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永 強
(西南民族大學 彝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西北邊疆是一個地域概念,在東漢時期主要指西域,河西和隴西一帶,大致相當于今天的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以及內(nèi)蒙古的一部分。多年來,學術界在西北邊疆經(jīng)略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豐碩成果,代表性研究有曾問吾先生的《中國經(jīng)營西域史》、余太山的《西域通史》、馬大正主編的《中國邊疆經(jīng)略史》等。近些年,各地方還整理出版了一批珍稀的西北史地文獻,如《西北稀見方志文獻》、《西北稀見叢書文獻》、《西北史地文獻》等,這些都便利了研究的深入開展。關于東漢的西北邊疆治理,李正周先生認為:“東漢時期,由于國勢不振和政治中心的東移,其西北邊疆政策也是由西漢武帝時的積極進攻、主動進取變?yōu)橄麡O防御、被動退守?!盵1]24在西域的經(jīng)營方面,余太山先生曾談到:“東漢的西域經(jīng)營,總的說來是消極、被動的,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制匈奴、保全河西。”“東漢一朝,稍受挫折,便放棄西域;即使圖西域,亦無遠志,這和目的本身的消極有關。”[2]36從這種消極經(jīng)營的態(tài)度不難看出東漢西北邊疆的整體經(jīng)略。
在以往研究東漢西北邊疆經(jīng)略時,學術界多側重史實的梳理,習慣于列舉管理制度及治理措施變遷,或者僅就“邊政”而研究“邊政”,很少關注歷史時期邊地治理的特色性。東漢雖在整體上繼承了西漢,但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王朝無力維持大規(guī)模的邊疆經(jīng)略,更多依賴一批有能力的邊吏“自在”經(jīng)營。相比國家,這些封疆大吏在邊疆治理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主導邊政的走向,班超出使西域就反映了這一點。黃文弼先生說過:“至后漢之時,雖明、和兩帝,時向天山東麓進兵,其目的在攻匈奴,非為西域。但班超運用政治手段次第收服西域諸國,使其內(nèi)向?!盵3]86這也就意味著在考察東漢經(jīng)略西北邊疆時,不僅要從中央王朝整體利益和全局安全的重大戰(zhàn)略考慮,更要從當?shù)匚⒂^的方面去認知,即綜合考慮國家和邊吏對邊疆經(jīng)略的雙重影響。在合適的歷史環(huán)境下解讀個人活動與政府參與對邊疆治理的影響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以班超出使西域為例探究東漢對西北邊疆的戰(zhàn)略經(jīng)營。
西漢末年,群豪并起,邊地大亂而不能制,到了東漢,西北邊疆的形勢更不容樂觀?!巴趺Т畚唬H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與中國遂絕,并復役屬匈奴?!薄坝榔街校碧斈嗣{諸國共寇河西郡縣,城門晝閉?!盵4]2909西域各國本來一直積極打探中原的消息,思慕漢家,東漢建立后,先后3次遣使貢獻,請求派出都護。當時,朝廷對于西域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絲毫不以為意,光武帝以中原未定為理由拒絕,后來甚至不耐煩地答復道:“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諸國力不從心,東西南北自在也?!盵4]2924東漢政府主動放棄了西域的控制權,留下一個很大的禍患,此后西域又陷入持續(xù)的混亂,西域局勢完全失控?!皶倥ト?,莎車王賢誅滅諸國。賢死之后,遂更相攻伐。小宛、精絕、戎廬、且末為鄯善所并。渠勒、皮山為于窴所統(tǒng),悉有其地。郁立、單桓、孤胡、烏貪訾離為車師所滅。”