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知歐
(浙江財經(jīng)大學人文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于慎行(1545-1608),字無垢,一字可遠,號谷山,又號谷峰,世稱于閣老,東阿縣縣城(今山東省平陰縣東阿鎮(zhèn))人,官至東閣大學士,是晚明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他是齊魯文化在晚明時代所孕育的最杰出代表,也是晚明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目前,于慎行的研究已引起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然而對于其生平行實這一基礎性的問題,則尚未見有較為全面的專文介紹,且已有之研究資料往往疏于考證,舛誤間出,影響了對于慎行研究的深入發(fā)展。拙文《于慎行史事三則》對于慎行第一次歸隱、反對張居正奪情始末及第二次歸隱、于慎行非首輔等三則史事有所考訂,發(fā)表于《歷史檔案》2011年第1期②范知歐:《于慎行史事三則》,《歷史檔案》2011年第1期。,可參看?,F(xiàn)珍藏于山東省圖書館的《東阿于文定公年譜》是極具價值的參考文獻,《山東文獻集成》第一輯已將其收錄影印。此年譜署“濟門人邢侗編纂,皖門人阮自華撰述”,共二卷,為明萬歷年間手稿本,流傳至今,絕大部分完整,為于慎行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原始材料。但不足之處是它只以時間為線索記載于慎行的具體行實,沒有將其一生置于當時社會發(fā)展的大背景之中,且年譜的作者好用“春秋筆法”,筆墨晦澀,敘事過簡,未能突出重點,往往使后人不易索解。此外,由于于慎行曾活躍于晚明時期的政界、文壇和士林,在其生前身后,曾流傳一些相關的并稱,表明于氏曾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廊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跡。因參稽群書,鉤沉史料,對于慎行的生平及其相關并稱細加考述,庶能更深入地了解于慎行其人,并對其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重新予以審視和評價。
于慎行祖居登州府文登縣赤山盤龍村(今山東省文登市境內(nèi)),系西漢名臣于定國后裔,是所謂“東海高門裔”③[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一,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然數(shù)世以來,門第不顯,于慎行自稱“寒門薄祜”④[明]于慎行:《谷城山館文集》卷十二《〈沖白齋存稿〉敘》,明萬歷于緯刻本。。一世祖于深于明洪武年間奉詔徙東阿楊柳渡(今東阿縣境內(nèi))。深生忠,為邑三老。忠生時,是為慎行祖父,時為人敦節(jié)俠,樂于助人,以高年賜爵一級。于時時移家東阿縣城。于時有五子,玭最末,是為慎行之父。于玭自幼聰慧,有神童之目,十七歲中舉,先后任許州、靖寧州知州,升任同涼府同知,攝府事,“明習吏治,聲稱甚著”①[清]岳浚:《山東通志》卷二十八《人物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以廉吏終生。于慎行的母親劉淑人出身于東阿望族,“莊慧,嫻書史”②[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一,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于玭有子五人,女二人,慎行排行第五。于慎行的父母及其二兄慎思、三兄慎言俱善詩文,一門風雅,彬彬稱盛。
整個東阿于氏家族的中心人物是于慎行?!稏|阿于文定公年譜》載: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九月,“太淑人(按:指于慎行母親)一日夢庵摩羅果,懸實豐碩,食之,遂有娠”③[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一,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于慎行的出生,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其中當有附會。于慎行的一生,按出處進退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求學時期(嘉靖二十四年1545—隆慶二年1568)、官宦生涯(隆慶二年1568—萬歷十九年1591)、鄉(xiāng)居歲月(萬歷十九年1591—萬歷三十五年1607、1608)。
于慎行自幼凝重篤學,敏慧絕倫,故“蒲衣少專圣童之譽”④[明]邢侗:《來禽館集》卷十六《先師谷城于文定公碑》,明萬歷四十六年刻清康熙十九年鄭雍重修本。。張岱《快園道古》卷五《夙慧部》記載于慎行八歲時,看鄰家造新房,“有老人出一句,呼慎行對之,曰:‘磨磚砌地。’于即應之曰:‘煉石補天?!睆堘焚澠洹俺隹诩从性纵o氣象”。⑤[明]張岱:《快園道古》卷五《夙慧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71頁。于慎行的父母十分重視對慎行兄弟的教育,他的母親尤其“辛勤長自寫遺編,教兒燈下不??凇雹蓿勖鳎萦谏魉?《龐眉生集》卷四《七歌》之四,明萬歷二十七年刻本。,深刻地影響了于慎行的一生。他晚年“每思太淑人課燈下,輒廢食”⑦[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一,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于慎行八歲隨父從平?jīng)?今甘肅、寧夏境內(nèi))歸鄉(xiāng),次年起,先后受書于邑人周南、張某、賀甲。于慎行十一歲時,劉淑人不幸逝世,遂私屬《先慈言行錄》以悼念母親,識者以為“童史”⑧[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一,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是為其生平最早的著作。次年,已能自構(gòu)時文,“語益多奇”⑨[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一,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于慎行十三歲時,即“居劉氏(按:指于慎行外家)之北樓,畢經(jīng)史及諸代文集,克意尚行,遂屹然成儒者”⑩[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一,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奠定了一生學問的基礎。十四歲,于慎行補博士弟子員第一。此年冬,有東平州同知某來攝邑,心儀慎行之才,“以側(cè)理、隃糜及他物餉之”,慎行不拜。其父于玭問故,對曰:“此分宜客(按:指嚴嵩)也,兒涼德,無邇炎矣?!?[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一,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嘉靖三十八年(1559),山東布政使朱衡招之館下,使與其子朱維京及濟南于達真共學。在濟南三年期間,于慎行先后師事閩人鄭日休、張?zhí)灬?、黃應麟等,其人皆飽學宿儒。于氏與朱維京、于達真諸同窗“進同筆研,相與命牘割氈,俛仰千古,固各超然懷不杇之圖矣”?[明]于慎行:《谷城山館文集》卷十一《〈朱光祿集〉敘》,明萬歷于緯刻本。。當時朱衡曾以書抵于玭,謂:“季(按:指于慎行)器宇凝重,異時鴻鉅儒也?!?[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一,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可謂有識人之鑒。朱衡多藏書,“善持議論,上下千古,包羅百氏。……其學無所不窺”?[明]于慎行:《谷城山館文集》卷二十八《明故榮祿大夫太子太保工部尚書鎮(zhèn)山朱公行狀》,明萬歷于緯刻本。,又富于經(jīng)綸之才,為世名臣。他教誨少年于慎行,潛移默化,對奠定于氏思想學術(shù)的基礎不容小覷。于慎行即說:“生我者父,成我者師?!瓲t錘日化,埏埴維均?!?[明]于慎行:《谷城山館文集》卷二十二《祭宮保鎮(zhèn)山朱師文》,明萬歷于緯刻本。于慎行在濟南時已嶄露頭角,以詩文于真達真并稱“二于”①朱國禎著、繆宏點校:《涌幢小品》卷十三《二于》,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88年,第283頁。名儒蔡汝楠一見大奇之,私下曰:“我輩,我輩人?!雹冢勖鳎菪隙本幾搿ⅲ勖鳎萑钭匀A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一,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嘉靖四十年(1561),于慎行舉山東省試第六,時年十七歲。鹿鳴宴上,御史等諸公欲為其行冠禮,慎行以未奉父命辭。此后,于慎行結(jié)束在濟南的學習,講讀于家鄉(xiāng)。嘉靖四十一年(1562)六月,與同邑秦氏完婚。次月,于玭逝世,時慎行家“貧甚,問木于秦。竭蹶成禮”③[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一,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次年十二月,于慎行與五弟慎由分家,他與五弟慎由同住?!胺直B盎各十余事,米才數(shù)升”④[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一,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生活極為困頓潦倒。嘉靖四十一年(1562)、嘉靖四十四年(1565),于慎行曾兩次入都會試,均不第而歸。隆慶元年(1567)時,有數(shù)月居時任工部尚書兼理河漕的朱衡幕下,為其視草。
隆慶二年(1568)春,于慎行應試登第,賜進士出身,從此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是科人才于有明一代稱最盛,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十六《戊辰公卿之盛》謂:“惟戊辰一榜,……先后宰相七人,真是極盛。若尚書則十八人。亞卿、中丞、三品京堂,則五十二人?!雹荩勖鳎萆虻路?《萬歷野獲編》卷十六《戊辰公卿之盛》,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415頁。于慎行由是得以結(jié)交當世英杰,同年關系對他此后的政治、學術(shù)生涯都產(chǎn)生了深巨的影響。四月,于慎行辦事御史臺,日隨常朝。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八月入館,業(yè)師為殷士儋、趙貞吉,深得其器重。殷、趙二人,一為齊魯禮學大儒,一為泰州學派的重要人物,后皆入閣?!稏|阿于文定公年譜》記載當時學習的情況云:
館師更日進。殷公士儋至,則課《文選》、諸修辭之書,以資著作。趙公貞吉至,則集之堂上,講《莊》、《老》、諸子,令讀古今經(jīng)濟書者,曰:“成材之學,貴識其大?!逼渲覆煌绱?,然皆以實教,故人得其益云。⑥[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一,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
