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選 劉秋容
【摘 要】法律是什么?這是個看似簡單卻極為繁復的問題,它包含三層含義:法律原本是什么?法律現(xiàn)在是什么?法律將來是什么?空洞的提出問題不免有自以為智的嫌疑,重要的是解決問題,因為提出問題和意見是在無知和知識之間,那種對繁復問題做自以為是的簡單回答或者干脆把這些問題擱置起來,對于解決問題而言沒有太大的實質意義,本文試圖追問并反思:那些原本視為當然而不被質疑的——針對法律是什么這個概念以及潛藏背后的本真困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由思考。
【關鍵詞】法律;理性;正義;自然
法律是什么?這是一個時不分古今、地不分南北,放之四海、滿地皆準中外法學家以及法律工作者歷久彌新、長盛不衰的話題。作為一個法律學習者,無疑面對如此深奧的問題,如迷失在迷宮中,當我盡心費力假以求索終于找到一絲絲答案時,所遇到的困惑又是我永遠解決不了的,無疑,在此,筆者停筆默然,然而出于誠者的審慎,筆者僅從古今、以及中外法學家思想言論并黏合自己對法律是什么這個問題的理解而進行探究。
一、法律源于契約并依賴于國家
法律是人類社會化過程中一種反自然的行為,根據(jù)柏拉圖《法律篇》一書中的描述中,人類一再地因洪水災害或其它原因毀滅過,生存下來只是一小部分,盡管面對面積廣大、令人可怕的荒蕪,依舊有大片沃土可資利用,幸存者居住在山上過著隔離似的家族群居生活,相互間幾乎沒有聯(lián)絡,當他們開始彼此交往時,組成更大的家庭聯(lián)合,以此防御野獸的襲擊,依次類推組成更大的聯(lián)合體,選出若干代表審查所有家庭規(guī)則,并挑選出可以共同接受的東西,使其成為一種新的生活規(guī)則和方式,這就是原始法律的起源,[i]人類出于自私和欲望的共同利益建立起城邦(國家),憑借智慧管理整個世界的永恒之物,因為單是一個人也不能供給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東西,人的本性自私自利,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欲望得到滿足,而在自然狀態(tài)中,人的自然能力基本相等,為了爭奪有限的利益,人與獸,人與人處于如狼對人、狼對狼的戰(zhàn)爭狀態(tài),反復實踐而來的經(jīng)驗使人們知道孤立的家庭不能抵抗來自大自然、來自野獸、來自他族、來自他人的暴力,為了求得安定和共同福利,人們達成契約而組成較大的聯(lián)合體—國家,國家對內(nèi)謀求和平,對外抵御外敵。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最早提出國家起源于人們相互的契約(法律)。[ii]成立國家的主要目的是確保人們相互間的安全,克服相互間的恐懼,避免相互間的傷害。而法律正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政治措施、手段和政策,國家當屬第一位、決定性,法律當屬從屬地位,法律源于契約,并依賴于國家,如果沒有國家強制力的保證,那么法律就等于零,等于一張廢紙,他們違法反而比守法的人獲利更多,為了保護賢者的利益,這時候就需要國家強制力予以干預,法律是“賢者”防范和抵御“愚者”的工具,法律是賢者頒布的,但并不是為了使他們不做壞事,而是為了使他們免遭厄運、避免無知、丑聞、不幸以及重蹈人與人如狼,整個世界處于無休止的戰(zhàn)爭狀態(tài)的覆轍。
二、法律源于理性
理性是世界的本然,是毋庸置疑的必然存在,人自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它能夠使個人在自我之外構設自己,并意識到合作以及聯(lián)合努力的必要性,這就是理性的能力,法律是理性的力量,人的欲望是無限的,而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是有限的,要節(jié)制財富與權勢、貪得與婪求,就要讓人的意志服從理性,借助法律,盡可能縮小差別,實現(xiàn)法律面前的平等,為了求得安定和共同福利,為了結束無休止的的戰(zhàn)爭,人們靠理性戰(zhàn)勝欲望達成契約而組成較大的聯(lián)合體以謀求更大的幸福,享受神賜予人的一切。
法律是理性的命令,人的理性是理智的選擇自己生活方式并為此承擔應負的責任,握權在手的人們和群體為了增進他們的自身的利益而制定的法律,保障公民的福祉、國家的繁昌和人們的安寧而幸福的生活。
