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青,張小娟
(1.深圳大學法學院社會學系,廣東 深圳 518060;2.深圳大學師范學院心理學系,廣東 深圳 518060)
隨著女性主體意識和社會地位的提升,全民性別平等意識的建立,傳統意義上的“敵意性別偏見”由于其顯而易見的性別歧視傾向已很難獲得輿論的支持。而“善意性別偏見”卻以“善意”的特性而深駐人心,造成了對女性更為廣泛和持久的消極影響和制約作用。因此,以我國性別文化的發(fā)展特性為背景,分析善意性別偏見的本質、特征并論證其對女性社會角色發(fā)展所產生的制約作用,無疑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
20世紀90年代開始,“社會性別意識”被作為一個重要的分析范疇,用來分析和評判兩性社會角色發(fā)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社會性別這一提法使得女性主義者從以往以“男性”為目標來爭取與男性平等甚至相同地位的思想框架中走出來,升華到以“社會性別”為標準要求建立兩性社會角色的不同權利體系和目標。
人是文化的產物,任何人總要受到社會既有文化傳統的影響。而其中性別文化對女性社會角色和地位的影響首當其沖。性別文化既影響著女性對社會角色的自我意識,又通過社會輿論影響著女性對社會角色的構建行為。而在既定文化影響下的性別意識形態(tài),在不同的時代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男女兩性社會角色的定位和發(fā)展。以我國的情況來看,由于男性中心化的歷史已持續(xù)幾千年,不平等的性別結構已經深入到每個男女的意識形態(tài)中,中國社會的深層結構仍然是一個男性中心的社會,因此不是僅僅通過由上而下的決策行為就能解除傳統意識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作用。男性威權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狀況,它成為一支看不見的手,由此形成了性別結構的二重性。在對社會角色建構的過程中,男性和女性實際上在做什么也許并不重要,甚至即使他們/她們承擔的是一樣的社會角色也沒有關系,重要的是,他們/她們的社會角色會以不同的價值標準去評判。
隨著中國社會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在市場主宰的意識形態(tài)下,通俗文化和更廣泛的性別意識使兩性的性別差異又一次被強化了,因此即使在已經確立了“將男女平等作為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國策”的大環(huán)境下,中國社會性別意識中也不可避免地揉進了以傳統性別文化為根基的性別偏見,使得主流性別意識中也不能免除男性威權思想的影響。
性別偏見的歷史與兩性地位不平等的歷史一樣久遠。性別偏見,主要指人們對男女兩性在行為、個性特征等方面給予的不公正態(tài)度和偏頗的看法。在同一社會文化或同一群體中,性別偏見具有相當的一致性。婦女解放運動發(fā)展至今,一個最顯而易見的成效是基本上消除了社會上對女性的公開化的敵意性別偏見。敵意性別偏見主要是通過貶損、敵對、厭惡等態(tài)度和行為反對女性的反傳統角色行為[1]。敵意性別偏見雖然逐漸退隱,但傳統性別文化的影響依然存在,而善意性別偏見就成為了委婉表達傳統性別文化思想的恰當形式,它在傳統性別文化慣性力量驅使下,繼續(xù)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日常生活中的兩性行為。善意性別偏見主要通過愛護、欣賞、照顧等態(tài)度和行為支持和保護遵從傳統性別角色的行為,它以一種更為溫和和隱蔽的方式影響著女性對自身社會角色的定位和評判。
善意性別偏見雖然在感知上是積極、正面、溫和的,但實質上仍是對傳統的性別偏見和男性主導地位的支撐。在當代,隨著就業(yè)市場需求增大,越來越多的女性跳出“男主外、女主內”傳統的社會角色分工模式,在經濟上獨立于男性。女性在經濟上的獨立,促成了社會角色的進一步獨立,以及女性主體意識的增強,因此要求性別全面平等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傳統的社會結構意識已經無法維持男性的主導地位。而隨著全社會性別意識水平的提高,強硬的敵對性別偏見被男女兩性共同排斥,維護傳統社會角色分工模式的慣性勢力會更多地選擇通過善意表達性別觀點的方式維護舊有的思想,即以善意性別偏見的方式引導女性角色的發(fā)展方向。通過積極、友好地對待那些恪守傳統性別偏見角色的女性來達到限制女性地位的目的,其實際效果是將女性固化在傳統的性別角色中,保持男性威權的原有格局。
