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以來,德宏傣族一直居住在環(huán)境優(yōu)美、生態(tài)良好的平壩河谷地帶,其生存、發(fā)展及文化形成與生態(tài)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生態(tài)意識已經滲透到了傣族文化的各個方面,而傣族的生態(tài)文化是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因此,傣族的生態(tài)文化,鑄就了傣家人敬畏自然、崇尚自然、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心理和文化特征,使傣族能夠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始終與自然和諧相處。
關鍵詞:德宏傣族 生態(tài)文化 和諧相處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tài)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huán)境污染嚴重、生態(tài)系統(tǒng)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tài)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fā)、資源節(jié)約利用、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現(xiàn)代化建設新格局?!倍潞甑拇鲎遄怨乓詠砭褪且粋€注重生態(tài)保護、愛護環(huán)境、熱愛自然、與自然為善的少數(shù)民族。他們認為,人類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離不開自然,依賴于自然。他們的這種意識已經內化為本民族的一種共同信仰和個人終身信念并使其能夠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始終與自然和諧相處。
1 德宏傣族的基本情況
1.1 人口情況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地處祖國西南邊陲,云南省西部,是云南省8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州之一,全州總面積11526平方公里。截止2012年末,全州總人口為122.94萬人(含外來常住人口),五種世居少數(shù)民族(傣族、景頗族、德昂族、傈僳族、阿昌族)總人口567688 人,其中傣族354472人,占全州五種世居少數(shù)民族總人口的62.44%,占全州總人口的28.83%,全州各縣市都有分布。
1.2 居住環(huán)境 據宋蜀華在《百越》一書中的解釋:傣族就是“住在壩子上的人”,以此區(qū)別于住在山區(qū)的民族。所以,傣族的居住地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都居住在平原低地或靠近江河湖海水道縱橫的地區(qū)。德宏傣族村寨最主要的特點是平壩臨水而居,環(huán)境幽靜,寨傍均有大河、小溪或湖沼魚塘。寨內的房屋坐向排列整齊,住房四周,均圍著竹籬笆或木制籬笆,籬笆內種植果樹、花木、或薪炭林(多為黑心樹)。凡有佛寺的村寨,寺傍均有菩堤樹,使整個傣族寨子掩映在綠樹翠竹之中,成為一片綠色的園林。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凡是傣族居住的地方,房前屋后綠樹成蔭,院子里各種鮮花四時不斷;佛寺周圍林木成蔭,草木蔥郁。這時你就會深深感到,這里人與自然一直完好地結合在一起。正如傣族諺語:“寨前漁,寨后獵,依山傍水把寨立?!?/p>
2 德宏傣族的生態(tài)文化
袁國友在《中國少數(shù)民族生態(tài)文化的創(chuàng)新、轉換與發(fā)展》一書中指出“我國少數(shù)民族生態(tài)文化既包括各民族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形而上學的思考和認識,也包括各民族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的經驗性感知,當然更包括居住在特定自然生態(tài)條件下的各民族在謀取物質生活資料時由客觀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主觀的社會經濟活動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態(tài)文化類型和模式?!