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華
(華中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秦漢之際的趙國
趙國華
(華中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秦漢之際,在以邯鄲、信都為中心的趙地先后出現(xiàn)了四個趙國:武氏、趙氏、張氏和劉氏趙國。這些趙國的興亡過程反映出這一時段的歷史特點,即在“秦失其鹿”的大背景下,從群雄競逐到六國復興,從分封異姓王到改立同姓王,重建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帝國體制;同時表明趙地以特殊的戰(zhàn)略地位成為各種政權爭奪的焦點,這些趙國因陷于各種政治漩渦,都無法擺脫勃興倏亡的命運。
秦漢;趙國;邯鄲
秦漢之際,從秦朝滅亡到漢朝重建,在以邯鄲、信都為中心的趙地,先后出現(xiàn)了四個趙國:武氏、趙氏、張氏和劉氏趙國。這些趙國的興亡過程,作為這段歷史的一個縮影,一方面突顯出歷史的偶然性,一方面體現(xiàn)著歷史的必然性。透過秦漢之際的社會背景,考察這些趙國的興亡過程,對于認識這段歷史的政治演變及其特點,具有一定的學術意義。
一
先說武氏趙國。
武臣是陳縣人,早年與陳勝有交往,為陳勝所稱許。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在陳縣稱王之后,一面任命吳廣為假王,與周文統(tǒng)領大軍西征,一面任命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張耳、陳馀為左、右校尉,撥給士卒三千人,向北攻略趙地①陳勝“北略趙地”之計,出自陳馀。據(jù)《史記·張耳陳馀列傳》,陳勝自立為王,派兵西征之后,陳馀進勸陳勝說:“大王舉梁、楚而西,務在入關,未。武臣率部渡過黃河,進入趙地,前往諸縣鼓動豪杰,“因天下之力而攻無道之君,報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業(yè)”②《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馀列傳》,以下引此傳,省注。,得到各地豪杰響應,沿途收編士卒,擴充軍隊至數(shù)萬人。這是陳勝起義之后反秦斗爭在趙地迅猛發(fā)展的結果。
借著勝利進軍的勢頭,武臣自號為武信君,接連攻取趙地十余城,但剩余諸縣堅守不降。武臣引兵進攻范陽,經(jīng)過范陽人蒯徹的斡旋,以封侯為條件換取范陽縣令歸附,輕易地占領了范陽。趙地諸縣長吏聽說此事,相繼歸附者有三十余城,武臣隨即進駐邯鄲。張耳、陳馀聽說西征軍戰(zhàn)敗撤退,“又聞諸將為陳王徇地,多以讒毀得罪誅,怨陳王不用其策,不以為將而以為校尉”,因而進勸武臣稱王。八月,武臣自立為趙王,任命陳馀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并派人報告陳勝。陳勝得到報告,非常惱怒,要先誅滅武臣、張耳、陳余諸家,然后發(fā)兵奪取趙地。但經(jīng)過柱國蔡賜的勸說,陳勝改變主意,把武臣、張耳、陳余諸家屬移居宮中,封張耳之子張敖為成都君,并派使者來到邯鄲,祝賀武臣為趙王,催促武臣盡快發(fā)兵,向西進入函谷關,以期攻取咸陽。
然而,陳勝、蔡賜的做法,只是一廂情愿。張耳、陳馀看透他們的用心,不愿聽命于陳勝,就進勸武臣說:
王王趙,非楚意,特以計賀王。楚已滅秦,必加兵于趙。愿王毋西兵,北徇燕代,南收河內(nèi)以自廣。趙
及收河北也。臣嘗游趙,知其豪杰及地形,愿請奇兵北略趙地?!币来擞嫷谋疽?,“北略趙地”屬于“用奇”,主要目的在于配合西征。
南據(jù)大河,北有燕代,楚雖勝秦,必不敢制趙。
