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嶺
(浙江省紹興市中心醫(yī)院,紹興 312030)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以中軸關節(jié)慢性炎性反應為主的全身性疾病,目前尚無根治方法。筆者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以穴位埋線治療強直性脊柱炎36例,現(xiàn)報道如下。
36例患者中,男29例,女7例;年齡16~49歲,平均(25±9)歲;病程最短 3個月,最長 9年,平均(2.62±0.57)年。全部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1984年修訂的AS紐約標準[1],并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醫(yī)骨痹診斷標準,其中寒濕痹阻型 27例,腎虛督空型9例。排除疾病晚期脊柱強直,嚴重關節(jié)畸形者;妊娠、哺乳期的女性患者;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
將華佗夾脊穴、督脈(腰背部)穴位、八髎穴分為3組,按照X線提示有病變的脊柱關節(jié)對應體表部位,每組每次取壓痛最明顯處1~5穴。寒濕痹阻型加陰陵泉、足三里;腎虛督空型加腎俞、太溪。先用龍膽紫在穴位處作一標記,以 0.5%碘伏常規(guī)消毒后,用 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醫(yī)者右手持針,針頭頂壓于所埋穴位,左手將一段已消毒的0號羊腸線套于埋線進針尖端的凹槽內,然后用左手拇指繃緊穴位皮膚,右手持續(xù)緩慢進針,直至腸線頭完全埋入皮下,再進針 0.5 cm,將腸線埋于穴內肌層,隨后出針,針孔用碘伏再次消毒,外敷無菌紗布。15~20 d埋線1次,3次為1個療程,埋線5 d內囑患者避免針孔感染。
臨床緩解:晨僵和腰痛等主要癥狀消失,炎性指標ESR、CRP恢復正常。
顯效:晨僵和腰痛等主要癥狀明顯改善,癥狀積分減少≥70%,炎性指標ESR、CRP趨于正常。
有效:晨僵和腰痛等主要癥狀有所好轉,癥狀積分減少≥30%且≤70%,炎性指標ESR、CRP有所下降。
無效:未達到上述有效標準或加重者。
36例患者中,臨床緩解14例,顯效16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4%。治療次數(shù)最少3次,最長2個療程。
強直性脊柱炎屬于中醫(yī)學“骨痹”、“腎痹”范疇?!端貑枴け哉摗?“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薄澳I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帶頭?!逼浒l(fā)病多由于先天稟賦不足,腎督虧虛,骨脈失養(yǎng);或寒濕外襲,濕熱浸淫,跌打損傷,瘀血阻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其主要病理基礎以腎虛督脈空虛為本,感受外邪為標。故治擬補腎壯督為本,祛寒除濕、活血化瘀為標。結合循經(jīng)辨治,本病發(fā)病部位常見于督脈、膀胱經(jīng)及經(jīng)外奇穴夾脊穴分布處。根據(jù)“經(jīng)脈所過,主治所及”之理,以取督脈和膀胱經(jīng)經(jīng)穴為主[3],同時佐以脊柱鄰近之夾脊穴,且操作上取壓痛最明顯處,又寓“阿是”之意。寒濕痹阻型加陰陵泉、足三里以溫經(jīng)散寒,利濕通絡;腎虛督空型加腎俞補益腎氣以治其本,取足少陰之太溪,為臟病取原之意。依上法辨證取穴與循經(jīng)取穴相結合,合理配伍,通過穴位埋線的方法,激發(fā)經(jīng)絡氣血,從而產(chǎn)生補腎壯督、祛寒除濕、舒通經(jīng)絡、蠲痹止痛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通過辨證取穴與循經(jīng)取穴相結合,運用穴位埋線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降低炎性指標,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1]張乃崢.臨床風濕病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9:165.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19-123.
[3]熊榮海,唐清政,周立志.電針配合督脈灸治療強直性脊柱炎 30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6,2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