倍鴮W者郭家驥則在《生態(tài)文化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一書中對生態(tài)文化的定義:生態(tài)文化就是一個民族對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環(huán)境的適應性體系,它包括民族文化體系中所有與自然環(huán)境發(fā)生互動關系的內容,主要是這個民族的宇宙觀、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筆者認為生態(tài)文化就是:各民族與自然環(huán)境互動的影響和產物,包括蘊含各民族相互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生產生活方式等。
我國各少數(shù)民族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創(chuàng)造出了自己獨有的生態(tài)文化。德宏傣族的生態(tài)文化具有鮮明的自然環(huán)境和民族文化特征,體現(xiàn)在宗教信仰、生活習俗、風俗習慣、文學藝術等多個領域,所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
2.1 宗教信仰 德宏是多宗教并存流傳之地,境內6個主要民族(傣、景頗、德昂、傈僳、阿昌與漢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宗教信仰,既有遠古流傳至今的自發(fā)性原始宗教,又有從內地傳來的道教、大乘佛教和伊斯蘭教,還有直接從境外傳入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基督教及天主教等,其內容十分豐富。尤其是傣族的原始宗教與南傳上座部佛教,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生態(tài)內涵。
2.1.1 原始宗教 在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德宏之前,傣族先民居住地區(qū)早已存在原始宗教,原始宗教根源于萬物皆有靈,靈魂不滅的思想觀念。傣族的原始宗教經歷了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的發(fā)展過程。
①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是最古老的一種原始宗教信仰。遠古時代的傣族先民,由于生產力低下,無法全面、系統(tǒng)地認識自然、解釋自然,于是對其生產、生活周圍所依賴的自然物就產生了一種神秘感,對那些人們無法駕馭的自然力本能地誘發(fā)出一種無以倫比的恐懼感,長期以往便隨之產生了對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崇拜。
德宏傣族的自然崇拜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水、草、木、土、石、風、雨、火、雷、電、甚至于地震、洪水等自然現(xiàn)象和動植物。換句話說,凡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物都是人們崇拜的對象。而在眾多的自然物中,傣族人最為崇拜的是太陽、土地、森林和水。德宏傣族認為:太陽是萬物之父,給萬事萬物帶來溫暖與生機;土地生長萬物,承載萬物,是孕育萬物的母體;森林生長樹木、養(yǎng)育禽獸與一切生命,是萬物生長的搖籃;水滋潤大地,哺育萬物,是萬物的乳汁與生命的源泉。太陽、土地、森林和水,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繁衍的生命所在和生生不息的力量,人應該像崇敬祖先一樣地崇敬太陽、大地、森林和水。
因此,傣族不僅崇拜森林,崇拜水,并且還養(yǎng)成了保護森林、愛護水源的傳統(tǒng)習慣。所以,傣家人從來不會在成林成片的森林中進行毀林開荒,也絕不會毫無限度地大量采伐樹木,而是遵循大自然的四季更替,有季節(jié)、有規(guī)律、有節(jié)制地進行間伐,使森林和自然環(huán)境都得到有效保護。endprint
②圖騰崇拜。圖騰崇拜和自然崇拜有一定的聯(lián)系,人們認為自己氏族的祖先是由某一種特定的動物、植物或其他非生物轉化而來的,他們與這些自然物之間有血緣關系,對本氏族有保護作用,于是對其進行虔誠的崇拜。
