝氣自來水供給,每箱放入1 000顆卵,每組設A、B、C 3個平行。胚胎期每10 min隨機取樣20粒以上受精卵,置于Leica MZ75解剖鏡下進行觀察,記錄水溫和胚胎發(fā)育情況,胚胎發(fā)育階段的劃分參考易伯魯[4-5]的方法,胚胎發(fā)育各時期時間以50%以上個體到達的時間為準,使用Canon D550照相機進行顯微拍照。孵出后,每天隨機取樣10尾,用20 mg/L的MS-222麻醉后,在解剖鏡下進行觀察和拍照,對照草魚和鳡苗每5 d取樣1次,并使用目測微尺和游標卡尺測量3種魚苗的全長,進行生長比較,數據取平均值。
1.4 受精率、孵化率和成活率的計算
當胚胎發(fā)育至原腸中期和出膜期,隨機取樣3次測算受精率和孵化率;魚苗開口后統(tǒng)計A、B、C各箱魚苗數量計算成活率,取平均值。按照以下公式計算受精率、孵化率和成活率:
受精率=(達原腸中期卵數/抽樣卵數)×100%;
孵化率=(出膜魚苗數/抽樣受精卵數)×100%;
成活率=(開口魚苗數/卵總數)×100%。
1.5 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 用Excel 2010處理數據和作圖。照片通過Photoshop CS5軟件處理制成圖版。
2 結果與分析
2.1 草鳡雜交的受精率、孵化率和成活率
2010~2013年,共進行5次草魚♀×鳡♂雜交試驗。由表1可知,雜交F1代的受精率最高為83.5%,最低為65.6%,平均值為75.8%,與對照組草魚自交差異不顯著(P>0.05);雜交F1代的孵化率最高為52.1%,最低為29.2%,平均值為41.9%,與對照組草魚自交,差異顯著(P<0.05);雜交F1代的成活率最高為14.6%,最低為4.2%,平均值為9.3%,與對照組草魚自交差異極顯著(P<0.01)。
2.2 草鳡雜交F1及親本的孵化時間
在相同水溫下比較了雜交卵與同批自交草魚和鳡的孵化時間,共進行5次試驗。
從表2可以看出,在相同水溫下鳡的發(fā)育速度比草魚快,草鳡雜交卵發(fā)育速度介于雙親之間, 但雜交卵與鳡發(fā)育速度十分接近。t檢驗表明
草鳡雜交卵的孵化時間與草魚存在顯著差異(P<0.05),而與鳡差異不顯著(P>0.05)。
2.3 草鳡雜交F1代的胚胎發(fā)育
草魚卵與鳡精子受精后,吸水膨脹開始發(fā)育,吸水后的雜交卵,呈漂浮狀,無粘性,淡黃色,卵膜直徑為4.6~5.8 mm,卵長(動植物極縱長)1.8~1.9 mm,與草魚卵基本一樣。胚胎發(fā)育外形也與草魚受精卵相似,只是發(fā)育時間較長。在20.1~21.6 ℃水溫下,經34 h 25 min孵出,胚胎發(fā)育過程及主要特征見表3和圖1。
2.4 草鳡雜交F1代的胚后發(fā)育
自胚胎孵出后至長齊鱗片幼魚時止,為胚后發(fā)育階段。草鳡雜交F1代胚后發(fā)育歷時65 d,共記錄了16個主要發(fā)育期的形態(tài)和器官分化的特征,具體見表4和圖2。
2.5 草鳡雜交F1代的早期生長
草鳡雜交F1代在仔魚階段生長比雙親快,稚魚階段被鳡超過。在經過65 d的培養(yǎng)后,草鳡雜交F1代平均全長達74 mm,鳡全長達80 mm, 草魚全長為56.6 mm。草鳡雜交F1代早期生長速度間于雙親之間,比草魚快,存在顯著差異(P<0.05);與鳡的生長速度相近,無顯著差異(P>0.05)。草鳡雜交F1代與雙親草魚和鳡的早期全長生長記錄見表5。草鳡雜交F1代與雙親的早期生長比較見圖3。
