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揚
孝,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維系社會與政治秩序的根本之所在。關(guān)于如何盡孝,《孝經(jīng)·紀孝行章》云:“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居上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yǎng),猶為不孝也?!蔽逭咧星叭呤菍Ω改傅木?、樂、憂,是為養(yǎng)生。后二者是合乎禮的哀與嚴,是事死。據(jù)此,《沈丘縣志·孝友傳》所記載的孝道的基本內(nèi)容也可以總分為養(yǎng)生與事死兩個方面。
1.養(yǎng)生。這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的盡心侍養(yǎng)和父母病重時的竭力救療。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竭盡全力保證父母的物質(zhì)供養(yǎng),二十四孝郭巨埋兒是典型的體現(xiàn),也是基層社會宣揚的孝行的核心內(nèi)容?!渡蚯鹂h志·孝友傳》記載,程宗儒“母老且病,又值家道艱窘,嘗于冬月食不給,兩日弗獲一餐,而母供弗缺,己未食不令母知也?!眲\“爾時家業(yè)凋盡,寸土不遺。玕與兄弟竭力經(jīng)營,事二親色養(yǎng)備至,家雖貧甘旨無缺也?!蹦鹿稹澳竿跏夏臧耸?,桂竭力奉養(yǎng),曲意承歡?!睏钚邸案笚罹?,母姚氏,壽皆耄耋,雄克盡愛敬,略無少怠。”趙鯤“母苦節(jié),鯤竭力事之,左右無方。順德既懋于終使,輿論自浮于內(nèi)外?!?/p>
除了要保證衣食的供應(yīng)外,還要求保持必要的禮節(jié),《禮記·內(nèi)則》:“子事父母,雞初鳴而起,左右佩服以適父母之所。及所,下氣怡聲,問衣燠寒,疾痛苛癢,而敬抑搔之。出入則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卒,授巾。問所欲而敬進之,柔色以溫之。”如每日的定省,張垂紳“事母昏定晨省,曲盡子道,以孝聞?!边€講求娛親、順親,惟父母之感受是念,惟父母之命是從。清朝劉璐“溫清定省如素嫻,父母前無一違逆語。或父母病,不飯不敢飯,不寢不敢寢也?!眲㈢晁臁案改钢?,溫清之儀,問視之節(jié),所不待言,而先意承志,尤人情所難能者。"如果父親脾氣暴躁,則應(yīng)毫無怨言地順從,崔木素“父曰瑞鳳,性燥,稍拂意,輒憤怒竟日,木素侍側(cè)幾諫,俟氣平有喜色反敢退?!?/p>
除了日常生活的孝行,父母如有意外、生病或犯事等,孝子必須千方百計予以營救。劉璐“父祖向以進士第授福建光澤令,緣剛正忤逆藩,遭其讒,遂罹重譴。璐痛父被誣,奔走豫、閩往來數(shù)次,艱苦萬狀,家業(yè)蕩盡,始得奉父歸?!焙笫谥袝靡陨旮冈┖?,“自此安居林下,不求仕進?!备改干?,首先要延醫(yī)治療,自己盡心侍奉湯藥。張昆星“親病,湯藥必手奉,歷數(shù)十晝夜無倦色。及卒,哀毀骨立,喪葬悉如禮制。”如果不見效,孝子要想盡辦法來治療,如舔目、吮疽,甚至割股療親,或者吁天請減自己之壽以益親壽。這些二十四孝所宣揚的孝行,基層社會都有踐行,趙偉“年十七,值母患瘡,醫(yī)藥罔效。偉呼天涕泣,日以口吸去其毒,逾月得痊。”孫依訓父患病“訓藥必親嘗,解必手除。母患瘡痢,嘗糞吸膿不避污臭。”普敦化“化父陡抱重疾,醫(yī)治多方未效。化泣曰:‘我有繼母、庶母俱幼,各生有子女,父若不祿,欲其常聚首恐不可得也?!耸刚\書牒,焚禱于各神祗,愿以身代,而父病竟弗起?!睆垘谩笆履赋?,委曲承歡,備竭孝養(yǎng)。康熙十六年,母病危,醫(yī)皆束手,幟矢誠吁天,愿以身代,母病旋愈,人謂孝感所致。”劉中柱“母曾氏患背疽,癥在垂危。柱晝夜不寢,極力侍奉,每日焚香泣禱,愿借壽一紀以祈母生,后果獲天佑無虞?!碧平邸耙蚰妇貌?,潛心岐黃,親侍湯藥十余年,終始無倦?!背虡O“父設(shè)教于魯臺楊氏家,偶病,極聞之即徒步往省,行至牛懋坡,暴風雨大雷電,極并無雨具,及達楊氏家,鞋襪盡失,知父稍愈,遂輾然以喜?!曛了氖?,遭母卞氏病,極憂勞,須發(fā)忽盡白。”