張這位伙夫前往燕軍營地,似是個人行為。然據(jù)《新序·善謀》,這位伙夫在與同舍人談話之后,“乃洗沐往見張耳、陳余,遣行見燕王”。這位伙夫是受張耳、陳馀派遣,去見燕王韓廣,并且與韓廣談判,而不是去見燕將,抑或“燕將”即指燕王韓廣。張耳,而是勸說張耳、陳馀兩人。按:這段記述顯系改編,或因賓客稱“兩君”,即臆補陳馀,未必確切,故仍從《張耳陳馀列傳》。耳、陳這位伙夫前往燕軍營地,似是個人行為。然據(jù)《新序·善謀》,這位伙夫在與同舍人談話之后,“乃洗沐往見張耳、陳余,遣行見燕王”。這位伙夫是受張耳、陳馀派遣,去見燕王韓廣,并且與韓廣談判,而不是去見燕將,抑或“燕將”即指燕王韓廣。張耳,而是勸說張耳、陳馀兩人。按:這段記述顯系改編,或因賓客稱“兩君”,即臆補陳馀,未必確切,故仍從《張耳陳馀列傳》。馀對時勢的判斷,頗具縱橫家的眼光。趙國只有“南據(jù)大河,北有燕代”,才能成為一方諸侯。所以,武臣聽從張耳、陳馀的計謀,不理睬陳勝的要求,沒有向西進軍,而是分派部將韓廣攻略燕地,李良攻略常山,張黡攻略上黨,全力地向外拓展。
對武氏趙國而言,這這位伙夫前往燕軍營地,似是個人行為。然據(jù)《新序·善謀》,這位伙夫在與同舍人談話之后,“乃洗沐往見張耳、陳余,遣行見燕王”。這位伙夫是受張耳、陳馀派遣,去見燕王韓廣,并且與韓廣談判,而不是去見燕將,抑或“燕將”即指燕王韓廣。張耳,而是勸說張耳、陳馀兩人。按:這段記述顯系改編,或因賓客稱“兩君”,即臆補陳馀,未必確切,故仍從《張耳陳馀列傳》。樣全力地向外拓展,是鞏固政權的必然選擇。然而,處于亂世的君臣關系,因為缺乏互信而往往靠不住。正如武臣稱王那樣,韓廣領兵進入燕地之后,也被燕地豪杰擁立為燕王。面對這一變故,武臣亦如先前陳勝那樣,根本無法加以挽回,盡管韓廣的家屬留在邯鄲,也只能把他們送到燕國。
在趙燕關系緩和之后,又發(fā)生了一件戲劇般的事情。武臣和張耳、陳馀攻略土地到燕國邊境。武臣獨自外出時被燕軍俘虜。燕將把武臣囚禁起來,想要挾趙國割讓土地。張耳、陳馀派使者前去交涉,都被燕將殺死。在這緊急關頭,張耳、陳馀又派一位伙夫趕到燕軍營地①關于此事,《張耳陳馀列傳》稱“有廝養(yǎng)卒謝其舍中曰:‘吾為公說燕,與趙王載歸。’舍中皆笑曰:‘使者往十余輩,輒死,若何以能得王?’乃走燕壁?!?,見著燕將問道:“君知張耳、陳馀何如人也?”燕將回答:“賢人也?!庇謫枺骸爸渲竞斡??”燕將回答:“欲得其王耳?!边@位伙夫心中有數(shù),隨即加以否定,并笑著辯解說:
夫武臣、張耳、陳馀,杖馬箠下趙數(shù)十城,此亦各欲南面而王,豈欲為將相終已耶?夫臣與主豈可同日而道哉,顧其勢初定,未敢三分而王,且以少長先立武臣為王,以持趙心。今趙地已服,此兩人亦欲分趙而王,時未可耳。今君乃囚趙王,此兩人名為求趙王,實欲燕殺之,此兩人分趙自立。夫以一趙尚易燕,況以兩賢王左提右挈,而責殺王之罪,滅燕易矣。
瞧這伙夫的辯說,從趙國的現(xiàn)狀說到張耳、陳馀的政治抱負,再從武臣的處境說到燕國的潛在危險,巧妙地說服燕將。燕將同意釋放武臣,由這伙夫護送回國。經(jīng)過這次斡旋,趙燕關系再度緩和,趙國局勢轉(zhuǎn)趨穩(wěn)定。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十一月,在秦將章邯反攻下,吳廣西征徹底失敗。秦朝廷調(diào)派先前駐守西北長城沿線的軍隊東進,準備蕩平趙地。趙將李良平定常山,又被武臣派去攻略太原。李良引兵進抵石邑,因秦軍在井陘設防,無法繼續(xù)前進。秦將謊稱二世派人送信,勸李良投誠。李良得到此信,不信其所言,遂撤兵回邯鄲,請求增派兵力。但就在回師途中,偶發(fā)一件小事,竟使李良改變主意,反過來襲殺武臣。
道逢趙王姊出飲,從百余騎。李良望見,以為王,伏謁道旁。王姊醉,不知其將,使騎謝李良。李良素貴,起,慚其從官。從官有一人曰:“天下畔秦,能者先立。且趙王素出將軍下,今女兒乃不為將軍下車,請追殺之?!崩盍家训们貢?,固欲反趙,未決,因此怒,遣人追殺王姊道中,乃遂將其兵襲邯鄲。邯鄲不知,竟殺武臣、邵騷。