呂坤為于慎行所作誄辭稱:“趙文肅公,寔惟館師,課以相業(yè),不獨文詞。公于是時,精心孔孟。天下國家,身心性命。”⑦[明]呂坤:《去偽齋集》卷九《于文定公誄辭》,見王國軒、王秀梅整理:《呂坤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537頁。與于慎行同時在館的同年邵陛說:“趙先生博我以經(jīng)濟之文,而殷先生約我以身心之禮。虛而往,實而歸,蓋三歲所,而千古不朽之業(yè)已緒修也?!雹啵勖鳎萆郾?《〈金輿山房稿〉后敘》,見[明]殷士儋:《金輿山房稿》,明萬歷十七年刻本。殷言詞章,趙言經(jīng)濟,雖趣操不同,而能相得益彰,其旨歸則在實學,不以空言為質(zhì)。于慎行回憶當年刻苦攻讀的情景說:“諸吉士各務強學稽古,以稱塞師法。館中燈火熒熒,或至丙夜?!雹幔勖鳎萦谏餍?《谷城山館文集》卷二十八《明故光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贈太保謚文莊棠川殷公行狀》,明萬歷于緯刻本。有明一代,庶吉士始進之時,已群目為儲相,而在翰林院學習這一階段,于于慎行本人而言,實是其思想學術(shù)勇猛精進、基本成型的關鍵時期。
隆慶四年(1570)三月,于慎行授翰林院編修。五月,入史館預修《世廟實錄》,由此開始了他一生引以為豪的史官生涯。次年,因為官俸微薄,至于“邸中貧甚,不能給朝夕”⑩[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一,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加之一向體弱,于慎行遂病,因此于八月予告歸家。是為其第一次歸隱時期。因朝廷啟史館預修《穆宗實錄》,于慎行乃于萬歷元年(1573)四月北發(fā),六月抵京復職。次年二月,充會試天下舉人同考試官。七月,因《穆宗實錄》成,擢翰林院修撰。萬歷三年(1575)三月,直起居注,同時與選者尚有五人:王家屏、張位、沈一貫、沈懋孝、徐顯卿,皆于慎行戊辰同年,“創(chuàng)設異數(shù)也”?[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一,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四月,入起居館?!稏|阿于文定公年譜》記載當時工作情況云:
日纂諸司章奏,辰入申出,不予急。三、六、九日隨常朝,日更一人,及編修三人侍從,與尚寶卿班。月之十日入東閣藏史。①[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一,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
次年六月,于慎行充纂修《大明會典》官,尋充日講官,直起居注如故?!睹魇贰繁緜髦^:“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講,無及史官者。慎行與張位及王家屏、沈一貫、陳于陛咸以史官得之,異數(shù)也。”②[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十七《于慎行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5737-5738頁。于慎行直講前后十四年,一直到萬歷十七年(1589)升任禮部尚書始解其事,所謂“早侍講幄,啟沃之功最多”③《萬歷起居注》第八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第862頁。?!颁壮卸黝櫍步检?、陵祭、幸天壽山、閱壽宮,無不扈從”④[明]葉向高:《蒼霞續(xù)草》卷十《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贈太子太保謚文定于公墓志銘》,明萬歷刻本。。此時,明神宗正勤政勵學,日御經(jīng)幃,早出晚休,孜孜不倦。于慎行的“經(jīng)筵敷奏,莫非沃主德而抑邪萌”⑤[明]邢侗:《跋》,見[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給年輕的神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主講唐史,每至成敗得失之際,未嘗不反覆論說,上輒為竦聽”⑥[明]葉向高:《蒼霞續(xù)草》卷十《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贈太子太保謚文定于公墓志銘》,明萬歷刻本。。神宗稱贊:“于先生朗朗超著,一字朕所會心,此豈咄嗟偶合者?”⑦[明]邢侗:《跋》,見[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稏|阿于文定公年譜》記載了于慎行其時忙碌的日程安排:“是時,朔、望、三、六、九日隨常朝,更直則侍從,余日直講。戴人星而入,率以為常。六日一入史館注起居,月一入東閣藏史,造請宴會皆罷?!雹啵勖鳎菪隙本幾?、[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一,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年底,于慎行遷翰林院侍講。
萬歷五年(1577)正月,戶科都給事中光懋上疏反對一條鞭法,并彈劾東阿知縣白棟。據(jù)《東阿于文定公年譜》,此年“二月,(于慎行)請定東阿條編法于朝”。原注:
給舍光公懋言條編作苦,及阿令白棟。先生(按:指于慎行)為直于江陵(按:指張居正),言:“光居瀕海,自苦條編耳。阿甚便,令甚賢?!绷钅税?,省中刺縣令。不至量移,亦奇覯云。⑨[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一,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
后張居正擬特旨慰留白棟,事實上是采納了于慎行的意見。三月,于慎行充廷試彌封官。十月,張居正遭父喪而奪情留職,朝議大嘩。于慎行先是草疏達旦,未奏。后又隨同僚替先行上疏的吳中行、趙用賢向張居正求情,居正聲色俱厲。于慎行不為所懾,又與同僚趙志皋、張位、習孔教、張一桂、田一俊、李長春等六人具疏。有旨杖吳中行、趙用賢并削籍,同館諸公皆忐忑不安,于慎行獨曰:“知無益二君,抑于國家益乎?”遂更服入,適遇同館朱賡于朝,偕行至端門,而吳、趙已拜杖出。于慎行疾至會極門拜疏。時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馮保遣語閣臣呂調(diào)陽云:“幸猶未達,中有二講官(按:指于慎行和張位)在,當作何等處?即不報,無乃難上?”于慎行之疏遂寢。于慎行出,即投疏揭于張居正。張居正原以為諸館職皆殿閣官屬,容易對付。及“聞諸正議皆館士,知實始先生(按:指于慎行),乃遣索代草”。于慎行乃示草于張居正。張居正讀畢稱善,相屬已,熟視于慎行云:“可遠,予大望卿,卿大器,亦隨人為難耶?”于慎行正容對曰:“相公愛行甚深,期之甚大,所為佐末議者,念相報耳。”張居正大為不悅。⑩[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一,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這是于慎行第一次身陷政治斗爭的漩渦中心,他從此失歡于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張居正,但館閣諸公卻對他大加贊揚:“吾子岳岳如此,吾黨幸矣。”?[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一,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奪情事件后不及一月,于慎行同僚習孔教、張位、趙志皋諸人即在內(nèi)計中相繼遷謫。張居正以于慎行年少,又是講官,因此姑置以待。萬歷六年(1578)二月,朝廷本有大禮加恩,依例講官擬進一階,因張居正作梗中罷。于慎行本體弱多病,在朝既不得志,遂于萬歷七年三月稱疾,得旨準回籍調(diào)理,四月歸至鄉(xiāng)里,開始其第二次家居。這期間,大約張居正也間接向于慎行表達了善意,但他委婉地拒絕了:“情知相府常開閣,可奈書生自閉關。珍重故人相問訊,已甘蘿薜老紅顏?!雹伲勖鳎萦谏餍?《谷城山館詩集》卷十二《答客書勸還闕》,明萬歷三十二年刻本。萬歷十年(1582)六月,張居正去世的消息傳來,于慎行知悉,悲痛難抑,作《祭太師張文忠公文》以悼知己。文中說:“胡契于公,親加祓濯。簡自詞垣,參諸講幄?!冗d門墻,屏居丘海。闕奉音徽,于今四載?!煌?,惟寸心在。……含情未吐,負義實深?!客鶓阎?,有淚如雨?!雹冢勖鳎萦谏餍?《谷城山館文集》卷三十二《祭太師張文忠公文》,明萬歷于緯刻本。于慎行家居期間,往往會見親朋友好,暢游故鄉(xiāng)山水,又與邑人孟一脈合力纂成《東阿縣志》。萬歷十年(1582)十二月,朝廷陸續(xù)起忤張居正者官復原職。因為奪情事件,于慎行被朝議認為已與張居正陣營決裂,因而得以于萬歷十一年(1583)正月補日講官,正式復出。其實在于慎行本人,“為國而摘知己”③[明]于慎行著、[清]黃恩彤參訂:《讀史漫錄》卷三,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第87頁。,實是不得已之事。
于慎行還京復職后,這時他的同僚沈鯉、朱賡、王家屏、沈一貫等人均已陸續(xù)升遷,只有慎行“獨為殿如舊”④[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一,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三月,于慎行充《會典》纂修官,不久,又分訂累朝訓錄。十月,于慎行遷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萬歷十二年(1584)四月,詔令查抄張居正家產(chǎn),于慎行寓書規(guī)勸使者刑部右侍郎丘橓手下留情。此信懇摯感人,是傳誦一時的文字,清人陸隴其稱贊“最是有關系文字”⑤[清]陸隴其:《三魚堂剩言》卷十一,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十一月,于慎行視左春坊印務。萬歷十三年(1585)八月,于慎行與同僚李長春赴南京主持應天鄉(xiāng)試。從此年起,朝廷新例,考試官不得自為程義及論策,于是取中式者改之,因此,于慎行頗悴心力。此次南京之行,在于慎行生平為遠涉,從此江南的嘉麗山水常常使其魂牽夢縈。萬歷十四年(1586)三月,于慎行充廷試讀卷官。六月,推禮部右侍郎。七月,甫蒞任,即復試舉人。時有人上疏檢舉舉人制義違式者,有詔六人試于午門。禮部大臣欲將責任推諉于都察院,于慎行身任其責,罷黜違式者賀生,眾皆貼服。這是他在具體衙門任內(nèi)的鋒芒初試。十一月,于慎行充《會典》副總裁官。萬歷十五年(1587)十二月遷禮部左侍郎,兼筵講如故。