孵出期05.80±0.12卵黃囊呈棒狀后部漸細,心臟位于卵黃囊前上方,體透明,可見主要血管。眼徑0.38 mm。尾長占全長的24%,與草魚相似。肌節(jié)數為9+23+13=45。圖2A
胸鰭原基期0.56.50±0.13第2肌節(jié)后下方出現月芽形胸鰭原基,心臟移至卵黃囊前端,居維氏管顯現,尾靜脈寬大。眼下有1個黑點。圖2B
鰓弧期0.77.20±0.14眼后區(qū)出現4個鰓弧,胸鰭增大,血管清晰,眼徑0.4 mm。尾長為全長的27%,肌節(jié)數為9+23+14=46。圖2C
眼黃色素期17.60±0.15眼出現黃色素,尾靜脈寬呈黃色,口微張動,出現鰓絲芽。肌節(jié)數為10+22+15=47。圖2D
鰓絲期 1.5 7.80±0.15鰓絲增長,頭抬高伸直,鰓蓋初現。聽囊增大。眼下黑點呈園形,尾靜脈及居維氏管變細。圖2E
眼黑色素期28.20±0.16眼出現黑色素,眼徑0.42 mm,眼下緣黑點消失。鰓蓋顯現。胸鰭抖動,肩帶出現。卵黃囊漸漸變細。 圖2F
鰾錐形期38.50±0.17腸管上方出現雛形鰾。卵黃囊更細長。腸管貫通??谇耙?,聽囊略大于眼睛。尾長為全長的30%左右。體淡黃色,肌節(jié)數為11+22+15=48。圖2G
鰾一室期48.70±0.18 腸管內出現褶皺,攝食,為混合營養(yǎng)時期??诙宋唬崮乙浦廖巧喜?。體青黃色,有黑色素花。圖2H
卵黃吸盡期510.60±0.19卵黃吸盡。腸管褶皺增多,吻端平寬。體側及頭部背面色素增多;胸鰭基部、尾鰭裙下葉有色素花。
尾椎上翹期712.00±0.19尾椎斜向上翹,脊椎形成。背鰭褶前端形成背鰭原基。尾鰭條12根。肌節(jié)數為13+20+15=48。圖2I
鰾二室期914.00±0.20圓球形鰾前室出現,后鰾呈錐形。背鰭褶和臀鰭褶上出現鰭條6~7根,尾鰭條16根。肌節(jié)數為15+18+15=48。圖2J
背鰭形成期1417.10±0.20背鰭與殘留的背鰭褶分離,鰭式3,7。臀鰭增長,尾長為全長的32%,肌節(jié)數為17+16+15=48。圖2K
臀鰭形成期2020.60±0.30臀鰭形成;鰭式3,8。臀鰭褶消退。尾鰭發(fā)育完整。腹鰭延伸,腹鰭褶收縮圖2L
腹鰭形成期2323.00±0.50腹鰭長成,腹鰭褶僅剩一窄條。胸鰭繼續(xù)發(fā)展,其基部色素花減退,全身布滿色素。圖2M
鱗片出現期4849.00±1.50側線鱗及其上下鱗片自前向后逐漸長出,腹鰭褶消失,外形間與草魚和鳡之間,偏像草魚。圖2N
幼魚期6574.00±2.10魚體表布滿鱗片,側線鱗45片,眼較大,外形皆與成魚相同,形態(tài)與草魚相似。圖2O
3 討論
3.1 草魚(♀)×鳡(♂)雜交F1代發(fā)育的特征 由表6可知,草鳡雜交F1代的有些性狀介于雙親之間,如仔魚的肌節(jié)數、背鰭褶后移肌節(jié)數、體長/體高及孵化時間、幼魚的鰭式、側線鱗等。這是因為表型性狀受基因控制,等位基因分別來自雌性和雄性親本,共同影響著性狀變異。有些性狀與母本草魚相接近,如卵裂細胞的輪廓、桑椹細胞叢的大小、卵黃囊腹面輪廓、仔魚尾長占全長的比例、咀型等。這可能是因為雜交的卵是由母本所提供的,受母性遺傳影響較大。另外,還有些性狀與父本鳡相接近,如生長速度。
3.2 親緣關系與雜交成活率的相關性
