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不同文化語境中的鏡像之狼
——重新解析《中山狼傳》

2014-04-09 06:27:29殷國明
關鍵詞:意象人類動物

殷國明

(華東師范大學 中文系, 上海 200062)

明代馬中錫所作的《中山狼傳》是一篇寓言故事,由于其視狼為仇,主題鮮明,在社會上流傳甚廣;近代以來,更經常被選入教科書,成為家喻戶曉的文學名篇。而正因為如此,對于它的解讀亦一直固守在約定俗成的傳統(tǒng)思路之中,無法跳出既定的道德框架;這也阻礙了對這篇作品的文本細讀和深入解析,遮蔽了在這個寓言故事中深埋的歷史線索和文化沖突。所以,當閱讀一旦脫出單一的傳統(tǒng)文化視域,進入一種跨文化的多元視角,隱藏在這個作品字里行間的種種歧義和沖突就魚貫而出,形成了新的文化鏈接和語境,呈現出新的闡釋空間和意蘊。

顯然,這種闡釋的突破首先要實現一種文化的穿越,把文本從既定的道德架構和價值評判的閱讀視野中解脫出來,穿越已經形成的思維定式和文化間隔,在新的文化空間中重新考量文本的建構和立意。

一、“擬人化”還是“擬狼化”:關于草原文明與農業(yè)文明對峙的文化記憶

其實,在《中山狼傳》中,狼已經是一個觀念化的文化符碼,而這種文化符碼的形成則與中國文化的歷史語境密切關聯。

在人類文化遺存中,狼意象曾經扮演過特殊的文化角色,由此引起過學術界和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的廣泛興趣;由此我曾經對于西方文化中的狼進行過一番研究,并出版過《西方狼》[1]一書。但是,當我回到中國文化之中,在中國文化語境中研究狼的時候,就不能不遇到種種問題。

一是狼之意象并不如西方文化中那樣突出。盡管在中國漢語典籍中涉及動物的神話傳說不少,但是與西方文化相比,有關狼的,尤其是把狼作為正面形象的神話傳說寥寥無幾;二是狼之意象不如在西方文化中那樣變化多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展演;三是狼之意象不像在西方文化中那樣充滿爭議,不斷引起新的話題和新的觀念沖突。

顯然,這種種問題的背后,隱藏著中國歷史文化變遷中的種種人類學、倫理學和符號學的奧秘,凝結著不同文化之間相互沖突、對峙和融合的記憶;所以,通過不同類型的神話傳說的比較,我們至少可以進一步思考以下若干問題:一是不同歷史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可能失落的意識環(huán)節(jié),包括民族意識形態(tài)對歷史文化有意的篩選;二是在比較研究中了解狼在人類早期文化中的特殊意義;三是確認狼的意象在不同的文化系統(tǒng)和不同歷史發(fā)展階段中的意義是不同的;四是探討在跨文化的條件下,一種特殊的文化原形的重現和變異過程,尤其是作為一種文化符碼的心理內涵。

這當然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緣由的。因為中國歷史文化及其神話傳說與西方不同,而且顯現了中國人文化心理的特點及其變化。當然,狼在中國神話傳說中并非完全沒有蹤跡。應該說,漢民族對狼并不陌生。就表達這一動物的文字來說,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出現?!墩f文解字》釋狼為:“似犬,銳頭白頰,高前廣后,從犬,良聲。”而從字源上可以查到,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以狼為姓氏的,說明古人與狼并非全無緣分,如“周成王封贏姓孟增于皋狼,其后以狼為氏”。據說直至春秋時魯國還有狼壇,等等,后來都不流傳。例如,在《山海經》中,就提到了一種叫“馳狼”的動物,它形狀如狐,凡是它出現的地方就會有戰(zhàn)亂,是一種十分不吉祥的象征。這種情景在《淮南子》、《九歌》、《列子》、《莊子》等較多記載神話傳說的漢語典籍中同樣如此。

