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推薦辭:中國教育最不受重視的是高職教育,高職教育最不受重視的是語文教育,語文教育最不受重視的是寫作課,這是不爭的事實。薛琦老師經過十多年的研究,就如何喚醒和激勵學生的寫作情緒,撰成該文,我們推薦給讀者朋友,以期共同改變這種現狀。
回首十余年的作文教學,一直受應試寫作的掣肘,徘徊于各種文體知識的講解和審題立意、謀篇布局等寫作一般技能的指導,長期以教師傳授技法主導作文教學課堂,不僅費時耗力,收效甚微,更有將學生樸實的寫作情感引入歧途之嫌。有一個案例至今想來汗顏不已,在以寫作技法“陡生波瀾”為主題的作文指導課后,一篇學生習作敘述了自己和母親偷偷給父親準備生日禮物的溫馨故事,可是其間卻枝節(jié)橫生,插入母親突發(fā)怒火的情節(jié),與整個故事的溫情脈脈極不協(xié)調,十分突兀。之后,學生坦陳,為了運用課堂上教師介紹的“陡生波瀾”這一寫作技法,符合本次作文指導的要求,他虛構了母親突發(fā)怒火的情節(jié),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生硬地植入寫作知識,教師強行運用技法指導干預,在學生寫作這種特殊的情感活動上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
寫作是學生個體獨特的思維運動和情感活動,情緒能激活有機體的能量,影響認知加工,其中正性情緒起協(xié)調、組織的作用,負性情緒起破壞、瓦解或阻斷的作用。[1]正性的寫作情緒牽引、維系著寫作的開端、發(fā)展、高潮和最終的完成,如果能使學生在寫作的全過程中,始終保持積極飽滿的寫作情緒,寫作將不會是一樁望而生畏的苦差事。美國學者認為,寫作的價值在于它是一種記憶、交流、組織和發(fā)展自己思想和信息的工具,它應該是一種享受。[2]因此,作文教學中技法主導應讓位于對學生寫作情緒的指引。
一.喚醒寫作情緒,找到寫作行為的觸發(fā)器
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都是寫作素材的富礦,區(qū)別不過是有的位于表層,俯拾即是,有的潛藏深處,須深挖細掘。探礦的利器則是自己的寫作情緒,有了情緒的指引,潛藏再深的素材都能探索得到,學生寫作最頭疼的無內容可寫的難題便能迎刃而解。
寫作情緒是與個體的切身需要和主觀態(tài)度密切聯系的一種獨特的心理活動。如果能在寫作前,教師便找到學生寫作行為的觸發(fā)器,進行有效觸發(fā),將會是寫作活動的良好開端。心理學認為,當某一新鮮刺激在歸類和圖式形成中內化并獲得感情充予時,這樣的刺激事件能夠促進具有感情充予性質的歸類機制把過去體驗過的感情又轉而注入到刺激事件中。[3]在《月是故鄉(xiāng)明》的指導寫作課上,教師順利找到這樣的觸發(fā)器,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師生間的活動如下:
師:今天的寫作主題是“月是故鄉(xiāng)明”。
生:(一片哀嘆聲)
師:先給大家介紹一篇相關主題的美文。(教師聲情并茂地誦讀劉亮程的散文《今生今世的證據》。)
師:在老師剛開始誦讀的時候,有的同學還因為文中的某些內容發(fā)笑,后來所有的同學都被文章字里行間流溢出的淡淡的憂傷打動了,也許你并沒能全然領悟作者想表達的深刻哲理,可大家的表情、眼神都告訴我,你走進了作者的文字中。
生:(紛紛點頭)
師:我們同學有沒有想過,有一天,我們過去的生活需要一些證明?今天我們所站立的這個城市正在大規(guī)模地進行拆遷,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可我們熟悉的東西也在一點點地流失。你們的家鄉(xiāng)呢?是否也一段時間不見,便產生了陌生感?
