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 山東青島 266035)
直腸前突并發(fā)直腸黏膜內脫垂所致的出口梗阻型便秘是肛腸科常見病,病因復雜,治療比較困難,受到肛腸科醫(yī)生的關注。2010年以來,我院肛腸中心開展TST加直腸黏膜下柱狀藥物注射術治療直腸前突并發(fā)直腸黏膜內脫垂所致的出口梗阻型便秘,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xiàn)將2010~2012年11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18例患者均為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住院患者,均為已婚女性,有陰道生產(chǎn)史者102例,年齡36~74歲,平均年齡48.3歲,病程1~19年,平均10.5年,排便周期3~7 d,93例患者訴大便變細,72例患者需要手指插入陰道或者肛門幫助排便。
1.2 診斷標準 ①臨床表現(xiàn):排便困難、排便時間長、便不盡感、大便變細、肛門堵塞、肛門下墜不適、肛門疼痛,需要口服瀉藥或者打開塞露輔助排便,部分患者需要手指插入陰道或者肛門幫助排便。②查體:患者作排便動作時,可見陰道后壁呈卵圓形膨出。直腸指診直腸前壁有薄弱區(qū),直腸黏膜松弛堆積。③根據(jù)排糞造影所顯示的直腸前突深度分為三度:0.6~1.5 cm為輕度,1.6~3.0 cm為中度,3 cm以上為重度。直腸黏膜內脫垂表現(xiàn)為排便過程中直腸前后壁出現(xiàn)折疊,并逐漸下降入肛管,形成杯口樣改變。
1.3 病例入選標準 ①典型的出口梗阻型便秘臨床表現(xiàn)。②排糞造影排糞造影確診為直腸前突(2度以上)并發(fā)直腸黏膜內脫垂。③結腸運輸試驗、電子結腸鏡、盆腔CT排除慢性結腸運輸障礙型便秘及腸道腫瘤等引起的便秘。④肛管直腸測壓及盆底肌電圖檢查排除盆底失遲緩綜合征。⑤積極藥物保守治療6個月無明顯療效。
1.4 手術方法
1.4.1 器械 均采用蘇州天臣國際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一次性開環(huán)式微創(chuàng)痔吻合器組件。
1.4.2 方法 術前清潔灌腸。腰硬聯(lián)合阻滯麻醉,取截石位。麻醉成功后,頭低10~15°。用0.5%碘伏常規(guī)消毒肛周會陰部,留置導尿,鋪無菌巾單,然后消毒肛管及直腸下段黏膜。充分擴肛,置入肛門鏡觀察有無痔核,有無肛乳頭狀瘤,直腸黏膜脫垂情況。選擇雙開口肛門支撐器插入肛門并固定,開口對準脫垂的直腸前后壁黏膜,使擬切除的直腸黏膜位于開環(huán)的窗口內,在肛管上端捫及凹陷變形的直腸陰道膈薄弱區(qū)及后壁脫垂的直腸黏膜,約齒線上2~3 cm,用2-0尼龍線,做雙半荷包縫合,縫合僅在黏膜下層。置入33 mm開環(huán)式微創(chuàng)痔吻合器,導入吻合器頭端于荷包縫合上方,將荷包線打結在中心桿上,將荷包線自吻合器的側孔導出,持續(xù)牽引力度適中,旋緊吻合器,觸摸無陰道后壁夾入,擊發(fā)吻合。30 s后退出吻合器,殘角分別予以結扎。再次消毒直腸黏膜,在肛管擴張器下,用5號細長針頭從吻合口平面上方進針至直腸黏膜下層,從上向下,柱狀注入消痔靈與生理鹽水1∶1的配比液20~40 mL,邊注藥、邊退針,一般可注藥3~5條,形成幾條使黏膜與肌層粘連固定的條柱。退出肛門支撐器,肛內置排氣管,外用紗布加壓包扎。
1.5 術后處理 患者常規(guī)沖服聚乙二醇4000散10 g,Bid,適當應用抗生素3~5 d。術后第1天取出肛內排氣管及導尿管,每天換藥1次,并觀察肛門出血及排便情況。
1.6 療效判斷標準[1]治愈:術后癥狀消失, 排糞造影顯示直腸前突消失、直腸黏膜內脫垂趨消失。顯效:術后癥狀顯著改善,排糞造影亦顯著改善。好轉:術后癥狀體征有所改善。無效:術后癥狀體征無改善。
1.7 結 果 118例患者手術順利,手術時間為15~30 min,平均為20 min;術后平均住院時間為7 d。治愈97例(82.2%),顯效17例(14.4%),好轉4例(3.4%),有5例患者術中擊發(fā)吻合器時出現(xiàn)小腹墜痛感,均20 min后自行緩解;術后患者創(chuàng)口疼痛輕微,有3例需口服去痛片才能緩解。5例患者術后排便后肛門有下墜不適感,予以美辛唑酮栓1枚納肛,每日2次,1周后癥狀消失。無1例發(fā)生出血、感染、直腸陰道瘺。隨訪1~2.5 年,無復發(fā)病例。
