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從正
(上高縣畜牧水產局,江西宜春 336400)
冬春季豬病毒性腹瀉的防控措施
廖從正
(上高縣畜牧水產局,江西宜春 336400)
近年來,冬春季節(jié)生豬腹瀉疫情普遍嚴重,尤其是廣東、廣西、福建、湖南、江西等南方地區(qū),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死亡率居高不下,給豬場造成巨大損失。
1.1 病毒種類
主要為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和輪狀病毒(PORV)三種。
1.2 發(fā)病季節(jié)
一年中一般立冬至驚蟄最為寒冷,也由于豬病毒性腹瀉多半發(fā)生在當年的12月至來年的3、4月之間。因此,該病又有“寒瀉”之稱。
1.3 感染途徑
病毒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入侵機體,破壞小腸上皮細胞吸收功能,它們單個或交叉結對感染侵入豬體,引起腸腔高滲,而導致腹瀉。
1.4 易感豬群
產房內的哺乳仔豬、斷奶后的保育豬、一周齡以內的仔豬尤為易感,表現(xiàn)為嘔吐、肛門噴射水樣稀便、嚴重脫水、俗稱“天干地漏”。生長育肥豬和種公母豬也有腹瀉發(fā)生。
1.5 糞便顏色
產房內的仔豬糞便顏色主要是黃色、白色水樣,保育豬多為灰色、黃色。育肥豬及種公母豬為黑色。
1.6 疫病預后
一周齡以內的哺乳豬病死率可達90%~100%,5周齡以上的豬死亡率稍低,但生產性能下降,飼料報酬降低。
2.1 加強飼養(yǎng)管理
注意保暖防寒,使哺乳豬舍室溫保持在25℃~30℃之間。對斷奶仔豬采取開放式多飲水,水中添加口服補液鹽、葡萄糖和電解多維等,以防止其脫水和酸中毒。
2.2 免疫接種
免疫接種是防控的有效途徑。每年10月、12月對母豬各接種一次病毒性腹瀉疫苗;分娩母豬產前20d肌注疫苗2mL,產后母豬保護率達95%以上。
2.3 返飼
針對免疫接種失敗,發(fā)生嚴重流行的豬場,可將感染小豬(發(fā)病17~18h最佳)的新鮮糞便,或剛死亡小豬的小腸、大腸等,摘除腸系膜淋巴結,加脫脂奶制品等處理后,按一定比例喂給妊娠母豬,先喂臨產前一個月的母豬。若反應達母豬數(shù)量的30%,返飼一次即可,若只達10%母豬不吃、拉稀,第3d進行第二次返飼,通過返飼使其產生母源抗體,達到防控該病目的。
2.4 對癥治療
使用干擾素,轉移因子肌注,同時配合黃芪多糖、氟苯尼考、恩諾沙星、環(huán)丙沙星等以達到抗病毒、防止繼發(fā)感染的目的。腹瀉重癥豬群在喂料中拌喂利諾、阿莫西林等一周左右。對剛發(fā)病的仔豬,尤其是同欄先發(fā)生腹瀉的豬只,用蒙脫石粉灌服,按1.5g蒙脫石粉/2.5mL溫開水比例溶解使用,每頭病豬每次5mL,2次/d,3~5d為一個療程,效果較佳。
2014-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