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課程能力,是指教師自身擁有并運用于課程活動中,直接影響課程活動實施,決定課程活動成效的能動力量。他包括教師的課程決策能力、課程開發(fā)能力、課程設計能力、課程組織能力、課程實施能力、課程評價能力、課程研究能力等等。課程改革提出的三級課程管理的理念賦予了教師參與課程開發(fā),管理課程的權利,尤其在學校層面上,教師成為課程開發(fā)與管理的主體,但是任何教師個體都很難獨立勝任課程開發(fā),需要教師展開交流和對話,形成伙伴式的團隊文化,才能使得教師這一“孤獨的職業(yè)”逐漸走向合作。徐州十三中從時間、空間、機制等多種渠道,喚醒教師的課程自覺,竭力打造優(yōu)秀的教師合作文化,實現(xiàn)了教師的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
一、規(guī)范辦學——團隊研修從不能走向可能
課程改革倡導課程的綜合化,使得教師的合作成為必須。因此,教師在與同事的關系上,要從“教學的孤立者轉變?yōu)榻虒W的合作者[1]”;在與學校、社區(qū)的關系上,教師要從學校依附型轉變?yōu)樯鐓^(qū)發(fā)展型。有調查發(fā)現(xiàn),由于學校私自增加部分學科課時、延長工作時間、加班加點等原因使得教師工作量超標。教師備課、上課、作業(yè)批改、輔導時間共計6.79小時,占每日教師工作總時間的84.9%,在剩余的1小時左右的時間內,教師們還要去管理學生、參加學校會議、聽課、與家長交流等等,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幾乎沒有時間開展。教師自發(fā)的教學研究活動、教學反思活動、教師與校外人員的課程資源開發(fā)活動也都因為教師缺乏自由支配的時間而無法實施。
徐州十三中堅持依法辦學,依法管理學校,積極確立素質教育辦學思想,理清辦學思路,明確辦學目標,全面落實《江蘇省中小學管理規(guī)范》,堅決執(zhí)行“五嚴規(guī)定”,嚴格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課程標準,開足開齊義務教育階段初級中學的所有課程。不補課、不加班加點、堅決杜絕節(jié)假日補課,嚴格控制學生一日在校時間,嚴格控制學生在校集中教學活動時間,保證學生每天在校集中學習時間不超過7小時。所有國家規(guī)定的課程一律進課表,進課堂,實事求是,認真落實,把教師從繁重低效的課務中解放出來,以規(guī)范的課程設置帶動規(guī)范的教學行為,為教師的團隊研修提供時間保障。
二、全面課改——校本教研從個體走向全體
“是改還是不改?”作為徐州市區(qū)規(guī)模最大、質量較高的初級中學,當課改來臨,這個問題曾經(jīng)讓學校愁腸百結。2007年,學校做出了重要的選擇——改只會更好,不改將會喪失學校高位發(fā)展的有利契機,因此十三中成為徐州市第二批課改實驗學校。
“是真改還是假改?”2008年,先期進行課改實驗的班級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質疑之聲不斷,很多教師認為課改是在作秀,無法實現(xiàn)教學質量的提高,我們再次做出重要選擇——課堂教學改革之路一定要堅定不移、實實在在地走下去。
“是小改還是大改?”2009年,部分優(yōu)秀教師、學科骨干帶頭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實驗,小組合作、學案導學應運而生,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課堂氛圍發(fā)生了變化,但是少數(shù)教師的改革往往不能形成合力,會遇到來自其他教師、家長等各方的阻力,教師們都在觀望。
于是,學校組織教師們一次次地外出學習:杜郎口中學、洋思中學、后六中學、宜興實驗中學、新沂六中等等,來來回回的旅程就是一場場精彩的沙龍式研討,越來越強烈的聲音從教師中產(chǎn)生——學校要發(fā)展,必須搞課改,不但要改,還要真改、要大改,全校上上下下一起改,才會產(chǎn)生整體效應。
因此,從2010年新學期開始,學校全面實施課堂教學改革。這些舉措在校內形成了一股旋風,將所有教師的注意力引導到課堂教學改革中來,形成了改革、實驗、研討、反思的良好氛圍。
三、網(wǎng)絡教研——合作時空從封閉走向開放
