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崇巖
(黑龍江省雙鴨山市畜牧獸醫(yī)局 155100)
種蛙應體健、動作靈敏、無畸形、無外傷,具有純正東北林蛙性狀,蛙齡為2~4年。雄性體重15~25 g,雌性體重為25~45 g。
可選擇野外自然生產的蛙卵用于養(yǎng)殖。應選擇卵粒呈深黑色,卵粒分布均勻,卵膠膜清晰透明的健康受精卵。運輸?shù)娜萜饕藶樗芰贤?、鐵桶或不透水的口袋。蛙卵運輸和貯存溫度宜為0~10 ℃,貯存時間不宜超過40 h,水和蛙卵的比例為1∶1。
3日內所產的卵可投放于同一孵化池中進行孵化,使孵化出的蝌蚪大小整齊,便于飼養(yǎng)管理。
產卵時環(huán)境溫度宜為7~15 ℃,20~25對/m2種蛙,雌雄比例為1∶1。
孵化水溫宜為5~20 ℃,水體pH值5.5~7.5。蛙卵孵化期間應采取防凍、防曬、防天敵等相應的措施。
活水飼養(yǎng)池每立方米可飼養(yǎng)變態(tài)前期的蝌蚪500~600尾,死水飼養(yǎng)池飼養(yǎng)變態(tài)前期的蝌蚪200~300尾。
蝌蚪飼養(yǎng)期應保持蝌蚪池內的水質透明度為30~50 cm,水體溶氧5 mL/L以上,水溫15~25 ℃,最佳溫度為15~20 ℃。
飼料應營養(yǎng)全面,無霉變??筛鶕煌瑫r期蝌蚪生長發(fā)育需要調整動、植物性飼料的比例。也可使用蝌蚪專用顆粒飼料。
蝌蚪變態(tài)前,平均體長應達到5~8 cm,平均體重達1.4~2.0 g,大小均勻,活力旺盛。
當蝌蚪腹部收縮,肘突出現(xiàn)時,即進入變態(tài)期。應及時將變態(tài)期蝌蚪移至變態(tài)池,變態(tài)池周圍應鋪放厚5 cm以上枯枝落葉,以利于幼蛙隱蔽、捕食和保持皮膚濕潤。
變態(tài)期蝌蚪向變態(tài)池轉移時,應在氣溫涼爽時進行。為防止蝌蚪受傷,捕撈出的蝌蚪應立即放入鐵桶或塑料桶,蝌蚪與水的比例宜為1∶2。運送蝌蚪的時間越短越好,場內運輸最長時間不應超過60 min,外運時則必須用塑料袋密封充氧后運輸。
變態(tài)池應采取加水、遮陽等適當?shù)墓芾泶胧?,水溫宜控制?5~25 ℃。變態(tài)期蝌蚪不需飼喂。
變態(tài)后的幼蛙體格應健壯、跳躍及捕食能力強,體重0.5~1.0 g,否則應淘汰。變態(tài)幼蛙的適宜養(yǎng)殖密度為5 000~10 000只/畝。
變態(tài)幼蛙的開口食應投喂2~3齡的黃粉蟲或2齡的蠅蛆,或蛙場設黑光燈招引昆蟲。應重視對幼蛙的人工補飼,以增強幼蛙體質,提高成活率。
變態(tài)幼蛙上山后,為了防止逃逸,可在蛙場邊界的山脊上用寬30~50 cm,厚0.3~0.8 mm的塑料薄膜或紗網設一道防逃趟子,趟子設內檐,防止林蛙攀爬。應定期檢查防逃趟子,及時修補破損,防止林蛙逃逸。
雌蛙產卵后進入生殖休眠。應在產卵場周邊鋪放10 cm厚且松軟的腐殖土或枯枝落葉作為林蛙休眠場,不定時噴灑霧狀水,保持休眠場的濕度為75%~85%。加強休眠場防鼠,保護休眠林蛙。
當最低氣溫下降到10 ℃時開始捕獲,捕獲時間可持續(xù)到河水結冰。在林蛙捕獲前期應在陸地攔截和河道袖網捕捉,在捕獲后期林蛙入水后,應將水庫水排干捕捉或人工翻河捕捉。對水面大的水庫和河流用地籠進行捕捉。把捕捉到的林蛙按大小、雌雄等級分選,注意留選種蛙。種蛙和商品蛙應采用網袋、網箱等方法貯存。
林蛙越冬可利用河流中凍不到底的深水灣,也可修建專門的越冬池,水深應不少于2 m,pH值在5.5~7.5,且有流水經過。越冬林蛙密度應控制在每立方米水體5 kg以下。
越冬池水源不足,且越冬蛙密度較大時,可在越冬池結冰5~8 cm厚時,每間隔2 m打一冰眼,立1根直徑大于10 cm的木樁,在冰下緊貼水面處用木桿將相鄰的兩根木樁連在一起,防止越冬池水位下降時冰層隨水位坍塌。這樣,水位下降時,冰水分離,形成空氣層,可使林蛙安全越冬。
越冬池缺水時,應經常打冰眼檢查林蛙越冬狀況,溶氧應大于4 mg/L,發(fā)現(xiàn)池內缺氧時應用增氧劑增氧。冬季應及時清除越冬池冰面積雪,通過增加水體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水中氧氣含量。
有流水的越冬池,進出水管口直徑宜為3~10 cm,自然流淌,溫度1~4 ℃,林蛙密度以15~20 kg/m2為宜。
每年用生石灰消毒飼養(yǎng)池,然后放入清水清洗飼養(yǎng)池,1周后再放入蛙卵或蝌蝌。
發(fā)生疫病時,應立即隔離患病蝌蚪,并封鎖患病養(yǎng)殖池,防止疾病蔓延。
加強蝌蚪飼養(yǎng)管理,培育健壯蝌蚪,提高其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