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薇
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假若你看過這本書之后,看到一首詩、一幅畫或是一片自然風景的時候,比較從前感覺到較濃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樣的經(jīng)驗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態(tài)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是達到了。生活的美好并不意味著因為“好”所以“美”,而是帶有酸甜苦辣五味雜陳,也許我們在其中會感到痛苦難當,感覺無可奈何,感到回天乏力,但是如果我們可以做到“出世”,以一顆純凈免俗的心來看待身邊的一切事物,那么一切都會變得尋常,而且波瀾不驚。如若做到心中留下美,出世人生美,就無需空談紙上美。
那么,想要做到這些,我們首先就要明白什么是美,怎么才能擁有美和創(chuàng)造美。
在《談美》這本書里,我學到了關(guān)于美的很多知識。我們在說美的時候,其實都只是一個隨性的判斷,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經(jīng)驗,至于為什么會覺得美,我們都沒有意識進行仔細的考量。我們要欣賞、判斷美,其實是不能離開理論支撐的。如果我們沒有決定怎么才是美,就沒有理由說這幅畫比那幅畫更美;如果我們沒有明白藝術(shù)的本質(zhì),就沒有理由說這件是藝術(shù)品,那件作品不是藝術(shù)品。只有當我們明白美的本質(zhì)的時候,才能使欣賞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得到更準確的力量。以下幾個問題,是我對朱光潛先生《談美》章節(jié)的理解和些許淺見。
一、應(yīng)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
朱光潛先生在書中展現(xiàn)了三種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即:實用的、科學的和美感的,三者的目的不盡相同,簡單來說,就是“真善美”。我個人覺得,生活艱辛,吃飽穿暖才是“真”,拋棄凡念,以無所為而為之即為“善”,高于生活,絕緣于世卻依然充滿價值的便是“美”。這就是人生態(tài)度的三階段。
人出生后總會有理想,理想有大有小,這輩子就去實現(xiàn)。過程是快樂的根源。對于樸實無華的老百姓說,這就是真理。人大多數(shù)都停留在這個階段,也就是人生態(tài)度三階段中的初級階段,就像想要達到真正的社會主義就一定要經(jīng)歷過初級階段一樣。人之初,性本善,但似乎是因為世間充滿了金錢欲望的誘惑,為了利益,也就變成“性本惡”了。如果拋開利益,又一無所求。人本是一個矛盾體,明知道做的事情不對,卻無法克制自己,依然成為利益的奴隸,這就是悲劇所在。生活,往往就是生下來、活下去。這個社會有太多的不公平,沒辦法,能怎么樣?一個人的力量沒辦法改變,只能學著慢慢去適應(yīng)。
什么是適應(yīng)社會?我常常會這樣問自己。適應(yīng)一詞說起來很簡單,無非就是和社會接軌。但是怎么樣個接軌法呢?也許這個問題能難倒一堆英雄漢。就我們現(xiàn)在這種現(xiàn)實的人生態(tài)度而言,更多人也許會選擇隨波逐流。但是這種“趨炎附勢”也并不是一種十惡不赦,其實更多的只不過是生活所迫,正如我們一滴清水無法改變污濁的渾河,一場勝敗也無法阻擋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我們要生存,就不得不磨去自己的棱角,哪怕退去與眾不同獨特的外衣,也要歸于平凡。平凡是真,大千世界百雜碎,世間上的真真假假,難以捉摸。一切都是假的,但是一切也是真的。
那么我想說的是,人生真的可以很簡單,即使現(xiàn)在的你面對的困難,你很難過,可是一切都會過去,只要你愿意面對……活著就有希望,就有明天,就有未來。人生永遠是自己的,那么人生的意義也只能是自己說的算的!一百個人有一百個對于人生意義的答案,人最后終其一生,也只是死,也只是老去?!那是人必須經(jīng)歷的,也是規(guī)律,更是必然。學會享受過程,不用太在意結(jié)果。這就是科學的態(tài)度。
一個簡單的例子:可能當我們想擦嘴,才會想到用紙,才會看紙巾是哪里產(chǎn)出的,這個牌子怎么樣。或者對皮膚好不好。想的多點,或許會想到它是什么材料做的,有沒有破漁網(wǎng)和樹皮,也許更有甚者會分析一下它的化學成分。但是當離開這種前提,我們什么都想不起來。我們不會在工作時計算一下紙巾的化學成分,或者是化學方程式,不會在睡覺時還記起紙巾還可以用來擦手擦嘴。但是有美感的人生態(tài)度就可以告訴你即使懸空了靈魂,失去了參照,也依然能夠保持精神上的滿足。人對于世界之所以有意義,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精神上的貢獻。人贊美大好河山,發(fā)明筆墨紙硯,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身體力行的為世界添色彩,這些都是無法磨滅的千古流傳。因為這些千古絕唱,讓我們懂得欣賞。人生在于欣賞。不僅要欣賞美好的事物,還要勇于欣賞痛苦的時光,欣賞生活的佳作,在痛苦中也要找到幸福的影子。生活要歸于平淡,但生活最終還要高于平淡。因為人類的精神和心靈能創(chuàng)造一切,它是一切痛苦和希望的根源。物質(zhì)可以握在手上,但是要怎么利用物質(zhì),還是歸于我們的心。因此要學會創(chuàng)造美,借鑒前人古人樂天以及富有藝術(shù)美感的態(tài)度,創(chuàng)造自己新的生活。
二、適當?shù)木嚯x才會產(chǎn)生美
一個簡單的問題:什么是美女?一個絕世美女絕對不是赤身裸體展現(xiàn)在你眼前,而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給人以一定的遐想空間。人們常說:距離產(chǎn)生美。確切一點地說,應(yīng)該是適當?shù)木嚯x產(chǎn)生美。霧里看花水中望月,一定要有霧,但是不能濃到看不到花;一定要有水,但不能深到望不見月,適當?shù)牟攀亲詈玫摹?/p>