徐州十三中斥巨資引入校園信息化管理平臺和電子備課系統(tǒng)。教師們的集體備課不再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集體備課分為四步:第一步,教師個人預備課。第二步,主備人把備課資料,含教案、課件和其他備課素材上傳到校園網(wǎng)平臺上,所有教師在任何地點只需上網(wǎng)登錄就可以對主備人的資料進行討論、修改。第三步,集體備課,主備人說課,大家集體討論,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對個人教學材料進行修改。第四步,在主備人備課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刪、增、調、換形成個人教案、課件,備課材料的修改部分須用紅色明確標識出來,形成個性化的教案、課件等備課材料,本人再將定稿后的備課材料傳至校園平臺上。第五步,下課后,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課后反思,寫出教后小結,再次傳到校園網(wǎng)上,教師共享。這樣的備課過程對于每位教師來講共經(jīng)歷了四次備課,實現(xiàn)了團隊合作,每一節(jié)課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對于50歲以上的女教師和55歲以上的男教師可以根據(jù)個人情況選擇電子或紙質備課的形式,其余教師備課將全面實行網(wǎng)上交流查評的方式。教師必須提前一周上傳個人的教學資料,年級處和教務處將根據(jù)網(wǎng)上上傳的教學資料,對個人及集體備課情況進行查評、反饋。
經(jīng)過這樣的改革,教師的備課、教研的時間不僅僅局限于集體備課的交流時間,利用課余、課外,甚至在家里都可以進行。在校園信息化平臺上還專門設有討論空間,為教師隨時隨地交流提供方便。在當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基于微課的教學資源創(chuàng)建、基于平板電腦的學生導學與作業(yè)設計、基于網(wǎng)絡信息的教學模式設計等等都促進了教師教學空間的開放、教學手段的開放、教學評價的開放、教學研究的開放。
四、任務驅動——團隊合作從外控轉為自覺
學校在前期課堂教學改革的基礎上,認真總結經(jīng)驗,反思薄弱環(huán)節(jié),調整、完善課改方案。一方面擴大探究的群體,各年級全面鋪開,共同開展高效課堂的探究,另一方面重點做好高效課堂建設的主題深化研究,采用任務驅動法引導教師開展符合不同年級特點的行之有效的實施方案的探究與實踐。繼續(xù)推進“小組合作學習”研究與實驗,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態(tài),教會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積極建設高效課堂。
繼續(xù)深化“課前導學、課中合作、課后三清、家校一體”的課改模式,通過示范課、展示課、研討課等多種形式,在學校內形成研討氛圍,重點做好研討課的專題性研究和市級公開課的開設,努力打造高效大課堂。重點通過以下四類課堂教學任務驅動:
1.常態(tài)(過關)課。通過對常態(tài)課堂教學的督導,作為加強有效教學、高效課堂建設的第一個突破口。本學期,由教科室牽頭組成年級教學督導組,分別到三個年級隨機聽課。聽課是學習,是交流,是檢查,是管理。提倡聽推門課。聽課不在記多少文字,重在自己得到多少啟發(fā),能夠提出多少合理的建議。
2.校內研討(交流)課。每周各年級推出2-3節(jié)研討課,公布在學校每周工作日程上,要求本年級教師前去聽課。聽課后,重在做好課后主講人的說課,組內教師的評課,開課教師在校園網(wǎng)上“曬教案”“曬感想”,聽課教師在校園網(wǎng)上跟帖“曬收獲”,自覺形成了教研之風。通過講、評的實戰(zhàn)演練,增加教師群體的參與度和研討性。
3.校內觀摩(示范)課。每月從校內研討課中選擇優(yōu)秀典型推出2節(jié)校級專題示范課,引導全校教師聽課,課后開課教師本人說課,其所在學科組長作重點點評,其他教師參評。在過程中校長及時總結并以此為載體引導校內研討交流向深度發(fā)展。
4.市級公開(展示)課。開學初以備課組為單位個人申報公開課,學校根據(jù)隨機聽課情況進行選拔,確定開課人員,以此為契機進一步研究、總結、提煉學校課改的新成果。
校本課程是學校發(fā)展的動力和活力。學校引導教師團隊深入研究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設置,形成“陽光課程”系列校本課程、突出特色,形成精品。借助“漢推基地”,開展“對外漢語課程”和“傳統(tǒng)文化課程”的開發(fā)與研究,進一步開設好雙語課程及小語種選修課。拓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內容,豐富民族文化教育課程。在已有的古箏、琵琶、太極拳、剪紙等課程基礎上,開發(fā)楹聯(lián)教育課程、武術操教育課程、書法教育課程等。面向七、八年級的學生成立古箏、琵琶、合唱團等俱樂部,每周定期開展興趣小組活動。通過這樣的教研活動,教師自發(fā)組成課程研發(fā)小組,提高了研發(fā)水平。
任務驅動法提高了教師團隊合作的內驅力,為了完成一些公開課教學任務、校本課程開發(fā)任務等,教師們明確了研修的主題,增強了研修的動力,凸顯了研修的價值。
五、研訓一體——研修效果從低層走向高效
