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昕艷
(云南省楚雄州中醫(yī)醫(yī)院內(nèi)一科,云南 楚雄 675000)
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筆者用中藥配合艾灸治療糖尿病頑固性腹瀉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共26例,均為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住院患者。男14例、女12例,年齡平均(50±16)歲,糖尿病病史平均(12±8)年,腹瀉3個月~1.2年,空腹血糖8.1~13.4mmol/L,HbA1c8.3%~12.4%。
診斷標(biāo)準(zhǔn):符合1999年WHO2型糖尿病診斷和分型標(biāo)準(zhǔn),腹瀉診斷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1],診斷為糖尿病合并頑固性腹瀉。
排除標(biāo)準(zhǔn):①急性炎癥性腹瀉;②合并心、腦、肝、腎嚴(yán)重并發(fā)癥;③結(jié)腸腫瘤、結(jié)核;④精神病。
內(nèi)治法:合理的糖尿病飲食,口服降糖藥或使用胰島素,使空腹血糖控制在6~8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7~10mmol/L。①脾胃氣虛型:癥見大便稀溏,水谷不化,脘腹脹悶不舒,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脈細(xì)弱。藥用黃芪30g,黨參20g,當(dāng)歸20g,陳皮10g,升麻10g,炒白術(shù)20g,柴胡10g,炙甘草15g。水煎服,每劑煎3次,混合后取藥汁450mL,早中晚3次溫服,每日1劑。②脾腎陽虛型:癥見泄瀉,腸鳴即瀉,泄下如液如水,清稀質(zhì)薄,瀉后稍安,形寒肢冷,自利不渴,舌淡苔白邊有齒痕,脈沉細(xì)緩。藥用炮干姜15g,生曬參20g,白術(shù)20g,炙甘草15g,黑附片20g,肉桂5g。水煎服,每劑煎3次,混合后取藥汁450mL,早中晚3次溫服,每日1劑。
外治法:隔姜灸或艾灸神厥穴,每日1~2次,每次10~15min。灸治結(jié)束后取小茴香200g、吳茱萸200g、白蔻200g,加鹽炒熱,至溫度40℃~45℃為宜,布包外敷于神厥穴、中脘穴,敷至藥袋冷卻,每日早晚各1次。
7天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統(tǒng)計結(jié)果。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痊愈:主要癥狀消失,大便成形。顯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大便基本成形。有效:主要癥狀好轉(zhuǎn),大便溏。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
痊愈15例,顯效8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15%。
糖尿病頑固性腹瀉屬中醫(yī)“消渴”、“泄瀉”范疇。消渴日久,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能溫養(yǎng)脾陽,中州失于溫養(yǎng),終致脾胃氣虛、脾腎陽虛而發(fā)生腹瀉。治療須以溫補脾腎,止瀉祛濕為主。補中益氣湯補益脾氣,健脾止瀉;四逆散溫補脾腎、止瀉祛濕。針灸神闕可溫陽救逆、利水固脫。同時輔以中藥熱庵包所用吳茱萸溫中止痛、理氣祛濕、止瀉,小茴香、白蔻溫中暖腎、和胃理氣。三法齊下,內(nèi)外合治,共奏溫補脾腎、止瀉祛濕之功,故治療糖尿病頑固性腹瀉療效較好。
[1]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2002:13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