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哲學維度看翻譯實踐的靈活性

2014-04-09 09:42:16
山東行政學院學報 2014年12期
關鍵詞:奎因洪堡伽達默爾

孫 永

(山東警察學院,濟南 250014)

從哲學維度看翻譯實踐的靈活性

孫 永

(山東警察學院,濟南 250014)

從洪堡特的“可譯”與“不可譯”思想、奎因的“不確定性”觀點、伽達默爾的“歷史性解讀”、德里達的“解構主義”理論等等哲學理據可以推演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嚴格意義上的等值翻譯實際上是不可能存在的。翻譯實踐能夠也應該具有更大的靈活性,譯者在保證原著基本要義的前提下,理應掌握更大的主動權。

哲學維度;翻譯實踐;靈活性;洪堡特;奎因;伽達默爾;德里達

一、引言

根據法國文學批評家羅蘭·巴特的觀點,文學作品一旦完成,作者立刻消失,讀者隨即接過解釋權。依此類推,對于翻譯實踐而言,譯者之于譯作也應當有較大的靈活性,而不必僅僅局限于原著。然而,很長時間以來科學主義、客觀主義占據主流,人們愿意相信翻譯實踐的原著與譯作之間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真理能夠被無限接近。事實上,當前全世界的翻譯理論家越來越傾向于認同原著的開放性以及對于多元譯作的包容性。而這種譯者主體性突出的趨勢背后有著深刻的哲學基礎。

二、洪堡特的“可譯”與“不可譯”

德國語言哲學家洪堡特認為世界上的自然語言同時具有普遍性與特殊性,前者決定了原著的可譯性,后者決定了原著的不可譯性。人性相通,人類語言因此才會有理解交流的可能,當然,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洪堡特的語言觀跳出了“就語言而語言”的桎梏,強調語言的民族性,亦即“任何一種語言都蘊涵著其獨一無二的世界觀”。誠然,文化背景不同,思維方式也不同,語言表達肯定也不會完全等同。

洪堡特認為語言即是表現自己的手段,也是自我存在的方式。一個人在使用語言時,必然帶有主觀意志,這種“主觀”的語言即因人而異、不一而足,又濃縮了深厚的民族文化。譯者之難恰在于此,語言層面尚可操作,“主觀”意志則殊難把握。洪堡特將翻譯比作“無法完成的任務”,旨在說明原著語言與譯作語言之間尋求完美平衡是不可能的,譯作只能做出妥協(xié)甚至犧牲。所謂忠實于原著,是就作品整體而言,細節(jié)之處完全對等難以企及。

此外,洪堡特認為概念意義由詞匯決定。不同語言之間的詞匯不可能完全對等,其表達的概念意義也自然不可能完全對等。從這個角度來看,翻譯恰恰能夠彰顯語言之間的差異。也基于此,洪堡特認為一本原著有多個譯作是可能的,甚至是必要的。真意只存在于原著當中,每個譯作僅能夠依照譯者的理解從不同側面勾勒原著真意。一言以蔽之,完全對等的譯作是不存在的[1]。

三、奎因的“不確定性”

美國語言哲學家奎因明確提出了翻譯的不確定性命題,而這個不確定性命題包含意義的不確定性、指稱的不確定性以及分析假設的不確定性等諸多分命題。根據奎因的理論,一個語句通常情況下可以生成很多迥異的翻譯,這些翻譯有時不能互相闡釋,甚至是彼此之間互相對立的,除非有一種力量迫使讀者傾向于選擇其中一種翻譯。

奎因所說意義的不確定性是指刺激意義的不確定性。刺激意義隨著語言使用者本身以及地點、時間、環(huán)境等等附加信息的變化而變化。同一個語言刺激,對于對象甲來說是否定意義的,但對于對象乙來說就未必。這種刺激意義的差別,導致我們難以期待一個語句及其翻譯會實現完全等同的理想狀態(tài)。

關于指稱的不確定性,奎因舉了一個土著詞匯“Gavagai”為例。某個土著部落的人看見兔子,稱其為“Gavagai”,當然,一般認為這里的“Gavagai”就是指的“rabbit(兔子)”。但是,也許“Gavagai”一詞有更豐富的涵義,也許指的是兔子的成長過程,也許指的是兔子整體的某個重要部分,也許指的是兔子的屬性等等。所有以上諸多可能的指稱縱然不同,刺激意義并沒有太大差異。如此一來,一個土著部落的詞匯,就大約近似于多個不同的英語詞匯或者漢語詞匯。換言之,詞匯的內涵與外延都是不確定的。

此外,奎因認為翻譯實踐主要依據分析假設過程,甚至可以說,絕大部分翻譯實踐都是不斷假設的結果。翻譯實踐的這種假設性,決定了其不確定性。這也就是奎因所提到的分析假設的不確定性命題。他還提到,一個語句翻譯可以有多個分析假設,并且這些假設之間并無好壞之分、地位均等。

