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洲,艾俠
南山文體中心:一步公民建筑
張震洲,艾俠
本文回顧了深圳市南山文體中心的設計概念和實施歷程。這座帶有強烈公民精神的集群設施,凝聚著政府的遠見、市民的期望,以及建筑師關于場所和空間的巧妙策略。它對街道尺度的尊重和延續(xù)、對市民生活的開放性、獨特的可變容積的劇場以及相應的工程技術應用,共同為公民建筑邁出了探索的一步。
文化建筑,國際競賽,公民精神,場所體驗
一座文化建筑歷經長達7年的設計和建設,在效率至上的“深圳速度”面前,不得不說是一個緩進的個案。早在2007年,深圳南山文體中心通過具有前瞻性的國際設計競賽,吸引了包括磯崎新、GMP等一線建筑事務所為這座起點頗高的“區(qū)級”文化設施提交設計方案。在這場轟動一時的設計競標中,CCDI的提案憑借對城市尺度和市民生活獨特而細致的解讀,力拔頭籌,被確定為實施方案,成為中國本土建筑師在文化建筑的國際角逐之中嶄露頭角的案例。[1]
隨后的故事此起彼伏,CCDI的建筑師和工程師團隊開始了漫長而艱苦的調整和深化過程,項目的建設啟動也出于里里外外不可預計的原因而一拖再拖。政府對建造經費的各項控制與對高品質建筑效果的堅持,給設計工作帶來不小的挑戰(zhàn)。從轟轟烈烈的國際競賽,到幾經周折的建造實施,如果為這個過程找到最恰當?shù)臅r代變遷的語境,那就是順應著文化中心從高雅圣壇走向草根大眾的積極驗證。
這種積極性可以聚焦為一種面向公眾生活的建筑信念——從最初的競賽方案開始,這座建筑就與大多數(shù)中國城市中位于巨大軸線一側、難以接近的文化設施劃清了界限。它的誕生可以追溯到當?shù)厣鐣娙巳旱奈幕枨鬆顩r:南山區(qū)是深圳經濟特區(qū)在1990年最早建制的3個區(qū)之一。歷經20多年的發(fā)展,在這片以科技產業(yè)為核心競爭力的熱土,誕生了騰訊之類代表互聯(lián)網奇跡的企業(yè),而隨著工作和居住人口數(shù)量和素質的雙重提高,高質量的公共場所顯得相對缺失。這個區(qū)域迫切地呼喚一座國際級的文化設施,來改善下一輪城市化發(fā)展所必須面臨的文化消費。2006年,政府決定在1993年的南山文化館舊址上重新規(guī)劃劇場、體育館與游泳館三大功能于一體的新建筑,并與臨南頭街南側的博物館和圖書館共同形成文體中心核心區(qū)廣場。從氣質上說,政府和市民對新建筑的期待是輕松、生動、易于接近的,而不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緊繃著的端莊和高雅。
經過7年的努力,這座南山老城區(qū)中體量最大、目前定位最高端的文化設施,終于實現(xiàn)了難得的“親民”目標。在2014年9月28日,南山文體中心以“邀請市民看演出”的低價位公開演出方式正式開放:未來一年中,這里舉辦文藝和體育活動將超過150場。在市民如潮般的熱烈回應中,對建筑本身和場所體驗的正面肯定,也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份量。
南山文體中心最重要的設計出發(fā)點在于對城市尺度的研究。對于快速更新的深圳城市面貌而言,有關街道生活的記憶顯得尤其珍貴。如何在新建的較大尺度的文化設施中盡可能延續(xù)原有建筑與街道已形成的使用空間及模式。為此,建筑師將南山文體中心的三大功能區(qū)獨立布置,留出巷道連接外部城市道路,便于周邊居民能更方便地來到廣場區(qū),
同時將體育館的西北側架空,讓出建筑臨近街角的活動場地。游泳館和體育館之間,通過開放的二層平臺連接,將乒乓球、健身、壁球、訓練館等區(qū)域,沿平臺開放,延長建筑與居民日?;顒拥慕佑|界面。最終,在這些策略之上,建筑師將3個場館統(tǒng)一在一片大屋檐之下:屋頂結構由正交的華倫式(warren)桁架構成,每榀桁架間距8m,桁架高度為3m,覆蓋了東西向185m、南北向180m的屋蓋區(qū)域,并沿場地北側及西側布置,以降低西曬對廣場干擾,延長了市民在廣場活動的時間。
一氣呵成的建筑形態(tài)體現(xiàn)著深圳城市的開拓精神,而建筑與城市支路臨界面的“掏空”策略,也暗示著對外開放、容納街頭巷尾的周遭居民活動的公民信念。在景觀的營造上,人行道與廣場四周的點狀種植綠化,即界定出廣場的范圍又不削弱人流與廣場之間的互動;廣場的石材鋪裝下埋置的穿孔透水盲管,使雨水迅速滲入地下,補充地下水源、減少積水、緩解著公共場所的熱島效應。從場所到景觀,南山文體中心呈現(xiàn)出高度一致的設計策略。
劇場是這組建筑最重要的文化空間。南山文體中心的劇院由大劇場和小劇場構成,大劇場在舞臺、音響等方面均采用了國際頂尖的聲學技術,能夠符合世界級演出的場所要求;小劇場將以兒童劇及小型話劇為主要演出內容,兼顧市民公眾的各類小型文化活動需要。
這座大劇場最大的設計特點在于通過升降設施調節(jié)空間容積。在1338座的大空間內,CCDI與ZDA聯(lián)合設計了6個模塊組合成的升降吊頂,能夠實現(xiàn)1.3秒~1.9秒的混響時間切換,為話劇、交響樂和歌劇在一個廳堂內的演出模式切換提供了可能。同時,樂池升降臺分前后兩塊,其中一塊采用單層臺面,另一塊則是國內唯一的“C”型雙層升降臺面,它們彼此可以組合形成5種不同的模式。此外,大劇場在觀眾廳中間位置設有調音升降臺,使調音師能獲得最真實的現(xiàn)場感,更準確地調整出最佳音響效果。
從結構工程上看,兩座劇場均采用剪力墻結構,外圍鋼管混凝土柱通過雙向正交桁架與結構主體相連;劇場觀眾席、舞臺采用單向桁架,桁架高度3m,便于舞臺機械、活動天花安裝及設備檢修。設計的最大難點在于解決大跨桁架與剪力墻平面外連接節(jié)點的分析及處理、弧形曲面剪力墻有限元分析,以及觀眾席底部大空間轉換樓面梁板分析。這些技術環(huán)節(jié)經歷了一個反復調整、不斷深化的過程。
