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昌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關于口語交際教學”中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xiàn)代公民必備能力。應培養(yǎng)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yǎng)?!眱A聽屬于有效溝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狹義的傾聽是指憑助聽覺器官接受言語信息,進而通過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的全過程。那么,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能力呢?
一、培養(yǎng)傾聽的技能技巧
“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笨谡Z交際教學應該努力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采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如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的“口語交際·習作一”,要求學生選擇一個自己經(jīng)歷過的、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和大家交流。在交流的時候,一位學生說清楚了“第一次”參加郊游吃杏子的經(jīng)過,說出了當時自己的真實感受和得到的啟示,也說清楚了現(xiàn)在對當時的“第一次”的看法。但是,傾聽的同學沒有好好聽,就導致口語交際教學只是成功了一半。這說明平時的口語交際教學往往只重視了“說”,而忽略了“聽”。須知,口語交際應該做到:善說者,必先善聽。
傾聽是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聽力技能。掌握聽力技能,必須做到:1.聽準字音。一是辨別平舌音和翹舌音,比如不要把參(cān)加聽成了摻(chān)假;二是區(qū)分前鼻韻母-n和后鼻韻母-ng,比如不要把杏(xìng)子(杏樹結的果實)聽成了芯(xīn)子(裝在蠟燭器物中心的捻子)。2.聽懂詞義。漢語中的同音詞挺多,音同義不同?!稘O歌子》的“斜風細雨不須歸”,“不須”就是“不一定要”的意思,詩意是可能要回去,也可能不回去。學生如果聽成“不需”,那就成了“不需要”回去。3.聽清觀點。傾聽要求專注,能根據(jù)對方的話語聽出對方的觀點和意圖。比如傾聽教師朗讀《白楊》:“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這么高大。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fā)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弊寣W生抓住重復出現(xiàn)的詞語就能引起聽覺注意,在語法重音的提示下,學生從“這么……這么”聽出了白楊樹挺直、高大的外形特點;從“哪兒……哪兒”聽出白楊樹生長范圍廣、適應性強的特點;從“不管……不管……總是”聽出白楊樹具有抗拒惡劣的氣候和自然災害的特點,進而還聽出了父親的弦外之音:表面上看父親在介紹白楊樹的特點,實際上是贊揚白楊樹的品格,贊揚具有白楊樹品格的人。
二、培養(yǎng)傾聽的道德素養(yǎng)
傾聽指細心地聽取,就是憑借聽覺器官接受信息。傾聽不僅是一種技能技巧,更是一種道德素養(yǎng)表現(xiàn)。古人造字就挺有意思,把“德”的形旁“彳”換成了與耳朵有關的“耳”就成了繁體字“聽”(聽)。許慎的《說文解字》注:“聽,聆也,從耳,壬聲。”“聽”為什么與“德”相關?“德”,甲骨文的左邊“彳”在古文字中表示行動的符號;右部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條垂直線,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德”的意思是行動要正,“目不斜視”。金文“德”的會意更全面了,“目”下又加了“心”。就是說目正、心正才算“德”。小篆“德”的右部上方變成了“直”,“直心為德”。聽(聽)取其“德”的右邊部件,意思是說聽也要“目不斜視”,做到“目正”“心直”“耳正”。
