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慶
在昆山以地名命名的藝術品有兩個,一個是昆曲,一個是昆石。而且昆石先于昆曲揚名,這個命名的出典說來話長。
昆山的命名靈感來自于城內馬鞍山白石的發(fā)現(xiàn)。當時,只看到馬鞍山“百里平疇,一峰獨秀”的美麗,似乎沒有什么特別的景色稱奇。直到南朝時,山前的一位僧侶偶然發(fā)現(xiàn)峰內蘊藏著晶瑩剔透的白石,并且經(jīng)過去沙、浸泡后,巧奪天工地表現(xiàn)出“皺瘦漏透”的精致,即被愛稱為玲瓏石。正在這時,民間盛傳《千字文》,其中“玉出昆崗”的名言吸引著文人的眼球。句意雖指昆侖產(chǎn)玉,但是玲瓏石潔白似玉毫不遜色,可以和昆侖玉石相媲美。于是,有識之士就有了“借光”名山,和昆侖“攀親”的念頭,遂將“婁邑”的地名改成了“昆山”。這是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命名——雖然只是地處江南一隅的水鄉(xiāng),卻從此有了頂天立地的形象,一直吸引著昆山人去攀高登峰。地名改成了昆山山中的“玉石”也就順理順章地稱為“昆石”。
昆石叫得響亮,也為昆山增光添彩。后來,昆山誕生了流麗悠遠的腔調,也追隨昆石的命名方法,與地名直接掛鉤,便稱為昆山腔,后來演變成昆曲、昆劇。所以說,昆曲的命名與昆石的命名還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自古以來,奇石繁多,琳瑯滿目,但昆石竟能脫穎而出,與靈璧石、太湖石、英石并列稱為“中國四大名石”,還與太湖石、雨花石并列為“江蘇三大名石”,這個榮譽的取得談何容易。論昆石的歷史不算最長、論昆石的資源不算最多,論昆石的形態(tài)不算最絕,卻能躋身名石行列,這是歷代文人雅士費盡心機、歷代石迷石友嘔心瀝血的結果。
“沙里淘金”
“沙里淘金“這句成語說明金子來之不易,昆石也是深藏不露,需要石人去撩開其神秘的面紗,才能露出金子般的美容。
昆山所在環(huán)境得天獨厚,在城里擁有盆景式的小山。千百年來,只是高高大大、青青翠翠,看上去平淡無奇。后來,有人發(fā)現(xiàn)了山石中蘊藏著石英礦晶,經(jīng)去偽存真的加工后,竟是一塊塊巧奪天工的秀石,玉峰山因此身價百倍,吸引眼球。
別的秀石都是凸顯在山面,裸露在崖壁,只要瀏覽尋覓,就能隨手得之。而昆石卻是深藏在巖洞中,隱蔽在沙泥里,就等慧眼識寶,巧手加工。
玉峰山雖然層巒疊嶂、巨石嶙峋,漫山遍野都是昆石,但要獲得晶瑩剔透的昆石卻不是輕而易得之事。
好昆石集中在玉峰山有限的幾個山洞中,歷史上曾經(jīng)開山修路、挖洞備戰(zhàn),留下了許多貌不驚人的石坯。當時生活拮據(jù),哪有閑興玩石,有的將石坯作為造房子的地基,有的干脆丟棄在河道邊。待等日子好過,雅興涌起,就想到這些可以“變廢為寶”的石坯,經(jīng)過加工后,竟然是一塊塊價值不菲的秀石。
過去有“機靈”的玩石者,深入洞穴,挖取石坯;現(xiàn)代有“活絡”的玩石者,接近民工,收購在玉峰山邊施工中得來的石坯。不管老石坯,還是新石坯,離真正的昆石還有一段遙遠的距離。有時“石不可貌相”,有時“繡花枕頭一包草”,全憑玩石者的經(jīng)驗去獲取一塊“外丑內秀”的石坯。有經(jīng)驗的人,總要先掂掂石坯的分量,輕則內空,可能是塊玲瓏石;重則內實,可能是個“石鼓墩”。也有人先用刀子去試探虛實,如果露出白峰,就有獲得寶貝的可能性。
從石坯到石品,要經(jīng)過數(shù)月、數(shù)道的加工工藝,應該引以為戒的是只能晾曬、浸潤、去泥的粗加工,而切忌鉆挖、鋸琢、敲打的精加工,充分追求昆石的自然美是玩石人必須遵循的古訓,所以,昆石加工工藝被列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項目。
在昆石的生成過程中,泥漿、沙渣灌滿了石中空洞,加工昆石的原則是在不傷害石質的前提下,剝去石坯的“外衣”,露出潔白如玉的真容。工序復雜,時間漫長。過程必須循序前進,美感才能逐步產(chǎn)生,所以說玩石可以修身養(yǎng)心,陶冶情操。如果心急意煩,會把一塊好石挖斷或敲碎,將全功盡棄,抱怨終生。
對于昆石加工的提法還有爭議,有人認為昆石必須以自然為本,不是能工巧匠的對象。但不加工卻不像昆石,必須“動手術”,這就需要掌握恰到好處的“度”。如用竹簽去輕挖黑子,有時就不必去追求純白的完美,留一點瑕疵,也有別具風味的審美價值。
加工昆石就好像把一只丑小鴨孕育成一只白天鵝,幾率很小,難度很大,猶如沙里淘金那樣艱難,所以,昆石“物稀為貴”,成為珍貴賞品。
賞中識石
當撩開裹在石坯上的神秘面紗后,一塊塊靈動的昆石就展現(xiàn)在眼前,好像拉開了大幕,昆石經(jīng)精彩亮相,顯示出美不勝收的嬌容,引來一片喝彩。
昆石與眾不同,不是千石一面,而是各領風騷,就是常說的“同山不同石”。昆石雖然都出自小小的玉峰山,由于出處不同,而使石品迥然不同。淺山的拙樸、深山的含蓄;東山的晶瑩、西山的通透。而且形質千姿百態(tài),如雪花峰、雞骨峰、海蜇峰、胡桃峰、楊梅峰、鳥屎峰……很明顯,都是按昆石的形態(tài)特征來命名的,只聽昆石類別,就能依托所指物象,感知出昆石的形象,如白如雪花,薄如雞骨。但是想不通文人為何叫出個不雅的“鳥屎峰”?難道想不出一個更優(yōu)雅的命名,大概是為了追求通俗易懂的原因吧!
