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振英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這其中包含著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在語文教學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奠定良好心理素質(zhì)
縱觀歷史上有成就的人,他們的成功幾乎都來源于自信。那么,如何形成學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讓每一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要多表揚、多鼓勵,要運用羅森塔爾效應。這樣,學生就會受到鼓舞。實際上,學生往往特別注重老師對自已的評價,老師有時一句不以意的話或許就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所以教師應提倡”賞識“教育,對學生多肯定多鼓勵,多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如果老師在課堂提問時多說兩句:不錯,很好,有進步之類的話;如果老師在學生的成績有了一點進步時多說兩句:你很有潛力之類的話;如果老師在學生考試前多說兩句:你能行,你一定會成功之類的話,學生就會因此產(chǎn)生信心。
二、提高學生的競爭能力,充實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
提高學生競爭意識是鍛煉其才干的重要途徑,也是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務之一。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新世紀,更應該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心、上進心和搞挫折能力。語文教學也應該承擔起這個責任。為了多讀一些課外古詩詞,可進行古詩詞朗讀比賽,要求每位學生都要參加。在朗讀中要求學生口齒清楚、詩句朗讀流暢,讀出情感。教師在點評時做到重表彰、重指導,贊譽中等生和差生的優(yōu)點,來提高學生參與競爭的積極性。還可搞知識競賽,采取報名參加的方法,來提高學生對集體活動的參與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精神,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從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
三、加強情感溝通,健全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
在實施素質(zhì)教育中,學生體會到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效應有其重要的導向作用。教師的“情感”教育制約著學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動為主動,化消極為積極,使學生沿著教師的情感線索去修養(yǎng)品德,去學習知識。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濃度以講讀啟發(fā)情感,朗讀激發(fā)情感,寫作抒發(fā)情感。講讀啟發(fā)情感,就要求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設置情感導語和情感線索,并使之貫穿全文。這樣既能使學生自覺地進入學習氛圍中,也能在情感中求知學知,在情感中陶冶情操。朗讀激發(fā)情感,就要求學生充分認識到語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內(nèi)容的存在形式,也是作者表達認識與感受的媒介和手段,從語言文字入手,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結合教師的范讀,再現(xiàn)作品的藝術境界,使學生經(jīng)過形象感受和情感體驗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寫作抒發(fā)情感。語文學科有著其他學科所沒有的優(yōu)勢,那就是寫日記、作文,教師應結合作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
四、加強意志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
做任何事情如果沒有意志的參與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意志總是以情感作支撐,情感乃是意志的推動力。由于語文自身固有的特點,學生在學習中總會遇到困難,意志頑強的人會知難而進,而意志薄弱者就會知難而退。因此加強對學生意志品質(zhì)的培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課堂教學中,很重要一點就是教師必須有意識地通過各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意志。首先,充分發(fā)揮榜樣的教育作用,結合教材介紹古今中外歷史上的優(yōu)秀杰出人物的事跡(包括科學家、發(fā)明家、勞動模范、革命先烈等),引導學生閱讀優(yōu)秀文藝作品的人物形象,以及學習學生周圍的典型,從而讓學生從榜樣中汲取食糧,磨練意志。再次,在課堂學習中訓練學生的意志力。對學生加強目的性教育,注意培養(yǎng)道德情感,意志靠情感來推動,要激發(fā)學生集體主義榮譽感,對祖國、對社會的責任感,從而成倍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