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千鳳
(河南科技學院 外國語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關聯理論視角下的大學公共英語翻譯教學
劉千鳳
(河南科技學院 外國語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關聯理論認為翻譯是一個動態(tài)的明示推理認知過程。將關聯理論運用到大學公共英語翻譯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注重認知語境的分析,明確原文作者真正的交際意圖,引導學生選擇恰當的翻譯策略,從而提高學生的翻譯興趣和翻譯能力。
關聯理論;翻譯教學;認知語境
翻譯是語言學習者的必備技能,也是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背景下,四、六級翻譯考試已由原來的單句漢譯英調整為段落漢譯英,分值比重由原來的 5%提高至 15%,翻譯難度和分值的增加也說明了翻譯的領域已經不再局限于英語專業(yè),同時也彰顯出大學公共英語翻譯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而在大學公共英語翻譯教學實踐中,翻譯教學多糅合在綜合英語教學過程中,其教學課時有限,大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更多地傾向于介紹方法技巧而忽略對學生實際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上課的教學模式缺少完整系統(tǒng)理論指導,使得學生難以真正掌握翻譯的方法;面對翻譯材料的類型以及原作者的意圖,不能選擇恰當的翻譯策略;大部分學生只能做機械的詞語對等轉換,其翻譯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翻譯實踐時能夠自覺運用翻譯理論,幫助學生了解語言轉換過程的普遍規(guī)律,同時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感覺和技巧。本文在大學公共英語翻譯教學中引入關聯理論,教師依據該理論可以在翻譯教學過程中找到如何發(fā)揮指導作用的準則,教會學生付出有效的推理努力,推導作者的交際意圖,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即最佳關聯,從而學會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完成翻譯。
關聯理論(RelevanceTheory)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法國學者 Sperber和英國學者 Wilson 在他們合著的書《關聯:交際與認知》中提出的,該理論主要從交際和認知的角度來研究認知語用學。認知和交際是關聯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人類認知以最大關聯為取向,即人們在認知過程中試圖以最小的處理努力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每一個明示交際行為都意味著本交際行為所傳遞的假設具有最佳關聯性,即話語理解時付出有效的努力后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 語境是推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語境會影響對話 語 中明說與暗 含 的理解[1]。1991 年,德國學者 Gutt在《翻譯與關聯:認知與語境》一文中提出了關聯翻譯理論,從而為翻譯界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基礎。翻譯被認為是一種雙重的明示——推理交際的動態(tài)活動:其一是原文作者向譯者明示其交際意圖,譯者可以憑借其認知語境中的詞匯、百科和邏輯信息,以讀者的身份來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其二是譯者以交際者的身份在譯文中向目標語讀者轉達原文作者的意圖,目標語讀者根據譯文進行推理,從而以最小的推理努力獲得足夠的最佳關聯。
(一)引導學生在翻譯實踐中明確真正的交際意圖
關聯理論認為翻譯過程涉及三個交際主體的動態(tài)關系,包括原文作者、譯者和目標語讀者。 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具有雙重身份,是原文信息的接受者和譯語信息的交際者。 因此,為確保交際成功,譯者必須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源語信息明示的基礎上通過關聯進行推理,利用自身的認知語境,體會出原作者的交際意圖,然后根據交際目的和讀者的期待對譯文進行取舍。因此在翻譯教學過程中,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自身認知語境能力,掌握原作者信息意圖隱含下的交際意圖 尤 為 重 要 。 例 如 :Amongsomanywell-dressed andculturedpeople, thecountrygirlfeltlikeafish outofwater.在這個句子中,學生如果采取直譯的方法可譯為,“跟這么多衣著光鮮和有文化的人在一起, 這個鄉(xiāng)下姑娘感覺像一條離開水的魚”。 很明顯,這樣的翻譯會讓人感到不解和迷茫。 教師應該指導學生真正明白后半句的含義,可以依據前半句提供的信息“well-dressedandcultured(穿著體面和有教養(yǎng))”以及后半句“countrygirl(鄉(xiāng)下姑娘)”,推斷出前后兩者強烈的對比,同時也表達出鄉(xiāng)下女孩的自卑心理,以及與這些人在一起的種種不適和不自在。理解了這句話的真正意圖,翻譯也就水到渠成,“和這么多穿著體面和有教養(yǎng)的人在一起, 這個鄉(xiāng)下姑娘感覺渾身不自在”。
(二)培養(yǎng)學生注重認知語境
關聯理論認為語境是聽話者在話語理解過程中的心理建構,它是動態(tài)的。 因此,有關人類思維所涉及的任何現象都可以涵蓋在語境的范圍內。比如交際時的情景語境和上下文語境,或者聽話者通過自身經驗已經認知化的具體語境。在以關聯理論為指導的大學公共英語翻譯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充分認識語境分析的重要性,拓寬其教學范圍,指導學生依靠百科知識和語言能力,以及原文提供的邏輯信息、詞匯信息和文化背景信息去理解全文,從而 傳 達 正 確 的 交 際 意 圖 達 到 翻 譯 的 目 的[2]。 例如 :John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 thegame.學生在翻譯這個句子的時候,如果后半句直接翻譯成“他不吃魚還打游戲”,與前半句的“約翰是可靠的”放在一起,明顯是前言不搭后語。 學生可 以 依 據 前 半句的信息“bereliedon”明白原作者對約翰的態(tài)度是認可的、積極的,以此可以推斷出后半句的含義應該和前半句是相似的。同時要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學生需要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知識:新教徒在齋戒日不吃魚來表示忠誠和信仰,“toeatnofish” 就 可 以 理 解 成 “tobeloyaland faithful”;此 外 ,在 游 戲 中 往 往 要 遵 守 許多規(guī)則,所以“toplaygames”意味著“tofollowprinciples”。 學生具備了這樣的文化認知語境,就能夠很容易傳達原文的信息達到翻譯目的。 這句話就可以譯為:“約翰是可靠的。他既忠誠又守規(guī)矩?!?/p>
