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每2~3分鐘就有一個人自殺身亡。每十萬人中,有23人自殺,這個比例是國際平均數的2.3倍。目前,“死亡課”出現(xiàn)在世界的許多地方。在上海的復旦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不同的老師站在學生面前,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講述著“死亡的意義”。其實,學會面對死亡,最終還是為了反省當下的生活,是為了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價值,生死課,能否教會我們如何面對死亡。
我們跟死亡的距離是一樣的
哲學教授王一方在北京大學醫(yī)學部教書。這學期一開課,他在臺上提問:“我今年55歲,你們今年25歲,你說咱們比起來,誰離死亡更近?”臺下近200張年輕面孔看著已經謝了頂的教授,哄笑一片?!澳銈兌夹α?。我比你們老,好像我比你們更接近死亡。”王一方接著說,“可是,死亡的偶然性決定,我們跟死亡的距離是一樣的?!边@是一堂主題為“死亡”的課程。在這里,沒有一味地抹眼淚,也沒有驚慌失措的恐懼,大家坐在一起,心平氣和地討論一個問題——既然死亡是生命中不可回避的節(jié)目,我們該如何面對死亡?
馬克思的一生都在跟死亡打交道
北京大學的王一方在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課上,他講的馬克思不是那個“恨不得天天指點江山的高大偉人”。“馬克思是個病人,你知道嗎?”王一方說,“他不僅是個病人,還是個病人家屬。”
這個做醫(yī)學敘事學分析的老師翻出來馬克思的私人書信,有理有據地分析著:馬克思的一生都在跟死亡打交道,今天妻子生病了,明天女兒去世了,自己還落了一身病,抽煙酗酒又熬夜,又得肝病又犯痔瘡,一輩子沒有幾天清凈日子,天天跟死亡做斗爭。他寫給恩格斯的信里,說得最多的不是革命理論,而是借錢治病,往往他大費周章寄信過去,只是為了提醒恩格斯還他2英鎊的稿費?!暗谝惶谜n講完馬克思的死亡觀,后面基本上就沒人逃課了。”王一方笑道。
年輕人對價值的失落令人憂心
陶國璋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哲學教授,他教授的《死亡與不朽》課程已經開課20多年。跟其他死亡課老師不太一樣,陶國璋教授這門課跟自己的經歷有很大關系。他7歲的時候就患上腎病,39歲那年又動了腎臟手術,“有好幾次跟死神打了聲招呼”。所以直到現(xiàn)在,碰到跟死亡有關的新聞,他還會停下來想一想,為什么要活下來,為什么不能放棄。
讓他意外的是,當他回到學校教書,發(fā)現(xiàn)那些健康的年輕人,竟“對價值有一種失落”。他們動不動就放棄,有的因為情緒波動就放棄考試,有的沒讀完大學就堅持要退學。陶國璋說,年輕人的放棄讓他很擔心。
“每個時代的人都會死,但我們這個時代卻似乎缺乏生命的沉重感,我想年輕人這么輕易地放棄了各種豐富的生命體驗,跟他們對于自我價值的理解有關,生命似乎輕得著不到地?!彼f,“死亡其實是‘生的局限性,是生命的參照物,不理解死亡,就難以找到生命的價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