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各種形式各種層面的教師培訓蜂擁而至,填補了教師僅有的一些空余時間。目前許多教師培訓的誤區(qū)在于,把教師看作被動地施加教育理論、課程改革、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等知識的對象,采用自上而下、行政命令、理論灌輸?shù)姆绞?,教師的主體性沒有被尊重,很難激發(fā)教師積極參與的主體意識,教師培訓往往成為游離于教師主體之外、與教師的教學生活脫節(jié)的外在物。在對“您對參加教師培訓的態(tài)度是”的調查中,有66.1%的教師選擇了“勉強愿意參加”或“不太愿意參加”,有18.5%的教師選擇了“非常愿意參加”。但教師培訓的時間卻往往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從教師的工作時間中分割出來,如有些城市教育主管部門在進行名優(yōu)教師評選、職稱評定中明確地將繼續(xù)教育時間作為重要衡定指標之一。管理體制的文本設計試圖“松控”或“釋放”,而行政實踐卻仍在“緊控”與“規(guī)訓”,原有的時間支配模式已經(jīng)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必將制約教師主體性的發(fā)揮。
認識是行動的先導,形成共識是共同行動的前提。積極穩(wěn)妥地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必須依靠有志于變革的核心力量。學校逐漸形成了由教師自由組建成教師研修小組,這些小組在志同道合、性格相融的的基礎上組建,屬民間自愿團體,小組長由成員自主產(chǎn)生。學校為小組活動提供時間、地點、條件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各小組采用學習研討、集體備課、課堂觀摩、群體反思、跟蹤改進、博客交流等靈活多樣的形式,教學做合一,寓研于樂,凝聚共識,不斷提升課改力。除此以外,學校還開展了評課模式研究、教學案一體化資源研究、小組合作式學習方式研究、翻轉課堂微課制作等研究。以研代訓,以訓導研,研訓一體,研訓相濟。教師在研訓中研究主體意識逐漸增強,研修效果逐步提高。
六、評價導引——從重評個人到團隊督導
1.重集體教研。關于集體備課,在落實“三定”“四統(tǒng)一”的制度的基礎上,加強對集體備課和個人備課的動態(tài)檢查,各年級安排年級中層以上干部包干到相關備課組參加集體備課活動,督導備課組工作,嚴把團體仗的第一關。主要解決以下問題:集體備課的流程、活動開展的時效,參與的人數(shù)、研討的氛圍、說課稿的使用和相關教學資料的存儲。2011年9月,學校經(jīng)過反復研討,提出“復盤式”評課教研模式,集中團隊的力量,運用課堂結構式觀察法審視課堂,形成組合分工評課模式。2012年11月27日,學校對全市召開“四環(huán)六步”教學模式、“復盤式”評課展示活動,受到與會專家同行的高度贊揚。
2.重團隊督導。由校長室牽頭組成學科督導組,加強對學科團隊課改的整體把關,避免走彎路。通過聽課、檢查教案、檢查作業(yè)、學生訪談、家長訪談、教師訪談等多種形式,了解教師團隊合作教研的實施情況。針對團隊中的每個人單獨評價打分,總體積分、全面評價。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督導,寫出督導報告,向教師團隊集體反饋,指出問題,責令整改。
3.重團隊質量監(jiān)控。充分發(fā)揮學科命題組的作用,嚴把命題質量關,每次練習檢測都有制卷人、審核人,命題前有目標,后有考核及評價,引導團隊共同參與。其次,圍繞提升教學質量中心工作,教務處、年級處制定了相關的團隊教學質量監(jiān)控措施,形成有效的檢查、記錄、反饋、調整等監(jiān)控系統(tǒng),充分利用校園網(wǎng)、年級處、學科組等平臺,實施有效的教學質量監(jiān)控。年級處匯總學科情況在第一時間向校長室、教務處匯報每一次質量檢測結果和分析報告,及時召開教學工作分析會,及時加強薄弱環(huán)節(jié),保證教學工作處于常態(tài)的均衡的發(fā)展。
近年來,學校一直在利用團隊研修進行教學改革實驗研究,明確提出要堅決杜絕加班加點的做法,走內涵發(fā)展之路,實施素質教育。按照“樂學、互動、高效”的課堂教學目標,形成了“四環(huán)六步”新的教學模式。通過反復的培訓和實踐,“四環(huán)六步”的課改模式已深入人心,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而學校一個個優(yōu)秀教師團隊的逐漸形成,也成為學校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嚴權.論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角色轉變[J].教育探索,2005(2).
(舒惠,徐州市第十三中學,2210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