李良殺害武臣的姐姐,起因于武臣的姐姐醉酒失禮,卻表明李良的心胸狹隘。特別是李良一不做二不休,既殺害武臣的姐姐,又繼續(xù)對武臣下手,撕破了原先的君臣關系。在這次襲擊行動中,因為邯鄲守兵沒有察覺,李良順利地達到目的,殺掉了武臣和邵騷。
隨著武臣的遇害,武氏趙國戛然而止。這僅三個月的歷史證明,當秦朝崩潰之際,在群雄競逐的氛圍里,誰擁有一定的武力,誰就能割據(jù)一方而稱王稱霸。但是,僅憑一定的武力,缺乏必要的社會基礎和政治智慧,誰也無法維系統(tǒng)治。所以,武氏趙國與其他諸侯王一樣,都墜入勃興倏亡的泥淖。
二
次論趙氏趙國。
當李良襲擊邯鄲時,張耳、陳馀得到消息,成功地躲過一劫。他們收集逃散的士卒,得到數(shù)萬人,又很快站穩(wěn)了腳跟。這時的趙國面臨著一個新問題:誰來繼任趙王呢?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出自張耳的一位賓客。
客有說張耳曰:“兩君羈旅,而欲附趙,難;獨立趙后,扶以義,可就功?!蹦饲蟮泌w歇,立為王,居信都。②《資治通鑒》卷八《秦紀三》記述此事,稱“客有說耳、馀曰:‘兩君羈旅,而欲附趙,難;可獨立,立趙后,輔以誼,可就功。’”這位賓客非獨勸說
這位賓客勸說張耳的理由,一方面說張耳、陳馀是外地人,難以得到趙人的歸附,一方面說擁立趙王的后裔,再以道義相輔佐,就能夠成就功業(yè)。從當時的情形看,這個建議符合客觀要求,所以能被張耳、陳馀采納。至于趙歇,應當出自趙國王室③《張耳陳馀列傳》裴骃按:張晏曰“趙之苗裔”。,然與歷代趙王的關系如何,因為缺乏相關史料,已無從考證。
秦二世二年正月,張耳、陳馀立趙歇為趙王,重建趙國,暫居信都①邯鄲城被章邯墮毀后,信都代之成為趙、常山國都城。參見孫繼民、郝良真:《先秦兩漢趙文化研究》第三編《秦漢之際趙都考略》,方志出版社,2003年,第182—192頁。。此后數(shù)月之間,陳馀引兵擊敗李良,李良投奔了章邯。章邯率軍攻入楚地,全力與項梁交戰(zhàn),趙地相對平靜。八月,章邯在定陶擊破楚軍,斬殺了項梁。閏九月,秦長城軍到達趙國,與章邯的部隊會合,進而展開了巨鹿之戰(zhàn)。
章邯已破項梁,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北擊趙,大破之。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nèi),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巨鹿城,王離圍之。陳馀北收常山兵,得數(shù)萬人,軍巨鹿北。章邯軍巨鹿南棘原。趙數(shù)請救于楚②《資治通鑒》卷八《秦紀三》。。
這段史料系揉合《項羽本紀》、《張耳陳馀列傳》而成,其中須注意的是,章邯率軍攻下邯鄲之后,不但把邯鄲居民全部遷移到河內(nèi),還把邯鄲城郭悉數(shù)墮毀,使這座戰(zhàn)國以來的大都會遭到空前嚴重的破壞。據(jù)推理,陳馀趕走李良之后,張耳、趙歇進駐邯鄲,而此時逃入巨鹿城,被秦長城軍圍困。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十二月,項羽率軍援救巨鹿,“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zhàn),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③《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徹底殲滅了秦長城軍。而經(jīng)過此戰(zhàn),項羽樹立了個人權威,一躍成為諸侯上將軍,各路諸侯全都歸附。趙歇、張耳走出巨鹿城,向各路諸侯致謝,繼而返回信都。