西方人早期乃至現(xiàn)在都很信神,認為神是一種超自然、源于人的自我認知有限性、人類無法認知的、主宰未知和一切合理不合理的存在理由、體現(xiàn)人的強大依賴心理的精神存在,筆者不信仰神,只是把神當做一種類似客觀規(guī)律樣的自然的某種存在,遵守它信仰它能讓你解決自身智識不能解決的困惑類似傻人的傻福、幸存者的僥幸、智者審慎的思考,人的理性就是人接近神的特性!不信神但并不代表筆者不敬神,敬神之心,無由而起,與人的感知和感覺相對立的理性就是筆者的信仰,而法律正是人的理性的結果,滿足人類對有秩序有組織的生活需要,滿足人類重復令其滿意的經(jīng)驗或安排的欲望以及對某些清醒作出適性反應的沖動,法律所標示的自由、平等以及安全等正義價值正是人在理性作用下的正確追求。
三、法律是正義的體現(xiàn),包含秩序、平等、自由等價值
法律分為自然法和人定法, 在西方國家中的自然法與實證法相對應。自然法屬于較高的法(Higher Law),淵源于古希臘文化,古希臘思想家在人性基礎上探討人的行為原則時,提出了較高法的概念。它以柏拉圖的理念論作為哲學基礎。理念論將世界劃分為理念和現(xiàn)實兩部分,現(xiàn)實是理念的反映,現(xiàn)實必須符合理念。這種二元論是自然法思想的深刻根源。有了自然法或者較高的法的觀念,人們就可以據(jù)此批判現(xiàn)實的社會制度。自然法思想的這種潛在的革命意義,終將發(fā)生新的法律秩序并把人們的思想引向法治的理想。
自然法指的是自然事物的本性、自然的規(guī)律,是神的意志,是永恒理性的印記,是神明靈智,來源于偉大的天神,接受自然的指導,懲罰邪惡者,保護和維護高尚者具有普遍性,而與自然法判然有別、并不對立的是人定法,即人造的世俗法,諸如國家政權頒布的法律、法規(guī)、條例、規(guī)定,人定法具有制約性、易變性、流動性、暫時性。自然法與人定法本質上是統(tǒng)一的,都是正義的表現(xiàn),自然法高于人定法。
正義以公共利益為依歸,是一種品質,這種品質使一個人傾向于做正確的事情,而法律就是宣布正義,是正義的要求,然而智者特拉系馬褲和卡里克里斯認為,法律完全是一種利益,不外乎是強者的利益,強者的利益在任何地方都是正義的[iii],卡里克里斯認為,正是因為弱者不如別人,所以提出公平的要求,企圖使強者不超過自己,而這恰恰有悖于真正的正義,法律試圖使人平等,然而人在本質上是不平等的,因為大自然的本身,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yōu)者比劣者、強者比弱者多獲得一些,乃是公正的,公正就是對強者有利的東西:強者統(tǒng)治弱者,聰明的人領導無知的人,優(yōu)者比弱者占有更多,[iv]強者能夠做到他們有能力做到的一切,弱者必須接受他們只能接受的一切。[v]
以上這些觀點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設想如果大家每個人僅因為自己是一個人就應該所有的都一樣均等,那必造成無人勤奮,催生懶漢,耗費有限的自然資源,不會進步。然而我們很多人往往陷入這樣的局限狹隘:有些人因自己某一方面與別人一樣就要求一切平等,另外一些人就憑借自己某一方面有所優(yōu)勝,就要求一切在先,達不到就激生不滿,引起騷動,反觀兩個詭辯派論者從自然界里大魚吃小魚的事實中推出一種弱肉強食的權利,這樣的觀點根本不能解決對整個社會的福利與和諧構成威脅的相關問題,而筆者認為,法律乃是建立在公平基礎上的一種和平秩序,沒有人是自足的超人,離開別人都會過的很慘,同時也沒有誰在全方面、全天候都是永恒的強者,正義是在正視人的不平等的基礎上,強者與弱者在具體方面、具體時刻建立的相對妥協(xié)從而達到各盡所責、各享所權。如羅爾斯在其《正義論》中所分析的那樣,在正義的各個要素之間并非是完全一致的,我們所要做的是權衡各價值于我們時代的重要性,使其首要達到最大程度增進社會福利的目的,然后再滿足自我需要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
法律的產(chǎn)生源于人性的需求,這些需求包括生命、安全、財產(chǎn)、群體生活以及在此之上的平等、自由等等,而人的需求具有相通性,因此法律價值的構成之中除了那些符合我們時代特點的成份之外,必然存在一些相對恒定的、基本的價值成份,比如秩序、平等、自由等。
注釋:
[i] [古希臘] 柏拉圖:《法律篇》,161頁。
[ii] 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古希臘羅馬哲學》,347頁。
[iii] 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27-28.
[iv]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29.
[v] [古希臘]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