出口梗阻型便秘是一組導致頑固性便秘的常見疾病,臨床上常見的有直腸前突、直腸黏膜內脫垂、盆底肌失遲緩綜合征、會陰下降綜合征等,常兩種以上疾病同時發(fā)生,單一發(fā)生者比較少見[2]。據(jù)臨床資料報道,直腸前突在出口梗阻型便秘中發(fā)生率最高,達66.8%,并發(fā)直腸黏膜內脫垂者,達59.6%[3]。
直腸前突,多見于中老年經(jīng)產(chǎn)婦,多因產(chǎn)傷、會陰軟組織松馳而使盆底直腸陰道膈薄弱,排便時直腸向陰道側膨出引起直腸下段生理弧度的改變,造成排便障礙。臨床上治療直腸前突的傳統(tǒng)手術方法為經(jīng)直腸(或經(jīng)陰道、經(jīng)會陰)直腸前突修補術,但這幾種術式均存在手術操作不方便、黏膜易撕裂出血、修補不完全、術后感染、尿潴留等問題。經(jīng)肛門進行TST術治療直腸前突是近幾年興起的新技術,通過切除一定寬度直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縮小了直腸前突的寬度和深度,消除了直腸前突的囊袋結構,從而改善了直腸的順應性,該手術操作簡便、創(chuàng)傷小、痛苦輕、術后恢復快,因而在臨床上已經(jīng)得到較為普遍的應用。而 TST術也是治療直腸黏膜內脫垂較好的方法,其機制是利用吻合器切除齒線上部分松弛的直腸黏膜軸,同時使肛墊上移,糾正造成梗阻的形態(tài)學異常,達到恢復肛管解剖結構的目的。所以通過行TST術,可以同時修復直腸前突和直腸黏膜內脫垂,增強直腸前突抵抗排便時水平分力的能力,降低排便時的肛管高壓,重建直腸壁的連續(xù)性,恢復直腸容積及其順應性,消除或緩解排便時盆底出口處的梗阻因素。近年來,我們在TST術的基礎上,聯(lián)合直腸黏膜下柱狀藥物注射,通過消痔靈的無菌致炎和異物的刺激,使松弛脫垂的直腸黏膜與肌層之間產(chǎn)生蛋白凝固纖維化而粘連固定,對直腸黏膜的起到“炎性粘連、拉緊展平”作用,提高了直腸的張力及直腸陰道隔的抗張能力,使直腸容積及順應性進一步增強,排便時的肛管高壓進一步下降,強化了TST手術切除的效果,消除了排便梗阻的病因,使得便秘癥狀得到根本的改善。
對于TST加直腸黏膜下柱狀藥物注射術治療直腸前突并發(fā)直腸黏膜內脫垂所致的出口梗阻型便秘,我們有如下體會:(1)嚴格掌握本術式的適應證,術前必須經(jīng)排糞造影等檢查明確診斷,通過結腸運輸試驗、電子結腸鏡、盆腔CT等檢查排除慢傳輸型便秘、盆底失遲緩綜合征及腸道腫瘤等引起的便秘。(2)如直腸前突過寬、過深,直腸黏膜內脫垂較長,可采用雙荷包縫合,既切除更多冗長、松弛的直腸黏膜,也加強了直腸前壁的提拉、懸吊效果。但要注意兩荷包間距以1 cm最佳,間距過大,切除組織過多,易發(fā)生切割不全或釘合不全。(3)經(jīng)檢查有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者,應及時處理其他病,術后要早期應用輔助排便的藥物,保持大便通暢,預防吻合口出血,同時樹立患者信心。(4)因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手術前后還應給予充分的心理疏導,使患者了解排便機制,消除顧慮,指導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及排便習慣,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fā)。
綜上所述,TST加直腸黏膜下柱狀藥物注射術治療直腸前突并發(fā)直腸黏膜內脫垂所致的出口梗阻型便秘,與傳統(tǒng)手術方法相比,具有手術簡單、療效佳、創(chuàng)傷小、疼痛輕、恢復快、并發(fā)癥少及復發(fā)率低等優(yōu)點,住院時間和手術時間短,不僅符合現(xiàn)代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需要,更符合肛腸外科的微創(chuàng)化發(fā)展趨勢,值得臨床推廣。
[1] 何永恒,凌光烈.中醫(yī)肛腸科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314.
[2] 姜春英,管仲安.肛腸病新論[M]. 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03:110-111.
[3] 丁義江.丁氏肛腸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