萬歷十七年(1589)二月,因順天戊子(1588)鄉(xiāng)試中閣臣王錫爵之子王衡為舉首,首輔申時行女婿李鴻亦中舉,禮部郎中高桂因摘中式可疑者八人,并及王衡,請求復試。由于禮部尚書朱賡在上月“請病”,于慎行遂“攝部事”,成為此次復試的主試者?!稏|阿于文定公年譜》記載此事云:“試已,御史大夫吳公(按:指吳時來)稍有所主,臺省噪于廷。先生力居,二更乃成奏?!雹蓿勖鳎菪隙本幾?、[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二,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最后以七人為平通,一人即屠大壯為亦通。舊規(guī),亦通者黜。于慎行晚年在《谷山筆麈》中述此事始末甚詳,其中云申時行、王錫爵聞狀后,“相顧失色,……退而大怒”。次日,于慎行疏請查核試卷,“大略云:連日查訪,關節(jié)未有明據(jù),事屬曖昧,遽難指名。但科場去取原憑文藝,今諸生試卷既經(jīng)多官會閱,無甚相懸,可知當日科場未必有弊云云。二相以其辭微,亦不悅也”。⑦[明]于慎行撰、呂景琳點校:《谷山筆麈》卷八《選舉》,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95頁。申時行等又調(diào)旨保留了屠大壯的資格,俱準入試?!稏|阿于文定公年譜》謂:“時以稍及末卷,自是頗府怨矣?!雹啵勖鳎菪隙本幾?、[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二,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這種黨同伐異、勢如水火的局面的出現(xiàn),殊出于慎行意料之外,他努力有所調(diào)停,但畢竟無補于事。這次事件對于慎行和王錫爵的友誼雖無大影響,但他卻得罪了申時行。是月,于慎行攝知貢舉,旋攝提調(diào)官,充讀卷官。六月,遷吏部右侍郎,掌詹事府,蒞任當日,即推禮部尚書。據(jù)《東阿于文定公年譜》,“至后,十九乃得報可,蓋攝部時,中官多憚忌之。然六卿不報,自此始”①[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二,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七月,遷禮部尚書。八月,于慎行正式出任禮部尚書,第一件事即是疏請明神宗朝講。十二月,廷臣以科場事與申時行、王錫爵之黨反復攻訐,《東阿于文定公年譜》謂:“廷臣相軋自此始”②[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二,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
萬歷十八年(1590),王恭妃所生皇長子朱常洛已滿九歲,明神宗因?qū)檺坂嵸F妃,遷延不立常洛為太子,于是朝廷內(nèi)外紛傳神宗將廢長而立愛。在貫穿萬歷朝的最大爭論點立國本——立太子的問題上,于慎行態(tài)度鮮明,請求盡快行立太子之禮,成為立國本最有力的人物之一,因此又一次卷入政治斗爭的漩渦中心。萬歷十八年(1590)正月,于慎行疏請早建東宮,出閣講讀,此后又十余次上疏。葉向高謂于氏“冊立最懇,章無慮十余上”,又謂“時上意已默定,而不欲人言,屢旨責公,公持之愈堅,至自劾乞罷”,③[明]葉向高:《蒼霞續(xù)草》卷十《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贈太子太保謚文定于公墓志銘》,明萬歷刻本。這愈發(fā)招惹了神宗的不悅,“責以要君疑上,淆亂國本,及僚屬皆奪俸”④[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十七《于慎行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5739頁。。由于于慎行在其任內(nèi)秉公執(zhí)法,不徇私情,又多次以直諫取忤,侵害了后宮、宦官及皇親國戚們的利益,結(jié)果使得“主上稍示厭之,己氏冷齒相加,中常侍欲甘心數(shù)矣”⑤[明]邢侗:《跋》,見[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
萬歷十九年(1591)三月,朝廷一改由御史主持鄉(xiāng)試、而試官僅僅充位的舊規(guī),聽遣廷臣出典省事。御史何出光具以請,于慎行拒絕其要求,由是開罪于臺諫諸臣,種下了禍根。七月,山東鄉(xiāng)試預傳典試官姓名,已而果然。何出光遂劾于慎行,以為有所私。于慎行以禮部尚書受其責,上書力辯,申時行抓住把柄,意欲嚴懲,但“許公(按:指許國)、王公(按:指王錫爵)擬罰司官。……兩公乘元輔在告,力解之,得薄罰”⑥[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二,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最后詔責部臣,于慎行及禮部侍郎奪俸三月,儀部諸郎一年。據(jù)《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先是,六月間,“沈府及慶成王府事發(fā),執(zhí)之”。原注:“時輔執(zhí)多為慫惥,先生堅拒不聽,然亦以是及于機矣?!雹撸勖鳎菪隙本幾搿ⅲ勖鳎萑钭匀A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二,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于慎行“自為宗伯,屢以職事廷爭,屢引疾。上時而慰留,時而誚讓,嚴旨與溫綸錯下。公雖感激主恩,而于義度不能留,業(yè)堅去志”⑧[明]葉向高:《蒼霞續(xù)草》卷十《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贈太子太保謚文定于公墓志銘》,明萬歷刻本。。如今一再經(jīng)歷官場險惡,遂杜門力請,引罪九疏乞休,申時行“擬旨又不固留之”⑨[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九《五七九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40頁。,至九月“戊寅報可”,而申時行也于三天前被策免了。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補遺》卷二《預傳考官》謂:“時于(按:指于慎行)方負時望,旦夕且大拜,坐是事詰責之。未逾月,即允致仕歸。于非行奸作弊者,第不密則有之,然被白簡,則難解釋矣。”⑩[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補遺》卷二《預傳考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862頁。明末大學士黃景昉對于慎行的遭遇深致惋惜,他一再在《國史唯疑》中說:
于文定錚錚賢者,后大用,又疑為個中關竅致然。深文巧詆,先不以正直忠厚自居,元氣善機,所傷非淺!
禮卿一席頗難處:沈歸德以持正不阿見憾政府,于文定偶云詣朝房向輔臣一商,亦滋悠悠之議,守己、徇人皆譏,事安適從乎?李文節(jié)署部時,明告之閣曰:“如題覆不當,徑票駁,勿顧惜部體?!贝俗钣幸姡恳酂o甚相左。①[明]黃景昉著,陳士楷、熊德基點校:《國史唯疑》卷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1頁。
黃景昉感慨“禮卿一席頗難處”,即使“錚錚賢者”如于慎行,也不免為人“深文巧詆”,“滋悠悠之議”,今雖無法確定黃氏所指何事,然必有所見。萬歷十九年(1591)十月,于慎行離京南歸,重回故鄉(xiāng)的懷抱,開始其長達近十七年的第三次家居。他的日常生活,以讀書著述為主。其門人郭應寵稱于慎行“山居謝客,左圖右史,翻閱恒至丙夜不休,當其欣合,幾忘寢飯”②[明]郭應寵:《郭應寵編次序言》,見[明]于慎行著、[清]黃恩彤參訂:《讀史漫錄》,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第528頁。。除了創(chuàng)作大量的詩文作品,于慎行一生的主要史著如《兗州府志》、《讀史漫錄》、《谷山筆麈》等也陸續(xù)完成于此期,奠定了他在我國文學史、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此外,于慎行則往往置酒延親故,道說生平,盤桓園林,縱游山水。盡管如此,如時人所評價的,于慎行“正色巖廟心獨赤,憂時草野鬢俱斑”③[明]鮑應鰲:《瑞芝山房集》卷十三《東阿道中,將謁于師大宗伯,仰舊德,敬呈二律》之二,明崇禎刻本。,“在朝在野憂寧細,懷古懷今涕不任”④[明]吳稼竳:《玄蓋副草》卷十七《投贈大宗伯于可遠先生四首》之三,明萬歷刻本。,并不曾一日忘懷天下。而天下亦想望其風采,他所隱居的谷城山,也儼然成為當時士人心目中的“東山”之地,“四方冠蓋過阿城,無不造廬請謁”⑤[明]葉向高:《蒼霞續(xù)草》卷十《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贈太子太保謚文定于公墓志銘》,明萬歷刻本。。
萬歷三十五年(1607)五月,廷推閣臣七人,首慎行,神宗點用于慎行、葉向高、李廷機三人,詔加慎行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入?yún)C務。同時起前首輔王錫爵為首輔,加上唯一在閣的朱賡,一時天下比之為“五老”,深慶得人。時人李樂謂:“此主上至公至明,定自宸衷,登極以來,第一舉動,四海風聞,莫不欣歡嘆羨。”⑥[明]李樂:《見聞雜記》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70頁?!稏|阿于文定公年譜》云:“先生家食十有七年,廷推直閣者三,起原官五,推南京大宗伯者二,推教習庶常者再,起率更,命仍日講,得請皆不就?!雹撸勖鳎菪隙本幾搿ⅲ勖鳎萑钭匀A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二,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此次入閣,《明史》等史書筆記俱云于慎行“再辭不允”。然據(jù)《萬歷起居注》可知,是年九月,王錫爵命已下而于慎行、葉向高二疏尚未批發(fā),朱賡兩度上疏催請神宗及時批發(fā)。黃景昉《國史唯疑》云:“沈歸德與朱山陰同拜命。時俱里居,沈再辭,疏留中不下。四明為具揭請,始發(fā)。其后于東阿亦然。雖圣意淵微難測,倘亦魚水未洽之一端歟?”⑧[明]黃景昉著,陳士楷、熊德基點校:《國史唯疑》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93-294頁。葉向高也說:“其為宗伯,固以直諫取忤。至于被構(gòu)而去,去而久不復召。說者謂公或別有所枘鑿,公終不自言?!雹幔勖鳎萑~向高:《蒼霞續(xù)草》卷十《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贈太子太保謚文定于公墓志銘》,明萬歷刻本。則于慎行此次出山,即使為神宗皇帝所圣衷獨斷,他的不被皇帝親近之人所喜亦可知矣,大概迫于國事日非的形勢,加之于氏在朝野的崇高威望,故不得不起用之。于慎行赴任前,曾與門人邢侗有過深入的交談。他說:
諸言事臣,吾當以死諍;閹宦采榷,吾當以赤誠回照;蜀洛憤典,吾當以平等引至公;元元臨命,吾當以圖畫情形奏。⑩[明]邢侗:《跋》,見[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
可知于慎行在心中對施政藍圖已有所擘畫。于慎行既與葉向高相約入京,乃于十月抱病上道,次月抵京。及次日廷見,蹶倒不能成禮。御史鄧澄不欲糾,于慎行曰:“吾疾本甚,千里赴召,不敢不拜,而蹶宜也。方欲以至誠事主,何先自欺為?”乃具疏稱罪以辭。有旨:“昨卿見朝,朕心喜悅,拜起偶未中節(jié),不必引咎?!?[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二,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十天后,于慎行因末疾(按:指四肢病)去世,時為萬歷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608年1月9日),享年六十三歲。死前一日,草遺疏,請上“親大臣,錄遺逸,補言官”?[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十七《于慎行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5738頁。,草畢,伏枕長嘆:“吾終不能報國矣!”①[明]葉向高:《蒼霞續(xù)草》卷十《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贈太子太保謚文定于公墓志銘》,明萬歷刻本?!稏|阿于文定公年譜》載:“壬午,內(nèi)閣以訃聞,及遺書上。上震惜,詔治喪?!Y部條上恤典,答有優(yōu)?!痹?
