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男人的丑與帥都是時代性的。丑從來不是天賦,而帥也從來只是被動選擇。
80年代早期:光帥不行,還要愛國 上世紀80 年代早期的大陸本土男神長什么樣?
就是朱時茂那樣。朱時茂以1982 年公映的電影《牧馬人》起家,他自稱當時受歡迎程度堪比后來F4 的周渝民。之所以被這么多人點贊,是因為當時他幾乎聚合了那個年代人們關(guān)于男神的所有要求:當過兵,線條陽剛;濃眉大眼,一看就是好人;還有一條突出的氣質(zhì)要求:在影片中要有強烈的愛國情緒——沒有這個氣質(zhì),當時看慣了革命題材英雄片的女性,很難為追星找到一個“政治正確”的理由。這些是構(gòu)成80 年代早期男神的主要條件。
80年代剩下的時間:漂亮的男神臭不可聞 下面是舶來男神統(tǒng)治大眾女性視野的時間。首先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的是兩位日本男神——高倉健、三浦友和。
高倉健的出現(xiàn)對于中國男性的審美標準是顛覆性的,他占據(jù)男神地位,對許多男性也不是一個好消息。比如唐國強和孫淳。唐國強就曾經(jīng)將自己早年長達十年的沉寂歸結(jié)為高倉健的大熱。
轉(zhuǎn)機發(fā)生在1987 年。費翔頂著波浪卷發(fā)型走上春晚,他在臺上又唱又跳的動靜,使得導演組不敢給全景鏡頭,只敢給臉部大特寫。但不管怎樣,男人可以開始正大光明地漂亮了。
90年代:丑是可以的,也是刻意的 就像“漂亮”這種極端形態(tài)進入中國男性審美標準如此困難一樣,“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也是不被認同的。簡單來說,就是姜文、孫紅雷這種類型的酷男、型男,成為可被接受的中國男人審美標準,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姜文也是“高倉健效應”的受害者。早年考北京電影學院時,他被淘汰。后來報考中央戲劇學院時,在是否錄取他的問題上,老師們之間的爭論也很大。姜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并不回避丑這個話題。正是因為開了姜文這個口子,才有后來的孫紅雷。
現(xiàn)下流行的“酷”、“型”審美概念,最初都是從“丑”生發(fā)而來。就好像現(xiàn)在的“呆萌”、“正太”、“花樣美男”等等,也是從最初簡單的“帥”細分出來的說法。這其實也是一種市場選擇。就像采購商品一樣,當人們在審美市場準備采購時,發(fā)現(xiàn)審美標準越來越同質(zhì)后,細分是遲早的事。
2000 年至今:“花樣美男”是審美市場細分產(chǎn)品 真正意義上的審美市場細分,起于電視劇《流星花園》的突然流行。同一時期,韓國偶像劇也進入中國市場,《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的持續(xù)熱度,將韓國歐巴的面孔加入到了中國男性的審美標準當中。也因為韓國特殊的國情,那些天生整容臉的韓國男明星越來越多的被中國人熟知,也被納入中國男性的審美標準中。
這又是一次顛覆性的改變。那些改革開放之后出生的80后,在這時剛好處于青春期,國內(nèi)的傳統(tǒng)男星,大部分是師奶或者少婦殺手,并不能引起他們太大的興趣。于是,突然出現(xiàn)的“花樣美男”成為審美市場新熱點。摘自《壹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