草鳡雜交的受精率尚好,與草魚接近,平均值為(75.8±6.2)%,但成活率卻很低僅為(9.3±3.7)%。據觀察,草鳡雜交卵有3個明顯的死亡階段:①胚孔封閉期:雜交卵受精后能正常發(fā)育,但到胚孔封閉時,很多卵因胚孔不能封閉,而停止發(fā)育。②孵化期:在孵出前后出現大量畸形胚胎,隨后陸續(xù)死亡。③開口前:因孵出的仔魚不開口,不能攝食而大量死亡。魚類遠緣雜交成活率低是普遍現象。部分已報道的魚類雜交組合成活率情況見表7。
由此可見,雜交組合的成活率與雜交組合的親緣關系相關,親緣關系越遠,雜交成活率越低,有的甚至得不到成活的后代。這是由于基因、基因表達與調控之間存在種的遺傳差異。這種差異愈大,則雜交時的不親和性也愈大[35],成活率就越低。
3.3 草魚的雜交育種
目前,以草魚為親本的雜交組合初步統(tǒng)計已有10多種,與其雜交的魚類主要包括以下種類,目間有鮻;亞科間有鰱、鳙、鯉、鯽、鯪、團頭魴、三角魴、翹嘴鲌、興國紅鯉等,屬間有赤眼鱒、青魚、鳡。草魚雜交雖然已有不少報道,但成功范例并不多,主要是因為親緣關系太遠,雜交成活率太低所致。因此,選擇親緣關系較近的屬間雜交將是今后草魚雜交育種的方向。
草鳡雜交早在40年前曾有人進行報道,但沒有獲得成活的雜交魚苗。筆者經多次試驗后取得了成功,雖成活率較低,但與以往的屬間雜交情況基本吻合。
通過草鳡雜交早期生長的速度可以看出草鳡雜交生長較快,表現一定的雜交優(yōu)勢。關于草魚♀×鳡♂雜交后代和抗病性、經濟性狀和遺傳性狀,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趙金良,李家樂,曹陽.草魚雜交育種及雜交后代生物學研究進展[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11):162-164.
[2] 長江水產研究所,廈門水產學院.兩年來淡水養(yǎng)殖魚類優(yōu)良品種選育和基礎理論研究簡況[J].動物學雜志,1975(1):43-45.
[3]夏小平,李明光,陳冬九,等.鳡魚人工繁殖技術研究[J].內陸水產,2007(3):42-44.
[4] 易伯魯, 粱秩燊, 余志堂.葛洲壩水利樞紐與長江四大家魚[M].武漢:湖北科學出版社,1988:69-116.
[5] 粱秩燊, 易伯魯, 余志堂.長江干流和漢江的鳡魚繁殖習性及其胚胎發(fā)育[J].水生生物學集刊,1984,8(4):389-404.
[6] 曹文宣,常劍波,喬曄,等.長江魚類早期資源[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43
[7] 劉銳,張培德.雜交鯉的試生產[J].水庫漁業(yè),1985(4):9-12.
[8] 楊振久.怎樣提高荷元鯉的制種效果[J].內陸水產,1982(4):36-38.
[9] 王海文.湖南省水產科技成果簡介[J].內陸水產, 1983(2):70-74.
[10] 王丙乾,賈鐘賀,徐連偉,等.日本金鱒和道氏虹鱒及其雜交后代生產性比較[J].水產學雜志,2005,18(1):38-42.
[11] 黃立斌.日本昭和錦鯉與廣西長鰭鯉雜交技術研究[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yè),2009(14):19-20.
[12] 陳建酬,蘇潤榮.太陽魚人工雜交繁殖技術研究[J].水利漁業(yè),2006, 26(6):38-39.