[4]2909然而西域偏遠,所以對西北邊地危害不算很大,河西隴右一帶則更糟糕,當?shù)鼗钴S著匈奴、西羌、烏桓等勢力,為患一方?!敖?jīng)歲無功,而匈奴轉盛,抄暴日增。十三年,遂寇河東,州郡不能禁。于是漸徙幽、并邊人于常山關、居庸關已東,匈奴左部遂復轉居塞內(nèi)?!盵4]2949東漢初,南北匈奴分裂,匈奴的威脅稍有緩解,相比之下,西羌問題更令東漢政府頭疼,匈奴西卻后,西羌主要活躍于隴西地區(qū)和北邊一部?!皶r王莽末,四夷內(nèi)侵,及莽敗,眾羌遂還據(jù)西海為寇。更始、赤眉之際,羌遂放縱,寇金城、隴西。隗囂雖擁兵而不能討之,乃就慰納,因發(fā)其眾與漢相拒?!盵4]2878從歷史來看,羌亂一直伴隨東漢始終,成了西北的最大威脅,甚至有東漢因西羌而滅亡的說法,這也決定了西北邊疆戰(zhàn)略的重心所在,力保河西,屏藩關內(nèi)。
關于班超于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出使西域一事,有相當一些學者認為是政府或者明帝所派遣。翦伯贊先生說道:“當竇固第一次西征之時,東漢政府所派遣的政治使節(jié)也和遠征軍同時,到達了塔里木盆地。這一次所派的政治使節(jié)的領袖,是中國有名的歷史人物班超。”[5]391馬大正也指出“永平十六年,昭帝①遣班超使西域到鄯善”[6]249。鄭天挺先生也說:“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使西域,西域復通中國,中間隔斷了65年?!盵7]308很多人將此次出使西域看成東漢政府正式經(jīng)略西域的開始,或視為東漢西北邊疆經(jīng)營的重要里程碑,其實不然。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奉車都尉竇固出擊匈奴,以超為假司馬,將兵別擊伊吾,戰(zhàn)于蒲類海,多斬首虜而還。固以為能,遣與從事郭恂懼使西域”,“還奏于竇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選使使西域”[4]1572。從出使的契機可以清晰看出此次并不是朝廷委派,而是受大將軍竇固之命,具體的任務和目的都沒有交代,但大致可以猜測為安撫西域,為戰(zhàn)事提供外交支援。因為時值對匈奴大規(guī)模作戰(zhàn),而西域各國一直是“匈奴右臂”,自西漢以來就一直積極關注西域形勢以牽制匈奴,“其時漢欲制匈奴,則伐謀伐交之策,遠交近攻之形,不可不注意于西域,張博望首倡通月氏結烏孫之議,卒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斬其羽翼”[8]7。兵法亦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睆母]固后來上奏看,他請求更選使者出使西域是以國家名義而言,表明這次班超出使就明顯沒有政府的正式許可,完全看不到政府意圖經(jīng)營的影子,更不能當作國家經(jīng)略西域的開始。此外,從班超在鄯善斬殺匈奴使者來看,可見漢匈雙方都派出使者前往西域,所以這次出使目的很明確就是拉攏各國,穩(wěn)固后方。這也還是軍事行動的一部分,任務內(nèi)容也不太可能是真正的經(jīng)略。
再者,就班超出使時“假司馬”一職來說,以往多將“假”字解釋為“代理”、“攝事”,放在官職前表示代理某職之意,翻譯為“代理或暫理司馬”。據(jù)考證,以當時情理來看,班超出任“代理司馬”實不可能,“假司馬”當為軍司馬之副職“軍假司馬”的省稱[9]78。班超早年是蘭臺令史,據(jù)載:“蘭臺令史六人,秩百石,掌書劾奏及印主文書?!盵4]1572品級只有百石的小吏而已,后來還坐事免官,可見當時班超身份低微。軍司馬是大將軍下面的武官,比千石,軍假司馬是其副職,相比之下,短短時間內(nèi),班超不可能由一個被免官的人直接提拔到千石的高位。況且假司馬和軍司馬是實在的軍職,即使到后來明帝下詔提拔也是軍司馬,其身份也一直是武官,并非是西域都護或西域長史這種明確的西域官職,當然也就無法代表國家經(jīng)略西域,況且詔書和符節(jié)都沒有。
