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佳琦 姚春艷
中國教育評價如何走“第三方化”之路
●潘佳琦 姚春艷
多年來,以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為主導的評價與考試模式廣受詬病。中國學界對此問題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國家教育部門也早已重視,并一直積極探索解決方案。
2002年,《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首次提出探尋評價主體、內容和方法的多樣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部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2013)均提出探索建立一種政府、社會組織和專業(yè)機構等共同參與的外部評價機制。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教授在2013年“兩會”上提交了《關于發(fā)展“第三方”教育考試與評價體系的提案》,在對中國教育評價現(xiàn)狀進行深刻剖析的基礎上,更為明確地指出了“國家應大力扶持和發(fā)展社會第三方教育考試與評價機構”的建議。這些政策、方案的制定和提出,為中國教育評價與考試的“第三方化”發(fā)展指明了方向。
2014年1月,教育部發(fā)布了“2014年工作要點”,在“將啟動20項新計劃”中明確提出了“組織第三方開展教育現(xiàn)代化檢測與滿意度測評”。這意味著,由政府積極倡導的中國教育評價與考試的第三方化模式將正式開始。
隨著中國教育評價與考試新政策的推進,一些地方政府教育部門已開始積極探索第三方評價與考試的模式。2012年9月,西安市教育局創(chuàng)新教育評價與考試體系,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第三方評價機構作為合同中的乙方正式介入一直以來由教育行政部門為主導的教育評價工作;同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qū)教育局引入專業(yè)機構公眾教育研究院的ACTS學業(yè)(素質)評價技術和服務,開展教育質量監(jiān)測、學業(yè)評價等,并于2013年9月以第三方ACTS學業(yè)評價為基礎,以《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標準》為依據(jù),啟動了“教師退出機制”。這一系列的第三方評價與考試模式的實踐探索,不僅為中國教育評價與考試“第三方化”的探索和推廣作出了貢獻,而且有力地證明了中國教育評價與考試走“第三方化”道路是可行的,也是中國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在中國教育評價與考試啟動“第三方化”模式之際,“追本溯源”則顯得尤為重要。肇始于西方的第三方教育評價與考試,經歷了從最初的測量理論及紙筆測驗形式,以教育目標為核心的評價原理,到把教育評價計算機化、因人施測的項目反映理論、革新了傳統(tǒng)智力測試的“多元智能”,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理論模型、測量評價技術及評價考試模式。截至目前,第三方教育評價與考試已成為了歐美國家普遍采用的模式。作為西方發(fā)達國家之一的美國,幾乎所有的考試與評價都是由獨立于政府和招生單位之外的社會“第三方”考試評估機構組織實施。以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為代表的幾大評估機構,主要采用總部與分所聯(lián)合的運營機制,服務項目極其廣泛。第三方評價與考試模式因其特有的優(yōu)越性,廣為市場和國家所認可。更為重要的是:因為擁有較為完善的評價與考試理論和技術,各分所與總部各司其職,通過不同的評價與考試形式,逐步確立了多種考試與評價、數(shù)據(jù)分析、成績報告、指導性策略等評價與考試流程與模式,為第三方教育評價與考試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在歐美國家的第三方教育評價與考試日益發(fā)展和完善的同時,中國的教育評價與考試卻始終原地踏步。體制方面,教育評價與考試一直以來主要由政府部門開展,行政監(jiān)管與業(yè)務實施職能不分,導致教育評價與考試水平始終停滯不前,具體表現(xiàn)在評價與考試內容重“知識和技能”,輕“能力和素養(yǎng)”;評價與考試結果重“甄別”,輕“診斷”;評價手段較為單一,技術落后等。技術方面,目前中國教育評價與考試所應用的理論仍以美國40、50年代盛行的泰勒評價理論為主,未能將教育學、心理學的最新理論和研究成果應用起來,導致評價和考試的目標與新課改的教育目標嚴重脫節(jié)。理論基礎所造成的偏差,絕非先進的統(tǒng)計技術所能彌補的。