德宏傣族的圖騰崇拜主要是動物崇拜,有大象、老虎、蛇、牛、龍、老鼠等。在傣家人的心目中,人與動物都有生命、有感情、有生息繁衍的需求和權利。而對動物的崇拜,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人類在繁衍生息的漫長歲月中,為了生存下來曾經吃過各種獸肉,穿過獸皮,得到過動物的許多幫助;二是所有的野生動物都是家禽家畜的祖先,正是被馴化的野生動物為傣族的世代繁衍生息和建設美好家園做出了貢獻;三是源于神話傳說。如孔雀引領被惡魔困在深山中的公主走出密林,巨鼠賜給人類稻種等。圖騰崇拜中值得一提的是孔雀,在德宏傣族居住的所有寨子旁邊都栽種著高大的榕樹和竹類,以形成自然園林招引飛禽,從而養(yǎng)成了養(yǎng)殖、繁殖、保護孔雀的良好習慣,故德宏有“孔雀之鄉(xiāng)”的美譽。
所以,傣家人崇拜動物,熱愛動物,注重保護動物的生存空間和環(huán)境,世世代代與動物和諧相處,正是德宏傣族地區(qū)動植物多樣性形成的重要原因。
③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指對祖先亡靈的尊敬,并認為他們有能力對兒孫保佑賜福。德宏傣族地區(qū)的祖先崇拜就是對寨神、勐神的崇拜(勐是社區(qū)或地區(qū))。寨神、勐神被認為是傣族村寨和整個勐的保護神,專門劃有一片林地供奉他們。所以,被稱為“寨神勐神”的林地遍布德宏所有傣族居住的壩子。寨神林、勐神林里樹大林密、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極好,大多是風水林和水源林。這些風水林和水源林地是令傣家人敬畏的禁地,林地內所有樹木、花草、野果、野菜、飛禽、走獸都會得到神的守護,成為神物。因此,傣族誰也不敢去侵擾神的安寧,林內的樹木無人敢砍伐,野果無人敢摘,野菜無人敢采集,飛鳥無人敢捕捉,就連枯枝落葉在地上也無人敢拾去當柴燒……就這樣許多林地都變成了神圣的自然保護區(qū)。
傣族群眾始終把寨神林和勐神林視為神的家園,寨子周圍樹木成蔭,碧水常流,植被長期得到有效保存,對保護森林和環(huán)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時,對調節(jié)小氣候及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也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2.1.2 佛教 佛教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也叫南傳上座部佛教),自明初傳入德宏傣族地區(qū)以來,歷經幾代人的傳承和宣揚,如今已成為廣大傣族人民群眾主要信奉的宗教,南傳上座部佛教已經成為了德宏傣族的全民性宗教。
在傣族佛教經典中反復強調這樣的生態(tài)觀:“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糧,有糧才有人?!闭窃谶@種生態(tài)觀念的引導下,傣族人民認為,人們應該愛護自然,保護自然。如德宏傣族把菩提樹視為“圣樹”、還有被譽為“運載傣族歷史文化的神舟”的貝葉樹和傣族人民稱之為“神樹”的大青樹,一直以來都受到傣家人的頂禮膜拜。于是,德宏傣族在佛寺院內外、村寨中、竹樓庭院中、寨子周圍都栽種這幾種樹。人們認為栽樹是虔誠信佛的善舉,能得到佛的庇護,而砍伐這幾種樹是對佛的不敬,會受到懲罰。
雖然原始宗教和南傳上座部佛教都是唯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但這兩種宗教潛在的自然生態(tài)保護意識,并對保護植物、動物和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對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都在產生著很大的影響。
2.2 生活習俗與風俗習慣
2.2.1 生活習俗 ①服飾 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xiàn)出熱愛生活,祟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德宏傣族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氣候溫熱、山林茂密、物產豐富,傣族服飾充分體現(xiàn)了這些地理特點,不僅給人一種強烈的美感,又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尤其是傣族婦女服飾更具有象征意義。德宏傣族婦女上身服裝淡雅,下身大紅大花,外面穿的是緊身短上衣,圓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淡紅、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和天藍等多種色彩。下身穿筒裙,一直長齊腳背,色彩鮮亮美麗,大都用絲綢、緞子、的確良、錦綸等料子縫制。為了適應濕熱的氣候狀況,婦女服飾輕盈明快、四季變化細微,選用布料的主色調與周圍的青山綠水、芭蕉成林、花香遍野的自然環(huán)境相映成趣、和諧統(tǒng)一,充分體現(xiàn)了傣族強烈的生態(tài)意識。
