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文
高中物理的實踐性很強,學生需要通過大量實驗掌握物理知識。通常一說到實驗,學生都會認為其比較特殊,同時腦海中首先浮現(xiàn)的是實驗設備。其實大部分物理實驗使用比較簡單的設備也可以獲得較好的效果,礦泉水瓶就是其中的一種。筆者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介紹哪些高中物理實驗能夠用礦泉水瓶開展。
一、利用礦泉水瓶開展慣性原理實驗
列舉相關問題:相信大家都知道,如果在車廂內將小球用繩子懸掛住,小球會跟隨車子向前運動,在慣性的作用下做后擺運動。但是學生通常在練習中遇到下述題目時束手無策。例子:在裝滿清水的容器中放入木球Q以及鐵球P,兩者分別使用細線懸掛在容器的下部和上部,容器停止運動時,細線方向豎直,現(xiàn)容器保持固定的加速度a 往右邊開展勻速加速直線運動,容器中兩球的移動方向具體如何?
實驗步驟:首先教師可以把乒乓球用細線綁住固定在充滿清水的礦泉水瓶中,注意礦泉水瓶的瓶口蓋子需要擰牢。然后教師用手拿住倒立的礦泉水瓶,并且保持往右的方向開展加速運動。
實驗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 :相對于礦泉水瓶子,瓶內的乒乓球沒有向后擺動,只是往前移動。
教師講解:實驗結果的出現(xiàn)是因為瓶子往右運動的時候,清水在慣性的作用下需要維持之前的狀態(tài),從而往左運動,進而導致相對于礦泉水瓶,乒乓球是往右方向運動。由此證明乒乓球的慣性遠遠小于清水的慣性,從而可以得出,物體的具體慣性主要由質量決定,兩者關系主要為正相關關系,從另外一層意思來說,也就是慣性越大,物體的質量越大;慣性越小,物質的質量越小。
二、利用礦泉水瓶演示失重情況
列舉問題:在高中物理課堂上,教師主要通過開展如下的實驗演示失重情況:用彈簧秤拉扯鉤碼開展自由整體運動,其中,如果彈簧秤的示數(shù)全部顯示為零,那么則可以表示鉤碼僅僅承受重力作用,在失重情況中,此時的加速度主要屬于重力的加速度。一般來說,該實驗的難度很大,僅僅能夠作為演示實驗。用礦泉水瓶開展實驗,不僅可以使學生認識失重知識,同時還能增加課堂效果。
實驗步驟:(1)在礦泉水瓶瓶底打上幾個小孔,不可太大,用紅墨水填充礦泉水瓶,直至全滿。瓶子不運動時,墨水會從小孔流出,教師應該給學生詳細講解該現(xiàn)象是因為墨水重量受到瓶底形成的壓強而造成的。然后按照牛頓第三定律獲取底部對墨水產(chǎn)生的支持力。(2)教師把噴墨水的礦泉水瓶舉到高處,然后松手讓瓶子做自由落下運動,瓶子在落下時會產(chǎn)生小孔不噴墨水的現(xiàn)象。教師可以告訴學生這是由于墨水和礦泉水瓶是同時落下,由此相對速度完全消失了。因此,墨水沒有對底部產(chǎn)生壓力,單單承受重力的作用,此時的墨水和瓶子是處在失重狀態(tài)。
學生可以做如下猜想:假如小孔被手指堵住,然后把充滿墨水的礦泉水瓶打開瓶蓋后以豎直的方向往上拋,那么此時墨水是否從小孔噴出來?墨水噴出來的速度是否大于瓶子靜止時的速度?墨水的實際速度是怎樣的?通常來說,學生均會覺得,礦泉水瓶以豎直的方向往上拋時,墨水應該會以小孔為通道噴射出來,同時此時墨水噴射的速度要遠遠大于瓶子運動的速度。這是因為墨水主要往低處流動,但是礦泉水瓶向上移動,對此,墨水的噴射速度會大于瓶子的移動速度。該答案的產(chǎn)生是因為學生還沒有充分認識失重的概念。
實驗結果解說:其實礦泉水瓶以豎直的方向往上拋時,墨水并沒有從小孔里噴灑出來。另外如果礦泉水瓶突然被向上拋出、斜向下拋或者向下快速拋出時,墨水也不會從小孔里射出來。
課外知識拓展:教師可以使用牛頓第二定律對上述實驗進行分析,使學生充分掌握,當物體的重力加速度以及加速度相同時,其完全處于失重的狀態(tài)中,而此時物體的具體速度與運動方向等因素造成的影響不大。
三、用礦泉水瓶模擬打點計時器
列舉問題:在高中物理內容中,打點計時器是力學實驗中經(jīng)常會用到的器材,大多數(shù)教師在講解工作原理時,都會用到打點計時器,但是對剛剛踏進高中的學生來說,打點計時器屬于一個比較陌生的物品,由此選擇礦泉水瓶開展實驗模擬很有必要。
實驗步驟:首先,將礦泉水瓶的瓶蓋去掉后,選擇其底部位置打下一個小孔,然后用紅色的墨水將瓶子裝滿。其次,教師提著瓶子模擬紙袋運動,將滴下的水滴比喻為打點。水滴之間的距離會隨著教師的運動而出現(xiàn)變化,如果教師向前加速,那么距離就變大;如果教師向前勻速,那么距離一樣;如果教師保持不變,每次落下的水滴均處于相同的位置。第三,在礦泉水瓶的幫助下,教師可以將打點計時器復雜的工作原理簡化,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在實驗過程中,墨水高度、小孔范圍以及墨水深度可對打點時間距離造成影響。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物理實驗并不一定需要用到學校實驗室的設備才可以開展,采用日常生活中的小器材也能夠開展實驗,不僅可以把復雜的實驗簡化,加深學生對物理內容認識,還能使學生將教材知識和生活實踐結合起來,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