可見,傳統的敵意性別偏見和善意性別偏見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為了維護男性的主體地位形象,只是兩種偏見在具體表現形式上不同而已。敵意性別偏見主要是通過貶損、敵對、厭惡等形式針對違反傳統性別角色的女性而言(職業(yè)女性、女權主義);而善意性別偏見主要是通過愛護、欣賞、照顧等形式針對遵從傳統性別角色的女性而言,特別是家庭主婦。因此善意性別偏見并不意味著一種思想解放或政治進步,它只是更清晰地反映了一種普遍存在的性別關系,通過一種表層的和善和更容易讓公眾接受的方式使已經存在的性別層次更加合理化、合法化。
因此,表現出對女性積極行為的善意性別偏見,在本質上還是對傳統性別偏見的延續(xù),其對女性善意保護的前提是女性必須符合傳統社會性別角色分工的要求,這就在客觀上禁錮了女性社會角色多元發(fā)展和自由發(fā)展的可能性,限制了女性社會性別角色的發(fā)展和積極嘗試。而社會角色是社會地位、權利的象征,女性社會角色的局限性必然會使其失去與男性平等議事的社會地位、失去女性應有的抗衡權利,最終還是會被牢牢固定于被支配的地位。其次,這種偏見根源于傳統的“男強女弱、男主外女主內的”的觀念,認為女性是弱勢的性別,需要男性的保護才能生存下去,所以在善意性別偏見中,男性對女性的善意主要是緣于男性依賴于女性扮演的家庭角色以及女性提供的愛與親密感,男性并不會為此放棄自身主導的地位,男性仍是將女性放在從屬的地位和角色上。因此,善意性別偏見是性別歧視的另一種表達,是維持男性威權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善意性別偏見一旦得到兩性的普遍認同和內化,就會被不斷強化并進而制約和阻礙兩性社會角色的平等發(fā)展,尤其是會制約處于弱勢地位的女性社會角色的發(fā)展。因此,善意性別偏見是女性在性別角色分配上弱勢地位的衍生物和強化。
善意性別偏見雖然在本質上是對傳統性別偏見的支撐、延續(xù)和發(fā)展,對女性存在負面影響,但是它在外在表現上卻是積極、善良、正面的。善意性別偏見持有者總是以溫暖友好的姿態(tài)出現,為了樹立男性積極高大的形象,男性也要犧牲他們自己的需要,付出額外的精力以照顧女性的生活,女性則通過充當合乎對方心意的角色(女朋友、妻子、女兒)獲取男性給予的個體利益。女性在這種獲益的情境下忽視了對內在性別層次不合理的覺察。而且由于受傳統文化的長期浸染,男性迎合傳統性別角色分工模式的思想通常也是下意識的、以自動化的思維形式出現,并不是有預謀的刻意為之,因此其目的性并不顯然。善意性別偏見隱約、自動化的特點使其具備了性別偏見的內隱性特征,這也是其能盛行于當今社會的根源所在。女權主義者喜歡把現代社會對女性的一切積極態(tài)度都歸功于“婦女解放運動”的成果,在勝利者的心態(tài)下難以分辨出男性針對傳統角色行為的“善意行為”實則是性別偏見的另一種表現。在善意性別偏見隱性存在的方式下,女性普遍拒絕敵意性別偏見,而接受善意性別偏見。
雖然敵意性別偏見的矛頭更為尖銳,但其昭然天下,欺騙性小。面對敵意性別偏見時,女性的內心防御機制容易被啟動,主體意識反而會增強,會由此產生出強烈的心理應激行為,主動拒絕和抗拒敵意性別偏見,主觀上會通過各種努力改變自己的劣勢地位。而對于隱性、微妙的善意性別偏見,由于性別偏見中的男女仍然會保持著親密的關系和友好的互動,所以善意性別偏見出現時女性通常意識不到這是一種有失公平的偏見形式,女性本身具有的自戀情結也使得她們更傾向于將其看成是由自身品質帶來的友善對待,認為善意性別偏見者的積極的行為是對女性地位認可和欣賞的表現。有研究者將善意性別偏見和敵意性別偏見進行對比,比較男女兩性在兩種偏見形式上的態(tài)度是否一致。研究結果發(fā)現,男性把兩種偏見行為都視為偏見,而女性容易把敵意性別偏見視為偏見,而意識不到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善意性別偏見的存在(Barreto、Ellemers,2005)[2]。Dardenn等人通過設計招聘面試的情境同樣發(fā)現,當招聘者持敵意性別偏見時,應聘女性的性別偏見知覺大;招聘者持善意性別偏見時,應聘女性的性別偏見知覺小[3]。善意性別偏見所表現出來的是對女性個體有直接利益的行為,它融合在那些看似公平的行為習慣和文化準則中,使那些受到善意性別偏見的女性很難找出是什么對她們造成了傷害。