漢王元年(前206年)二月,項羽分封諸侯王,改封趙歇為代王,移都代縣;封張耳為常山王,統(tǒng)轄趙地,建都信都(改稱襄國)。此前“從楚救趙”有功者,都被封王,如燕將臧荼為燕王,齊將田都為齊王。至于陳馀,因未隨從項羽入關,就沒有封王,僅得封侯,領有三縣之地。四月,各諸侯王回到封國。那些未被封王者,如田榮、陳馀之流,抱怨分封不公,公然反對項羽。七月,田榮奪取齊地,自立為齊王。陳馀暗中派人游說田榮,稱“項羽為天下宰,不平。今盡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諸將善地,逐其故主,趙王乃北居代,馀以為不可。聞大王起兵,且不聽不義,愿大王資馀兵,請以擊常山,以復趙王,請以國為捍蔽?!雹堋妒酚洝肪砥摺俄椨鸨炯o》。田榮為在趙地培植勢力以對抗項羽,決定派兵支持陳馀。
漢王二年(前205年)十月,陳馀發(fā)兵與齊軍會合,一舉攻破襄國。張耳戰(zhàn)敗逃走,因以往與漢王劉邦有交情,就投奔了劉邦。這樣一來,趙地就落入了陳馀之手。
陳馀已敗張耳,皆收復趙地,迎趙王于代,復為趙王。趙王德陳馀,立以為代王。陳馀為趙王弱,國初定,不之國,留傅趙王,而使夏說以相國守代。
趙歇再度為趙王,重返信都,全憑陳馀一手操持。張耳投奔劉邦之后,頗受劉邦重用。三月,劉邦率軍進入洛陽,分派使者游說各諸侯王,共同討伐項羽。陳馀接見漢使,要求劉邦殺掉張耳。劉邦殺掉一個與張耳很相像的人,把頭顱送給陳馀。陳馀就派兵支援劉邦,參與了彭城之戰(zhàn)。但經(jīng)過此戰(zhàn),劉邦被項羽擊破,各諸侯王都又歸附項羽,陳馀“復覺張耳不死”,也背棄了劉邦。
八月,在韓信平定魏地之后,劉邦派張耳與韓信一道,率軍向東挺進,攻略趙代之地。九月,韓信、張耳擊破代軍,俘虜了代相夏說。翌年十月,趙歇、陳馀集結趙軍于井陘口,以抵擋漢軍。但經(jīng)過一場激戰(zhàn),漢軍大破趙軍,在泜水邊斬殺了陳馀,繼而追擊到襄國,又斬殺了趙歇⑤關于趙歇之死,《史記·高祖本紀》稱“張耳與韓信遂東下井陘擊趙,斬陳馀、趙王歇”;《張耳陳馀列傳》稱“追殺趙王歇襄國”,《淮陰侯列傳》稱井。
趙歇兩度做趙王,其間為代王,前后三年多時間⑥趙歇兩度為趙王,前一次從秦二世二年正月至漢王元年二月,有兩年;中間為代王八個月;后一次從漢王二年十月至三年十月,僅有一年。,雖然得到項羽的認可和陳馀等人的輔佐,仍不能擺脫勃興倏亡的命運。這段歷史再度表明,當秦統(tǒng)一國家崩潰之后,誰都無法憑借分封制度重建六國體制。這一歷史的必然性打破了項羽、陳馀等人的政治訴求,使六國貴族的復國活動帶有曇花一現(xiàn)的特性。
三
再看張氏趙國。
張耳是魏國大梁人,早年做過信陵君的門客,曾任魏國外黃縣令,與陳馀“相與為刎頸交”。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軍攻破大梁,張耳居住在外黃,劉邦“嘗數(shù)從張耳游,客數(shù)月”,與張耳交情頗深。后因遭受秦朝通緝,張耳和陳馀逃到陳縣。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占據(jù)陳縣,張耳、陳馀來見陳勝,得到陳勝的信任。當
陘之戰(zhàn)時“禽趙王歇”,此三說各不同,待考證。地豪杰擁立陳勝為楚王,陳勝征求張耳、陳馀的意見,他們回答說:
夫秦為無道,破人國家,滅人社稷,絕人后世,罷百姓之力,盡百姓之財。將軍瞋目張膽,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為天下除殘也。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后,自為樹黨,為秦益敵也。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強。如此野無交兵,縣無守城,誅暴秦,據(jù)咸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則帝帝五年二月以前,茲從本傳。業(yè)成矣。