由此觀之,班超的這次出使可以稱為一次偉大的探險,并且收獲了不小的成果,不僅在相當短的時間內(nèi)就屈服了鄯善,還斬殺了匈奴使者,斷絕了其與匈奴的聯(lián)系,在一定程度上威懾了諸國,可以說超額完成了任務。這次的冒險最大程度地了解到了西域諸國的情況,為東漢經(jīng)略西北邊疆打下了基礎,后來朝廷才正式派班超再使西域,但仍未表明真正的意圖,算是一種嘗試性的經(jīng)略。
班超在得到朝廷的“默許”之后又于當年再使西域,這次才能算是東漢政府重拾信心,再度大規(guī)模經(jīng)營西北邊疆的里程碑。一般朝廷使節(jié)大都會攜帶眾多珍寶,厚遺諸國,宣揚國威。武帝派張騫為中郎將使西域時,“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shù),赍金幣帛直數(shù)千巨萬,多持節(jié)副使,道可使,使遺之他旁國”[10]3168。大宛、康居、大夏諸國皆派使者隨來漢朝,建立良好的關系。班超的出使就顯得寒酸不少,隨從仍只是36人,而且前途未卜。
西漢曾對西域一直維持著強大的武力,以此穩(wěn)定西域,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漢使貳師將軍將三萬騎出酒泉,擊右賢王于天山,得首虜萬余級而還”[11]3777?!氨臼级?,漢大發(fā)關東輕銳士,選郡國吏三百石伉健習騎射者,皆從軍。遣御史大夫田廣明為祁連將軍,四萬余騎,出西河;度遼將軍范明友三萬余騎,出張掖;前將軍韓增三萬余騎,出云中;后將軍趙充國為蒲類將軍,三萬余騎,出酒泉;云中太守田順為虎牙將軍,三萬余騎,出五原:凡五將軍,兵十余萬騎,出塞各二千余里?!盵11]3785相比之下,東漢雖于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十一月,出師討伐車師國,但是目的不完全是為了西域。除此之外,東漢鮮有大規(guī)模軍隊遠征西域,一般只出動數(shù)千,時間不長,所以班超經(jīng)營西域只有依賴西域的人力物力來消解西域的勢力。后來,直到建初五年(公元80年),徐干才率千人增援,建初九年(公元84年),又有800支援,很大一部分還是屯田之屬,無異于杯水車薪。
“東漢的西域屯田和西漢一樣,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征性的;換言之,向西域表示經(jīng)營的決心,而未必能減少多少經(jīng)營的費用,有時屯田吏士的給養(yǎng)尚須由內(nèi)地提供?!盵2]38雖然屯田發(fā)揮不了多少經(jīng)濟價值,但許多屯田多處于軍事要沖,極具戰(zhàn)略價值,有利于物質補給和戰(zhàn)略配合。即使如此,政府在此方面也并不積極,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竇固伐北匈奴,取得伊吾之后就立即置宜禾都尉進行屯田,但規(guī)模數(shù)量不詳,不久因為西域諸國背叛而罷去。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長史徐干屯疏勒,復置戊己校尉領兵500人屯田,和帝去世后又放棄。屯田地主要有伊吾,柳中,于闐,樓蘭,高昌,疏勒等地,時斷時續(xù),規(guī)模較小,成效一般。同時期河西地區(qū)的屯田和戍邊則規(guī)模龐大,經(jīng)略的輕重自然就明晰了?!昂蠼鸪情L史上官鴻上開置歸義、建威屯田二十七部,侯霸復上置東西邯屯田五部,增留、逢二部,帝皆從之。列屯夾河,合三十四部。其功垂立。至永初中,諸羌叛。乃罷?!盵4]2885“明帝永平六年,募士卒戍隴右,賜錢人三萬?!薄笆昃旁露∶?,詔令郡國中都官死罪系囚減死罪一等,勿笞,詣軍營,屯朔方、敦煌。”[12]485
在與西域的溝通方面,東漢也不甚重視,鮮有積極地建立聯(lián)絡。“昏禮者,將合兩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盵13]1618西漢之時,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遠嫁烏孫,不僅鞏固了在西域勢力,還加強民族間認同,更培植了親漢勢力,一舉多得。東漢在和親方面無一例,章帝時期,“月氏嘗助漢擊車師有功,是歲貢奉珍寶、符拔、師子,因求漢公主。超拒還其使,由是怨恨”[4]1580。當時以為他們是夷狄之屬,不配漢公主,朝內(nèi)的看法也大抵如此,多次回絕了北匈奴使者和親的請求。此種做法招致更多的怨恨,甚至遭到報復,實為短見。
