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婷
(連州市西岸鎮(zhèn)中心小學,廣東連州,513400)
作為一線教師,你的耳畔是否常常響起這樣的抱怨聲:“現(xiàn)在的語文越來越不好教。”教什么?怎么教?學生都不感興趣……這些話語是否引起你我更深的思考:語文課究竟教什么?怎么教?葉圣陶老先生說過課文就是“例子”,語文是由一篇篇課文即一個個“例子”組成的,語文課就是用這一個個“例子”來教語文。2010年崔巒理事長在全國小學語文研究會上大聲疾呼:“語文要和內(nèi)容分析說再見。”然而,縱觀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教課文”仍然是課堂中的常態(tài),“分析課文”仍然是教師教學的主要方式。這樣的課堂是低效的,更是與新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相違背的。
“效度式”語文教學指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實施語文本位教學的有效性和梯度性。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本位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二是本位語文教學的梯度性。兩者融合才能達到高效與梯度漸進的教學效果,促進每一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個性發(fā)展。筆者借自己執(zhí)教《七顆鉆石》的構思和教學過程來談談對踐行“效度式”語文教學的一些體會。
“效度式”語文教學的理念遵循新課程教育教學的理念以及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教育是為了什么?教育就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落實到語文課上,就是要為了每一個學生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而課堂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的主陣地。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堅守語文本位教學的有效性和梯度性理念。把“教學重點”放在“教課文”上,還是“教語文”上,是決定語文本位教學有效性的分水嶺。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勇于更新思想、轉變觀念:理解課文內(nèi)容不是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分析課文不是教師的主要手段。教師必須勇于摒棄陳舊的教學理念,勤于研讀文本,善于開發(fā)文本,巧于運用文本,借助“課文”這個例子變“講授”核心為“讀寫并重”,結合學情、文本,創(chuàng)設開展由簡到難、由淺到深、梯度式漸進的、適合學生的言語實踐活動。這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活動中既學會“閱讀”又勇于“表達”,讓他們在“閱讀”與“表達”的雙向交流中,學會與教師對話、與文本對話、與同伴對話,讓每一個學生都在課堂中得到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效度式”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和梯度性。
案例1:更新思想、決定行為
語文S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17課《七顆鉆石》,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教師會設計一系列瑣碎的問題:小女孩為什么要找水的?小女孩找到水了嗎?小女孩是怎樣找水的?小女孩的木水罐發(fā)生了多少次變化?每次變化又是怎樣的?而受“效度”語文教學思想引領的語文課堂,在教學過程中不再糾結回旋于故事的情節(jié)分析,而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對文本語言點的習得上,更關注文本中的“語言形式”的學習和運用,緊扣《七顆鉆石》文本中的重點詞語、句子、段落輔以梯度式的語言和言語表達訓練。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師生之間一問一答,貌似熱鬧,看似啟發(fā),實際上這樣的課堂教學質量可能是低效的。在課堂中,師生始終“糾纏”于課文內(nèi)容,學生在40分鐘內(nèi),收獲的只是“文本內(nèi)容”,得到的僅僅是文本本身的靜止的知識,卻無睱顧及文本中更有效的關于閱讀和寫作的可以增值的知識。這樣的教學忽略了對文本內(nèi)容的旁引,忽略了語言形式的關注,從而錯失了學生語言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形成的發(fā)展良機。而“效度式”語文教學區(qū)別于傳統(tǒng)閱讀教學,它更關注教學的有效性和均衡性,這樣才能真正地讓學生有所收獲,真正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
當前,有些教師不管教哪個年級,為了追求考試的高分,忽略了學段的目標,總想面面俱到,導致學生的基礎不扎實,樣樣都講,結果樣樣不行?!靶Ф仁健闭Z文教學的實施關鍵還在于要開發(fā)選擇合適的課程內(nèi)容進行教學設計。語文課程內(nèi)容不宜過多,要懂得舍棄才有收獲。教師心中要有個“小而精”的準則,善于根據(jù)學情及年段的特點,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瘦身”,切忌“眉毛胡子一起抓”。這樣既能減輕教師負擔,又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案例2:合理取舍、二度開發(fā)
“效度式”語文教學思想在《七顆鉆石》這一課中是這樣體現(xiàn)的:緊扣文本中的3個句子作為文本的范式即“語言訓練點”。這三個句子分別是:1.她找哇,找哇,終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個很小的泉眼。緊扣“文眼”:“找哇”。引導學生想象說話:小女孩除了去山上找水,還會去哪里找水呢?緊接著教師出示句式:小女孩來到小河邊,看見__________。小女孩來到__________,看見__________。小女孩還來到__________。通過句式這把“梯子”,幫助學生完成說話練習。2.水從巖縫里慢慢地滴下來。小姑娘小心翼翼端著水罐,一滴一滴地接水,很久才接滿一罐。教學過程中,緊扣“文眼”的“一滴一滴”“很久”,通過改變句式引讀:一分鐘過去了、十分鐘過去了、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引導學生在一次又一次,層層深入的回旋中,讀中悟、悟中讀,深深地感受小女孩找水的艱辛。3.“好哇!你比我更需要水,把它全都喝了吧?!闭f著小姑娘把金水罐遞給了過路人。教師聯(lián)系上下文,創(chuàng)設情景,教師多次引讀:“他臉色蒼白,有氣無力地說”。師生在反復的接讀中,漸漸進入了故事的情境,深深地體會到小女孩的善良和愛。