這至少說明中國很早就進入了農業(yè)文明,而保存至今的重要漢語典籍也是以農業(yè)文明的文化成果為核心的,所以,盡管黃河流域不乏荒山深谷,具有狼生存與繁衍的自然條件,但是由于這里較早就進入了農耕社會,人們遠離了狩獵和游牧文明,較少受到人與狼關系的影響和困擾,在心理上的反應也比較疏離和淡薄。而從人化的符號角度來考察,由于中國人較早擺脫了游牧或打獵生活,進入了農耕時代,所以在觀念形態(tài)上也較早地擺脫了原始宗教及其動物崇拜意識,強化了人在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從而為儒家創(chuàng)立以“仁”為中心的禮教文化傳統(tǒng)提供了基礎和氛圍。所以,上面所提到的一些狼意象的蛛絲馬跡,可以視作漢民族前農業(yè)社會文化留下的遺物遺風,不久就被正在形成的綜合的華夏文化體系淹沒了。而生活在中國西北部和東北部的少數民族,繼續(xù)保持著狩獵文化和草原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理念,甚至繼續(xù)以狼為自己民族的圖騰和旗幟,就不能不與中原的農業(yè)文明與文化發(fā)生沖突,長期以來與漢民族爭奪生存發(fā)展空間,間或與漢民族處于沖突和交戰(zhàn)狀態(tài),在人們心理上留下了深長的陰霾。

也許由于這是一篇主題鮮明的寓言故事,其中所描述的故事情節(jié)在歷史典籍之中也無據可循,所以很少人注意文本中隱藏的文化沖突,更少人對其歷史來源進行探究。但是,從文本細節(jié)來看,《中山狼傳》不可能是純粹虛構杜撰,而是帶明顯的歷史蹤跡,所以當其出現在明代馬中錫(1446—1512)筆下*馬中錫的《東田文集》卷三收有《中山狼傳》,今人所引多出于此。另外還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宋朝謝良所作。明陸楫《古今說?!?,清人編的《曲??偰刻嵋罚逅味▏p謝星纏《國史經籍志補》等收錄此文時,就如此認為。清紐琇之《觚?!防m(xù)編卷一也持同樣的看法。二是認為唐姚合所作。姚合,唐代陜州陜石人,著有《姚少監(jiān)詩集》。明末清初刻冰華居士輯《合刻三志·志寓類》收錄此文,署唐姚合撰,程羽文校閱。另有詳文可參見《寓言辭典》,山東明天出版社,1987年出版。之時,相信已經在民間流傳了很長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從時間上看,故事內容發(fā)生在公元前的春秋時代,有著明確的歷史線索,文本不僅展現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獵狼”運動,并且直接諷刺了當時墨子的“兼愛”思想,包含著那個時代不同思想學派的意識疊影和文化沖突。而趙簡子的出現,又為故事發(fā)生的歷史場所及其背景提供了原生態(tài)的蛛絲馬跡。無疑,這是一場人狼大戰(zhàn),而狼是被擬人化的,是被人追逐剿滅的對象。

明代正是儒家學說處于發(fā)展更新的巔峰狀態(tài)時期,也是宋明理學的成熟時期。

在這個寓言故事中,狼完全是一個忘恩負義的反面角色。而這種情形的產生無疑與我們涉及的文化淵源有關。根據馬中錫《東田文集》卷三的文本分析,這個故事在很多方面凝結著歷史意識中的矛盾情結。例如,作品一開始就充滿戰(zhàn)爭氣氛,本身就是一個以暴力場面開始(趙簡子山中獵狼)﹑并以暴力結束(丈人與東郭先生共同用刀殺了狼)的故事。趙簡子雖是打獵,但情景和打仗差不多,“虞人導前,鷹犬羅后,捷禽鷙獸,應弦而倒者不可勝數”;再看追擊受傷的狼的氣勢:“驚塵蔽天,足音鳴雷,十步之外,不辨人馬”,真是一片戰(zhàn)爭景象。

