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這句話如今在香港,似乎正在被改寫成——“革命需要請客吃飯”。自去年7月中旬香港立法會舉辦午宴,邀中聯(lián)辦主任張曉明與立法會議員們破冰交流政改問題以來,各種“政改飯局”就開始在香港政壇流行起來。去年8月、9月,特首梁振英在禮賓府連辦三場政改飯局;今年1月,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也要在其官邸主持四場政改晚宴,其中前兩場已分別于6日和7日完成,拉開新年“政改飯局”的序幕。
政改飯局“火花四濺”
港府設“政改飯局”的目的是為了建立良好的互動平臺,讓受邀者在輕松無壓力的情景下就政改問題暢所欲言,交流討論,凝聚共識,同時也可以讓港府在撰寫政改咨詢文件時不至于“閉門造車”。一般說來,這類飯局邀請的對象包括持不同政見的社會各界人士。比如,梁振英去年的三場“政改飯局”,邀請對象中既有中央政策組前首席顧問劉兆佳、港區(qū)人大代表劉佩瓊、大律師李律仁、傳媒人褚簡寧,也有民主黨中常委張文光等多名泛民主派人士。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二場飯局中,“占領中環(huán)”發(fā)起人之一陳健民和反對“占領中環(huán)”的“幫港出聲”召集人鄭赤琰同場出席,這種交流被稱為“對話好過對打”。
林鄭月娥本月舉辦的“政改飯局”也延續(xù)了這種嘗試,甚至指明要各黨派議員“打散”出席,以確保每場飯局都有不同意見的交鋒。正因為這種安排,每次“政改飯局”幾乎都是“火花四濺”,但也有人感慨每次都“有辯論、有爭議、有交流,但無結(jié)論”。
官邸宴客,飯局有規(guī)矩
一般來說,“政改飯局”都會設在官員官邸。如梁振英選在行政長官官邸禮賓府的宴會廳,每次飯局邀請20-30人,筵開兩席。林鄭月娥則在其位于白加道的政務司司長官邸宴請議員。香港《文匯報》稱,“政改飯局”之所以選在官邸,是為了盡顯主人之誼,接待期間,沒有了立法會會議上的規(guī)則,多了一分以家會客的情誼,雖是“政治飯”,亦是“友誼飯”。
主辦方一般會精心安排晚宴,同時也厲行簡約精神。林鄭月娥6日的“政改飯局”菜單日前曝光,包括五道主菜 (野菌豆腐、姜米碧綠蝦仁、清蒸海斑、蕃茄烤肉排和咖喱雞)、一湯(粉葛赤小豆鯪魚唐排湯),都是香港常見的菜色。有趣的是,飯后奉上紅豆沙湯丸,反映港府希望各黨派能在普選議題上凝聚共識,有個大團圓的結(jié)局。
飯局一般持續(xù)2-3個小時,除了特邀嘉賓外,律政司司長、政制及內(nèi)地事務局局長及特首辦主任等港府官員也會參加。民建聯(lián)副主席蔣麗蕓6日參加了林鄭月娥首場政改晚宴,她透露,這次飯局不是傳統(tǒng)的圓桌形式,而是大家分坐在一條長桌前,林鄭坐在桌子頭位,左手邊是其助理,政制及內(nèi)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和律政司司長袁國強,分別坐在長桌的中間面對面位置,長桌最尾端是政制及內(nèi)地事務局副局長劉江華。不同政黨的議員分布其中。
當然,這種飯局也不是毫無規(guī)矩。梁振英的政改晚宴就事先要求,與會者在宴后接受媒體采訪時只能“自我表述,互不引述”,當時獲邀的香港記者協(xié)會對此非常不滿,認為這種安排與該會堅持的信息透明原則不符,因此不出席宴會。對此,特首辦回應說,特首以往舉行類似聚會時,一直都采用這一原則,這是希望讓出席者能夠暢所欲言。
對于“政改飯局”成效,各界評價不一。蔣麗蕓認為,晚宴對話能夠加強議員之間的交流,對推動政改、凝聚共識有積極作用。不過,民主黨立法會議員單仲偕認為,幾次飯局難以消除彼此分歧,因此對“政改飯局”的效果期望不高。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梁家杰也直言,現(xiàn)有情況下,再多吃幾頓飯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