依此可知,張耳、陳馀參與反秦斗爭,不啻是想恢復六國,更是為了重建帝業(yè)。他們勸陳勝“立六國后”,主要是為了擴張優(yōu)勢,即為自己樹立黨羽,分散秦國的兵力,以利于同秦軍作戰(zhàn),這屬于戰(zhàn)術的層次。而從戰(zhàn)略上說,他們要求陳勝率軍西進,迅速占領咸陽,以便號令諸侯,最終成就帝業(yè)。張耳、陳馀不贊成陳勝在陳縣稱王,并告誡陳勝說:“今獨王陳,恐天下懈也?!钡悇贈]聽進去,當即自立為王,號稱“張楚”。
如前述,武臣北略趙地之際,張耳、陳馀擔任左、右校尉。等到攻取邯鄲,張耳、陳馀怨恨陳勝“不用其策,不以為將而以為校尉”,擁立武臣為趙王。后武臣被殺害,張耳、陳馀又立趙歇為趙王。在這段時間內(nèi),張耳、陳馀兩人親密無間,共同輔佐武臣和趙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趙國的局勢。
然而,當趙國處于危急關頭時,張耳和陳馀竟分道揚鑣。秦二世三年十二月,秦長城軍圍攻巨鹿,“巨鹿城中食盡兵少,張耳數(shù)使人召前陳馀。陳馀自度兵少,不敵秦,不敢前。”張耳聞訊大怒,又派張黶、陳澤前去責備陳馀,要挾陳馀引兵出戰(zhàn)。陳馀無奈分出五千人,撥給張黶、陳澤攻打秦軍,結果全軍覆沒。等到巨鹿之戰(zhàn)后,張耳與陳馀相見,責備陳馀不出兵相救,又懷疑是陳馀殺害了張黶、陳澤,屢次追問陳馀。陳馀非常憤怒,解下印綬交給張耳,隨后帶領親信數(shù)百人,離開了巨鹿城。
漢王元年二月,張耳因追隨項羽入關,被封為常山王,到漢王二年十月,張耳被陳馀趕出襄國,前后僅八個月時間。這說明反秦斗爭勝利之后,趙地的政權競逐仍很激烈。直到漢王三年十月,韓信、張耳擊破趙軍,斬殺陳馀之后,一面采納廣武君李左車的建議,派人游說燕王臧荼,燕王臧荼聞風而從;一面派人報告劉邦,請求封張耳為趙王,以便鎮(zhèn)撫趙地,得到劉邦應允①按:劉邦接受韓信的請求,封張耳為趙王,正值在滎陽、成皋一帶與項羽作戰(zhàn),或只是口頭應允,并未頒授印綬。。張耳、韓信趁勢攻取諸縣,迅速平定了趙地。
從當時的情形看,劉邦根據(jù)韓信的請求,分封張耳為趙王,是因為張耳本為常山王,原先掌控過趙地,并深得劉邦的信任。而在此時,劉邦正在滎陽、成皋與項羽對峙,因為作戰(zhàn)不利,先從滎陽逃到成皋,再從成皋逃到修武,以致突入韓信、張耳的軍營,上演了臨陣奪兵的一幕。
六月,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修武。至,宿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nèi)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fā)者擊齊②《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
劉邦臨陣奪兵之后,當即命令張耳留守趙地,而以韓信為趙相國,在趙地征集兵員,重新組建部隊,用以攻略齊地。由此可知,劉邦分封始于張耳,張耳是劉邦最早分封的諸侯王。
漢王四年(前203年)十一月,在韓信平定齊地之后,劉邦正式立張耳為趙王,以邯鄲為都城。張耳為趙王未足一年而去世③張耳去世時間,本傳在五年,《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司馬貞注在四年。按:劉邦稱帝之后,分封諸侯王,而張敖已繼任趙王,則張耳之死,應在漢高,其子張敖前娶劉邦之長女魯元公主,得以繼任趙王,魯元公主為趙王后。五年二月,劉邦在定陶稱帝,改封齊王韓信為楚王,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封彭越為梁王,韓王信為韓王,“淮南王布、燕王臧荼、趙王敖皆如故”④《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六年十二月,劉邦貶韓信為淮陰侯之后,“懲秦孤立而亡,欲大封同姓以填撫天下”⑤《資治通鑒》卷十一《漢紀三》。,張敖亦未受到影響。這都說明張耳、張敖父子與劉邦有著密切的關系,實非其他異姓王可比擬。