再就狼向東郭先生求救時陳述的理由來說,狼所說的理由和事例無不證明動物比人更善良,更通“人性”,絕對懂得知恩圖報。一是中國古代傳說“毛寶放龜而得渡”的故事,二是“隋侯救蛇而獲珠”的傳說。前者在《搜神記》中有記載,說的是有個叫毛寶的人,釣魚時釣到一只龜,心發(fā)慈悲就放了它,后來毛寶戰(zhàn)敗投江,一只龜來相救,渡江活命。后者在《淮南子》高誘注說中可見,隋侯看見一條大蛇受傷,就為它醫(yī)治敷藥,后來這條蛇以一顆大珍珠作為報答。

這與故事的主旨相對,形成了一種精神博弈和歧義結構,因為這兩個故事都來自民間,而且都顯示了一種原始的生態(tài)觀念,而狼雖然引用了這兩個故事,但是它自己的行動卻完全背信棄義,與龜和蛇截然不同。這說明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狼與龜﹑蛇根本不同,它們已經被人劃分為不同的世界。

但是,這似乎還不能為“人貴狼賤”提供完全合理的解釋。從文本內容分析中可以看出,這個傳說的主旨在于,一是說明忘恩負義者是狼而不是人;二是人和禽獸是決然不同的“有知”和“無知”的兩個世界。就第一個焦點來說,故事確實表明了狼是忘恩負義者,但是這只是從故事層面而言的。如果我們超出這個故事的層面,從自然和人類起源角度來判斷,那么事情就不那么簡單了。再說,人類為什么要在這個問題上做文章,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從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說資料來看,狼一度也是人類的崇拜對象,而人類則在自己逐漸壯大過程中拋棄了狼,所以真正自然意義上“忘恩負義”者應該是人類[1]。至少從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上講,如今也許所有人都已經意識到了人類自己的罪孽,大自然養(yǎng)育了人類,是人類的母親,但是人類自大妄,瘋狂地掠奪、破壞和褻瀆大自然;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是真正的忘恩負義者。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如此分析,人們之所以要通過虛構的方式證明狼的忘恩負義,恰恰是為了掩飾自己潛意識中的罪惡感,企圖在現實中永遠擺脫歷史文化的陰影。

從第二個方面來說,人類就更處于不利的地位了。實際上,即使從故事中就可以看出,人和自然分庭抗禮,已經構成了兩個不同的世界;狼并不孤獨,它實際上和老杏樹(植物)、老牛(動物)組成了一個世界,而趙簡子(大規(guī)模殺害動物的武夫)、老丈(禽獸負恩論的代言人)、東郭先生則屬于另一個世界;而前一個世界之所以站在一起,是因為皆身受人類之害。狼被人類的大規(guī)模獵殺逼得無路可逃姑且不論,就從老樹和老牛的回答中就可以看出它們的共同態(tài)度。

這里不妨引下來具體分析:

逾時,道無行人。狼饞甚,望老木僵立路側,謂先生曰:“可問是老?!毕壬唬骸安菽緹o知,叩焉何益?”狼曰:“第問之,彼當有言矣?!毕壬坏靡眩纠夏?,具述始末。問曰:“若然,狼當食我耶?”木中轟轟有聲,謂先生曰:“我杏也,往年老圃種我時,費一核耳。逾年,華,再逾年,實,三年拱把,十年合抱,至于今二十年矣。老圃食我,老圃之妻子食我,外至賓客,下至于仆,皆食我;又復鬻實于市以規(guī)利,我其有功于老圃甚巨。今老矣,不得斂華就實,賈老圃怒,伐我條枚,芟我枝葉,且將售我工師之肆取直焉。噫!樗朽之材,桑榆之景,求免于斧鉞之誅而不可得。汝何德于狼。乃覬免乎?是固當食汝?!毖韵拢菑凸奈菉^爪以向先生。先生曰:“狼爽盟矣!矢詢三老,今值一杏,何遽見迫耶?”復與偕行。

狼愈急,望見老牸曝日敗垣中,謂先生曰:“可問是老?!毕壬唬骸跋蛘卟菽緹o知,謬言害事。今牛禽獸耳,更何問焉?”狼曰:“第問之。不問,將咥汝!”

