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繼(甘肅省隴南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檢驗科,甘肅 隴南 746000)
黑熱病的臨床癥狀以高熱、肝脾腫大及血細胞減少等為主,以兒童較為常見,該病廣泛分布于我國甘肅、新疆、四川及內蒙古等省,對患者的身體造成巨大影響[1]。選擇2010年2月~2013年3月34例黑熱病患兒作為觀察組,同時選擇此期間進行健康體驗的健康兒童作為對照組,通過對兩組血常規(guī)及生化檢查結果進行對比,探討黑熱病對兒童造血系統(tǒng)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2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34例黑熱病患兒作為觀察組,同時選擇此期間在我院進行健康體驗的30例健康兒童作為對照組。所有患兒均經黑熱病血清學檢查為陽性[2]。觀察組男23例,女11例;年齡3個月~11歲,平均(2.14±0.49)歲;病程9 d~7個月,平均(1.43±0.42)個月。臨床以發(fā)熱、乏力、肝、脾腫大等為主。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2個月~12歲,平均(2.42±0.5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行血常規(guī)檢查、生化檢查、免疫血清檢查及骨髓檢查進行診斷,比較兩組在白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血小板、IgA、IgG水平等方面的差異[3]。
1.3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16.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檢查結果:觀察組中,出現(xiàn)貧血23例,血小板減少11例,粒細胞減少7例,異常淋巴細胞增多7例,肝、脾腫大3例;觀察組患者全血細胞的減少情況與肝、脾腫大程度呈正相關,見表1。
表1 全血細胞與肝、脾腫大程度關系(±s)
表1 全血細胞與肝、脾腫大程度關系(±s)
肝、脾腫大程度 白細胞(×109/L) 血紅蛋白(g/L) 血小板(×109/L)正常 9.14±1.63 93.54±7.51 186.37±82.18輕度 5.42±1.81 78.42±9.75 113.52±33.55中度 3.56±0.51 71.24±6.31 81.17±31.56重度 2.31±0.53 54.44±11.37 46.43±22.52
2.2 造血系統(tǒng)情況對比:本組34例患兒均行骨髓穿刺涂片染色鏡檢,均發(fā)現(xiàn)利杜體。其中27例檢查結果中顯示骨髄增生活躍,患者紅系多顯現(xiàn)出病態(tài)造血,畸形核9例,雙核7例,核碎裂6例,核出芽5例,巨噬細胞數(shù)量異常增多,同時可見巨噬細胞內外利杜體。另外,觀察組的白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血小板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黑熱病又稱內臟利什曼病,是指由于杜氏利什曼原蟲(黑熱病原蟲)所引起的,通過白蛉傳播的慢性地方性傳染病。當杜氏利什曼原蟲侵入人體后,主要寄生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以及淋巴結中,經常引起患者體內巨噬細胞與漿細胞數(shù)量劇增,血清球蛋白尤其是IgG抗體會明顯升高,機體由于其細胞免疫功能受到明顯抑制,因此患者很難自愈。
由于人類對杜氏利什曼原蟲沒有先天免疫力,因此在感染后經常出現(xiàn)脾腫大、變硬,肝臟也會出現(xiàn)腫大,中幼粒細胞數(shù)量異常增加,血小板數(shù)量明顯減少,這主要與人體內巨細胞的增多有直接關系[4]。有報道稱巨細胞病毒會抑制造血祖細胞功能,通過破壞基質細胞造成患兒造血因子網絡紊亂,從而破壞患兒的造血系統(tǒng)[5]。
總之,黑熱病會嚴重影響患兒的造血系統(tǒng)功能,減少患兒血液中的白細胞、紅細胞及血小板等重要成分的數(shù)量,降低患兒凝血功能,因此在黑熱病的臨床診斷中要結合骨髓檢查及免疫血清檢測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1] 艾合買提江,米吉提,阿孜古麗,等.16例黑熱病(Kala-azar)血液臨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44.
[2] 茹 涼,羅 瓊,郭艷芳.兒童黑熱病26例臨床分析[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35(3):353.
[3] 魏 雄,楊國嶸,劉永峰,等.甘肅省隴南市305例黑熱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地方病通報,2008,23(3):22.
[4] 蘇桂華,吳 靜.新疆喀什兒童黑熱病110例臨床分析[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0,28(3):181.
[5] Varm a N,Naseem S.Hem atologic changes in v isceral leishm an iasis/K a la A zar[J].Indm n J Hem ato l B lood Transfus,2010,2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