女性不僅意識不到善意性別偏見的傷害,而且在現實生活中,她們往往在不自知的情況下成為善意性別偏見的支持者和推動者。Glick Peter與Fiske用敵意性別偏見量表和善意性別偏見量表進行測試比較,考慮到文化的差異,選取了19個國家15 000位男性和女性,結果發(fā)現:相比男性,女性出現一致性拒絕敵意性別偏見而支持善意性別偏見[4]。國內學者也對此進行了證實,蔡學青對六所高校的女性本科生、研究生進行的調查研究發(fā)現,女大學生在善意性別偏見維度上的平均得分遠高于敵意性別偏見維度上的平均得分[5];呂勝男通過質性研究方法,也發(fā)現善意性別偏見產生的頻率較敵意性別偏見更高[6]。這說明女性更愿意暴露在善意性別偏見的環(huán)境下,對善意性別偏見行為持認同態(tài)度。
女性因順從傳統角色安排而得到男性的關愛和照顧,而女性又大多對此采取默認和享受的態(tài)度,雖然這種接受和默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女性沒有意識到男性的“善意”行為是出于對女性的輕視和對男性威權的保護。但其后果是因默認了男性的優(yōu)勢者地位而進一步縱容了善意性別偏見的蔓延,同時還將男性的善意性別偏見行為進一步貼上了“親社會行為”這樣一個令人尊敬的標簽。
中國社會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在市場主宰的意識形態(tài)下,植根于傳統文化的善意性別偏見進一步強化了兩性的性別差異,“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賢妻良母”的傳統女性美德、美麗性感的女性形象等受到善意性別偏見“善待”的品質得到了大眾消費文化和流行時尚的認可和推崇。當就業(yè)壓力增加時,“婦女回家論”的觀點被更多的女性認可。何方玲所做的“矛盾性別偏見與大學生婚戀價值觀的關系研究”發(fā)現,女性持善意性別偏見越高,越支持和維護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內部權力結構[7]。一項針對職業(yè)女性的調查結果顯示出,有79.6%的女性認為生活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建立幸福家庭”,有65.7%的女性選擇“在家中當賢妻良母”[8]。
一些女性愿意選擇回歸家庭,依附家庭,依附男性,逃避社會角色主體對社會所應承擔的責任,表現出對傳統社會性別角色分工模式的回歸。說明“男主外、女主內”等傳統思想觀念在善意性別偏見助長下得到了女性的響應,在一些外在壓力影響下,女性社會性別角色被重新引向傳統女性角色的老路。
誠然,女性的確是與男性不同的性別群體,在承擔社會角色與社會責任時群體差異性因素應該被考慮。但另一個更需要被考慮的方面是,隨著環(huán)境影響力的增加,女性群體內部的差異隨著教育、生長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不斷加大,同質性在減少,異質性在增強,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境遇的女性在生存方式、價值觀念、性別意識等方面差異巨大,群體內部的差異有時并不比群體間小。男性群體也是如此,科技進步又使得社會分工對個體體力的依賴日益減小,因此社會屬性差異和個人意愿應該成為社會角色分工的更重要的依據。如果總是用“男主外、女主內”等傳統思想觀念引導大眾,再有善意性別偏見從旁助長,就會因“角色預設”而導致集體意識掩蓋個人意志的新的不公平。這種不公平并不僅僅指向女性,對于那些并不愿意“主外”的男性來說,也是受害者。
善意性別偏見是出于愛護女性的正面情感,為何會出現對女性危害的一面?從女性自身角度來分析,其原因就是女性自身沒有客觀、正確地對待善意的行為,而把它當成一個避港灣,失去了獨立自主的意識。過去面對顯性的敵意性別偏見時,女性自主意識的表現相對更強,強力表達出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要求擺脫對賢妻良母角色的依賴性,擺脫家庭的束縛,靠自己去創(chuàng)造一份事業(yè)。而如今,當敵意性別偏見威脅轉向善意性別偏見時,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生代女性放棄自主意識的抗爭,表示更樂意嫁個好男人,自己安安穩(wěn)穩(wěn)坐享其成,這也導致社會上出現了許多80、90后女性爭奪60后、70后成功男性,使許多60后女性失婚、70后女性大齡未婚的現象。