儒家孝道講求“父母在不遠游”,明普珀旬“居常不入城市,不見官府”,張敏“事父母亟敦敬愛,及為藩司吏役滿,該敘用,以欲侍養(yǎng)遂不出?!眲⑻靻ⅰ胺钅赣枱o所違。比游泮,母諭以當取科甲,以榮其親。啟曰:‘科甲當取,綱常尤重?!?/p>
2.事死。事死歷來在孝道中占有重要地位,《孝經(jīng)·喪親》云:“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圣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倍滤赖男⒌辣憩F(xiàn),主要是短時間表現(xiàn)出的極端哀痛和長時間的以禮祭祀。如二十四孝記錄一個人有孝行的最經(jīng)常的詞匯——“哀毀骨立”,旨在表明孝道最好的體現(xiàn)必須是哀喪對孝子造成身心極大傷害才行。其次,歸葬后,應(yīng)按禮儀廬墓三年,甚至更長時間。劉天啟“事母竭力,凡溫清定省,無不曲盡。母病,不解帶者數(shù)月,誓以身代。母故,結(jié)廬墓旁,朝夕苦奠,負土成丘。墓上三瓜并蒂,白兔馴側(cè);宅內(nèi)枯桃,三年復榮;里中蝗不食禾。人皆謂劉孝子所致?!贝蘅赏皥?zhí)父喪盡哀盡禮,廬墓三年。”普敦化父死“日夜拊柩悲哀,水漿不入口者六七日,親女勸諭弗聽,隨亦愈月而卒。”最后,長時間做到事死如事生。崔“及父歿,木素已年五十,供主晨夕,拜獻如事生然?!背套谌濉澳晁氖饽竼剩氽x痛悼,死而復蘇者再。守禮三年如一日。"劉“父母歿,設(shè)像于室,朝夕拜薦,事之如生?!?/p>
歸納乾隆十一年《沈丘縣志·孝友傳》所記載的孝道行為,具有傳統(tǒng)孝道的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存在極端化傾向的孝道義務(wù)和實踐取向,即不顧孝子的權(quán)利和尊嚴,而片面強調(diào)孝子對父母的責任和義務(wù)。程楷“弱冠以家貧艱于供給,雖腹不飽,體不暖,事親未嘗稍懈……六十余歲時,事父晨昏無惰容,七十歲時事母朝夕猶孺慕?!?/p>
第二,將二十四孝的故事現(xiàn)實化?!渡蚯鹂h志》通過對鄉(xiāng)土社會生活事件的記載,使二十四孝的故事成為日常生活中的每個人都可以模仿做到的“事實”,而不再只是一種遙遠的傳說。孫依訓“父在日,庭前有黃楊樹一本,父沒樹亦隨枯。訓痛父手澤,朝夕扶樹號哭,樹竟復生?!壁w偉“父臥疾,忽思魴魚,時天旱水涸,偉拜禱畢,應(yīng)網(wǎng)而獲魴魚二尾?!备袆⑻靻ⅰ笆履附吡?,凡溫清定省,無不曲盡。母病,不解帶者數(shù)月,誓以身代。母故,結(jié)廬墓旁,朝夕苦奠,負土成丘。墓上三瓜并蒂,白兔馴側(cè);宅內(nèi)枯桃,三年復榮;里中蝗不食禾。人皆謂劉孝子所致。”一些父母病孝子祈禱而痊愈,在方志中亦多被視為孝感的結(jié)果。