漢高帝七年(前200年)十一月,劉邦親征匈奴,在白登脫圍之后,返回平城,留下樊噲平定代地,而后繼續(xù)南行。十二月,劉邦到達邯鄲,在與張敖相會時有一些失禮行為,竟激怒張敖屬下一批官員,改變著趙國的命運。
高祖從平城過趙,趙王朝夕袒韝蔽,自上食,禮甚卑,有子婿禮。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趙相貫高、趙午等年六十余,故張耳客也,生平為氣,乃怒曰:“吾王孱王也!”說王曰:“夫天下豪杰并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無禮,請為王殺之!”張敖嚙其指出血,曰:“君何言之誤!且先人亡國,賴高祖得復國,德流子孫,秋毫皆高祖力也。愿君無復出口。”貫高、趙午等十余人皆相謂曰:“乃吾等非也。吾王長
者,不倍德。且吾等義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殺之,何乃污王為乎?令事成歸王,事敗獨身坐耳?!?/p>
貫高、趙午等人稱得上忠直之臣,眼見其主受辱,就要奮起報復。他們不但有想法,還很快行動起來。漢高帝八年(前199年)冬,劉邦率軍征討韓王信,經(jīng)過趙國柏人城。貫高派人潛伏下來,伺機行刺劉邦。劉邦本想在城中留宿,忽然心動不安,得知該城稱“柏人”,就未留宿而去。這本是一次秘密行動,但不知什么緣故,竟讓貫高的仇家知曉。
漢高帝九年(前198年)十二月,劉邦在洛陽,得到貫高仇家的舉報,當即下詔逮捕張敖、貫高、趙午等人,押往長安審訊。趙午等人自殺,“貫高與客孟舒等十余人,皆自髡鉗,為王家奴”,跟隨張敖到長安。這個案件特別重大,要由廷尉負責審理,還由于張敖的特殊身份,直接觸動了劉邦和呂后。
貫高至,對獄曰:“獨吾屬為之,王實不知?!崩糁伟耋讛?shù)千,剌剟,身無可擊者,終不復言。呂后數(shù)言張王以魯元公主故,不宜有此。上怒曰:“使張敖據(jù)天下,豈少而女乎!”不聽。
這里,呂后相信張敖不會謀反,是依據(jù)親情做出的判斷,而劉邦認為張敖有可能謀反,則是出自權力斗爭的懷疑。因為貫高在審訊中的特殊表現(xiàn),劉邦聽過主審廷尉的匯報,竟稱贊貫高為“壯士”,并派中大夫泄公憑借同鄉(xiāng)的關系,持節(jié)入獄探望貫高,弄清貫高行刺的真相。正月,劉邦下令赦免張敖,貶為宣平侯,改封代王劉如意為趙王。
伴隨漢朝的建立和鞏固,張氏趙國存在了六年多時間,在漢初異姓王中是一個特例,主要緣自張耳、張敖與劉邦的特殊關系。貫高行刺案件的發(fā)生,只是張敖被廢黜的直接原因。司馬光就此評論說:“高祖驕以失臣,貫高狠以亡君。使貫高謀逆者,高祖之過也;使張敖亡國者,貫高之罪也?!雹佟顿Y治通鑒》卷九《漢紀一》。這前半句言之有理,而后半句失之膚淺。照理說,在漢初強化君主專制,鞏固中央集權過程中,異姓王成為一種的潛在威脅。因此,消除異姓王帶有一定的必然性,張敖雖貴為劉邦的駙馬,也無法擺脫被廢黜的厄運。
四
末談劉氏趙國。
劉如意是劉邦第三子,為戚姬所生,生于漢王二年。戚姬能歌善舞,在楚漢戰(zhàn)爭時常隨從劉邦,頗得劉邦寵愛。漢高帝七年十二月,匈奴攻掠代地,代王劉喜棄國而逃,回到洛陽,被劉邦廢黜,而改立劉如意為代王。九年正月,趙王張敖被廢黜之后,劉如意改封為趙王。從此時到劉邦去世,劉如意的政治命運,因為劉邦的個人情感,經(jīng)歷過較大的波動。十年(前197年)七月,劉邦想廢黜太子劉盈,改立劉如意。