從建成的劇場效果來看,既滿足了預想的空間效果和聲學目標,也對建設成本進行了合理的控制,端莊、溫馨、飽滿的內景效果,與活躍的室外空間
形成戲劇化的過渡。劇場的前廳被設計成與城市廣場相互觀望的通透空間,可以保障大規(guī)模人群集散的功能需求,蜿蜒的公共樓梯與彩色的內墻進一步活躍了劇場到訪者的空間情緒。當夜色降臨,劇場的前廳就像跳躍的音符,召喚著城市生活的豐富多彩。
基于內外空間的策略,建筑師為3座場館定制了一套獨特的雙層幕墻表皮:內層的幕墻玻璃采用XIR夾膠和雙銀Low-e中空,具備通透性好、反射率低的技術特征;為了使玻璃盡可能通透,用實心鋼板作為支撐構件,不銹鋼拉索吊玻璃自重,大塊玻璃板采用兩邊支撐方式,弱化了支撐結構體系,營造出一個簡潔明亮的空間。而外層表皮采用新穎的X型外裝飾鋁板造型:基本構件尺寸為150mm×50mm,與內層幕墻間距90mm,鋼吊架通過圓形連接元件與X形管狀鋼網形成建構關系,營造出羽幕浮動、光影斑駁的立面效果。
為了適應深圳多雨炎熱的氣候,外層幕墻的金屬鋼構全部進行表面涂漆處理,作為連接構件的金屬盒子也采用耐風雨的石墨灰板材。連接處被設計為可以支持微小的形變,以構成起伏連續(xù)的建筑曲面。幕墻內層富有張力的紅色通過金屬外飾板傳遞著深圳年輕朝氣的城市活力。
深圳市南山區(qū)文體中設計實踐,是一次以“人”為主體的嘗試。清晨、午后、傍晚,附近居民輕松、自在地停留、活動使得這一處廣場,這一座建筑開始具有不凡的意義。廣場因為人群的聚合而不再乏味,中央廣場的水景雕塑為兒童提供了與水互動的嬉戲場地。三大場館的縫隙之間,又窄又高的通道,具備冷巷的功能,炎熱夏季,微風徐來,也帶來了從周邊社區(qū)進入廣場的人流:在同一屋檐下,共享同一片藍天。多功能的設置使人們可以全天候地使用這些場館:普通市民不僅可親身參與豐富文藝活動,更可在家門口觀看高水平的體育賽事和劇場演出。
在這樣的場景中,7年的設計歷程得到了最佳的詮釋,回應著當年設計任務書最重要、最明確的要求:“南山文體中心不是為大型國際節(jié)事而建,它是為市民日常生活提供更好的文化體育設施和活動場所?!倍廊恢档梦覀儠r常反思的是,中國的文化建筑如何更好地具備與民同樂的低姿態(tài),而不僅僅是端莊在上的城市地標。建筑的開放性、場所的公共性、運營的親民性,都需要在歲月和時代的更迭中不斷地得到改善和驗證,不論未來的文化設施與公共建筑如何演變,南山文體中心至少走出了關于“公民精神”的堅實的一步。
項目信息/Credits and Date:
建筑設計/Architecture Design:悉地國際CCDI Group、ZDA(劇場室內設計)
設計/竣工時間/Design /Completion:2007-2014
用地面積/Site Area:39600m2
總建筑面積/Gross Floor Area:78800m2
最大建筑高度/Building Height:34.8 m
劇場座位數(shù)/Theater Seats:大劇場1338座,小劇場363座體育看臺座位數(shù)/Sports Seats:體育館2145座,游泳館252座
主創(chuàng)建筑師/Principal Architects:張震洲,朱翌友
項目建筑師/Project Architects:丁維,曾韜
項目團隊/Project Team:陳林賞,吳平波,趙焜,田饒,董敬玲,田靖慧
結構工程師/Structural Engineers:李建偉,陳亮,戴菲機電工程師/MEP Engineers:張維林,蔡秋炎,韓巍
攝影/Photos:張超
[1] 深圳市南山文體中心國際設計競賽專輯,世界建筑導報,2007(06) .
[2] 艾俠. 融入商業(yè)綜合體的文化座標,時代建筑,2013(06) .
[3] 走向公民建筑.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Nanshan Culture & Sport Center: A Step Towards Citizen Architecture
ZHANG Zhenzhou, AI Xia
This article retrospects a seven-year process of Nanshan Culture & Sports Center from the design competition to final realization. This multi-function complex focuses a kind of citizen spirit through the respect to street scale and open space. Nanshan Culture & Sports Center, including its flex-volume theater and the technical solution on both structural and MEP engineering, are considered together as a special step towards Citizen-Architecture.
culture 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citizen spirit, space experience
悉地國際設計集團
201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