(三)引導學生在翻譯實踐中選擇恰當的翻譯策略
教師在大學公共英語翻譯教學過程中,翻譯技巧和翻譯策略的講授是必不可少的,面對不同的文本要采用不同的翻譯技能。翻譯策略的選擇主要考慮原作者意圖和目標語讀者的認知語境,使原作者意圖和目標語讀者的期待相吻合,達到最佳關聯。當源語和目標語讀者對某些語言信息有相似或相同的認知語境時,或者說原文的語言文化和譯語的語言文化在語義上類似時,學生在翻譯時就可以采取字面直接翻譯,例如:“asblueasthegreatsea (像大海一樣藍)”,“anolivebranch(橄欖枝)”。 如果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較大,彼此沒有相同之處,那么學生就可以通過上下文采取意譯的方法或者用目標語中大致相同的文化來代替的辦法,使譯文能夠產生和原文相似的效果, 例如:“Oneboyisaboy,twoboyshalfaboy, threeboysnoboy.(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同時,學生還可以采取重建的方法,綜合運用一些翻譯策略和手段,比如夾注、集注之類的,來傳達原文的語言文化信息,讓目標語讀者只需付出較小的認知努力就能達到最佳關聯,了解原文的真正意圖。這也有助于保證翻譯的效度。 例如, 在戴維·霍克思(David Hawkes) 的 《紅樓夢》 全譯本中,Hawkes就采用了增詞、替代等意譯的方法。 《紅樓夢》中第五回“邪魔招入膏肓”被譯為“alittleofthedemon’s evilpoisonhadenteredBao-yu’sbodyandlodged itselfintheinnermostrecessesofhisheart.”[3]“膏 肓 ”在中醫(yī)學中指人體部位的名稱,被認為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因此人們經常用“病入膏肓”來指病情非常嚴重,已經沒有辦法醫(yī)治。 譯者如果采取直譯的方法,對于西方讀者來說很難理解,Hawkes 采用替代方法的翻譯可以讓目標語讀者更容易明白原文的含義。 第六回中“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靠菩薩的
保 佑 ”中 的 “ 天 ” 和 “菩 薩 ” 分 別 被 譯 為 “God” 和“ Goodlord”。 “菩薩”是佛教術語,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指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對于西方人而言,就相當于上帝,因此Hawkers 的翻譯適合西方人的認知語境, 有利于目標語讀者理解原文的文化信息。通過這些例子可以看出,譯者在進行翻譯時要考慮目標語讀者的認知語境。 這樣,讀者才能夠不花費不必要的努力就獲得足夠的語境 效果,從而達到 最佳關聯。[7]
教師在大學公共英語翻譯教學過程中,引入關聯理論講解翻譯過程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原文創(chuàng)作的社會文化背景、原作者的交際意圖和認知環(huán)境,形成動態(tài)的翻譯教學模式,使翻譯課堂更加的豐富化,不再單一、枯燥。 這同時也增強了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這種交流互動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和自主學習能力,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翻譯的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實際翻譯能力。
[1]何 自 然 .語 用 學 與 英 語 學 習 [M].上 海 :上 海 外 語 教 育 出 版社,1997.
[2]張莉.關聯 理論 與大學 英語 翻譯教 學[J].濰 坊工 程 職 業(yè) 學院學報,2013(3):98~100.
[3][英]Hawkes,David.TheStoryoftheStone[M].England:Penguin Group,1980.
[4][美]Sperber.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 [M].Oxford:Blackwell,1995.
[5]林克 難.翻 譯教 學在國 外[J].中 國翻 譯 ,2000(2):56~57.
[6]穆雷.中國翻譯教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7]程薇娟.母語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使用[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6).
(責任編輯 倪玲玲)
On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y Theory
LIU Qian-fe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 453003,China)
Translation can be considered as a dynamic cognitive process of ostensive inference based on relevancetheory. In the paper, relevance theory can be applied to the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practice, the teachers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s’ attention on the analysis of cognitive environment, define the source text author’s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instruct students to adopt proper translating strategy, thereby promoting students’ interests in translation and their translation abilities.
Relevancy theory; Translation teaching; Cognitive environment
H315
:A
:1671-9123(2014)04-0042-03
2014-09-18
河南科技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4PUYB46)
劉千鳳(1982-),女,河南輝縣人,河南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