太子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己,常欲廢之而立如意,“如意類我”。戚姬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益疏。如意且立為趙王,留長安,幾代太子者數(shù)②《漢書》卷九十七《外戚傳》。。
從這件事情來看,劉邦要廢立太子的原因,主要是基于自我感覺,認為劉盈仁弱而“如意類我”,但因為得不到大臣們贊同,也就沒有固執(zhí)己見,改立劉如意為太子。不過,劉邦從后妃之爭考慮,擔心身后劉如意難以保全,又接受符璽御史趙堯的建議,任命周昌為趙相,負責處理趙國事務。趙國盡管有劉如意為王,實際上處于虛君狀態(tài)。
周昌擔任趙相期間,趙代之地仍不平靜,甚至發(fā)生陳豨之亂。早在漢高帝七年十一月,劉邦從平城返回時,任命陳豨為趙相,統(tǒng)領趙代邊兵。等到周昌出任趙相,陳豨則改任代相,輔佐代王劉恒。然而,陳豨懷有政治野心,當其勢力膨脹之后,就勾結韓王信,公然反叛漢朝廷。
豨常告歸過趙,趙相國周昌見豨賓客隨之者千余乘,邯鄲官舍皆滿。豨所以待賓客布衣交,皆出客下。豨還之代,周昌乃求入見。見上,具言豨賓客盛甚,擅兵于外數(shù)歲,恐有變。上乃令人覆案豨客居代者財物諸不法事,多連引豨。豨恐,陰令客通使王黃、曼丘臣所。及高祖十年七月,太上皇崩,使人召豨,豨稱病甚。九月,遂與王黃等反,自立為代王,劫略趙、代③《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
陳豨之亂發(fā)生在代地,卻嚴重地危害到趙國。為了平息陳豨之亂,劉邦親自坐鎮(zhèn)邯鄲,指揮對陳豨作戰(zhàn)。在了解到叛軍部署之后,劉邦竟高興地說:“豨不南據(jù)漳水,北守邯鄲,知其無能為也。”④《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顯然,就平定陳豨之亂而言,劉邦認為邯鄲是一個重要的戰(zhàn)略樞紐。經(jīng)過一年多的作戰(zhàn),漢軍不但在邯鄲擊敗叛軍的進攻,另由太尉周勃率軍從太原進入代地,到高帝十二(前195年)年十月,徹底平定了代郡、雁門、云中等地,在當城將陳豨斬首,趙代之地得以穩(wěn)定。
在平定陳豨之亂時,淮南王黥布謀求自保,也起兵反叛朝廷。十一月,劉邦擊破黥布,但在作戰(zhàn)中負傷,回到長安之后,自知病情難愈,更想改換太子。
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叔孫太傅稱說引古今,以死爭太子。上詳許之,猶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曰,衣冠甚偉。……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①《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據(jù)此可知,劉邦晚年一直想把劉如意立為太子,盡管張良、叔孫通都出來勸諫,仍未回心轉(zhuǎn)意,但等看到“商山四皓”站在劉盈一邊,才知道不宜更換太子。所以,司馬遷記述此事,特別指出“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班固重述此事,也要強調(diào)“賴公卿大臣爭之,及叔孫通諫,用留侯之策,得無易”②《漢書》卷九十七《外戚傳》。。這說明圍繞廢立太子之爭是何等詭譎。
同年四月,劉邦去世。五月,太子劉盈繼位,尊呂后為皇太后。呂后把戚姬囚禁起來,并派使者到邯鄲,征召劉如意入宮,再加以謀害。趙相周昌深知呂后的用意,讓劉如意稱病拒召,不去京城長安。