第三,乾隆十一年《沈丘縣志》沒有記載一例割股療親的行為,但對一些哀毀行為持肯定態(tài)度。由于部分孝行導致的害生行為,明清政府對一些割股廬墓行為采取否定態(tài)度,《明史·孝義列傳一·沈德四列傳》載:“人子事親,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有疾則醫(yī)藥吁禱,迫切之情,人子所得為也。至臥冰割股,上古未聞。倘父母止有一子,或割肝而喪生,或臥冰而致死,使父母無依,宗祀永絕,反為不孝之大。皆由愚昧之徒,尚詭異,駭愚俗,希旌表,規(guī)避里徭。割股不已,至于割肝,割肝不已,至于殺子。違道傷生,莫此為甚。自今父母有疾,療治罔功,不得已而臥冰割股,亦聽其所為,不在旌表例?!保?](P7549)明代對割股療親行為明令禁止,不在旌表之列,清代也采取抑制措施,特殊情況破格才可旌表,《清史稿·孝義傳序》也說:“親病,刲股刳肝;親喪,以身殉:皆以傷生有禁,有司以事聞,輒破格報可?!备小袄钍⑸?,福建羅源人。母病,割肝以救,傷重,卒。巡撫常賚疏請旌,下禮部,禮部議輕生愚孝,無旌表之例?!保?](《孝義傳一·序》)雍正六年才予以破格旌表。大概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在乾隆十一年《沈丘縣志》記載的孝子沒有一例割股療親的行為,但對一些哀毀行為采取肯定態(tài)度,認為“記有言曰:‘毀不滅性’,而廬墓非孝,即為匪中。顧親喪謂何百死莫贖,悲迷之際,縱毀瘠豈自知哉?其感篤病毀身軀,宜其哀思之極而不自覺也。若曰孝而過焉,非中也,即非孝也,則孰肯自殘其軀?而籍附于啟手啟足者紛如矣?!保?](P283)
第四,在地方社會擁有較高的聲望和地位的人更容易被記載入孝行行列?!缎⒂褌鳌饭灿?7人,其中生員14人,貢生5人,舉人2人,其余都出自富貴門第,無一貧苦人家。生員、貢生、和舉人占據(jù)了大多數(shù),聲望和地位使得這些人的孝行更容易引起關(guān)注并被記錄。因此,有一些并不符合嚴格孝友標準的人物也被記入《孝友傳》,如辛曰丙并無嚴格意義上的孝友行為,只是因為“每逢糧食價昂時,發(fā)谷平糶。曾于乾隆元年春月,賑恤鄉(xiāng)鄰貧民口糧五十二旦?!?/p>
《沈丘縣志·孝友傳》中,由官方建牌坊、贈匾表彰的8人,題請旌表的1人。而這種表彰本身就是及其重要的晉身機會,一般鄉(xiāng)民亦可因此在鄉(xiāng)里社會得到高尚的聲譽和尊重,這樣的回報更重要的是會對后來者的行為起到引導作用。如劉天啟“縣學贈有‘表揚純孝’匾,督學陳有‘旌揚孝行’匾。邑侯羅贈以古風……督學楊重其行,授以廩……按院劉給麥三旦。凡縣令、學博至者,各有詩匾贈之?!?/p>
為了達到孝道旌表的長期示范效應(yīng),清初沈丘縣城建有節(jié)孝祠,地處學宮之內(nèi),與名宦祠、鄉(xiāng)賢祠、忠義祠并立,定期祭祀。乾隆九年頒布的統(tǒng)一節(jié)孝祠祭文曰:“維年月日官×致祭于節(jié)孝之靈曰:惟靈,純心皎潔,令德柔嘉。矢志完貞,全閨中之亮節(jié);竭誠致敬,彰閫內(nèi)之芳型。茹冰辟米而彌堅,清操自勵;奉盤匚也而匪解,篤孝傳徽。絲綸特沛乎殊恩,祠宇昭垂于令典。祗循歲祀,式薦奠醪,尚饗?!保?](P131)據(jù)統(tǒng)計乾隆十一年《沈丘縣志》,貞節(jié)烈女入祠者共有4名,孝友入祠者2人,而且只有獲得了國家旌表才有資格入祠。
《沈丘縣志》透露出一個大致的旌表程序,張幟卒后,“闔學公舉,縣令劉謙詳請,督撫田具題,奉旨建坊旌表,送主入祠。”[5](P288)明清時期題請旌表的程序一般是:地方里老或者學校將申請旌表的名單上報給縣官,也有的名單來自縣地方官親自采訪,由縣里將符合資格者呈報給府里,經(jīng)府復核之后,將復核過了的再上呈禮部。禮部預(yù)審,審后再次發(fā)文向府、州縣、里甲等層級要求???。保勘之后,禮部會將名單交由各所屬的按察院作最后審定。審定確認資格名單無誤,再由禮部統(tǒng)一奏請旌表。旌表獲朝廷批準,就會發(fā)公文給當?shù)卣瑢δ切┦莒罕碚呙庥诓钜鄄⑸w牌坊。整個看來,旌表制度十分繁雜,公文往來動輒數(shù)年也是常態(tài),這些都給申請者造成十分大的麻煩。
而且因為存在晉身機會所帶來的競爭問題,以及申請方式需要通過文字表述和信息傳播,在繁復的申請過程中,權(quán)勢之家往往更能勝出,平民在旌表的繁復程序競爭中幾乎難有受旌的機會。