先生不得已,揖老牸,再述始末以問。牛皺眉瞪目,舐鼻張口,向先生曰:“老杏之言不謬矣。老牸繭栗少年時,筋力頗健。老農賣一刀以易我,使我貳群牛,事南畝。既壯,群牛日以老憊,凡事我都任之:彼特馳驅,我伏田車,擇便途以急奔趨;彼將躬耕,我脫輻衡,走郊坰以辟榛荊。老農親我猶左右手。衣食仰我而給,婚姻仰我而畢,賦稅仰我而輸,倉瘐仰我而實。我亦自諒,可得帷席之蔽如狗馬也。往年家儲無儋石,今麥收多十斛矣;往年窮居無顧藉,今掉臂行村社矣;往年法卮罌,涸唇吻,盛酒瓦盆半生未接,今醞黍稷,據尊罍,驕妻妾矣;往年衣短褐,侶木石,手不知揖,心不知學,今持兔園冊,戴笠子,腰韋帶,衣寬博矣。一絲一粟,皆我力也。顧欺我老,逐我郊野;酸風射眸,寒日吊影;瘦骨如山,老淚如雨;涎垂而不可收,足攣而不可舉;皮毛具亡,瘡痍未瘥。老農之妻妒且悍,朝夕進說曰:‘牛之一身,無廢物也:肉可脯,皮可鞟,骨角且切磋為器。’指大兒曰:‘汝受業(yè)庖丁之門有年矣,胡不礪刃于硎以待?’跡是觀之,是將不利于我,我不知死所矣!夫我有功,彼無情乃若是,行將蒙禍。汝何德于狼,覬幸免乎?”言下,狼又鼓吻奮爪以向先生,先生曰:“毋欲速!”(馬中錫:《東田文集》卷三)

從傳統(tǒng)觀念來看,這一切都是無稽之談*這里引述一段有關書中《中山狼傳》的題解作為參照:“中山狼是一切反動勢力的寫照。東郭先生被所謂‘仁慈’、‘兼愛’的說教迷住了心竅,不分好壞,不知敵我;他聽到瀕臨死亡的一只惡狼的幾句好話,就信以為真,竟至不惜欺騙獵人,千方百計地加以救護,結果自己幾乎被狼所害。從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對于惡狼那樣的敵人,只能聚而殲之,戰(zhàn)而勝之,而絕不可以講‘仁慈’、施‘兼愛’。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但是從自然生命的觀念來看,這分明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血淚控訴!老杏樹和老牛分別從植物和動物的角度生動具體地述說了人類對它們的壓榨和忘恩負義。從某種意義上說,在這個故事中進行著一場誰審判誰的爭奪戰(zhàn),人類和大自然各站一方,針鋒相對,而面對老樹和老牛這種有理有據的駁斥,東郭先生幾乎無以應對,只能以“草木無知,更況禽獸”之類的觀念來搪塞。

事實上,所謂“草木無知,更況禽獸”之類正是這篇傳說寓意的觀念基礎,如果抽掉了它,整個故事的道德說教基礎就坍塌了。不過,只要認真思考一下,就會意識到,這只是人類的道德,并不是自然的道德,是人類為自己的利益而設定的。而正因為人類有如此的理念,所以才能夠心安理得地忽視和貶低其他自然生命種類,人類才能如此肆無忌憚,在自然界稱王稱霸,奴役一切。

難道大自然的草木和動物真的就無知無情嗎?即使這一點在科學上還可以討論,但是完全忽視其他生命存在的意志和欲望,恐怕連人類自己也難以接受。這一點從故事本身中就能找到證明。老樹和老牛的親身體驗及其陳述,不就是它們有知有情的證明嗎?而這里的問題不僅在于人類是否敢于承認所面對的事實,而且在于是否能夠真正明白和理解它們的有知有情!顯然,在這方面,作為人的東郭先生根本無法和狼相比。他一見到植物和動物就心存偏見,認為它們無知無情,根本找不到交流的方法,而中山狼截然不同,它明白和理解自然界的感受,并且知道如何與動物植物交談。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人類自我發(fā)展中的失落和虛偽。所謂失落,是指人類為了給自己踐踏自然、毫無羞恥感地掠奪自然的行為制造合理依據,竟然斷然否認植物動物的有知有情。這一點正像東郭先生的表現一樣,剛剛說完“草木無知”,回頭就又向老樹作揖求情,期望得到無知草木的支持。