該部疏曰“本官純誠體國,博大匡時,學貫天人,德和上下。方翼成千秋之泰交,同心同德;庶幾偕一世于大道。無黨無偏。雅志未酬,輿情共軫。臨纊厪史魚之諫,云亡深司馬之悲”云云。有旨:“于慎行啟沃功深,寅清望重,簡召輔弼,盡瘁公朝,準照一品例給與祭葬。差官護送喪柩還鄉(xiāng),仍與他謚。”蓋二十年來輔臣眷遇之盛云。②[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二,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
神宗欽定謚策曰“文定”,贈太子太保。這是封建朝廷對于慎行一生的蓋棺定論。于慎行靈柩歸葬于故鄉(xiāng)天柱峰下,洪范池北。
綜觀于慎行一生,淡泊功名,凡三黜三起,而難進易退。通籍后,出仕和家居的時間幾乎相半。邢侗云:“先生凡三在告,有難于對人言者。官不負人,總之,人不負官為難能耳!我稽人迅,人巧我拙,遲速哀序,可以觀世道焉?!雹郏勖鳎菪隙?《跋》,見[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于慎行雖然甫大用而遽卒,相業(yè)未竟,留下了無盡的遺憾,如黃景昉所云“于文懿(按:當作“于文定”,此系黃景昉誤記。)赴召,甫見朝,病卒,竟未一履閣任也。其人學問才識俱佳,俾當國,必有可觀者”④[明]黃景昉著,陳士楷、熊德基點校:《國史唯疑》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04-305頁。,但他剛正不阿,直道而行,注重道德的涵養(yǎng),“立朝粹然無瑕類”⑤[清]黃恩彤:《重刻于文定公〈讀史漫錄〉序》,見[明]于慎行著、[清]黃恩彤參訂:《讀史漫錄》,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第530頁。,清才偉望,蔚然一代名臣。在萬歷朝,于慎行享有崇高的地位,《明史鈔略》稱其“深沉勁挺,不為町畦,大為正人所倚信”⑥[清]莊廷鑨:《明史鈔略》《顯皇帝本紀三》,四部叢刊三編本。。時人多將于慎行比作謝安、文彥博、司馬光一流人物,而最常見的是將他與司馬光相提并論,蓋合并兩人的史學成就而言之。黃體仁至謂:“相業(yè)以久暫差池,隱顯亦微有間,而二公(按:指于慎行和司馬光)之正直忠厚、博大光明,并為千載人,易地而更置之,又不知誰為古而誰為今矣!”⑦[明]黃體仁:《于文定公〈讀史漫錄〉序》,見[明]于慎行著、[清]黃恩彤參訂:《讀史漫錄》,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第527頁。于慎行的一生,相對比較單純,他從幼年到青年,有幸接受到了當時所能得到的最好的教育。他沒有出身郡縣,由翰林而禮部而內(nèi)閣,走的是一條最典型的館閣之臣的仕途。他身處晚明腐敗污濁的官場,而皭然不滓,完名全節(jié)走完人生的歷程,以“有明一代之完人”⑧[清]靳維熙:《〈上籍江陵使者少司寇丘公書〉按語》,見[清]周竹生修、[清]靳維熙纂:《續(xù)修東阿縣志》卷十三《藝文志上》,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定格于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廊中。
于慎行之妻秦淑人出生于東阿世族,幼有至性,處閨閣竟日不聞笑語,賢惠仁慈,“簡穆自將,與先生相莊,先生白首無違言。后先生一歲沒”⑨[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卷一,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是于慎行的賢內(nèi)助。于慎行曾娶妾,似乎是因為無子嗣的緣故。清初周亮工《字觸》云:“大宗伯于公慎行夫人秦氏賢而能文詞,又有二妾亦慧?!雹猓矍澹葜芰凉?《字觸》卷五《秦字詩》,諸子集成續(xù)編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于慎行獨子于緯(1577—?)字長文,號小谷,官生,以父蔭中書舍人,歷戶部主事、員外、郎中,官終廣東雷州府知府。于緯本系慎行五弟慎由次子,因慎行無子,遂過繼與其家。于慎行夫婦生前十分重視對于緯的教育。于慎行曾先后延請門人施天性、郭應寵為于緯館師。于緯讀書京師時,于慎行曾寄詩諄諄教誨道:
炎風吹去馬,幾日到長安。要識人間路,休懷膝下歡。夙宵常展卷,涼燠自加餐。世業(yè)余叢桂,還從上苑看。①[明]于慎行:《谷城山館詩集》卷十《寄兒緯京師》,明萬歷三十二年刻本。
“而(秦)淑人課緯,當之咸有緒。疾瀕危,未嘗出一紕謬語,指所遺田宅俸余,襦綈綦綎,分貽內(nèi)外親。端坐命緯,諄諄以好修為德,無隕頹其家聲。故譬淑人之造于也,猶夫文定公之造于國也”②[明]蕭大亨:《大明資政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贈太子太保謚文定于公元配誥封淑人秦氏合葬墓志銘》,拓片。。于緯成長于家風如此優(yōu)美的家庭,故成人后,“有文行,能繼公志”③[明]葉向高:《蒼霞續(xù)草》卷十《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贈太子太保謚文定于公墓志銘》,明萬歷刻本。。于緯曾先后刊刻其父的主要著作《谷城山館全集》(按:包括《谷城山館詩集》和《谷城山館文集》)、《谷山筆麈》、《讀史漫錄》等近百卷,為于慎行著作流傳的第一大功臣。于慎行生前藏書宏富,而特多藏曲,傳至于緯手上,部分經(jīng)由于緯之友趙琦美抄繕而得以保存于《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中,輾轉(zhuǎn)流傳至今,尚存元明雜劇32種,其中絕大部分為人間孤本。對于元明雜劇的傳播,于緯功不可沒。
于慎行另有一女名嫆,適邑人喬嗣啟。
于緯先后娶王氏、梁氏,有三子:元煐、元琰、元煜,又有二女。元煐字伯彥,官生,官河南南陽府通判。元煜字郎叔,號認齋,恩貢,初授陜西崇信縣知縣,有惠政于民,升廣西上思州知州。于緯長女適崔璞玉,幼女早卒。
明清鼎革之際,東阿于氏家族懷忠義之志,前赴后繼,參加抵抗清兵的行列,殉國殉難者不乏其人。清道光九年《東阿縣志》卷十四《人物志·下·列女》載:
恭人趙氏,生員于綬繼室,元燁繼母也。賦性端嚴,能曉大義,聞崇禎帝崩,遂命子元美勤王。謀不成,乃赴南都,以圖恢復。天兵南下,或勸之投誠。恭人曰:“吾聞忠臣不事二主,來此非圖安身也。及元燁以言不用,時勢莫挽告。勖之曰:“臣子之分,有死無二。只悉心料理國事,勿以我為念?!痹獰畛?,遂自縊。
賈氏,于元燁繼妻。南都陷,元燁自刎,賈遂姑趙恭人及女自經(jīng)。以上貞烈④[清]李賢書修、[清]吳怡纂:《東阿縣志》卷十四《人物志·下·列女》,清道光九年刻本。
于元燁者,系于慎由之孫,是于慎行孫輩中地位最高者。元燁字仲華,中書舍人,歷遷常州、順天二府通判,刑部員外郎中,貴州黎平府知府,官終兵部尚書兼七省督師,賜尚方劍。于元燁身當國破家亡之時,雖行事頗受爭議,然最后能自殺殉國,也可算大節(jié)無虧了。道光九年《東阿縣志》傳于慎行曾侄孫于繼善,稱其“十六補弟子員,時值鼎革,身家狼狽,卒以柔道自立”⑤[清]李賢書修、[清]吳怡纂:《東阿縣志》卷十四《人物志·下·政績》,清道光九年刻本。,正點明了東阿于氏家族其時的艱難處境。由于明清易祚的時代巨變所帶來的致命打擊,于氏家族付出了家族命運不振、風雅一脈衰歇的慘痛代價,從此漸漸淡出了歷史舞臺,入清后少有聞人。