昆石的審美特征,古來就有“皺、瘦、漏、透”的總結,確實在昆石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但是石人對昆石的特征似乎總結得太一般、太雷同,因為聽太湖石、靈璧石的審美特征也是“皺、瘦、漏、透”四個字,而把昆石中獨具風采的“小巧、潔白、晶瑩、空靈”的品性給淹沒了。所以,石界還需繼續(xù)總結出具有獨特品性的昆石特征。
昆石大多是高不過二三十厘米的石品,甚至有更“袖珍式”的小品,基本都是安置在廳堂或書房作供欣賞用途。由于昆石潔白,容易受到污染,所以,難得看到裸露在野外。只見過亭林園昆石館內的“春云出岫”和“秋水橫波”兩塊高二米重數(shù)噸的古昆石,形態(tài)生動,色澤滄桑,從明代傳至今日,成為大型昆石中的稀世珍品。
“色、紋、形、質、神”是判別昆石品級的具體內容。一般認為,昆石溫潤如玉,潔白如雪為上品;紋理細膩,石膚光澤為上品;形態(tài)逼真、質地晶瑩、意象豐富為上品。大石不一定是好石,可能看上去呆板乏味;小石不一定是塊差石,可能看上去氣象萬千。只要瀏覽在歷屆全國藏石比賽中的獲獎作品,就能領略出上品昆石的綽約風采。
賞石就是審美,審美就要識石。懂昆石的人就要左看右看,前看后看,確定獨特的視角,看出獨特的亮點,一塊看似平常的昆石,卻能被石家挖掘出令人振奮的審美信息,而成為石中精品。所以,在玩石的過程中,還需提高石友的審美技巧。
孔子說過“仁者樂山”的名言,說明了只有心懷愛心的人才能對自然天成的奇石發(fā)生興趣。宋代文學家蘇東坡曾留下“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的詩句,說明了賞石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光添彩。宋代書畫家米芾對奇石情有獨鐘,曾留下了“拜石”美談,因為迷戀奇石,才虔誠叩拜。
在長期的賞石歷史中,不斷發(fā)現(xiàn)石中奇品,為昆石的聲譽積累財富。還有許多大詩人對昆石情有獨鐘,面對琳瓏剔透的昆石就詩興大發(fā)。南宋詩人陸游曾留下“一拳突兀千金直”的詩句。
昆石靈秀、典雅,擁有一塊得意昆石是石界夢寐以求的美事。一般先是愛石、賞石,逐漸走上藏石的道路。
錦上添花
昆石大多潔白,少有色彩對比,容易產(chǎn)生審美疲勞;昆石大多凹凸不平,難以穩(wěn)定,不易擺放。聰明的石家,就在這些方面給予彌補,為昆石錦上添花。
一般小昆石常做成盆景,根據(jù)昆石的大小、形狀,植在花盆的泥土草地中,旁有樹木花卉陪襯,更顯昆石活力。如果花盆的造形、色彩與昆石交相輝映,那么小昆石也能產(chǎn)生出大亮點。
大多昆石需要與“門當戶對”的基座相匹配,才能充分地展現(xiàn)出昆石的美感。配基座不能隨心所欲地“亂點鴛鴦譜”,而需要嚴絲密縫地恰到好處。必須掌握的原則為昆石是主導地位,基座是從屬地位。首先要確定昆石的擺放位置,比較正放、背放、橫放、豎放、側放中的最佳意境,然后對形配座。如果放錯位置,就會削弱昆石的表現(xiàn)力。
確立了昆石的擺位后,就可配基座。可以量身定做,也可以選用合適?;蠖嘤杉t木、榆木、紫檀木等硬質木料制成,一般雕刻成空靈、纏繞、曲折、寫意的木架,造型古樸而美觀,重心穩(wěn)定而堅實,大小適中,高低協(xié)調,特別要給力于昆石的幾個支撐點,就能“穩(wěn)如泰山”地不動不搖。如果基座將就,可能會造成昆石傾翻、顛覆的后果,就會釀成大禍,后悔莫及。