但是,從此中山狼卻成了漢民族文化意識中的一個特殊的“媒介”,專門傳達人們對陰毒險惡人物的情感,在明人雜劇中就有康?!吨猩嚼恰?、王九思《中山狼院本》,而最有名的就是曹雪芹《紅樓夢》中“子系中山狼,得志猖狂”的孫紹祖。孫家祖上是行伍出身,與寧榮兩府原有世交之誼,孫紹祖雖為一介武夫,但是善于應酬權變,窮奢極欲,自娶得賈迎春之后,更是變本加厲,劣性不改,沉溺酒色,把家中的丫鬟女仆幾乎淫遍,極度揮霍家里的錢財,迎春被他百般虐待,最后致死。他已成為中國文化中無恥之徒的典型。

二、“龍文化”與“狼文化”:不同的文化鏡像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由于人的特定文化價值觀和情感的介入,動物世界開始分裂了,一部分成為善、吉祥的象征,而另一部分被判定為惡的、不友好的化身。不幸的是,狼很早就被歸入到了后一世界。這種敵我親仇意識不僅來自于反面的事實(中山狼的忘恩負義),而且來自于正面的對比(龜與蛇的知恩圖報)。如果聯系到漢民族對龍的崇拜,我們會有更深的感觸。龍基本上是一個綜合性意象,具有很多動物的特征,比如蛇身、魚皮、鹿角、鳳爪,等等,說明龍圖騰在形成過程中融合了多種動物圖騰因素,組成了一個動物圖騰聯合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但是,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狼被排除在吉祥動物之外,而且成為一種相悖于人性的意象。

也許這種沖突和競爭可以追溯到很古老的時代,比如神話中記載的黃帝和蚩尤的大戰(zhàn)。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游牧文明和農業(yè)文明的沖突,但是在人們文化心理上形成不同的反響,直接影響到他們對不同的文化象征物的認同或拒絕。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狼在漢民族的文化心理中成了不祥之物,有關狼的意象和傳說也自然加入了人們特殊的感情色彩。例如在古漢語中,往往稱入侵的敵軍為“狼軍”,稱其首領為“狼主”,戰(zhàn)爭的征象被說成是“狼煙”,等等。所以在《國語·齊》中記載:“穆王征犬戎得四白眼狼”,人們就解釋為實際上是捉了四個俘虜。

這樣,狼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當不成英雄就順理成章了。而“狼”被賦予“殘忍”、“野蠻”、“無文化”、“侵略”之義也并不奇怪。比如“狼子野心”一詞就出現很早。《左傳·宜公四年》就有記載:

初,楚司馬之良生子越椒,子父曰:“必殺之。是之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p>

這說明在約2 200年之前,這一成語在中原一帶已經非常流行。再比如用“狼藉”一詞來形容亂糟糟的情況。顯然,從“文字鏈”角度來考察這個問題會有更多的收獲,例如與“狼”在字形和意義上有關聯的“狠”,原本讀“Wan”(去聲),《說文解字》釋為:“犬斗聲,從犬,良聲?!钡髞肀患俳铻閻憾京p殘忍之義,比如狠心﹑狠毒等。盡管這并不能一概而論中國漢字體系對狼這一意象特殊的演繹*這里應該指出的是,這些涉及漢語文字形意結構的現象,并不能完全反映漢民族對狼的復雜感情,也不能說明他們對狼只有敵意。就文字鏈來說,與狼發(fā)音相近的還有“娘”和“良”,其詞義所傳達的感情色彩就與“狼”截然不同。“娘”有指母親﹑少女之意,而“良”則經常用來形容性善﹑駿馬﹑精兵等,有時和“郎”同義,指丈夫。由此看來,在形和聲兩種基本關系中,與“狼”有關的可以引申出兩種不同的意味。有一種語言理論認為,發(fā)聲的相同或相近,完全是任意性的“約定俗成”的結果,本身并不代表什么意義。我不贊同這一說法。我認為“約定俗成”之中也隱藏著某種潛意識的動因。狼在中國人的文化心理中,亦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意識傾向:當人們在表層意識中極力排斥它的時候,在潛意識中卻隱藏著喜歡和向往的意向。對此,我雖然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觀點,但是相信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但是已經充分顯示了文化演繹的力量。

