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鈴
(運城師范高等??茖W校,山西 運城 044100)
色彩有不同的情感,民族有各自的性格。黑色和白色,世界上最簡單、純凈的兩種顏色,卻成就了中國畫永恒的魅力。一張白紙,一硯黑墨,在中國畫家的筆下即可營造出包羅萬象的大千世界。古今中外,太多的人們無不被這千變?nèi)f化的黑白氣韻深深折服。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水墨畫”已成為“中國畫”的代名詞。黑白之色,為何成為了中國畫的靈魂標志?黑白之美,如何造就了中國畫的精神氣質?
黑——“火熏之色也”;白——“西方色也”;這是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科學發(fā)達的今天,人們認為赤、橙、黃、綠、青、藍、紫眾多顏料混合在一起便形成了黑色,而當這些繽紛的光色聚在一起便形成了白色,太陽發(fā)出的七色光在我們的眼中成為了單一的白色——“白日依山盡”。五彩斑斕的世界里無處沒有黑的因素,而所有紛繁的光線最后終化為白。黑白兩色,作為繽紛世界中的兩個最極端的顏色,包容著萬物中的五光十色,從一開始就受到華夏先祖的青睞。黑與白,在更早更多的文學、哲學、宗教著作中,表達著更為豐富的意義,成為中國人重要的審美、說理的形式載體。
遠古之時伏羲氏觀象于天,觀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畫出八卦。神秘玄妙的太極圖,整個圖形只用黑白兩色。一條S線把象征著宇宙的圓分成了兩個部分,然而頗有意味的是這兩條陰陽魚,白魚黑眼,黑魚白眼,白中包含著黑,黑中蘊藏著白,黑白兩色相依、相溶。
這種智慧思想在先秦時期,深得老子和莊子的厚愛。黑白這兩種極色與陰陽理論在老莊的哲學中被巧妙結合。玄者,黑也?!靶中?,眾妙之門”,玄黑成為了“道”的色相?!吨芤住は缔o》曰“一陰一陽謂之道”。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二十八章又言“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第十二章還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肚f子·天道》中“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老莊的道家哲學雖無意指導藝術,但他們所提出的“素樸玄化”、“無色至色,至色無色”、“有無相生,無為有用”的哲學認識,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后人在藝術領域的創(chuàng)作和審美取向。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在近兩千年的時光里在很多方面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吧划惪?,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中的哲學觀與道家有無相生的世界觀雖派宗迥然,但又如出一轍、極為相似。釋家所理解的“空中見色”,在無形之中影響著參禪信佛者的創(chuàng)作、審美觀念。當代畫家張東林將此理解為“色是空里色,空是色里空,空色相即離,妙在不言中”。眾所周知的唐代大詩人王維,字摩詰,很明顯源自佛經(jīng)中的《維摩詰所說經(jīng)》。他被后人稱為“詩佛”,其實更是一位出色的書畫家。蘇東坡語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蓖高^王維在《山水訣》中“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的作畫理論,以及其著名的《雪溪圖》,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佛教思想使其對水墨黑白的情有獨鐘。明代著名的畫家董其昌,數(shù)十年研究禪學,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作畫風格,無不深受禪宗色彩觀念的影響。唐代以來,太多的畫家都不同程度接觸佛禪思想。他們擯棄五彩絢麗的顏色,用“素樸”的黑白水墨中渲染著豐富的情感。
黑白兩色,白因黑顯,黑因白彰。然而黑白之法“玄之又玄”,正是黑與白、有與無、顯與隱、實與虛、動與靜,以及黑白兩極之間微妙而豐富的過渡變化,才成就了無數(shù)黑白之美。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薄献?/p>
“人但知有畫處是畫,不知無畫處皆畫。畫之空處,全局所關,即虛實相生法?!保?]