生1:是的,我家門前的那條清澈見底的小溪不見了。
生2:每次回家,總感覺熟悉的氣味越來越少。
生3:我的家鄉(xiāng)和眼前的城市越來越相像。……
師:請你和周圍的同學說說你印象中最深刻的家鄉(xiāng)一景、一物、一個鮮明的畫面,收集你過去生活的證據。
生:(或熱烈地進行小組交流,或陷入沉思,回憶與家鄉(xiāng)緊密關聯的昔日記憶、情感)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教師誦讀的美文營造的環(huán)境氛圍和提示的生活面貌大變遷的信息就是有效的觸發(fā)器,觸發(fā)了學生對那些年的美好生活的追念,喚醒了學生潛藏于心底、渴望傾訴的寫作情緒。《今生今世的證據》是一篇有關故鄉(xiāng)的散文,可它跟一般的鄉(xiāng)思作品截然不同,沒有過多吟詠人與故鄉(xiāng)的依戀之情,而是越過這一層面去追問人的鄉(xiāng)戀情結何以會產生,故鄉(xiāng)對一個人來說到底有何意義?!胺孔?,你能撐到哪年就強撐到哪一年,萬一你塌了,可千萬把破墻圈留下,把朝南的門洞和窗口留下……留下劃痕、朽在墻中的木和鐵釘,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證據啊?!边@樣動人的語句,再聯系學生過去生活中大量美好的東西正在或行將消失,學生的寫作情緒逐漸融化,在心靈的小溪緩緩流淌??梢姡瑢懽髑榫w的喚醒是通過信息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產生的,當外界輸入的信息與個體內部條件出現某種程度的契合,個體就會產生潛在的意識,進而支配人的行動。
二.激勵寫作情緒,找到持續(xù)寫作行為的長效藥
學生的寫作活動是一項緊張而又艱苦的腦力活動,古語云“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寫作情緒被喚醒并不意味著寫作行為能持續(xù)并最終高質量地完成?!都t樓夢》中香菱學詩,能廢寢忘食地研讀,苦心孤詣地吟詠,那是因為香菱是特別渴望學習寫詩的好學生,可惜我們的學生并非個個如香菱一般有迫切的動機和持續(xù)的努力。根據格魯斯的情緒調節(jié)過程模型理論得知,當個體已處于某種情緒誘發(fā)的情境中,對情境反應調節(jié)發(fā)生在情緒激活之后,是指通過增強、減少、延長或縮短反應等策略對情緒進行調整。[4]如何能使學生長時間地專注于已產生的寫作情緒,處在一種自我維持的卓越狀態(tài)呢?光憑意志努力對寫作行為的支配、調節(jié)是不夠的,必須要有積極情緒的參與、支持,才能克服寫作過程中的種種困難和障礙。否則,學生會將寫作過程視為一種痛苦的負擔,從而表現出回避、退縮甚至抵觸的傾向。
保護學生自我意識,獲得價值認同,是激發(fā)寫作情緒、持續(xù)寫作行為的有效途徑。每個個體的表達能力參差不齊,教師不應當強求學生的寫作水平同時達到同一較高水準,應容許學生以自身現有的寫作水平為起點,盡自己所能想方設法表達出真實的個體情緒,展示自我意識。當今歐美一些發(fā)達國家以及日本等國就提出“為自己寫作”,即寫表現自己的文章,表達學生自己的所做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包括日記、書信、感想文和生活文等。[5]如在《月是故鄉(xiāng)明》正式寫作前,可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全班范圍說說“印象中最深刻的家鄉(xiāng)一景、一物、一個鮮明的畫面”,剔除文字表達能力的因素,及時贊賞富有鮮明個性色彩的意識流露。有一位學生描繪了這樣一幅動人畫面:她昔日的房間推開窗戶便是一棵大樹,綠色撲面而來,樹葉觸手可及,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她就真的每天摘下一片樹葉,放在書桌臺板下面觀察。盡管她在敘述時有些詞不達意,但是教師和全班學生一致認為她描述的畫面很美。收獲了價值認同,增強了正性情緒反應,就能有效維系寫作行為,這位學生果然竭盡全力,完成了一篇高于以往水平的優(yōu)秀習作。
目標鼓舞,提供展示寫作成果的機制,也能使學生擁有積極樂觀的寫作情緒,有效維持寫作行為。《一封家書》的寫作課上,教師明確本次寫作的目標,即每位學生的寫作成果——家書將正式通過郵局寄出,并由父母回信。在通訊異常發(fā)達的今天,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回歸傳統(tǒng)的書信寫作,郵寄平生的第一封書信,既有陌生的新鮮感刺激,又有父母閱讀、即將回信的目標鼓舞,將寫作情緒維持到寫作完成毫無問題。父母回信,對學生意味著寫作成果有人重視并呼應,為觸手可及的明確目標奮斗,有效的目標鼓舞便能支持有效的行為。除此之外,教師可提供給學生的展示寫作成果的方式豐富多彩,如組織學生將優(yōu)秀習作編成班級刊物,將寫作活動與演講比賽、辯論比賽銜接組合,借助網絡平臺展示學生習作等。
學生寫作蘊含著個體的內在需要與動機,是個體生命存在感的印證,教師應擺脫技法指導的迷局、僵局,重視寫作情緒對學生的先導作用以及維系作用,那么“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種執(zhí)著、癡迷的寫作境界將不難見到。
參考文獻:
[1]孟昭蘭主編.情緒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4.
[2]張益.美日英作文教學理念的借鑒與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B),2007,(9):24.
[3]孟昭蘭主編.情緒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00.
[4]孟昭蘭主編.情緒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10.
[5]倪文錦,歐陽汝穎主編.語文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薛琦,江蘇省無錫衛(wèi)生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講師,教育碩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