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自不待言,其對中國電影的挑戰(zhàn)更毋須多說。除了講故事,技術的實現(xiàn)度是很大的難題。幾乎每一個80后都有過小時候追看《西游記》連續(xù)劇的共同記憶,但對其中紙片狀的飛龍和鋪滿干冰的天庭同樣耿耿于懷。1996年,國人剛剛在《侏羅紀公園》等片中見識到數(shù)字特效的威力,張建亞就雄心萬丈開拍億元投資的《西游記之大鬧天宮》(以下簡稱《大鬧天宮》),孰料開機不久便告擱置,資金、技術的重重限制,使得《西游記》的大銀幕之夢一直難圓。
終于在2014年的春節(jié),《大鬧天宮》登陸大銀幕。影片是華語電影界的通力合作,并借力好萊塢提升特技水準,超4億元的投資創(chuàng)造了中國電影之最,其中98%的特效鏡頭將刷新國產(chǎn)片紀錄。
《大鬧天宮》的故事耳熟能詳,敘事的懸念幾乎不存在,因此,視聽呈現(xiàn)水準是大部分觀眾的首要關注點。經(jīng)過將近四年的拍攝制作,影片至少在這個層面對得起國人的期待。不論是孫悟空的筋斗云和七十二般變化,還是天庭的宮殿與仙山,都能符合絕大多數(shù)人的想象,固然選用的都是大紅、金、銀這些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富貴色調,而且滿堂亮,但絲毫不顯土氣,最大程度上和當下觀眾的欣賞需求融通,影片的美術設計團隊功不可沒。
考慮到影片的3D特性,影片著意設計了很多云層中穿梭和推進的畫面,那種在天空飛翔的感受,無疑強化了觀眾的新體驗。影片開篇的神魔大戰(zhàn)、孫悟空偷走金箍棒后引發(fā)海嘯以及高潮部分吹毛成兵等段落,想象力、設計感和完成度均屬不錯,有著與西式魔幻電影截然不同的味道。
至于故事,影片在保持原著主線的前提下做了一些局部調整。最大的變化是重新構建了“大鬧天宮”的人物關系圖譜及其動因。天庭與魔界的對立,顯然是借鑒了西方魔幻題材世界觀設定而做出的調整。此一來,牛魔王成為最大的秩序反抗者,孫悟空則成為被蒙蔽的對象,再加上玉皇大帝還那么虛懷若谷,二郎神有點兒懷才不遇,“大鬧天宮”故事中最為人樂道的自由與反抗精神多少被消解。影片中的孫悟空,少了主動的反抗意識,卻多了浪漫自由天性,突出猴性,像個孩子。
此外,影片還設計了九尾狐這樣一個全新的角色,并讓孫悟空為之傾注情感,看似友誼卻又若有若無幾分愛戀。對于愛情真空的《西游記》來說,也算是與時俱進的改造。好在適可而止,并依托這一人物的悲劇命運,最大程度地激發(fā)了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憤怒來由。這種寫法不是不可以接受,但遺憾的是,在一些關鍵性的情節(jié)轉折點,影片的處理卻嫌粗枝大葉,譬如最終孫悟空被壓五指山下,似乎就少了些情緒的鋪墊和渲染。
在視聽奇觀與故事深意之間,影片選擇了前者。作為一部力求合家歡的電影來說這并非什么要命的疏漏。借助現(xiàn)代技術手段將幻想類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整合于銀幕之上,《大鬧天宮》甚至可稱首吃螃蟹者——即便限于金錢和時間,部分特效未臻完滿,視覺場景之間的水準也不盡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