社會角色的自主意識,是行為主體對自己在客觀世界中的角色地位、角色作用和角色價值的自覺意識。社會角色的自主意識是其角色主觀能動性、自主性發(fā)揮作用的基礎,也是角色行為創(chuàng)造性的動力來源。因此,只有社會角色的自主意識定位明確、主張強烈,性別角色主體的內在潛能才能被充分發(fā)揮出來,主體的社會性價值才能被充分釋放。從西方女性解放運動的發(fā)展進程來看,女性每一次對其性別角色自主意識的反思與突破,都促進了女性社會角色的進一步發(fā)展??v觀女性性別角色自主意識的發(fā)展歷史,在經歷了性別角色自主意識的萌芽階段、獨立階段以后又繼續(xù)向自由化階段發(fā)展。而中國因從來沒有獨立的婦女解放運動,婦女解放總是與民族革命、階級解放、現代化建設結合在一起,男女平等也因社會革命而獲得意識形態(tài)上的合法性。性別角色自主意識的發(fā)展沒有經歷從自然到必然的成熟過程。可以說,中國婦女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的獲得始終在國家視野范圍之內,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獲得的。從效果上看,中國婦女在較短時間內擺脫了父權制的壓迫,在客觀上提高了社會地位。但是,國家意識形態(tài)主宰下的婦女社會角色的獲得缺乏了女性自主意識的自覺參與,一些女性對社會角色意義和價值的認識缺乏獨立判斷和獨立主張,因此當女性群體與善意性別偏見的習慣勢力相遇時,原本基礎薄弱的自主意識會被潛移默化地侵蝕和弱化,一些女性容易在現代角色和傳統角色間搖擺的根源也就在此。善意性別偏見以解放女性的名義削弱了女性對社會角色的競爭意識,因此那些看似自覺自愿回歸傳統角色的行為,其實反映出了部分女性自主意識的缺失。
女性追求外表是獲得社會權利的一種方便路徑,俗話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性都希望給那些有魅力的、漂亮的女性提供幫助。這就促使那些希望得到男性保護的女性,即持善意性別偏見的女性過度去迎合男性的審美需求,過度注重自身的外貌而忽視自身才能,刻意追求自己的外表,盲從崇尚瘦弱、骨感、貌美。研究表明,善意性別偏見和女性身體自尊有積極相關(Chang,2000;Franzoi,2001)。此外,Oswald DebraL et al還發(fā)現少女的身體自尊還會受到父母的善意性別偏見觀念和自身的善意性別偏見經歷影響,父親的善意性別偏見和少女身體自尊中的體重維度、身體狀況維度顯著正相關。高度的身體自尊,很容易導致女性對自身的身體感到不滿[3]。Melissa Shepherd等人的研究發(fā)現,持善意性別偏見的女性對自己的身體接受性很低,懷有很高的身體羞恥感(body shame)、身體客觀化(body surveillance)和身體監(jiān)視行為(self-objectification)。當理想的身體自我和現實的身體自我無法達到統一時,在自我同一性的需求驅使下,女性就會通過改變自己的外貌來達成統一[9]。所以,有善意性別偏見的女性很在乎自己的外表形象并通過外表化妝來提升自我外表形象。Forbes,Gordon B等對波蘭女大學生的調查結果發(fā)現,相比敵意性別偏見,持善意性別偏見觀念的女大學生更接受和使用化妝品,特別是在約會的時候,使用化妝品的次數更多[10]。
由此可見,善意的性別偏見會導致女性更高的身體自尊,對那些容貌不美、身材不好的女性會產生隱性的自卑感,這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會對正常的生活產生負性效應。而且,過分地重視自己的外表,對好的評判標準變成了外在的因素,會忽視內在的素質與能力,喪失追求事業(yè)的動機。而科技、信息、經濟迅速發(fā)展的當今社會,需要的是有技能、有實力的人才,女性對重要任務認識的錯位會導致女性自身無法自食其力,在當今激烈競爭下滑向社會的邊緣。