這也正是近年來,教育評價與考試統(tǒng)計結果的呈現(xiàn)令人眼花繚亂,卻依舊無法解決教育實質問題的原因所在。因此,盡管國家制定相關政策和制度,積極推動教育評價與考試的“第三方化”,但若教育評價與考試技術不能取得重大突破,政策依舊會淪為紙上談兵。由此可見,教育評價與技術的革新是中國教育評價“第三方化”亟需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首先,需積極轉變評價與考試理念。中國教育評價與考試一直以學生的“知識點與題型”為核心的考試成績?yōu)樵u價內容,以這種考試分數(shù)為主要“標桿”,衡量學生的優(yōu)劣,而且“一錘定音”。這種評價與考試的技術和模式已不適于教育改革的發(fā)展要求,教育評價與考試欲走“第三方化”之路,必須轉變評價與考試理念,即形成“成長、成績、成才”三位一體的評價與考試理念。
其次,需借鑒西方科學的理論與實踐經驗。中國的教育評價與考試以落后的測量學理論為基礎(知識和簡單技能測量),以“知識點與題型”為核心的考試為評價方式早已不能滿足課程改革的要求。教育評價與考試欲實現(xiàn)“第三方化”,一者,應學習吸收西方先進的教育評價與考試理論。當今世界的教育評價和考試,已經進入了以“教育目標分類學”“多元智能”“認知建構”等理論為主的時代,尤其是布魯姆(Benjamin Bloom)提出的“教育目標分類學”,明確指出,教育評價與考試應圍繞“知識、技能、能力”(認知領域)、“過程、方法、策略”(心智運動領域)、“情感、價值、態(tài)度”(情意領域)這三維目標展開。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及以此為基礎的評價理論,不僅在歐美國家經歷了長期科學實驗和論證,且經過長達半個世紀的實踐檢驗,也是我國教育改革實施“三維目標”、《國家課程標準》、“考試與評價改革制度”等理論依據(jù)與實踐基礎之一,其科學性、可靠性、可信性等不言而喻。如何有效、可靠地借鑒應用歐美國家的應用理論模型與操作模式,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之一。二者,應廣泛借鑒西方教育評價與考試的實踐經驗。從大型的評價中心,到小型的評價機構;從對大學入學考試,中小學考試評價到對社會的其他評價,西方的第三方教育評價與考試機構,憑借其雄厚的專業(yè)實力、一體化的評價技術,已植根于教育評價與考試市場。西方教育評價與考試的“第三方化”所構建的應用模式、積聚的實踐經驗,應為中國的教育評價與考試的“第三方化”提供重要的參考。
第三,作為專業(yè)化的第三方評價與考試機構,應聚集一批擁有測量學、統(tǒng)計學、數(shù)據(jù)處理技術等方面的相關專業(yè)人才,根據(jù)不同的學科、學段,建立考前分析、考后評價、成績單分析、教育咨詢(學業(yè)咨詢、授業(yè)咨詢、決策咨詢)等一體化的評價與考試流程??记胺治?,即對評價與考試之前已完成命制的試卷或項目設計進行解析、信效度分析等,目的是調整不同題目或項目所考查的知識、技能、能力的結構分布以及其預設難度等;考后評價,即對評價與考試完成的試題在其題目或項目的信度、效度、區(qū)分度上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主要目的是為以后的試題命制(或項目設計)、教研、教學、輔導等,提供科學、可靠、有效的參考依據(jù);而成績單的分析,作為這一流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成績進行多元、多維、多層的深度數(shù)據(jù)挖掘及解析和分析,通過每個學生的“知識、技能、能力”顯性維度的分項、維度、指標成績,以及“過程、方法、策略”和“情感、價值、態(tài)度”隱性兩維的分項、維度、指標成績,探索對學生成績、成長、成才產生影響的多元因素,提供科學、可靠的甄別和診斷,再輔以教育咨詢,不僅能將評價的診斷作用加以充分發(fā)揮,而且能為學生的未來得以全面發(fā)展提出科學化建議。上述流程及模式的實施可以有效地彌補當前中國教育評價與考試之技術不足,使得中國教育評價與考試真正科學有效、可靠可信地實現(xiàn)精細的甄別、精準的診斷和科學的咨詢,并實現(xiàn)可靠的解決教研、教學、輔導等科學化和人本化。
中國教育評價與考試的“第三方化”之路已經啟動,并勢在必行。在符合當前中國教育改革發(fā)展趨勢的前提下,以科學的理論基礎為支撐、以可靠有效的評價技術為保障,構建新型的評價與考試模式,才能使中國教育評價與考試在“第三方”化的道路上走得更科學、更規(guī)范。
作者
潘佳琦 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公眾考試研究院見習研究員。
姚春艷 心理學、MBA雙碩士,教育評價與考試專家。公眾教育研究院、公眾考試研究院副院長,公眾學業(yè)素質教育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 張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