于慎行作在當時是一位風云際會、舉足輕重的人物。作為譜錄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對與其相關的并稱資料加以搜集研究,不僅可以深入了解于氏文學、學術(shù)、思想的旨趣、特點及其交游關系,而且對晚明時代的背景和習尚亦于焉可以概見。龍潛庵等先生編著的《歷代名人并稱辭典》⑥龍潛庵、李小松、黃昏:《歷代名人并稱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雖以搜羅宏富稱,但也未能收錄與于慎行相關的并稱資料。茲匯集與于氏相關并稱六則——“二于”、“魯兩生”、“于、邢”、“于、馮”、“七相”、萬歷前期“山左三家”,結(jié)合其生平,一一詳考如次。
指于慎行、于達真(1547—1592)。稍晚于于慎行的朱國禎《涌幢小品》卷十三《二于》載:
于達真字子沖,歷城人,丁丑進士,以澤州知州為兵部員外郎。兵部未滿歲,升山西僉事,飭兵昌平。神宗閱壽工,昌平孔道,以才選擇,三年中,車駕四出,應之沛然。后官至參政歿,人咸惜之。初第以詩文名,諸生時,與于文定公俱為我郡吳竣伯(按:指吳維岳)所拔,稱“二于”。又善騎射,總兵董一元兄弟較獵,數(shù)數(shù)勝之。天與之年,必為名制閫。①[明]朱國禎:《涌幢小品》卷十三《二于》,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8年,第284頁。
是于慎行少年時即初露鋒芒,與于達真這位最親密的少年同窗以詩文齊名,“二于”為其最早的并稱。
于慎行的《谷城山館詩集》、《谷城山館文集》中保存著四十余篇關于兩人交往的深情文字。在為于達真所作墓志銘中,于慎行追憶兩人結(jié)交情形稱:
嘉靖己未,故大司空朱公開府東省,為郎君除舍,求諸生年相若者,與同研席。學使孝豐吳公曰:“吾有兩于生,皆國士也,請置館下。”而子沖及予從府中執(zhí)業(yè)矣。其時可大年十一歲,子沖長二歲,予又長子沖二歲,皆以總角操函,伊吾應和,輒能上下千古,旁及百家,交相得也,居三年而別。②[明]于慎行:《谷城山館文集》卷二十《明故亞中大夫陜西布政使司右參政完璞于公墓志銘》,明萬歷于緯刻本。
吳維岳為“后七子”復古派外圍的重要成員“廣五子”之一,拔識于慎行和于達真于諸生之中,于兩人實有知遇之恩,此為“二于”稱號所由來。多年后,吳維岳之子、“四十子”成員吳稼竳作《讀于子沖參知詩感作,兼呈于可遠先生》一詩仍追述其事:
先君昔秉鐸,五載滯東土?!凶R兩于公,乃一齊一魯。年俱在髫丱,遂以國士舉。在魯早符譽,橫經(jīng)班白虎。秉禮稱帝師,為文力追古。齊其后魯振,倜儻能用武。孰謂文不工,遺詩茲可睹。燁如玉剖岡,燦若珠岀浦。既多濟南法,隨方自成矩。泱泱大國風,采獻寧小補。③[明]吳稼竳:《玄蓋副草》卷四《讀于子沖參知詩感作,兼呈于可遠先生》,明萬歷刻本。
于慎行因為其晚年批評“七子派”文學復古運動的言論而在文學史上廣為人所稱道,所謂“于李攀龍為鄉(xiāng)人,而不沿歷城之學”④[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七十二《谷城山館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512頁。,而其與以李攀龍為首的“后七子”復古派的一段淵源向來為人所忽略。嘉靖三十八年(1559)至四十年(1561),少年于慎行負笈濟南,及十七歲中舉后,又回歸故里。其時,李攀龍正優(yōu)游林下,隱居于白雪樓,于氏恩師朱衡、吳維岳都與他過從親密。于慎行是否有過向李攀龍親炙其教的機會,今已不得考知。但據(jù)于慎行說,自己“方卒業(yè)詞館”,于達真已從其邑李滄溟先生游。李先生于當世士少所許可,獨進子沖與語,若將以不朽托之。而一時名家如王長公輩,亦從李先生所,識子沖而奇焉。子沖雖為諸生,名已大噪海內(nèi)?!缴姆?,惟其師李先生一人而已。其為文觚規(guī)意象,本諸李公而不純用其體,稍按事實,更為平易。歌詩沉雄淡雅,即未至李公,而能不失其法。要其所已得,業(yè)足稱雄一世。”⑤[明]于慎行:《谷城山館文集》卷二十《明故亞中大夫陜西布政使司右參政完璞于公墓志銘》,明萬歷于緯刻本。于達真幾乎成了李攀龍文學事業(yè)的繼承人,這也正是吳稼竳所稱道的“既多濟南法,隨方自成矩”??上в谶_真英年早逝,“著述未廣,少所流傳”,又功業(yè)未竟,讓于慎行不勝感傷。事實上,于慎行本人不僅對李攀龍這位曾經(jīng)引領一代文風的鄉(xiāng)前輩懷有深深的敬意,多次給予高度的評價,而且其詩文作品中也留下了學習李攀龍的深刻印記。于氏摯友、首輔葉向高為其作墓志銘,稱:“其詩則服膺李于鱗,骨力、氣格,大足相方?!雹蓿勖鳎萑~向高:《蒼霞續(xù)草》卷十《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贈太子太保謚文定于公墓志銘》,明萬歷刻本。此論人所未發(fā),就于慎行一生尤其是前、中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來看,的確已揭示出于氏作為如錢鐘書先生所言“曾受‘七子’影響的一位過來人”⑦錢鐘書:《〈宋詩選注〉序》,見錢鐘書:《宋詩選注》,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第11頁。而非僅僅是“七子派”反對者的一面?!岸凇辈⒎Q正可為此作一注腳。
指于慎行、賈三近。賈三近(1534—1592)字德修,號石葵,山東嶧縣人,隆慶二年(1568)進士,官終兵部右侍郎。三近淡薄榮祿,負經(jīng)世之才,立朝有直聲。于慎行稱其“器宇軒豁,風神俊朗,魁然偉丈夫也。持己當官,端方霍落,無所阿曲,而溫厚坦夷,不為峭岸深機以自崖異。其談說世故,上下古今,口如懸河,風生四座。即一笑一謔,皆有旨趣,令人慕思。自為諸生,淹貫群籍,無所不窺。作為歌詩,清爽疏宕,咳唾立成。同游諸君皆服其敏捷,自謂不如也。所刻有《先庚生傳》、《寧鳩子》、《東掖奏草》、《嶧志》諸書”①[明]于慎行:《谷城山館文集》卷二十《明故嘉議大夫兵部右侍郎石葵賈公墓志銘》,明萬歷于緯刻本。。對賈三近的為人、著作情況作了生動的描述。
于慎行的詩文集中保存有十余篇與賈三近相關的作品,在前引為其所作墓志銘中述及兩人親密無間的關系云:
世所稱心知莫逆,歡如兄弟,若吾與賈公,豈有兩耶?生同州域,第而同進,同肄詞館,趣操志行,無弗同者。歸而同隱,公處南境,我處北境,號為“兩魯生”也。
于氏在詩中一再詠及:“魯國相看自兩生”②[明]于慎行:《谷城山館詩集》卷十二《山中述懷寄石葵賈丈》,明萬歷三十二年刻本。,“魯國當年并兩生”③[明]于慎行:《谷城山館詩集》卷十三《哭賈德修司馬二首》之二,明萬歷三十二年刻本。,又于祭文中稱:“而況生同國域,出并簪紳。綴筍班于禁闕,參筆彩于詞林。如君與我者,不亦埒雙龍之比翼,稱兩璧之同茵者乎?”④[明]于慎行:《谷城山館文集》卷三十三《祭少司馬石葵賈公文》,明萬歷于緯刻本。賈三近序于慎行編纂的《東阿縣志》,譽為“千百年之信書”⑤[明]賈三近:《舊志賈序》,見[清]李賢書修、[清]吳怡纂:《東阿縣志》,清道光九年刻本。,又為其父兄所著《于氏家藏詩略》作序,贊許慎行“裒然騷壇,海內(nèi)推轂”。賈氏《〈于氏家藏詩略〉序》云:“比隆慶戊辰,余與翁季子太史君(按:指于慎行)并對公車,既講業(yè)中秘,復同館舍,號‘魯兩生’。‘魯兩生’朝夕相得甚歡也。自是往來長安邸中且十年,習于氏履歷甚具。”⑥[明]賈三近:《〈于氏家藏詩略〉序》,見[清]李賢書修、[清]吳怡纂:《東阿縣志》卷十八《藝文志四》,清道光九年刻本??芍棒攦缮碑敃r頗有聲于士林。賈三近的政治立場、趣操志行、文學創(chuàng)作都與于慎行相近。部分由于于慎行為賈三近所作墓志銘所提供的珍貴資料,賈氏被有的學者推測為《金瓶梅》的可能作者之一,而引人注意。于慎行稱:“公數(shù)為予言,嘗紀《左掖漫錄》,多傳聞時事,蓋稗官之流,未及見也?!雹撸勖鳎萦谏餍?《谷城山館文集》卷二十《明故嘉議大夫兵部右侍郎石葵賈公墓志銘》,明萬歷于緯刻本。言下頗露惋惜之意。甚至有學者推測《左掖漫錄》即為“《金瓶梅》的最原始的初稿”⑧張遠芬:《金瓶梅新證》,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第43頁。。本文不涉及《金瓶梅》的作者問題。唯可注意者,于慎行曾作有《五七九傳》,今已亡佚,但其好友公鼐得見此書,稱“其事細鄙,稱傳過矣”⑨[明]公鼐:《問次齋稿》卷三《〈五七九謠〉序》,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第65頁。,則此傳大概也近于“稗官之流”,而與《左掖漫錄》相類。即此一端,亦庶幾可印證“魯兩生”對文藝的共同愛好。