通常,人們在公共場所,相互之間總是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的,一旦相距太近的話,彼此都是會感覺很不舒服的。如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向往如果沒有了適當?shù)臅r間距離,也就不存在向往的美妙了,同時,也就失去了我們與向往之間的那段“緣分”了。
對于藝術(shù)來說也是這樣的?!八囆g(shù)生于秩序,死于自由?!薄皩W我者死,似我者俗”就表明,所謂的藝術(shù)風格也就是與他者的距離,它強調(diào)的是一種秩序。那么相同的,生活需要一種自主性,個性就是表現(xiàn)自由。只有每個人遵守秩序,也就是只有保持適當?shù)木嚯x,才能處理好秩序與自由的關(guān)系。生活必須要有秩序,但如果是被迫的,就會流于表面化,因為人需要創(chuàng)造思想,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思想,否則,也就會阻礙個性的發(fā)展的。適當?shù)膶徝谰嚯x能獲得很好的審美效果。一千種孩子就有一千種的教育方法,成人也一樣,也有很多生活的方式。就拿我來說吧,我母親總是在過年的時候陪我挑新衣服,喜歡為我挑選帶花邊的,風格淑女一點的,現(xiàn)在甚至連我十幾歲的表妹也要如此打扮。我問她為什么不讓我們自己選擇?她總說,我覺得女孩這么打扮才好看。其實世間上的美有千萬種,人的思想信念都有所不同,就算是雙胞胎也有所差異。世界上不會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我們也不會總走過同一條河流,人的思想境界更是日新月異,因此不要過多的干預(yù),總是把自己的思想總是凌駕于他人之上,需知給人以一定的空間,適當?shù)木嚯x才是最好的。相反挨得太近,就會適得其反。只有借鑒一定的經(jīng)驗加以發(fā)揮的空間,才能創(chuàng)造真正的美。
三、移美于物、以物怡情
有人說,蒙娜麗莎的微笑之所以很美,就是因為它有無人能及的“價值”。但是對于不同的人來說,它的價值也不盡相同。一個快樂的人,總能看到她對你笑的很開朗;一個悲傷的人,就會看到她在苦笑,一個憤怒的人看到這種笑,甚至會感受到畫中人在譏笑諷刺你。畫本是不會做出任何表情的,只有人心才會感念出更多的意境。一個人的微笑非常復(fù)雜,可能蘊含著相當多的意思。也許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只有他自己才會知道。我們往往喜歡以自己的經(jīng)驗或是喜惡來對別的人事物品頭論足,但是不同的人站的角度,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不一樣。正所謂情人眼里出西施,哪怕別人都覺得對方是很丑的,哪怕別人都認為你的生活是悲慘的,哪怕沒有人覺得你是一個幸福的人,只要自己心“美”,無論什么艱難險阻,也能甘之如飴。就像每天對著鏡子中的自己微笑一樣,鏡子中的自己也會反饋給你同樣的笑容。移美于物、以物怡情,一切都會豁然開朗。
有人常說:美不能定義,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屬性,那就沒有研究價值了嗎?朱光潛先生告訴我們,美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事物屬性,當我們見到美的事物時,大多數(shù)人還是會覺得那是美的。但是研究判別美,不僅要在物本身著眼,同時還要著重觀賞者在所觀賞物中見到的價值去研究。通俗一點講,就是美不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為刺激,在心為感受。世界上沒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經(jīng)過心靈的創(chuàng)造,所以美學研究的理論,不僅要講藝術(shù),而且要講心理。作者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講美,我才疏學淺,讀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窺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闡述的理論。剛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都有一個疑問,自已認為美就是美,了解那么多有意義嗎?
那么,為什么要研究美?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攀登過山,游玩過水,欣賞過畫,背頌過詩文,當我們發(fā)現(xiàn)某處景色讓我們心情愉悅時,我們會說,這里真美;當我們讀到某處詩文讓我們身臨其近時,我們會說這首詩真美;當我們讀到某篇文章讓我們長期心靈的桎梏、精神的困頓豁然開朗的時候,我們會說這篇文章真美。生活到處都充滿了藝術(shù),所以美是人生所在,不拘泥于一件藝術(shù)作品中。
人生當中的一些美,不需要太多的言語。生活中存在很多這樣的美,讓我們能達到共識。我認為,雖然朱光潛先生在這本書中并沒有用最直接的語言告訴我們什么是美,但我覺得,他所讓我感受到的美,是富有情趣的。就像看一件藝術(shù)作品,其中真正的美只有自己才能體會得到,其中所能感受到的趣味,人皆不同。藝術(shù)的人生也就是富有情趣的生活。所以,人生充滿了藝術(shù),透過好的藝術(shù)品也可以品味到人生的趣味。生活貴在欣賞,只有學會欣賞生活,才能真正的學會如何生活。藝術(shù)本高于生活,但以一顆純凈免俗的心來看待身邊的一切事物,生活中也可以隨處可見藝術(shù)的影子。用朱光潛先生書末告別讀者的一句話:“慢慢走,欣賞啊!”生活本就豐富多彩,學會欣賞人生,就會發(fā)現(xiàn),藝術(shù)美就活在人生中。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藝術(shù)學院裝飾藝術(shù)設(shè)計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