使者三反,趙相周昌謂使者曰:“高帝屬臣趙王,趙王年少。竊聞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趙王并誅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詔?!眳魏蟠笈?,乃使人召趙相。趙相征至長安,乃使人復召趙王。王來,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趙王霸上,與入宮,自挾與趙王起居飲食。太后欲殺之,不得間③《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
周昌稱得上剛直之臣,卻難以保住劉如意。呂后專心謀害劉如意,那也是防不勝防。漢惠帝元年(前194年)十二月,劉盈早起出去打獵,劉如意年幼不能同行,呂后派人趁機下手,強行把劉如意毒死。
劉如意做趙王四年,周昌主持趙國事務,對外應對陳豨之亂,對內(nèi)應對呂后之難,可以說頗費心機。但在漢朝廷和后宮內(nèi),圍繞廢立太子之爭,受嫡長子繼承制的制約,“群臣心皆不附趙王”,劉邦終究無可奈何,劉如意竟死于非命。這說明在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體制下,趙王和趙國作為漢朝的政治附庸,根本無法與朝廷抗衡。
五
從秦二世二年八月武臣稱王起,到漢惠帝元年十二月劉如意遇害,只有短短十四年時間,在以邯鄲、信都為中心的趙地發(fā)生了一系列波詭云譎的政治事件。這一系列政治事件反映出秦漢之際的歷史特點,即在“秦失其鹿”的大背景下,從群雄競逐到六國復興,從分封異姓王到改立同姓王,重建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帝國體制。
陳勝率先建立“張楚”政權,本意在領導反秦斗爭,卻未能操控局勢;項梁擁立楚懷王,繼續(xù)領導反秦斗爭,也未能操控局勢。這都是因為在“秦失其鹿”之后,必然會有一段時間處于政治無序狀態(tài)。而在這種狀態(tài)下,誰擁有一定的實力,誰就能割據(jù)一方,成為一方諸侯。武臣自立為趙王,就是趁著這一亂局,在趙地建立割據(jù)政權。其后,在重建天下秩序過程中,六國貴族逐漸占據(jù)上風,恢復六國體制一時竟成主流。趙歇被張耳、陳馀立為趙王,正是順應這一主流要求。項羽分封諸侯之時,改封趙歇為代王,另立張耳為常山王,也不過是重新瓜分政治權力,再度確認六國體制。
然而,這時崛起的六國諸侯,擁有的地盤和武力有限,政治號召力也有限。在楚漢戰(zhàn)爭中,只能選擇倒向一方,難以形成第三方勢力。等到漢朝建立之后,劉邦再度分封功臣,出現(xiàn)新的地方政權。張耳、張敖父子相繼為趙王,正是屬于這種情形。接下來,為了鞏固和維護帝國體制,劉邦決意鏟除異姓王,代之以同姓王,以同姓王拱衛(wèi)朝廷。劉如意被立為趙王,正是基于這一政治需要,但因涉及太子之爭,最終成為犧牲品。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趙地有著特殊的戰(zhàn)略地位,成為各種政治力量爭奪的焦點。繼劉如意遇害之后,這種權力斗爭仍在繼續(xù)上演。呂后為了擴大呂氏外戚的政治權利,“比殺三趙王,滅梁、趙、燕以王諸呂”④《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所以在劉氏趙國之后,又出現(xiàn)過呂氏趙國。只是由于呂后的去世,呂氏外戚遭到清洗,呂氏趙國隨之垮臺。等到漢文帝即位之后,又分封劉遂為趙王,趙國復歸劉氏皇族。這一后續(xù)時段的歷史演進,同樣需要進一步研究。
(責任編輯:李俊丹 校對:蘇紅霞)
K243.4
A
1673-2030(2014)03-0016-06
2014-09-15
趙國華(1963—),男,河南南陽人,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