[13] 張玉勇,白慶利,賈忠賀,等.山女鱒和虹鱒的雜交子代與其親本后代早期生產性能的比較[J].大連水產學院學報,2009,24(4):361-365.
[14] 王念民,楊貴強,彭濤,等.3種鱘魚純種及雜交種后代育苗比較[J].四川農業(yè)大學學報,2010,28(4):507-511.
[15] 龔孟忠.大西洋牙鲆雄魚與漠斑牙鲆雌魚雜交的初步研究[J].福建水產,2009(1):89-92.
[16] 黃洪貴.倒刺鲃屬3種魚類種間雜交的初步研究[J].水產學報,2010,34(7):1062- 1067.
[17] 駱小年,王丹,李文寬.懷頭鯰♀×鯰♂雜交繁育試驗[J].水產科學,2002,2l(4):1-3.
[18] 鄭文彪,潘炯華.胡子鯰與革胡子鯰的人工雜交研究[J].水產科學,1986,5(4):1-5.
[19] 金燮理,田習初,曾國清,等.草魚與赤眼蹲雜交繁殖及苗種培育的初步研究[J].內陸水產,1997(12):6-7.
[20] 王俊,匡友誼,佟廣香,等.哲羅鮭(♀)與細鱗鮭(♂)屬間雜交不相容現象的SSR分析[J].中國水產科學,2011,18(1):547-555.
[21] 王正印,梁浩亮,葉林.鯽鯉雜交制種關鍵因素研究[J].水產科技,2006(3):22-24.
[22] 蔣宏雷,吳雄飛,沈龐幼.真鯛與黑鯛雜交繁育技術研究[J].河北漁業(yè),2009(1):25-27.
[23] 李軍林,王志堅,張耀光.白甲魚(♀)與瓣結魚(♂)雜交種的胚胎和胚后發(fā)育[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8,23(4):449-453.
[24] 劉穎,蔡明夷,劉賢德,等.大黃魚♀與黃姑魚♂雜交F1家系初孵仔魚的AFLP分析[J].水產學報,2010,34(6):852-858.
[25] 王曉清,王志勇,謝中國,等.大黃魚(♀)與鮸(♂)雜交的遺傳分析[J].水產學報,2008,32(1):51-57.
[26] 馬梁,王軍,陳武各,等.鮸狀黃姑魚與大黃魚人工雜交子代的胚胎發(fā)育[J].廈門大學學報,2002,41(3):378-382.
[27] 顧志敏,賈永義,葉金云,等.翹嘴紅鲌(♀) ×團頭魴(♂)雜種F1的形態(tài)特征及遺傳分析[J].水產學報,2008,32(4):533-544.
[28] 王波,劉振華,傅明珠,等.星斑川鰈遠緣雜交初步研究[J].漁業(yè)現代化,2009,36(5):41-44.
[29] 吳維新,林臨安,徐大義.一個四倍體雜種——興國紅鯉×草魚[J].湖南水產科技,1982(1):28-31.
[30] 郭漢青,涂福命,王賓賢,等.草魚與鳙魚人工雜交及其后代的初步觀察[J].動物學雜志, 1966(4):188-189.
[31] 北京水產試驗.魚類引種和雜交試驗的初步總結[J].淡水漁業(yè)科技動態(tài),1973(3): 15-18.
[32] 金萬昆,俞麗,楊建新,等.框鱗鏡鯉♀×青魚♂種F1胚胎發(fā)育和仔魚早期發(fā)育初步研究[J].水產學報,2006,30(1):21-28.
[33] 湖南師范學院生物系動物生殖生理研究室.提高草魴雜交種夏花成活率的試驗研究(摘要)[J].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1980(1):104-107.
[34] 楊弘,夏德全,劉蕾,等.奧利亞羅非魚♀、鱖♂及其子代間遺傳關系的研究[J].水產學報,2004,28(5):594-598.
[35] 王祖熊,張錦霞,靳光琴.魚類雜交不親和性的研究[J].水生生物學報,1986,10(2):17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