班超在西域30余年,苦心經(jīng)營,定于闐,鎮(zhèn)疏勒,內(nèi)平諸亂,外御強敵,到永元六年(公元94年)平定西域。曾問吾先生曾評價班超在絕域之中以“刺客式”手段脅服諸國,其膽識令人敬佩,但更多的是無奈。在以往,人們有意或無意將東漢西北邊疆的經(jīng)略完全賦予國家意志,并且多把“大一統(tǒng)”當作東漢開拓邊疆的動機,但從有關材料記載來看,未必盡然,從班超與西北邊地的經(jīng)略的事例中就能看出。班超的前次出使不過是一次偉大的冒險,但意外地取得了驚喜的收獲,這極大地鼓舞了經(jīng)略西北的決心,竇固聽到班超勸說后也大為激動,上書請求再派使者使西域。此時明帝雖有心效仿漢武帝,但是東漢政府對于西域的態(tài)度仍然相當模糊,在聽聞班超的功效之后,所做的表示只是“帝壯超節(jié),詔固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選乎?今以超為軍司馬,令遂前功’”[4]1573。這算是默認了再次出使,但仍未有明確表示要重新經(jīng)略西域,僅僅說“令遂前功”,恐怕是國內(nèi)對經(jīng)營西域仍有所顧慮。這次出使雖然得到了朝廷的許可,但政府既沒有明確的任務指示,也沒有強大的后方支援。直到建初五年(公元80年),徐干才率千人增援,建初九年(公元84年),又有800支援,其中很大一部分還是屯田之屬,這些兵力無異于杯水車薪。后來,也是在他的積極推動下,東漢政府也比較全面地經(jīng)營西域,其舉措大都沿承西漢,設置都護、武力征伐、納質、屯田、厚賂等,但是成效遠不及西漢。綜合來看,東漢對于西域的經(jīng)營是消極的,保守的,政策多處于一時之舉措,缺乏連貫性,如梁啟超所評價道:“人主好大喜功,快一時之意氣以為名高耳,故往往不顧其民力之如何,動罄之以從事于外?!盵8]16明帝去世之后,章帝即位,卻立刻下詔放棄西域,一般來說新繼之君大多繼續(xù)先王的政策,以示尊重,而此項決定,未免倉促。
其后,東漢對于西域更是三絕三通,反復不定,召回班超等,但是班超卻毅然留在西域,想有所作為。其實在他決定繼續(xù)留下的那一刻也就意味著經(jīng)略已不再完全是國家名義的經(jīng)略了,這也為重新定位個人行為與國家經(jīng)營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契機。此時班超違抗詔令而繼續(xù)留在西域,同時斷絕了與中原王朝的關系,完全是一種“自為”的經(jīng)營,月氏向東漢請求和親時,對于此等大事,班超甚至沒向任何通報,一口回絕,以為“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發(fā)左衽,人面獸心,其與中國殊章服,異習俗,飲食不同,言語不通,辟居北垂寒露之野,逐草隨畜,射獵為生,隔以山谷,雍以沙幕,天地所以絕外內(nèi)也。是故圣王禽獸畜之,不與約誓,不就攻伐;約之則費賂而見欺,攻之則勞師而招寇”[11]3834。在此期間,政府幾乎沒有提供任何形式的支援。直到建初三年(公元78年)班超攻破姑墨石城后,上書請兵,力陳西域大有可為,并申明西域對于對匈作戰(zhàn)的重要性,政府才表示其功可成,商議增援,到建初五年(公元80年)徐干才率千人支援。由此可見,朝廷在經(jīng)略政策上搖擺不定,或者說沒有認真地考慮過長期經(jīng)略。在班超西域經(jīng)營稍有成就之時,東漢政府又以國家名義入駐西域,重拾經(jīng)營,如果西域各國背叛攻伐時,就立刻放棄屯田等一切成果,可見東漢的經(jīng)營更功利。當然,這與東漢王朝整體西北邊疆戰(zhàn)略考慮不無關系,西域險遠,只能無可奈何,而羌患嚴重,又靠近三輔及關內(nèi),所以戰(zhàn)略重心放在河西周邊地區(qū),以此屏藩關內(nèi)。班超出使西域雖拉開了東漢經(jīng)營西域的大幕,但朝廷始終堅定執(zhí)行著“重點防護河西”的戰(zhàn)略部署,內(nèi)部對經(jīng)略西域缺乏統(tǒng)一認識,猶豫不決,無法提供強大的后方支持,這也就預示了西域以后命運。