指于慎行、邢侗。邢侗(1551—1612)字子愿,號知吾,晚號來禽濟源山主,世尊稱來禽夫子,山東臨邑人,萬歷二年(1574)進士,官終陜西行太仆少卿,著有《來禽館集》、《邢子愿雜著》、《泲園集》、《來禽館刻帖》等,文采風流,掩映一世,是晚明著名的書畫家和文學家。初,邢侗應殿試,于慎行時任房考,一閱其卷,即許為:“徐淮以北固無比!”從此成為邢侗的恩師。于慎行一生門生遍天下,而求與其關系最密切且最受其激賞者,則文藝領域為邢侗,政治領域為李三才兩人而已。于、邢二人晚年均退隱家居,邢侗“歲一往候之”⑩[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卷七十九《陜西行太仆寺少卿邢公墓志銘》,明萬歷三十九年刻本。,交往既密,往往“剖析文心,榷談名理”①[明]邢侗:《來禽館集》卷二十八《上東阿宗伯于尊師》,明萬歷四十六年刻清康熙十九年鄭雍重修本。,彼此詩文集中為對方所作者頗多。于慎行高度贊譽邢侗:“書法妙入鐘王室,騷命卑陵屈宋壇?!雹冢勖鳎萦谏餍?《谷城山館詩集》卷五《壽封君邢翁九十長歌》,明萬歷三十二年刻本。邢侗父事于慎行,對其道德、文藝、功業(yè)無比推崇,許為一代“石渠帝傅,山東大師”③[明]邢侗:《來禽館集》卷十六《先師谷城于文定公碑》,明萬歷四十六年刻清康熙十九年鄭雍重修本。,不勝仰慕。于氏去世后,邢侗以其女許配慎行長孫于元煐,并手書所作紀念恩師的《東阿尊師于文定公碑》。此碑號稱“雙絕”,是書法史上的杰作,可惜已久佚。邢侗又與慎行另一門人阮自華共同編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為后人研究于慎行提供了極可寶貴的原始材料。
邢侗名列晚明四大書法家(邢侗、張瑞圖、米萬鐘、董其昌)之首,與董其昌并稱“北邢南董”,身后其文名為書名所掩,而在當時,邢侗實也以文學名海內(nèi)。李維楨序邢侗《來禽館集》稱:
子愿當一統(tǒng)全盛之朝,學士云蒸霧涌。以同郡則于鱗之后為“李、邢”,以座主則東阿之后為“于、邢”,以雁行則益都同時為“邢、馮”,視子才之初稱“溫、邢”,再稱“邢、魏”尤難。④[明]李維楨《〈邢子愿小集〉序》,見[明]邢侗:《來禽館集》,明萬歷四十六年刻清康熙十九年鄭雍重修本。
可知邢侗當年“崛起山東”,與座主于慎行并稱,也是山左文壇的領軍人物之一。邢侗雖深受以李攀龍為代表的鄉(xiāng)邦詩文化的自然熏陶,但對“七子派”文學復古運動的弊端多有批評,且如朱彝尊所言“蓋深中時流之弊”⑤[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十五《邢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第444頁。。四庫館臣論及邢侗《來禽館集》時,指出:
(邢侗)序于慎行詩集(按:指《〈谷城山堂詩草〉序》),謂李、何學唐為“化鳩之眼”,而于太倉、歷下,并有微詞,蓋能不依七子門戶者,故所作大抵和平雅秀。王士禎論詩絕句亦有“來禽夫子本神清”之語。特骨干未堅,不能自成一隊,文體則更近于澀矣。⑥[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七十九《來禽館集》,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613頁。
邢侗在文學上深受于慎行的影響,他不僅在文學主張上對“七子”復古派進行了修正,成為于氏的同道,即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其“和平雅秀”的風格,亦與于氏的“典雅和平,自饒清韻”⑦[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七十二《谷城山館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512頁。頗為相似,只是所造有深淺不同爾。邢侗于于氏歿后,追憶道:“(于慎行)每謂侗:‘女文章一夜郎王,耽耽自命,碑版志傳,漢季魏初乎!’侗一念先生言,哀腸若抽。鐘期已矣,小子何質(zhì)成焉。”⑧[明]邢侗:《跋》,見[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即此文章知己之感,也足以讓邢侗終生縈懷了。
指于慎行、馮琦。馮琦(1558-1603)字用韞,號琢庵,謚文敏,山東臨朐人,萬歷五年(1577)進士,出身于著名的文學世家,為馮惟敏從孫,歷官至禮部尚書,是萬歷朝重要的政治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仿佛于慎行而稍遜。馮琦著述如林,著有《宗伯集》、《北海集》、《兩朝大事記》,編有《經(jīng)濟類編》、《宋史紀事本末》(未完稿)、《唐詩類韻》、《通鑒分解》、《海岱會集》等。于慎行生平交游遍天下,陳繼儒稱其“有客半傾天下士”⑨[明]陳繼儒:《眉公詩鈔》卷五《壽于谷峰》,明崇禎刻本。。在其眾多交往親密的友人中,有許多是當時的巨卿名流,但真正與其志同道合,而文學、學術(shù)思想又最為接近的,不能不首推馮琦。于慎行、馮琦均幼穎悟絕人,少年登朝,博學宏詞,經(jīng)濟深湛,立朝正直有大節(jié),負相望多年。在兩人身上,寄托著當時部分清流派士大夫的政治理想。不寧唯是,于、馮二人在文學、學術(shù)上主張相同,商榷詩文,綢繆經(jīng)史,往來文字頗多,互許知己。于慎行與馮琦之父馮子履為進士同年,于馮琦為父執(zhí),故兩人關系在亦師亦友之間。馮琦受于慎行影響極深,其致信于氏,吐露心扉道:“情則骨肉,教則嚴師。肝膽可披,金石可泐。”①[明]馮琦:《宗伯集》卷七十五《寄于宗伯年伯》,明萬歷刻本。又自稱:“不肖以中才平進,非閣下訓迪提攜,豈其至此?”②[明]馮琦:《宗伯集》卷七十一《候于谷山年伯》,明萬歷刻本。馮琦序于慎行之父于玭的《于宗伯集》,又分別為于慎行的重要史著《谷山筆麈》、《兗州府志》作跋、序。于慎行述馮琦臨終前以文稿交付友人,囑咐:“必也東阿為敘?!庇址Q:“行也從公于朝,相與上下藝林,頗稱莫逆。”③[明]于慎行:《谷城山館文集》卷十二《〈宗伯馮先生文集〉敘》,明萬歷于緯刻本。于慎行先后為馮琦詩文集作序,為其從祖馮惟訥作《〈馮光祿詩集〉敘》,又一再為馮琦父子作墓志銘、誄辭及祭文。兩人交情之深篤、意氣之相投可以想見。
晚明士人以兩公并為海表人望,多將其相提并論。如王錫爵《六疏外密奏》云:“記得同官于慎行、尚書馮琦皆于奄忽之中進危明之論?!雹埽勖鳎萃蹂a爵:《王文肅公文集》卷五十三《六疏外密奏》,明萬歷刻本。董其昌《初集序》則云:“二東自《白雪樓集》以后,有東阿于文定、臨朐馮文敏并建旗鼓,懸衡海內(nèi)。東阿兼譽元美,臨朐顓尊退之。兩公皆二十登朝,金門多暇,足以大肆力于著作?!雹荩勖鳎荻洳?《容臺集》文集卷三《初集序》,明崇禎八年刻本。至錢謙益,始在《列朝詩集小傳》中為于、馮二人先后立傳,并專門作了一番精當?shù)暮险?