傾聽,怎樣才能做到目正、心直、耳正呢?教師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一些必要的關于傾聽方面的道德素養(yǎng)。1.提倡兼聽博采,屏蔽偏聽偏信,杜絕自己感興趣的就聽,不感興趣的就不聽。如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的“口語交際·習作二”,有的學生對節(jié)日習俗、服飾、飲食感興趣,同學交流的時候就聽得津津有味;有的學生對同學交流的民居、工藝品不感興趣,就聽得不認真。為什么要“屏蔽偏聽偏信”?因為“別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圣?!保ā豆茏印ぞ计罚┲挥小安┯[兼聽”,才能“謀及疏賤”。小學生的“偏聽”還指認定只聽班主任或任課教師的話;“兼聽”就是要求學生不認人、不認班級、學校、場合,只要是“金玉良言”,一律接納采信。這種傾聽的道德素養(yǎng),“少年若成性,習慣成自然”,將終身受益。2.要做到“三講”“六體現(xiàn)”:在文明語言上,傾聽前,講請求語:“請你告訴我!”傾聽中,講請教語:不理解的地方文明提問:“請你再說一遍!”或將對方的話復述一遍,問:“你是這個意思嗎”?傾聽結束時,講感謝語:“謝謝你的講解!”“謝謝你的關心!”“謝謝你的忠告!”在文明行為上,眼睛要注視對方,體現(xiàn)傾聽的誠意;手做筆記,體現(xiàn)傾聽的認真;語言配合,體現(xiàn)傾聽的細膩;不要打斷對方的話,體現(xiàn)傾聽的禮貌;用心傾聽,體現(xiàn)傾聽的尊重;面帶微笑,體現(xiàn)傾聽的和諧。
三、培養(yǎng)傾聽的健康情緒
小學生具有“率真”的特點,聽到“壞”話就生氣,聽到“好”話就發(fā)暈,這是一種很可愛的人格特質。因為喜怒哀樂都表現(xiàn)在臉上的人,別人容易了解,也不會有戒心,而且有情緒就發(fā)泄,不積壓在心里,也合乎心理衛(wèi)生。具有這種性格特征的學生特別“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容易與文本溝通情感。但是,“率真”在傾聽中也有瑕疵。如教學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的“口語交際·習作五”時,學生雙方在辯論時,“正方”的同學聽到“反方”同學的反駁,就急得像孫猴子一樣抓耳撓腮,情緒激動,坐不住了。因為雙方辯論,要心平氣和,講清道理,以理服人。否則,對話就無法進行。像這種不能控制情緒的學生,給人的印象就是不成熟、太任性、太脆弱。怎樣教會學生控制傾聽的情緒呢?1.要學會尊重。尊重教師、尊重同學,特別是尊重自己的競爭對手,尊重向自己傾訴的一切人。因為傾聽的“傾”是“歪、側著”的意思,“傾聽”就是表示很有禮貌地“側著耳朵仔細聽”,《禮記·孔子閑居》有“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傾聽的“聽”本義就是“用耳朵接受聲音”,傾聽就要聽從別人勸告,接受別人意見,聽辨是非觀念,聽任組織指揮,聽取師長教誨,不尊重傾訴者行嗎?2.學會控制情緒的方法。當學生傾聽的情緒低落時,可用情感增壓法,善于激發(fā)、調動情感,增加傾聽的信心和動力;當學生傾聽的情緒高漲時,可用情感減壓法,采取低調、迂回、宛轉的方式控制情感。比如學生聽到逆耳的話暴跳如雷時,就要情緒減壓,讓他暫時不說話,做幾次深呼吸,無名怒火便熄滅了。傾聽是人與人的情感交流,只有情感和諧才可以使傾訴與傾聽更加和諧,從而提高口語交際教學的質量。
四、培養(yǎng)傾聽的良好心態(tài)
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口語交際·習作四”要求學生說說由“學會生存”這四個字你想到些什么?一位學生說到自己在“5·12”汶川大地震自我保護的危險經(jīng)歷時,說得聲淚俱下,聽者唏噓不已。復雜的心態(tài),導致語無倫次,影響了學生的交流傾聽。無論傾聽別人還是傾聽自己都要有個良好的心態(tài)——寬容別人,善待自己。教師要引導學生傾聽時做到“三不煩”:聽見已過之事不能煩,因為“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萬事皆成定局,無法改變,煩也無益;聽到正做之事不可煩,正要做的事情,煩也得聽,開心也得聽,何不開開心心去聽、去做?聽到未來之事不要煩,“不要懷疑明天”(《圣經(jīng)》),不能“杞人憂天”,用笑臉迎接未來,必定鮮花與碩果同在。
培養(yǎng)傾聽的良好心態(tài),就要教育學生要把心態(tài)平衡點放在最佳角度,調整到積極方面。這樣,學生聽到的便是“鶯歌燕舞”,聞到的便是“鳥語花香”,生活將充滿陽光,傾聽就變得無限快樂與幸福。
責任編輯:王天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