善意性別偏見容易使女性將任務重心放置在提升自我身體形象上,追求成功動機的欲望也隨之降低。Dardenne,Benoit et al以未受教育的講法語的女性為被試,通過設計招聘情境,發(fā)現女性在面對善意性別偏見的招聘者比面對敵意性別偏見的招聘者時,工作表現更差[11]。女性由于意識不到善意性別偏見的存在,因而會歸因于這項工作不適合我,我的能力不行,這種干擾性的信息會導致女性在任務完成上產生自我否定,自我評價消極。Muriel Dumont等人也同樣發(fā)現善意性別偏見女性因自我感覺能力不足而導致自傳體記憶成績的降低[12]。鑒于以前研究都是設置了男性主導任務,Vescio,Theresa K等人進一步研究了在女性主導任務中女性的表現,同樣也發(fā)現,當女性受到上屬的表揚卻分配地位低下的任務時,女性并沒有產生不愉快感和成功的動機,在任務表現上顯著低于男性。研究證實,善意性別偏見越高,追求成功動機就越低,逃避失敗動機就越高[13]。陳志霞、陳劍峰在研究矛盾性別偏見對社會認知的影響時也指出善意性別偏見表面看來是對女性的關愛,實際上可能對女性構成潛在的機會剝奪和發(fā)展阻隔,也會抑制女性的事業(yè)心和創(chuàng)造性[14]。
敵意的性別偏見由于是顯性的性別歧視,會使人產生憤怒感和不公感,并且這種憤怒感會轉化為強烈的動機,女性反而表現更好。而善意的性別偏見以一種微妙的內隱的方式存在,會驅使女性間接承認自身能力有限,所以不會對外界產生憤怒感和不公感。隨著自我效能感的降低,追求成就動機的動力也隨之減少,因而會逐步喪失成功的機會和動力。因此,善意性別偏見降低了女性追求成功的動機。
善意性別偏見對女性的隱性危害存在著代際傳遞效應,父母和女兒之間往往會有著類似或相同的性別角色觀念。有研究發(fā)現,通過對父母善意性別偏見觀念強弱程度的評估能夠對其女兒的社會角色目標、學術目標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等做出相應的預測。父母的善意性別偏見觀念越強,則女兒的社會角色目標越趨于傳統守舊,學術目標追求會越低,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期望也越低(Pilar Montaés et al,2012)[15]。 善意性別偏見是一種態(tài)度和觀念,因此容易通過家庭成員間的言傳身教和觀念滲透進行代際傳遞。雖然也有人以“共用基因特質說”解釋父母與女兒觀念和目標相似性和一致性的問題,認為觀念也具有遺傳性,但以文化和觀念的傳承特性來看,通過觀察、模仿以及言傳身教進行代代相傳顯得更有說服力。通常,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家庭文化的傳遞也基本趨于同樣的模式。
由于善意性別偏見能夠通過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產生代際傳遞效應,因而使得對善意性別偏見的消除更趨于復雜。因此,如果不徹底消除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氛圍中的善意性別偏見,它就可能從任何一個點開始發(fā)散,其影響就會連綿不止、傳承不息。
中國女性社會角色變革面對的是對社會習慣勢力的改造,對民族文化傳統的改造,對長期滲透于社會生活中的男尊女卑的世界觀的改造。因此,消除善意性別偏見難度之大十分顯然。“在人們已有的性別意識中,已經揉進了許多男女不平等意義上的性別差異規(guī)定,它一旦得到女性的主觀認可,就會被強化,從而導致性別不平等的加劇。特別是當它變成女性的無意識層面,就會使婦女解放失去最基本的原動力,使男女不平等的事實天然合理化”[16]。在當今社會,善意性別偏見已經構成對女性社會角色發(fā)展的制約和阻礙。女性應警覺和排斥善意性別偏見的影響,主動增強自主意識的建構,脫離對男性的依附。社會也應達成對善意性別偏見的理性批判態(tài)度。
[1]Glick,Peter,Fiske,SusanT.An ambivalent alliance:Hostile and benevolent sexism as complementary justifications for genderinequality.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2):109-118.
[2]GlickPeter,FiskeSusanT.AnambivalentSexismInventory:Differentiating Hostile and Benevolent Sexism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3):491-512.