②飲食 德宏傣族自古以來就居住在江河之畔,壩子平坦,土地肥沃,正是由于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決定了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喜食酸、辣、苦(涼)。同時,傣族提倡人對自然資源適度占有,要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所以,在傣族的飲食文化中,形成了食花和昆蟲的習俗。采食的野花有芭蕉花、苦涼菜花、刺桐花、螃?;ā㈦u蛋花、苦刺花、南瓜花、絲瓜花等;德宏地區(qū)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制作各種風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據《百夷傳》記載,傣族飲食之異者:鰍、鱔、蛇、鼠、蜻蜓、蜉、蛟、蟬、蝗、蟻、硅、土蜂之類以為食。此外,沙蟲、竹蛆、螞蟻蛋也是傣家人的美味佳肴。除此之外,各種野菜也成了雨季傣家的當家菜。常見的有馬蹄菜、魚腥菜、水蕨菜、野芹菜、五加風、野芫荽、香椿、大椿、青苔、水香菜、苦籽、竹筍、野生菌等。正如德宏漢族戲言傣族:“凡是綠的都是菜,凡是動的都是肉”。傣族在與大自然的相處中自覺呵護著這些山花野菜和昆蟲,嚴格遵循“獨花不采,正發(fā)芽的野菜不摘”和昆蟲不能一次端空的規(guī)矩。這種對自然界萬事萬物適度開發(fā)、合理利用的生態(tài)文化,保證了動植物的繁衍生息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2.2.2 喪葬習俗 德宏傣族的喪葬習俗具有鮮明的生態(tài)文化特點。傳統(tǒng)的喪葬分土葬和火葬兩種,佛爺、僧侶及在外發(fā)生意外而死亡的人進行火葬,正常死亡的人進行土葬。聚居于芒市、盈江一帶的傣族屬于旱傣,他們講究“入土為安”,死者當天下葬;瑞麗傣族屬于水傣,按照風俗,死者要在家住最后一晚,死后的第二天入葬。埋葬死人的墓地分三塊:一是正常死亡的人埋在一塊;二是未成年人埋在一塊;三是非正常死亡即因暴病、兇殺、溺水等意外而亡的人埋在一塊。所有墳墓都是蓋上土堆成一小土堆,不立墓碑,幾年后這些墳墓就會變成草坪,看不到任何墳墓。每個傣族村寨的附近,都有一塊或幾塊這樣的公共墓地,人們把這種墓地稱作龍山,把墓地周圍的樹林,稱為龍林,是不允許任何人砍伐的。久而久之,龍林蒼勁挺拔,蔥蘢青翠,變成了一片風景林,使傣家村寨自然風景更加秀麗。endprint
2.3 文學與藝術
2.3.1 文學 在豐富多彩的傣族文學藝術寶庫中,詩歌與故事傳說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詩歌,是傣族文學的主要形式。據帕拉納于公元1615年撰寫的《論傣族詩歌的種類》一書記載,在當時傣族敘事長詩就有五百部,所以,傣族被人們稱之為“詩歌的民族”。敘事長詩《娥并與桑洛》、《線秀》、《召樹屯與嫡木諾娜》、《阿鑾的故事》、《召樹屯》以及珍貴的《貝葉經》、《嘿勐沽勐》等傣文典籍,老孺皆知并聞名中外。而敘事長詩中所描繪的自然風光處處流露出傣族的生態(tài)文化。刀安仁在《抗英記》中寫道:“溫和的春風吹綠干崖山川,壩頭壩尾披掛著五彩的錦緞…男耕女織共建美好家園?!薄断噗隆返拿枋龈用匀耍骸鞍嬴B用清脆的聲音,把茫茫的森林喚醒…無邊的壩子翠綠如茵,淙淙的溪水繞著竹樓人家,密密的椰子樹頂著藍天,高高的佛塔掛滿彩霞?!?/p>
傣族在故事傳說中同樣表達了傣族對所處環(huán)境的深切情感和對大自然發(fā)自內心的熱愛及誠摯的眷戀之情。如:《紅螞蟻和蜜蜂》、《烏鴉和鐵連鳥》、《牛王》、《百虎》、《花蛇》、《荷花姑娘》、《柚子姑娘》等。而且在這些作品中把動植物擬人化,并把傣家人的思想和精神寄寓動植物身上。
從傣族的文學作品中,折射出傣族的生態(tài)意識:一是認為自然界中各物種之間的關系就像大自然中的食物鏈,彼此制約、共同發(fā)展;二是認為人和動物相互依存,不要亂捕殺野生動物。因此,傣族主張在利用大自然的同時要自覺自發(fā)的保護大自然,只有這樣,動植物和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空間才會平衡、和諧。
2.3.2 藝術 傣族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音樂舞蹈、民間剪紙、繪畫雕塑等。傣家人認為人的美只有和大自然的美結合進來才是最美的。所以,傣族的各種藝術形式都滲透著生態(tài)意識,使這些藝術形式呈現(xiàn)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那種恬靜、清幽、柔美的特征。