《七顆鉆石》是一篇童話,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紤]到大部分學生對童話的情節(jié)都能通過課前預習、課堂默讀等方式自主把握,教師應集中時間和精力通過“文本范式”讓學生習得語言,這個“文本的范式”即“語言訓練點”。著名特級教師王菘舟老師說:“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既非工具性,又非人文性,而是其獨一無二的言語性。”什么是“言語性”?潘新和先生說:“言語性是指語文課程所獨有的學習個人在特定語境中具體的語言運用和表現(xiàn)的特殊屬性?!薄把哉Z性”是語文課程、語文教學的“獨擔之任”。這種對文字的感悟是教師的分析、講解所不能替代的,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在聽說讀寫的語言訓練中得到發(fā)展。
現(xiàn)在的課堂普遍存在“目標模糊”這一現(xiàn)象,許多老師甚至搞不清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目標是什么,整個教學流程猶如豬八戒踩西瓜皮,踩到哪就到哪兒。這樣的課堂談不上什么“教學效率”,甚至連這堂課是不是“語文課”也令人質疑。因此,在確定好課程內(nèi)容后,教師還要根據(jù)課程內(nèi)容制訂教學目標。每個年級教什么,應該怎樣教,怎樣把年段目標細化、內(nèi)化到各篇“課文”里,教師應該心中有數(shù)。只有把握住教學目標,并落實到教學中去,教師才能在課堂教學中促進每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
案例3:整合內(nèi)容、制定目標
語文S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17課《七顆鉆石》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目標:
1.認識并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詞。
2.能正確、流利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水罐發(fā)生的三次變化并從中感受到小女孩美好的心靈。
“效度式”語文教學目標:
1.通過有層次的朗讀,體驗小女孩的善良與愛心。
2.通過對文本重點句子的品讀,感受小女孩的善良與愛心。
3.走進童話故事中,通過寫話感受水的寶貴及小女孩的善良與愛心。
傳統(tǒng)的教學目標與“效度式”語文教學目標相對比,前者的教學落腳點側重于對文本內(nèi)容的分析?!靶Ф仁健闭Z文教學的三大教學目標,每一個目標都對“知識能力”“過程和方式”“情感價值觀”進行了整合。目標一重在體驗愛心,目標二重在感受愛心,目標三重在喚醒愛心,三大目標更側重“淡化文本分析,強化語言訓練”。目標的層次化、可測性及可操作性得以體現(xiàn),工具性、人文性與語言性在課堂教學中通過目標更是互相滲透,有機融合。
筆者以為“效度式”語文教學的教學過程必須具備以下兩個特征。其一是梯度式:表現(xiàn)在縱向上,學生在言語實踐活動中,學習能力、語文素養(yǎng)呈階梯式、環(huán)環(huán)上升。其二是網(wǎng)狀式:表現(xiàn)在橫向上,學生和教師并非互相獨立的個體,而是在言語實踐活動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生本之間,形成網(wǎng)狀式、環(huán)環(huán)相扣。學生在充分參與中,語文素養(yǎng)隨之得以提升,從而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案例4:言語為本、優(yōu)化教程
“效度式”語文教學在《七顆鉆石》教學過程的設計上,例如:課伊始,通過展示圖片、創(chuàng)設話題:在你的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同學們紛紛舉起小手說:“干渴的小河、奄奄一息的小樹……”學生盡情地表達,從詞語的交流與表達中,逐漸遞進到句子訓練,再結合文本句子,引導學生說話,小姑娘來到_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__。隨著言語訓練點難度的加深,學生學習的模式也由“自主學習”轉化為“同伴學習”。在句子訓練充分“白熱化”的基礎上,教師再結合文本內(nèi)容,引導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進行段式訓練:泉眼涌出了一股清澈的水流,水流到了______________,流到了______________,流到了______________……
“效度式”語文教學體現(xiàn)了“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這一教學理念。它在教學過程,以一個“梯度式”言語訓練的進程,引領學生從淺到深、從易到難地習得語言,讓更多的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實現(xiàn)語文課堂的有效性。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隨著學習內(nèi)容再發(fā)生改變,同伴們雙雙討論,激情表達,由同伴學習再過渡到小組合作學習,學生的言語在一陣陣熱烈而又輕松的氣氛上躍上一個新的臺階??v觀整個教學流程,言語訓練從詞語到句子到段落,呈現(xiàn)了一種“梯度式”躍進;學生學習方式由自主學習到同伴學習再到小組合作,呈現(xiàn)一種“網(wǎng)狀式”擴散。這樣的交流與互動,既著眼于個別,又放眼全局,一步一個臺階,真正落實了“為了每一個學生發(fā)展”新課程的基本取向。
[1] 倪文錦.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吳忠豪.從教課文到教語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劉仁增.課文細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4] 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