為了誘發(fā)引人入勝的審美情趣,石家又在命名上別出心裁——形態(tài)上點明鬼斧神工的造型,如《猴子撈月》《東方醒獅》《武功絕拳》等;形質上表明栩栩如生的寫真,如雞骨峰、海蜇峰、胡桃峰、雪花峰、鳥屎峰等。應該說,這是昆山人的創(chuàng)新智慧使命名妙筆生花。讓每塊昆石都有詩情畫意的名字,生發(fā)出美感,引發(fā)出愛戀,令人癡迷,令人神往。曾有一塊“《初生牛犢》(雞骨峰)”的昆石,雖然還沒見過,也能望文生義,想得出是“形似牛,質如骨”的佳品,由于命名營造出浮想聯(lián)翩的空間,使本來名不見經(jīng)傳的昆石產(chǎn)生了獨特的魅力。
但也常見一些昆石由于胡亂命名而削弱了昆石的變現(xiàn)力。如隨便取了一個成語,但無論如何看不出命名和昆石具有內在關系。也見數(shù)峰并名,無所適從,如胡桃雞骨雪花峰,可能昆石中確有多種石質,但讓人欣賞時似霧里看花。所以,還應鄭重定名,否則,容易將欣賞引入歧途。
為了保護昆石潔白無瑕的純凈,防止無孔不入的灰塵污染到昆石的空洞中去,現(xiàn)代人想出了加蓋玻璃罩的辦法。不過,也要注意款式美觀,尺寸協(xié)調,不影響昆石欣賞效果為前提。
物稀為貴
昆山已經(jīng)有一批卓有堅韌的昆石藏家,不但自己收集石坯,而且還親自動手加工石坯,當石坯“嶄露頭角”后日積月累的把玩后就變成了昆石藏家。也有用重金去購買珍品,從而豐富昆山的昆石寶庫。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提高昆石的知名度,藏家門經(jīng)常攜帶昆石精品,去參加全國各地的賞石比賽。昆石果然不負眾望,以其造型生動、質地晶瑩而屢屢摘金奪銀,為昆石奠定了名列前茅的地位。
昆石屬于“石中之秀”,成為亭林公園“昆石、瓊花、并蒂蓮”三寶中的一寶,所以,昆山率先在亭林園中建立了“昆石展覽館”,展品都是歷屆園領導長期收集的成果,也有昆山藏家的無償提供展出。每當游人進館欣賞,都會被玲瓏剔透的昆石所陶醉,然后感嘆這座高不過數(shù)丈的玉峰山,原來山中還蘊藏著這樣惹人喜愛的寶石呢!
昆石加工不可能轟轟烈烈地開展,也不可能成為一個產(chǎn)業(yè),因為昆石的資源實在太稀少了。昆石當然成為“物稀為貴”的賞品,簡直稀罕得一石難求。這么一個小山,無論如何也經(jīng)不起持續(xù)不斷地開采,所以宋代以來,官方就發(fā)布禁令,不準挖山。但是有一些癡迷者,有令不禁,偷挖盜采,將有些山洞搞得千瘡百孔,甚至潛伏著坍洞壓山的危險。所以,當今已經(jīng)封洞,實踐著“愛石更愛山”的歷史使命。
留在藏家手頭的昆石,已是昆山不可再生的寶貴財富,應該備加呵護。由于昆石已身價百倍,動輒數(shù)千、甚至數(shù)萬,一些藏家為了經(jīng)濟利益,不惜將精品出售,如果不加節(jié)制,昆石外流,若干年后,昆石只聽其大名,難見其美容,豈不讓昆山人尷尬、難堪。明智的辦法是藏家應該樹立起愛昆石、愛家鄉(xiāng)的觀念,精品永遠長留身邊,作為亮麗昆山的璀璨寶物。如果一定要變賣,建議政府把一些精品收購下來,讓昆石和昆山同在,成為魅力昆山的一個亮點。
另一方面,昆石界還應該讓“物稀為貴”的昆石走出昆山,經(jīng)常創(chuàng)造條件參加全國級,甚至國際級的賞石活動,讓國人和世人都迷戀昆石,能從另一角度提高昆山的聲譽。還應多寫寫贊美昆石的文章,從而擴大昆石的知名度。
昆石界還應重視理論研究,允許觀點存異,在爭鳴中逐步達成共識,然后為昆石的天久地長而研究出對策,才是昆石界共同的責任。
隨著經(jīng)濟形勢的不斷好轉,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昆石越來越受到普通百姓的青睞。但是,保護不可再生的昆石資源,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當務之急。所以,要制定保護對策,既能滿足群眾的廣泛需求,又能保護岌岌可危的昆石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