由于國家旌表競爭激烈,很多有資格者無法受旌,《沈丘縣志》記載的絕大部分孝子并沒有獲得國家旌表,他們通過進入地方志的形式而獲得地方認可。這是地方政府提供的、中央朝廷旌表制度外的,低一級的表揚形式。其表揚的程序沒有那么復雜,一般來說,得到地方人士或?qū)W校推舉或者由地方官查訪確認,這些孝子及其孝行就能得到較快捷的獎勵。獎勵包括:實物獎勵;給予立碑、寫入地方志;進行地方紀念活動如葬禮、立祀等。為達到獎勵孝子孝行給未能旌表者以鼓勵的目的,是基層縣志多有記載孝行的原因之一。
乾隆十一年《沈丘縣志》對一些孝感異常的彰揚并非表明時人不懂人情事故,而是一方面乃是觀念使然,當時的主流意識是對這些現(xiàn)象和行為是相信和認可的,縣志和官修史書一樣具有嚴肅性和正統(tǒng)性,屬于基層官府主持編纂的官修史書,其中所記錄的人和事都有具體的鄉(xiāng)民可查的人物和地點,從而以鄉(xiāng)民身邊的孝行典范來教化社會,似乎沒有理由編造或篡改史實。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現(xiàn)實策略,這體現(xiàn)出了當時社會,甚至中國社會追求整體秩序的穩(wěn)定而甚少關(guān)心個人的責權(quán)的文化取向。因此,基層縣志記載孝道的意義可能是國家通過發(fā)生日常生活中的每個人可以模仿做到的“事實”,以基層社會的實踐向普通民眾灌輸和推行主流的思想文化觀念。
葛兆光在《中國思想史》中所說,“皇權(quán)控制下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和道德倫理觀念通過考試、蒙學、通俗文藝、家族和宗族的禮法、風俗習慣,滲透到觀念世界,……特別是這種政治意識形態(tài)和道德倫理觀念已經(jīng)世俗化和制度化,并進入民眾的實際生活?!保?](P382)基層縣志 對 孝 道 貞 節(jié) 的 旌 表 即 是 這 個 表達的最佳范例,正是政治意識形態(tài)和道德倫理觀念世俗化和制度化,并進入民眾的實際生活的。倫理道德觀念通過旌表進入民眾實際生活而發(fā)揮的社會控制功能是非常有效的,因此,“旌表是我國傳統(tǒng)社會皇帝壟斷的一種榮譽性權(quán)力符號,旌表的目的是為了教化民眾,達到治國安民的社會效果。從權(quán)威評價活動的角度來看,旌表主要是通過對民意的引導使‘天下歸心焉’。旌表是國家權(quán)力話語的民間基層表達,國家權(quán)力的觸角通過旌表這種柔性的制度悄然伸入民間,從而達到對基層社會的控制?!保?]
[1]明史卷.297.孝義列傳一·沈德四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清史稿.卷497[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沈丘縣志(清乾隆十一年)卷十.鄉(xiāng)賢列傳·孝友[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4]沈丘縣志(清乾隆十一年)卷六.學校志·乾隆九年部頒祭文[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5]沈丘縣志(清乾隆十一年)卷十.鄉(xiāng)賢志·孝友[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6]葛兆光.中國思想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7]李豐春.社會評價論視野中的旌表制度[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