隆、萬之間,東阿于文定公博通端雅,表儀詞垣,臨朐于文定為年家子,繼入史館,聲實相望。臨朐早世,未及爰立。歿后五年,而東阿始大拜,一登政事堂,未遑秉筆,奄忽不起,人之云亡,君子于二公,有深恫焉。于有《谷城集》,馮有《北海集》,并行于世。當時士大夫入史館者,服習舊學,猶以讀書汲古為能事,學有根柢,詞知典要,二公其卓然者也。丙戌己丑,館選最盛,公安、南充、會稽,標新豎義,一掃煩蕪之習,而風氣則已變矣。自時厥后,詞林之學,日就踳駁,修飾枝葉者,以肥皮厚肉相夸;剝換面目者,以牛鬼蛇神自喜。東里西涯,前輩臺閣之體,于是乎澌滅殆盡,而氣運亦滔滔不可復反矣。吾于近代館閣之文,有名章徹者,皆抑置而不錄,錄于、馮兩公集,為之三嘆,聊引其端如此。⑥[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中《馮尚書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49頁。
就存世文獻來看,這是“于、馮”并稱的最早記載。錢謙益對兩人的道德文章推崇備至,而致慨于其功業(yè)未竟。萬斯同《明史·于慎行傳》云:“時謂北人居詞館率鮮文學,惟慎行及臨朐馮琦卓然冠冕一時?!雹撸矍澹萑f斯同:《明史》卷三百十《于慎行傳》,《續(xù)修四庫全書》第3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95頁。后張廷玉等《明史·于慎行傳》云:“神宗時,詞館中以慎行及臨朐馮琦文學為一時冠?!雹啵矍澹輳埻⒂竦?《明史》卷二百十七《于慎行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5739頁。至此“于、馮”最終蓋棺定論,名垂青史,雖則已只是強調(diào)兩人的文學成就了。于、馮的文學主張和創(chuàng)作實踐在下文“萬歷前期‘山左三家’”部分再有論述,茲不重復。
于慎行生前淹貫百家,而尤留心于經(jīng)國大計,以經(jīng)世自期,當時士人也無不以此期許。但時移世易,其身后各類官、私史傳對他的經(jīng)世之學多略而不提?!睹魃褡趯嶄洝凡贿^說于慎行“多識掌故”,張岱眼光卓絕,其《石匱書》高度評價于氏“讀書貫穿經(jīng)史,通曉掌故,以求為有用之學。凡所援據(jù)駁正,具有源委,皆可施行。謝部事,居谷城山中,十有七年,網(wǎng)羅搜抉,蘊藉益富,甫大用而遽卒,天下惜之”⑨[清]張岱:《石匱書》卷二百三《文苑列傳·下·于慎行傳》,《續(xù)修四庫全書》第32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34頁。。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中《于閣學慎行》中有相同的文字表述。馮琦一生學有根柢,亦汲汲講求實學,而尤以類書《經(jīng)濟類編》一百卷為世所知。此書自諸子百家以下,幾無書不采,而尤著意于經(jīng)濟之言,實為后來諸“經(jīng)世文編”之祖,收入《四庫全書》?!端膸烊珪偰俊分^此書為馮琦“手錄之稿”,由其從弟馮瑗與門人排纂定稿,但時人馮夢禎《故大宗伯臨朐馮公〈經(jīng)濟類編〉序》謂:
公沒無幾,而是編出于公弟民部郎瑗,蓋主于經(jīng)濟,而雜采秦漢已下鴻儒著作、名臣奏對,旁及百家,雜猬為類,二十有三目,儷之凡三百余條。蓋大宗伯東阿于公嘗參其畫,民部所云“割截群書,手自演綴”者。因憶在館時闔扉靜哦,是編寔托始矣。①[明]馮夢禎:《快雪堂集》卷二《故大宗伯臨朐馮公〈經(jīng)濟類編〉序》,明萬歷四十四年刻本。
又馮瑗序《經(jīng)濟類編》,述其成書過程謂:
先兄琢庵先生弱冠讀中秘書,則厭薄菁藻,留志經(jīng)濟。與同館于公下帷讀史時,瑗從先生問字,間窺帷中,每有札記,必刳截至笥篋,余即棄去。及讀他書亦然。閱數(shù)年,笥篋漸滿,遂分類目,手自綴演成數(shù)十編,散置幾案間,若將更有論著。問其故,則曰:“是皆鉅政宏議足裨經(jīng)濟者?!雹冢勖鳎蓠T瑗:《跋》,[明]馮琦、[明]馮瑗:《經(jīng)濟類編》,明萬歷三十二年刻本。
可知這部近三百萬言的煌煌經(jīng)世學巨著也凝結(jié)著于慎行的部分心血。這對于認識于氏的經(jīng)世之學可添一重要例證。后人僅僅以“于、馮”為館閣之臣,而不知兩人實為晚明實學思潮的重要先驅(qū),亦淺之乎其視之也。
《明史·黃鳳翔傳附韓世能傳》稱:“館閣文字,是科為最盛?!雹郏矍澹輳埻⒂竦?《明史》卷二百十六《黃鳳翔傳附韓世能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5701頁。即指于慎行隆慶二年(1568)一科,當時至有“文章之道復歸翰林”之說。一時館閣同年中,于慎行與沈一貫、李維楨過從甚密,分別齊名,雖無并稱,在此亦一并述之。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中《沈少師一貫》云:“戊辰史館大拜者七人,以詞章擅名者,東阿、鄞縣(按:指沈一貫)為最。東阿之學殖,優(yōu)于鄞縣,鄞縣之才筆,秀于東阿,若夫相業(yè)國是,具在國史,別論可也?!雹埽矍澹蒎X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中《沈少師一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50頁。清人胡文學《甬上耆舊詩》卷十八《太師沈文恭公一貫》引之。萬斯同《明史·于慎行傳》亦云:“同年中,與沈一貫齊名,然一貫特以筆勝,其博洽不如也?!雹荩矍澹萑f斯同:《明史》卷三百十《于慎行傳》,《續(xù)修四庫全書》第3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95頁。又張岱《石匱書·文苑列傳·于慎行傳》云:“近代館閣,莫盛于戊辰,公與云杜李本寧(按:指李維楨)才名相并。以詩言之,則大泌瞠乎其后矣。”⑥[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中《于閣學慎行·下·胡纘宗、于慎行、李維楨列傳》,《續(xù)修四庫全書》第32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35-136頁?!读谐娂鳌范〖小队陂w學慎行》中有相同的文字表述。張岱《石匱書·文苑列傳》合論胡纘宗、于慎行、李維楨三人云:“館閣之選,無過隆慶戊辰,而后以古文名世者:泰安胡孝思、東阿于無垢、京山李本寧,皆以博學宏詞,為藝林翹楚。而泰安以詩案被斥,人且擬其為今之蘇軾。東阿、京山,并為容臺碩德。而東阿之經(jīng)濟鴻裁,盡見之《讀史私評》(按:指《讀史漫錄》,此系張岱誤記)一書,然天奪之年,不究其用,天下惜之。京山高文典冊,走世如鶩,年登大耋,亦止為文學侍從之臣,而功業(yè)不著。則是天下文章盛名,終無造物所忘,觀之三老,不洵然哉!”⑦[清]張岱:《石匱書》卷二百三《文苑列傳》,鳳嬉堂抄本。胡纘宗活動于嘉靖年間,與于慎行年輩懸殊,張岱取以并傳,當為誤記。
由此可見,無論是“于、馮”并稱,還是與沈、李齊名,于慎行在生前身后都被視作是萬歷朝臺閣文學的代表人物。其詩文舂容宏麗,時推大手筆,雖出入于臺閣、山林之間,而非臺閣一體所能牢籠。但他在這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既大,所謂“大雅之音”乃成為后人對其詩歌風貌的概括,誠良有以也。
指王家屏、趙志皋、張位、陳于陛、沈一貫、朱賡、于慎行。此七人均為隆慶戊辰(1568)進士,而于萬歷一朝先后拜相,因以并稱。晚明士人對一榜“七相”這一詞林盛事,羨稱不已,播在人口。李維楨在為于慎行、朱賡所作多篇祭文中一再稱揚“七相”,如說:“進士一科七相,惟吾榜為然”①[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卷一百十五《祭于文定》,明萬歷三十九年刻本。,“一科七相,得人綦盛”②[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卷一百十五《祭于文定又代》,明萬歷三十九年刻本。。沈德符于《萬歷野獲編》中對此再三致意,述之甚詳。其卷十《戊辰詞林大拜》云:
今上二十二年甲午,首揆王太倉(按:指王錫爵)請告,趙蘭溪(按:指趙志皋)代為政,時張新建(按:指張位)為次輔,而陳南充(按:指陳于陛)、沈四明(按:指沈一貫)繼之,同事凡四人,皆戊辰詞館中人也。本朝至今從無此盛。四公在閣凡三年,而南充卒于位。又二年而新建得罪譴歸,趙、沈二公并列。又四年趙卒,至三十年壬寅,而沈歸德(按:指沈鯉)始入,仍為乙丑科。蓋戊辰諸公,在政地者幾十年,更無別籍中人,尤稱盛事。況前此則王山陰(按:指王家屏),后此則朱山陰(按:指朱賡)、于東阿,俱登揆席。一榜七相,亦從來未有。③[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十《戊辰詞林大拜》,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69-270頁。