[3]Barreto,M.,Ellemers,N.The perils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Men’s and women’s responses to old-fashioned and modern sexism views.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2005,68(1):75-88.
[4]Dardenne,B.,Dumont,M.,Bollier,T.Insidious dangers of benevolent sexism: Consequences for women’s performa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7,93(5):764.
[5]蔡學青.女大學生矛盾性別偏見與成就動機關系實證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05-29.
[6]呂勝男.矛盾性別偏見對女性職業(yè)的影響[D].華中科技大學,2009-05-01.何玲芳.矛盾性別偏見與大學生婚戀價值觀的關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05-01.
[7]何玲芳.矛盾性別偏見與大學生婚戀價值觀的關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05-01.
[8]李潤文,劉冰.烏魯木齊近八成職業(yè)女性愿當賢妻良母(烏魯木齊職業(yè)女性調查之二)[N].中國青年報,2005-03-09.
[9]Dumont,M.,Sarlet,M.,Dardenne,B.Be too kind to a woman,she’llfeelincompetent:Benevolentsexism shifts self-construal and 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 toward incompetence.Sex Roles,2010,62(8): 545-553.
[10]Vescio,T.K.,Gervais,S.J.,Snyder,M.,Hoover,A.Power and the creation of patronizing environments:The stereotype-based behaviors of the powerful and their effects on female performance in masculine domai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5,88(4): 658-672.
[11]陳志霞,陳劍峰.善意和敵意性別偏見及其對社會認知的影響[J].心理科學進展,2007,15(3):464-469.
[13]Oswald,D.L.,Franzoi,S.L.,Frost,K.A.Experiencing sexism and young women’s body esteem.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12,31(10):1112-1137.
[14]Shepherd,M.,Erchull,M.J.,Rosner,A.,Taubenberger,L.,Forsyth Queen,E.,Mckee,J.“I’ll get that for you”: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nevolent sexism and body selfperceptions.Sex Roles,2011,64(1-2),1-8.
[15]Forbes,Gordon B;Jung,Jaehee;Haas,Kelly B.Benevolent Sexism and CosmeticUse:A Replication With Three College Samples and One Adult Sample.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6,146(5):635-40.
[16]楊青.論女性性別角色變革的合理走向[J].江西社會科學,2006,(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