①音樂 由于傣族自古以來就熱愛自然、尊重自然并在日常生活中遵循愛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的理念。所以,傣族的音樂源于他們生存繁衍的自然環(huán)境,大都是對泉流聲、鳥鳴聲等的模仿。傣族音樂的主要特點是柔和、甜美、婉轉、流暢、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情,歌曲種類繁多并且各具特色。傣族音樂是人類對自然的一種感悟及對自然的感激之情。因此,無論是傣歌還是樂器都流露出對自然界萬事萬物熱愛的心聲。如《竹林深處》、《月光下的鳳尾竹》在民間樂器葫蘆絲、巴烏和蓽的伴奏下,音色清脆而高遠、婉轉而纏綿,表現(xiàn)出傣鄉(xiāng)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在德宏瑞麗創(chuàng)作的歌曲--《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傳唱大江南北。
②舞蹈 德宏被國內外譽為“歌舞之鄉(xiāng)”,而傣族是一個以能歌善舞而著稱的民族,尤其是舞蹈,蘊藏著神秘而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極盡東方神韻。
傣族舞蹈大都模仿動植物的形象,動作輕盈柔和,節(jié)奏較為平緩,但外柔內剛、充滿著內在的力量。舞蹈動作中人體的頭、肩、手、臂、肘、腰、跨、膝等每一個關節(jié)彎曲自然,形成婀娜多姿的S型,手、腳、身體成豐富多彩的“三道彎”造型,以及柔中帶剛的舞蹈韻律使傣族舞蹈既有動態(tài)的韻律美,又有靜態(tài)的造型美。傣族舞蹈的風格給人一種樸實自然,天然去雕飾之感,讓人感到傣家人生活的平靜安詳、樸實自然的生活氣息,是傣族樸素的生態(tài)美意識的自然流露。
《孔雀舞》、《象腳鼓舞》及大型民間集體舞蹈《嘎秧》是德宏傣族舞蹈中的精品。其中,《孔雀舞》是代表傣族民間舞蹈藝術的最高水平,楊麗萍的《雀之舞》就是經典之作;象腳鼓音色渾厚、圓潤,鼓聲傳播得非常遠。在德宏州的任何一個傣族村寨,人們只要一聽到象腳鼓的聲音,村中的男女老幼,都會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計,紛紛聚集在一起,伴隨著象腳鼓的節(jié)奏,盡情的跳《象腳鼓舞》。正如傣族所說:“聽到象腳鼓響,腳板心就發(fā)癢”;《嘎秧》是集體舞蹈,打擊樂手站在舞場中央伴奏,眾人圍圓圈踏節(jié)拍而舞。當舞蹈進人高潮時,懂武術的男子會脫去上衣,在舞場中央表演傣拳,具有濃郁的民間藝術特色。
③繪畫、剪紙與織錦 德宏傣族繪畫畫風單純粗獷、色彩濃艷、對比強烈,與佛教關系密切,多用于裝飾佛寺正殿的天花板、垂檐板壁、佛龕或佛陀的背景。老百姓也用花鳥蟲魚內容的繪畫來裝飾自己的門窗。1989年瑞麗市被國家文化局命名為“中國農民繪畫鄉(xiāng)”。
剪紙是傣族群眾最喜愛的特有裝飾品,多用于做佛事時的奘房裝飾和喜慶節(jié)日時客廳和大門的裝飾,圖案多為花卉鳥獸。
傣族的織錦古稱“干蘭布”,為歷代進貢之珍品。傣錦圖案豐富,常見的有動物和花卉圖案,多以反映生活為主,也帶有某種政治的色彩、宗教的意念和涵義。色彩變化上,喜用黑色為底,色彩絢麗,構圖嚴整規(guī)范,多用于“賧佛”和挎包、被面、床單、婦女統(tǒng)裙和結婚禮服、頂頭帕等生活用品。
總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僅是傣家人而且是全人類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從傣族的生態(tài)文化中,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多么重要,只有對自然萬物的敬畏、依賴和保護,人才能在自然中自由徜徉,自然才會在人的呵護下展現(xiàn)出勃勃生機,這就是生命的真諦!
參考文獻:
[1]靳麗芬,黃清林.傣族及其音樂文化[J].民族音樂,2009(04).
[2]劉燕洲.傣族民族性格與音樂文化的關系[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8(05).
[3]李怡,田佳.開發(fā)傣文文獻 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J].云南檔案,2005(03).
作者簡介:
楊云波(1972-),女,英語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