基于以上觀點,翻譯實踐本質上就是不確定性的。那么,如此一來是否意味著翻譯實踐可以放手創(chuàng)作、無所顧忌了呢?當然不是??虻脑馐且獜娬{,翻譯實踐必須首先滿足一些基本條件,使得翻譯實踐源語言與目的語兩者總體相當,之后便無好壞之分。意義雖然不確定,可以通過追求語言的近似性而不是一致性來解決。而且,因為譯者的語言水平與文化積累是相對確定的,其翻譯實踐也相對是確定的。

概括來說,奎因的翻譯哲學認為,語言之間可以翻譯,不然異族人民之間的交流就不可能了,只是在認識論層面上翻譯結果是不確定的,當然這種不確定不足以阻礙異族人民之間的正常理解[2]。

四、伽達默爾的“歷史性解讀”

德國闡釋派哲學家伽達默爾發(fā)展了海德格爾的闡釋學思想,確立了以理解為內核的哲學流派。按照伽達默爾的理論,翻譯實踐即是理解,理解體現歷史痕跡,歷史痕跡又造成了理解的偏見也即誤讀,進而決定了理解實踐的創(chuàng)造生成性。簡言之,伽達默爾把作者、原著、譯者、譯作皆置于歷史的架構之內解讀,開創(chuàng)了一種全新的“動態(tài)”的研究方式,承認譯者的翻譯實踐具有歷史局限性,譯作較之于原著的“誤讀”、“偏見”是客觀存在的,也是可以接受的。闡釋派哲學家認為,翻譯實踐乃是某種程度的闡釋,而這個闡釋的過程頗為主觀,具有不斷調整的特征。闡釋無法擺脫歷史,無論原著還是譯作都是歷史的產物,譯作無法克服歷史局限,譯作讀者應當包容適應這種局限性[3]。

伽達默爾還提出了著名的“視域融合”概念。所謂“視域融合”是指在闡釋過程之中將作者與讀者的不同視域范圍融合為一體看待,從而各自升華為新的視域范圍。翻譯實踐過程之中原著作者與譯者之間的關系亦同此理。很多時候,原著因為作者的歷史局限而僅能夠體現彼時彼地的情形,借由譯者今時今地的解讀煥發(fā)出新的意義?!耙曈蛉诤稀备拍畹奶岢觯^好地回答了為什么有的作品不可譯的問題,那就是,原著作者與譯者的視域不同,各自的能夠理解的范圍不同,譯者能做的也就是盡量揣摩原著作者的意思,最終根據自己的理解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用伽達默爾自己的話來說,任何翻譯實踐都是對原著的某種背叛,含有譯者自己的理解與創(chuàng)作。

伽達默爾在其經典著作《真理與方法》當中還提及了闡釋的模糊特征,并認為正是這種模糊特征才使得譯者面對翻譯困境時能夠大膽抉擇,從而保留譯者本身的特色。傳統(tǒng)闡釋學熱衷于追求“完美譯作”,要求譯者面對原著時完全忘記自身,竭盡全力探尋原著作者的原始意圖,難免陷于固執(zhí)僵化。伽達默爾的現代闡釋學,并不苛求完全科學、客觀的譯作,給予譯者更多自由,通過譯者使得原著了無生氣的意義痕跡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其實,譯者面對意義模糊的原著時,不可避免地會引入自身周圍的世界,因此譯作中肯定也會體現譯者的個人歷練與生活背景。如此一來,原著呈現無限開放的格局,譯者擁有相對自由的操作空間,而原著也因譯者的參與使其文本意義具備更多拓展可能性[4]。

五、德里達的“解構主義”

法國哲學家德里達的解構主義理論顛覆了傳統(tǒng)的結構主義大廈,呈現為一種嶄新的思維方法。其解構翻譯理論認為翻譯實踐是對源語言某種程度的轉化,雖系必要,然困難重重,幾不可能。根據德里達的觀點,人的思想是浮動的,人要表達的意義常常微妙無限、飄忽不定。因此,人書寫下來的東西也往往是摸索式的、試探性的,書面語言開啟了一個空間,意義飄忽其間,借助一系列的“追蹤”而漸漸浮現出來。又因為一個人所要表達的意義會不斷變異、延展,德里達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詞“延異”來概括這個過程。

德里達認為延異作為解構翻譯理論的主要特征,乃是其源頭活水。延異包含兩個意義,即“變異”與“延展”。換言之,延異實際上可以理解為所有將來可能發(fā)生的不同變異的全部總和。而且,這里的延異是隨機隨意產生的。延異的隨機隨意性體現在翻譯實踐中原著文字及語義的開放性上,更體現在譯作文字及語義的動態(tài)展現之上,并且譯作的文字及語義能夠反作用于原著。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譯者即通過延異傳承了原著的內含之意,又某種程度上來說改變了原著的內含之意。其實,翻譯實踐過程中延異的真正目的在于拓展原著的內含之意,重新建構于譯作之中成為脫胎換骨的新的內含之意。