受不同哲學思想的影響,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審美。在中國很多著名的書法、繪畫作品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空白或墨塊,但人們卻能讀出其中的美。這種黑白搭配既符合人們的視覺要求,也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取向。筆畫所及之處成為“黑”,“實”也;筆畫空白之處成為“白”,“虛”也。筆墨的濃、密、疏、淡形成了黑白虛實。清人笪重光在《畫筌》中曰“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山外清光,何處著筆??毡倦y圖,實景清而空景現(xiàn);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保?]石濤論畫“黑團團里墨團團,黑墨團中天地寬。”表面上看,作畫者用黑筆在白紙上作“黑”形,其實真正的大師絕不可能忽視所留之“白”。他們深諳黑白相守的對立統(tǒng)一,計白當黑,以無生有,用空白創(chuàng)造了筆墨難以表達的意境。鄧石如所說的“字畫疏可以走馬,密不使透風”,與王雪濤所提的“疏不可容針,密可走馬”正說明黑白兩色虛實相生的辯證統(tǒng)一。
從繪畫到舞蹈,從音樂到文學,虛實之美隨處可見。“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虛實相生的理論廣泛應用于藝術領域。
“動如脫兔,靜如處子?!眲屿o互映,方成其美。雖然我們沒能看到畫家作畫的節(jié)奏,但透過畫作上黑白的呈現(xiàn),我們可以感受畫家畫筆的動靜節(jié)奏。潑墨、厚涂、各種皴法,無不是水墨在宣紙上不同節(jié)奏的表達方法。墨韻——繪畫時動靜和黑白共同產(chǎn)生的效果。畫家在運筆的過程中,不同的速度、力度和勢能,表現(xiàn)出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等動作,從而在宣紙上產(chǎn)生不同的墨韻。
黑色,深奧悠遠,其妙無極;白色,純凈素樸,其韻無徼。黑因實而靜,故以黑為主而成浩然雄壯之勢;白因虛而動,故以白為主可顯疏淡空靈之韻。動則產(chǎn)生陽氣,靜則產(chǎn)生陰氣,如此一動一靜,陰陽之氣互為其根?!昂跒殛?,白為陽,陰陽交媾,自成造化之功?!惫食晒Φ睦L畫作品一定是“陰陽相交,動靜互映”。
黑白作為兩種最基本的顏色,雖然簡單,但在表現(xiàn)大千世界里五彩繽紛的自然物象和人文形象時卻富有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和永恒的生命力。因其簡單,便形成了開放的美,可供欣賞者去補充,有較強的張力與廣延性,給欣賞者以無限想象的審美想象力。“一切文化和信息交流都有賴于預測和觀察的相互作用”。[3]
黑白既可以表示色彩,又可以表示明度;既可表現(xiàn)形體,又可以表達情感。簡練的黑白所傳達的不僅僅是欣賞者看到的的圖景,更是能感受畫家的內(nèi)心和修養(yǎng)。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審美意境正是依托黑白生成的。“透過鴻蒙之理,堪留百代之奇?!焙诎滓驗樗摹熬辰纭闭蔑@而充盈,宋有梁楷、法常,元有黃公望、方方壺,明有徐渭、陳淳,清有石濤、朱耷,今有吳冠中、林風眠等,一路走來,歷代畫家浩然的胸襟、軒昂的氣宇借助黑白淋漓盡致地彰顯在我們面前。
唐朝詩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迸c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都是虛實相生的畫面上只有一端畫一老者坐于小船垂釣,小舟前后幾道波紋,除此之外皆為空白。無處全是水波蕩漾,有出唯有老者垂釣。黑白相守,虛實相生。中國繪畫中的黑白歸根結底就是以一治萬、由萬歸一思維的絕佳體現(xiàn)。
當然,在中國黑白水墨畫中的黑與白,并不是我們簡單理解的黑白,黑是畫,白也是畫,體現(xiàn)白的精神內(nèi)涵是守黑,在黑上做文章,使黑白之間產(chǎn)生必然的“形而上”的精神生發(fā),使白成為遼闊的自由的精神無限的空間。正所謂“色是空里色,空是色里空,空色相即離,妙在不言中”。色不是簡單固定的實體,空亦不是什么都沒有。在這一點上東西方文化其實是殊途同歸的。東方的佛禪中,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黑也是白,白也是黑。西方,比如荷蘭的油畫家倫勃朗,他便計黑當白,知黑守白,這雖然與中國水墨畫的黑白運用正好相反,但其精神的內(nèi)涵是不二的,東西之間雖形式不同但在黑白運用上卻各極其變,各窮其趣。
當今我們正處在一個浮華喧鬧、色彩繽紛的世界,然而正像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這個世界是物質的,這個世界更是精神的。中國繪畫的一個重要民族特征正在于其以精神審美表現(xiàn)為主,它所追求的本來就不是很強的物質表現(xiàn)力。黑白水墨,樸素無華,它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是永無止境的,正因此,中國黑白水墨畫留給我們的是無窮無盡的追求。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黑與白二色,定會以其簡單、辯證之美在未來的審美領域中蔚然成風。
[1]惲南田,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413.
[2]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421.
[3]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M].林夕,等,譯.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8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