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琴
高考前班主任工作也有三板斧,即學習指導、心理指導和應試指導。這三板斧對于每一個成熟的高三班主任來說,都是常規(guī)動作,但考慮到每一屆的學生都各有特點,因此,又不能將以往的招式完全照搬到眼前來,根據學生特點在這三方面做扎實細致的工作,就成為高三班主任的必修課。筆者結合近年來的班主任工作經驗,談談自己在這三個方面的思考與做法。
一、學習指導——指向復習方法
高三的復習階段常常被比喻為長跑的沖刺階段,從復習方法的角度來看,計劃性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計劃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復習內容;二是復習時間。
先說復習內容,到了考前必須堅決回歸課本,無論是哪一門學科都要堅持這樣的基本認識,甚至可以說是一條真理。根據以往的經驗,這種認識不僅需要任課老師強調,也需要班主任強調。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學生對班主任的觀點往往更為認同——當然這也意味著班主任要超越自身的學科認識,將著眼點放到學生的整體發(fā)展上來。班主任要常常傾聽不同學科對回歸課本的具體要求,這個傾聽過程不一定非得跟學科老師面對面地交流,可以在學科老師集體備課或閑聊時,傾聽之后還需要總結,這樣才能在班會課上要求學生。比如說語文學科回歸課本但不能拘泥于課本內容(尤其是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閱讀);數學學科回歸課本更多的是從典型例題中看問題解決的思路與方法;英語學科回歸課本需要從教材內容的反復閱讀中積累語感;物理和化學學科更多的是基于課本上的典型例題和實驗,并結合日常學習中的實際操作進行發(fā)散性思維;政史學科關鍵是將課本上所學的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史政問題進行有效聯(lián)系等?;貧w課本不是簡單地抱著課本死看,而是以課本為基礎然后向日常學習以及高考復習中的問題進行發(fā)展,這樣才能將所學知識形成一個大的知識網絡,從而增加記憶容量,提高思維水平。
再說復習時間。時間的分配是個極其科學的問題,不同學生都應該有不同的分配方法。因此,班主任在此時所進行的指導既需要宏觀層面對學生進行時間分配的提醒,更需要結合學生的具體特點進行個別指導。盡管這是一個繁重的工作,但如果能夠對學生分門別類,從學科強弱、學習力強弱的不同去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并進行相對指導,也不失為一個有效的策略。如果學生的某個學科弱但學習力強,則提醒在此門學科上可以多花一點時間;如果學生的基礎均不錯且學習力強,則要求他們基于“保平衡、擴優(yōu)勢”的思路去分配時間;對于部分學生某一科基礎弱且學習力不強,則要求在該門學科上適當花時間鞏固已有基礎,而不必花過多時間去試圖有迅速的提高。
二、心理指導——指向成長態(tài)度
考前心理指導是重要的,這種心理指導不能真的等到高考之前再進行,那樣起不到任何效果,甚至還會打破學生的思維習慣與無意識當中形成的心理調適能力,弊遠大于利。筆者以為心理指導應當前移到高考前的復習過程當中來,在復習過程中就不斷地進行滲透,并讓學生在復習尤其是模擬考試中進行操練。等到合適的心理調試方法成為一種新常態(tài)時,面對高考就有了心理把握了。
對于考前心理指導,筆者以為目的性不必過于功利,也就是說不要完全指向高考,不要完全指向高考分數。因為這種指向高考分數的心理指導,有時反而會增強學生對分數的重視,從而造成過猶不及的效果。而另一方面,高中學生具有理性認識事物的特點,對事物進行理性思考更符合高中學生的認知習慣。因此,將心理指導的目標指向學生的一種成長態(tài)度可能更為合適。筆者的經驗是在高考復習中,跟學生不斷地滲透類似于這樣的觀點:高考是重要的,高考也是人生的一段不可復制的經歷。其檢驗的不僅是我們學習的結果,也是我們學習的態(tài)度與能力。每個人的能力是有所不同的,在高考當中獲得不同的分數也是正常的。我們既需要橫比,更需要縱比,要努力通過學習,將最好的自己在高考中展示出來。因為這是一種成長的過程,也是一種成長的態(tài)度。
當心理指導的方向指向態(tài)度時,學生便會對高考的認識趨向理性化,那種與同學“比”“競爭”甚至是“惡斗”的心理就會淡化,而不斷地超越自己就會成為另一種思想。筆者以為這樣的心理指導更具有實際意義。當然,這里所說的心理指導還是宏觀層面的。對于部分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還是需要做一些具體細致的工作。例如,對于有能力沖擊重點大學但心理承受力較弱的學生,在復習中更多地給他們提供“抗壓”的機會并及時跟蹤疏導,就是另一種具體的面向個體的心理輔導方法。
三、應試指導——指向臨場發(fā)揮
無法回避的是所有的學生最終都要走向高考的考場,在那三天里學生唯一的重心工作就是在考場上面對試卷。本著這一現(xiàn)實認識,在考前復習中進行應試指導是班主任應盡的義務。
一般來說,各個學科各有相應的應試指導,班主任更多的應當在臨場發(fā)揮上下足功夫,因為臨場發(fā)揮往往是學生綜合能力的表現(xiàn)結果,其需要的是學生的知識基礎、考試心理、時間分配、身體狀態(tài)的綜合輸出。因此,提醒學生在考試之前調試好生物鐘(即固定學習與生活習慣),注意營養(yǎng)的均衡(決定于膳食結構),注意身體的狀態(tài)(男女生有差異)等,都是班主任必須提醒與指導的。在這些基礎性條件得到滿足的基礎上,班主任可以結合進行的一模、二模和三模,不僅要做好學生的成績分析工作,更要做好學生的考試心理的摸底與分析工作。即班主任必須在考試之后通過“無目的”或“隱藏目的”的方式,弄清楚學生考試時有什么樣的心理,哪些心理上積極的,哪些消極心理需要調試以及如何調試等。之所以強調這里要隱藏目的,是因為根據心理學的研究結果,目的過于明確,反而會在該方面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
總之,這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工作,班主任在其中忌諱的是想到什么說什么,而應當提倡的是班主任應當抓好機會(如??贾螅W生進行綜合性培訓(可以從拿到試卷的那個時刻開始以時間為序),這樣可以讓學生對照自己的考試過程逐個梳理,尋找并改正弱點。但仍然需要強調的是,這一工作需在高考復習的前期和中期進行,到了后期就不能再強化,只可以對個別學生進行個別工作。
(江蘇省如皋市石莊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