卷十六《一榜詞林之盛》云:
弇州(按:指王世貞)紀盛事,但述一榜中大僚,而未及詞林。今按:嘉靖辛丑館中則宰相五人?!笪斐皆~林,七相、五尚書、十侍郎中丞,可以繼之。④[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十六《一榜詞林之盛》,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411頁。
卷十六《戊辰公卿之盛》復云:
弇州以一榜四相為盛事,此未足異。惟戊辰一榜,則趙少師志皋、張少師位、沈少師一貫、朱少保賡、陳宮保于陛、王宗伯東閣家屏、于宗伯東閣慎行,先后宰相七人,真是極盛。若尚書則十八人,亞卿、中丞、三品京堂,則五十二人。而七相中五人一品,二人贈一品,尚書中四人一品,二人贈一品,凡系玉者十三人。此制科以來,未有之盛也。⑤[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十六《戊辰公卿之盛》,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415頁。
錢謙益為李維楨作墓志銘,亦稱:“穆廟戊辰,館選聿隆。七相蟬連,猗嗟數(shù)窮?;突土兴?,太微紫宮?!雹蓿矍澹蒎X謙益著、[清]錢曾箋注、錢仲聯(lián)標校:《牧齋初學集》卷五十一《南京禮部尚書贈太子少保李公墓志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299頁。萬斯同《明史·于慎行傳》云:“明制,輔臣必出翰苑,然惟慎行同年最盛,……凡七人,先后莫及焉?!雹撸矍澹萑f斯同:《明史》卷三百十《于慎行傳》,《續(xù)修四庫全書》第3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95頁。
“七相”既為同年,彼此交誼深厚。其中王家屏、于慎行二人最負重望,陳于陛清操自守,而趙志皋、張位、沈一貫、朱賡四人則頗受爭議,惜向后結(jié)局多未有大表著者。于慎行素抱經(jīng)世之略,卻不得展布,赍志以歿,尤可痛惜。于慎行門人、著名學者焦竑云:“于公晚雖大拜,未小展而沒,其不愧上委任者,七人中自山陰王公(按:指王家屏)而外,無聞焉?!雹啵勖鳎萁垢f撰、李劍雄點校:《澹園集》《澹園續(xù)集》卷一《〈云東拾草〉序》,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767頁。這也是晚明這個狂瀾既倒、國事日敗的時代的無奈和悲哀。
指于慎行、公鼐、馮琦。三人均為館閣重臣,以詩文、學問冠名山左,而尤其是萬歷前期山左詩壇最重要的三位詩人,因以并稱。公鼐(1558—1626)字孝與,號周庭,謚文介,山東蒙陰人,出身于一個顯赫的館閣世家,萬歷二十九年(1601)進士,歷官至禮部右侍郎,是晚明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公鼐“好學博聞,磊落有器識”⑨[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十六《公鼐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5716頁。,詩文淹雅,尤工絕句,著有《問次齋稿》?!鹅o志居詩話》云:“言詩于萬歷,則三齊之彥,吾必以公文介為巨擘焉。”⑩[清]朱彝尊著、[清]姚祖恩編、黃君坦校點:《靜志居詩話》卷十六《公鼐》,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第490頁。于慎行為山左名士傅光宅作墓志銘,開篇即稱:
東省故多才士,以予平生所友,有五人焉,年皆差后于吾。長者歷下于子沖氏,少予二歲,髫則為同舍生。次則聊城傅伯俊氏,與子沖同庚,自未第時相與,不甚狎而甚早。及甲戌分校南宮,得臨邑邢子愿氏,年又稍后。無何,臨朐馮用韞氏以弱冠入詞林,同朝最久。而其故同舍生蒙陰公孝與氏同用韞年相若,晚乃出其門下。此五君乃一時海岱之英,而吾皆得以世誼交之,惟子沖稱弟,他皆降禮,相與考德講藝,游心竹素之林,可謂甚盛!①[明]于慎行:《谷城山館文集》卷二十二《明故中憲大夫四川按察司提學副使金沙傅公合葬墓志銘》,明萬歷于緯刻本。
這不只交代了于慎行自己與于達真、傅光宅、邢侗、馮琦、公鼐等山左文士的交游,也不啻是勾勒了萬歷前期山左文壇的概貌。于慎行、公鼐、馮琦三人友誼篤厚,相互引重,彼此詩文集中贈送唱和、談文說藝的文字頗多。于慎行與公鼐之公父家臣為館閣同僚,公、馮年輩相同,又并稱“齊地雙彥”,均以年家子受知于慎行,知己之交,始終不渝。于、公、馮三子身當“后七子”漸逝,公安方起而竟陵未興之時,詩壇新舊交替,各家詩論主張至為紛繁復雜。因應時代詩風的新變,三子乃融會貫通,自張旗幟,標舉“齊風(大國風)”,以為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目標。這種目標大體而言帶有濃厚的齊魯文化特征,表現(xiàn)為對渾厚雅正、氣魄宏大的詩歌風格的認同與追求,是對明代以李攀龍為代表的山左詩壇優(yōu)秀詩歌傳統(tǒng)的繼承和弘揚。三人的詩學主張幾乎如出一模,其主旨大致在于:1.不事模擬,自我樹立;2.融會古今,神而化之;3.詩本性情,不主格調(diào);4.中和節(jié)度,歸于大雅。三人以各自的理論主張和創(chuàng)作實踐對以李攀龍為首的“七子”復古派進行了批判和修正,從而豐富、深化了山左詩歌的內(nèi)涵,促使其更趨合理地發(fā)展。
同時山左詩人、公鼐摯友李若訥序《問次齋稿》云:“余舞象時嘗讀《秋興》、《懷古》諸篇什,宗伯馮先生稱為逼真老杜。文定于先生讀其《蒙山賦》并《登岱》詩,友稱忘年,交莫逆。其推遜延譽,雖中郎禮王粲,張華善陸機,豈復過哉?……當其舞象弱冠,瑯瑯玷韻,已妙標解,于文定、馮宗伯與之上下?lián)P搉,其流芬播馥,已自鄉(xiāng)國而海內(nèi)?!雹冢勖鳎堇钊粼G:《〈問次齋稿〉序》,見公鼐:《問次齋稿》,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第9-10頁。邢侗亦稱:“(于慎行)詩醞釀初、盛間,七子之儔及吳下阿蒙退舍矣。先生與馮用韞宗伯談經(jīng)濟,無所不服膺,然不無介然,其任而媒絳、灌讎。與公孝與談文章韻語,則鮮不合者。曰:‘得失寸心,搔首問青天耳。’”③[明]邢侗:《跋》,見[明]邢侗編纂、[明]阮自華撰述:《東阿于文定公年譜》,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手稿本。是在于慎行生前,于、公、馮三人已儼然齊名。清人稱:“山東才子邊(按:指邊貢)與李(按:指李攀龍),公文介公相繼起。一代風騷邢太仆、馮文敏、于文定,狎主齊盟執(zhí)牛耳?!雹埽矍澹轃o名氏:《學師蒙陰公先生出其先文介公、浮來山人兩詩集,命愚選定重刻行世,作詩紀事題后,并以奉贈》,見公鼐:《問次齋稿》,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第300頁。。這也正是當時作為北方重鎮(zhèn)的山左詩壇的概貌。
近代以來,郭紹虞先生的《中國文學批評史》最早將于慎行、公鼐、馮琦三人相提并論。他認為公安派文學主張之所由形成,于、公、馮等山左詩人的“言論和作風不能沒有一些影響”⑤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99頁。,“這種見解,也可能給公安派一些啟示。即使說公安三袁和他們的時代并不太遠,未必受他們的影響,那么這種論調(diào)至少也可說是公安派的羽翼”⑥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15頁。,可謂慧眼獨具。此后著作如李圣華《晚明詩歌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李伯齊《山東分體文學史》(詩歌卷)(齊魯書社,2005年),博士學位論文如周瀟《明代山東作家研究》(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等均肯定三人作為萬歷前期“山左三家”的歷史地位,并給予高度的評價。歷史最終對這三位文章知己做出了蓋棺論定,三人生前即為至交,身后復齊名并稱,也足稱美談了。
從上述與于慎行相關的并稱資料可以考知:作為一代公輔帝師,在于慎行一生的廣泛交游中,同鄉(xiāng)、同年、同僚關系占據(jù)了至關重要的位置。與其并稱的人物,總不出這三種關系之外。于慎行生前集德義、文章、經(jīng)濟于一身,并不沾沾以一介文人自命,而在身后,卻不免主要以館閣典型、詩文名家為世所知,這是他自己所始料未及的,也是后人所忽視了的。
于慎行的一生與晚明大時代休戚相關。作為時代的驕子,于慎行的研究無疑是具有典型意義的,將有助于知人論世,從另一個視角了解波瀾壯闊、氣象萬千的晚明社會及其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