綜上所述,東漢王朝和邊吏共同維系著西北邊疆的經(jīng)營,稍有一方松懈,經(jīng)營就會被放棄。統(tǒng)治者對邊疆經(jīng)略重要性的認識是決定經(jīng)營成敗的首要因素。東漢初,西域各國三番五次請求都護,遭到拒絕,不得已又附屬匈奴,東漢失去了經(jīng)略西域“天時”與“人和”的有利因素。光武帝對于西域的“無為”態(tài)度極大地影響了后來的政策傾向,而東漢亦未有強力的中興之君出現(xiàn),東漢中期的君王“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14]543”,而且大多早夭,國家大政多落到外戚和宦官手中,所以更少有作為之君。任用遠見卓識而有能力的邊吏是東漢經(jīng)略西北邊疆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但也決定了經(jīng)略的依附性和不穩(wěn)定性。班超慘淡經(jīng)營,多次將這個不被看好的邊地重新拉回東漢王朝的西北戰(zhàn)略經(jīng)營之中,但是后繼無人,經(jīng)營成果毀于一旦。由于管理更依賴邊吏,而不是國家長效的制度性管理,所以經(jīng)營人才的選拔任用更為重要,但是“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順孫,皆以罪過徙補邊屯。而蠻夷懷鳥獸之心,難養(yǎng)易敗”[4]1556。東漢王朝后期朝政混亂,更無暇外事,所以此后的邊疆經(jīng)略日漸衰敗。
注釋:
① 疑此處誤,從時間來看,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明顯是東漢明帝年號,此外,東漢沒有昭帝謚號的使用,所以應當是明帝。
參考文獻:
[1] 李正周.東漢“三通三絕”西域與“羌禍”之關聯(lián)[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24-27.
[2] 余太山.東漢與西域關系述考[J].西北民族研究,1993,(3):19-39.
[3] 黃文弼.西北史地論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 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5] 翦伯贊.秦漢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6] 馬大正,黃國政.新疆鄉(xiāng)土志稿[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7] 鄭天挺.探微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9.
[8] 梁啟超.張博望班定遠合傳[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9] 梅顯懋,閆海.班超任“假司馬”一職考辨[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2):78-79.
[10]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1]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2] 徐天麟.東漢會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3] 李學勤.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4] 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