此外,延異還具備隨時發(fā)生的屬性。原著內含之意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并且始終處在橫向、縱向的比較當中,簡言之,內含之意是不確定的,延異也是動態(tài)的、相對的。很多時候,延異處在搖擺之中,既要不斷變異,又要保留本色;既要尋求內含之意的恒常持久,又不得不承認其時效性[5]。

德里達還提出“播撒”的概念來說明原著語義的無限多樣性,就像撒種子一樣,“這里撒一點,那里撒一點”,信息被分散在各處。如此一來,原著意義的整體性被瓦解成碎片,完全沒有中心了。原著作者的權威地位蕩然無存,原著的意義完全由譯者詮釋。誠如德里達所言,譯作乃是原著的后世新生,原著因譯作而得以延續(xù)生命[6]。

德里達的解構翻譯理論追求“此時此地性”,突出含意思維。譯作不是僅局限于傳達原著的意義,更要通過解構重新涵蓋、包容之后與原著意義構成對應的格局??傮w上看,內含之意貴在含而不露、蓄勢待發(fā),簡言之,“含”是根本,“意”附著于“含”。譯文與原著的對應關系并非原著文字的簡單照搬,而是內含之意的延異。

解構翻譯理論使得內含之意繞過了語言以及文化的阻礙,認為翻譯實踐的創(chuàng)造同時也是精神與思想的創(chuàng)造。既然精神與思想可以跨越語言與文化的障礙,使得內含之意能夠自由流傳、散布與彌漫,翻譯實踐可謂是對源語言的一種轉化。德里達主張翻譯實踐理應嘗試書寫不同命運的譯作,而不是僅僅在于追尋完全透明的、一對一的轉換。解構主義提倡的精神、思想、語言、文化等要素的重組,給翻譯實踐開辟了廣闊的自由創(chuàng)作的空間,使得翻譯實踐更具有靈活性與創(chuàng)造性。

六、結語

綜上所述,翻譯實踐與語言哲學緊密相關,涉及語言與世界之間的相互作用問題、詞匯與物體之間的對應關系問題、意義與表達之間的難以協(xié)調問題等等。所有問題歸結為一點,那就是嚴格意義上的等值翻譯實際上是不可能存在的?;诖?,在保證原著基本要義的前提下,翻譯實踐理應具備更大的靈活性,而對于經典原著的重新翻譯整理也是十分必要的。

注:本文得到山東省教育廳2012年度“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國內訪問學者”項目資助。

[1]朱湘軍. 從客體到主體——西方翻譯研究的哲學之路[D]. 復旦大學,2006.

[2]武光軍. 奎因的翻譯哲學研究[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1):81-82.

[3]張德讓. 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與翻譯研究[J]. 中國翻譯,2001(4):23-24.

[4]邱揚. 翻譯即闡釋之再思考——談伽達默爾哲學闡釋觀在譯學中的批判性理解運用[J]. 外國語文,2012(3):104-105.

[5]劉介民. 德里達翻譯哲學的解構傾向[J]. 世界文學評論,2007(1):34-36.

[6]馮紅. 從“對話”到“延異-播撒”——伽達默爾和德里達翻譯文本意義產生機制理論之比較[J].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321-322.

(編輯:李津虹)

2014-03-20

H059

A

2095-7238(2014)12-0086-04

10.3969/J.ISSN.2095-7238.2014.12.018

猜你喜歡
奎因洪堡伽達默爾
刪除一個“科學巨人”
茶會疑案
故事會(2021年1期)2021-01-07 08:11:40
一個人就是一座科學館
洪堡的科學發(fā)現之旅
科學導報(2018年12期)2018-05-14 12:05:53
伽達默爾解釋學中的內在話語
中國詮釋學(2016年0期)2016-05-17 06:12:16
論伽達默爾的經典觀
中國詮釋學(2016年0期)2016-05-17 06:12:14
“友誼”作為哲學問題的深刻意蘊與當代意義*——伽達默爾實踐哲學中的一種理解和詮釋
中國詮釋學(2016年0期)2016-05-17 06:12:12
《蠶》
書城(2015年6期)2015-05-30 10:48:04
戰(zhàn)勝概率
扣籃(2015年5期)2015-05-30 10:48:04
威廉·馮·洪堡:德國現代大學之父
乌拉特前旗| 南宁市| 绵阳市| 哈尔滨市| 蒙城县| 灌阳县| 海南省| 栾川县| 来凤县| 侯马市| 时尚| 黑龙江省| 景东| 长兴县| 沾益县| 房产| 尚志市| 百色市| 会东县| 文水县| 泰来县| 房产| 屯门区| 浪卡子县| 陇西县| 承德市| 石景山区| 辽宁省| 长垣县| 上栗县| 迁安市| 桐柏县| 彰武县| 邵阳市| 祥云县| 邵武市| 镇康县| 桐城市| 崇阳县| 莱芜市| 正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