因此“狼”進入了文化,就得承擔文化所賦予它的一切。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一個民族的文化意識中,人與狼的關系主要取決于特定的歷史狀況和文化塑造。所以,“狼”成了文化想象和塑造的對象。在這個過程中,狼最初作為動物存在的意義逐漸減弱,而作為人化的引申﹑假借和象征的意味不斷增強,最終積淀為這個民族歷史意識中的穩(wěn)定因素。而與此相對的是,我國一些長期以放牧和狩獵為生的一些中國少數民族,自然比以農為本的漢族更接近自然和動物世界,因此也保留了更多更豐富的有關動物世界的神話傳說。而狼在這些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中往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人的欲望和生存狀態(tài)有著更密切的聯系。所以,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狼的傳奇成了名副其實的“失落的環(huán)節(jié)”。

也許這里存在著一種狼的意象的“空間轉移”(Transition of Space)問題。也就是說,當一種意象從一種文化空間轉移到另一不同的文化空間的時候,其意象含義的變化取決于這兩種文化的關系和異同,而人們對這種意象的體認往往受到外來文化關系的巨大影響。所以,中國漢族文化意識中所塑造的狼形象,從一開始就卷入到了文化和民族沖突之中,而人與狼的關系也由于不同圖騰信仰的部落族群之間的戰(zhàn)爭而明朗化,并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革演化為一種文化意味的沖突。因為彼狼不是此狼也,狼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或者是文化的象征物。

就此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假設,這就是目前留存的漢語典籍只是農業(yè)文明產生后的產物,而由于種種歷史文化原因,中國有關農業(yè)文明的記載中斷了,或者被大規(guī)模地刪除和改造了,成為中國文化文明“失落的環(huán)節(jié)”。也許黃河農業(yè)文明的過早成熟,歷史付出了有關動物神話傳說喪失的代價。這也就導致了中國文化歷史記載的不完整。有資料可查的只有近3 000年的歷史,而大量的前農業(yè)社會狀況的見證,還有待于繼續(xù)挖掘和發(fā)現。

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現存的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動物與西方不同,多半表現為某種奇異的形態(tài),不是很具體實在,有些是從異國他鄉(xiāng)道聽途說來的,一是充滿著想象的色彩,二是不同動物組合而成的形象較多。這一方面反映了漢民族在歷史上與其他民族和國度文化交流的情況,另一方面則說明漢民族很早就難得直接與野生動物打交道,已經逐漸忘卻了自己與動物共處的生活情景。而就前者而言,漢族本身的繁衍成長就是各種部落文化交融合并的結果,其文明的成熟主要就表現在各種圖騰文化的綜合融通方面。作為一種民族圖騰的象征,龍的形象的演變形成過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1] 殷國明.西方狼[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猜你喜歡
意象人類動物
撫遠意象等
青年文學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39:14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最萌動物榜
動物可笑堂
動物捉迷藏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奧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有趣的動物
幼兒園(2015年2期)2015-07-13 08:25:45
“具體而微”的意象——從《廢都》中的“鞋”說起
二连浩特市| 改则县| 宁河县| 武平县| 泗阳县| 西青区| 深泽县| 女性| 沁源县| 拉孜县| 垦利县| 沈丘县| 应用必备| 呼图壁县| 同德县| 临沧市| 新巴尔虎右旗| 新源县| 四子王旗| 万州区| 精河县| 黄浦区| 郯城县| 施秉县| 秦安县| 唐海县| 新闻| 沙河市| 通河县| 镶黄旗| 瑞昌市| 石楼县| 报价| 望谟县| 滨州市| 湘阴县| 罗江县| 霸州市| 洛阳市| 遵义县| 哈巴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