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多學科視角下的“去政治化”話語評析——兼論人文社會科學與政治的關系

2014-03-31 06:55:02李遼寧
關鍵詞:傻樂政治化族群

李遼寧

(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海南???70228)

改革開放以來,關于“去政治化”的話語時常見諸學界的論述之中,并且在不同的學科領域中引起程度不同的爭論。從內(nèi)涵上看,“去政治化”是與“政治化”、“泛政治化”相對立,而與“中性化”、“非政治化”、“非意識形態(tài)化”相一致,這是一種以“淡化意識形態(tài)”、“去政治化”、“價值中立”等為核心價值,在面對社會問題時,主張針對問題本身而盡量回避意識形態(tài)或政治價值取向的非意識形態(tài)化思潮。本文試圖深入到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學、民族學、文學、傳播學等不同學科領域中,分析其“去政治化”話語,探討人文社會科學如何處理與政治的關系問題。

一、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去政治化”之辯

有學者認為,自“文化大革命”以來,學校德育基本是政治德育,德育服從于政治。這種觀點認為,在關涉國家政治經(jīng)濟等問題上,學校德育更多的只是強調(diào)個人、集體與國家三者之間的服從關系,而對于人際關系和人倫關系則涉及較少。但是,個人與政黨和國家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為政治法律關系,這與人與人之間的人倫關系有很大區(qū)別。問題在于,如果德育只是關注政治關系,而忽略人倫關系——有的甚至連基本的禮貌、禮儀教育都很缺失——那對于培養(yǎng)“有道德的人”的德育目標是極為不利的,也無法體現(xiàn)道德教育的本質(zhì)。有人甚至認為馬克思主義在世俗化道德說教方面也存在缺失。“要是教條主義地對待馬克思主義,確實找不到多少有力地建立我國現(xiàn)實道德教育的理論體系。獨尊馬列,廢黜本民族傳統(tǒng)倫理文化不利于我們建設道德社會。”[1]為此,要恢復中國傳統(tǒng)倫理學在德育中的地位,批判繼承儒學倫理思想。從我國小學德育教學大綱的發(fā)展演變來看,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小學德育教學大綱在不斷地改革與發(fā)展,大致經(jīng)歷了“整頓調(diào)整—正式確立—深入改革—新課程改革”四個階段。從最初的單一政治化培養(yǎng)到不斷注入社會公德、公民意識、法律意識等新元素,更多地關注學生社會生活品德培養(yǎng),政治化趨勢不斷減弱,呈現(xiàn)明顯的“去政治化”特征。

的確,“文化大革命”及其之前的“左”傾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夸大了政治的功能,不僅給德育帶來傷害,也嚴重影響到我國整個經(jīng)濟社會的正常發(fā)展。隨著社會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變化,小學德育大綱朝著“回歸生活”的方向進行新一輪新課程改革,德育也越來越貼近兒童生活。顯然,讓德育回歸生活是現(xiàn)代德育發(fā)展的總體趨勢,很多人對這種德育“去政治化”是非常贊賞并充滿期待的。

但是也有些人走過了頭。他們認為我國教育方針中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規(guī)定是“德育政治化”的典型表現(xiàn),在他們看來,我國的道德教育不應該只是體現(xiàn)社會主義的內(nèi)容和性質(zhì),而必須與國際社會“接軌”,似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全球化”、“國際化”、“時代化”。而要做到這一點,道德教育就必須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分離。有學者主張用“公民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因為“公民教育具有較強的中性色彩,它不是強調(diào)為哪個階級、哪個政黨培養(yǎng)‘接班人’,而是為社會培養(yǎng)下一代(公民)”[2],認為這樣有助于克服“政治化問題”。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去政治化”,以弱化、淡化或試圖直接“去掉”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本質(zhì),從而將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定位于一種文化價值活動或中立性的社會工作。

或許這些觀點是從受眾的視角來考慮提高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問題,但是如此一來,對于引導人們對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容易產(chǎn)生誤導。針對這種現(xiàn)象,有學者指出,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道德教育理所當然要體現(xiàn)社會主義性質(zhì),服從和服務于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中心工作,充分發(fā)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價值引領作用。恰恰在這一點上,“德育非政治化”無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離開具體的社會形態(tài),而從“一般社會”、“一般人性”出發(fā),抽象地討論道德教育,這是唯心主義歷史觀和方法論的典型表現(xiàn),其結果必然會偏離我國道德教育的軌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講政治”[3]。

二、民族問題研究中的“去政治化”之辯

2004年,北京大學馬戎教授發(fā)表了一篇題為《理解民族關系的新思路——少數(shù)民族問題的“去政治化”》的論文,他在該文中提出,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程中,各國政府大致運用兩種不同的政策導向來處理族群關系:一種是“政治化”的政策導向,即把族群看作是政治集團,在政策引導中強調(diào)其整體性,突出政治權力和領土疆域;另一種是“文化化”的政策導向,即把族群看作文化群體,在政策引導過程中,雖然也涉及到少數(shù)族群的文化特征,但是盡量淡化其政治利益,不必過多凸顯族群與其傳統(tǒng)居住地之間的歷史聯(lián)系。這兩種政策導向所帶來的效果是不同的。通過對歐洲、前蘇聯(lián)的歷史考察——在他看來,這是“政治化”政策導向的范例——他認為“政治化”的政策導向容易強化少數(shù)民族的族群意識和族群邊界,由此帶來的族群矛盾容易導致社會動蕩、暴力沖突甚至是國家分裂,這樣的例子的確屢見不鮮。與此相成對照的是,美國采用的是“文化化”的政策導向,這種對待少數(shù)民族族群的政策導向,極大地促進了美國多元文化的形成,也促進了社會整合。由此,馬戎認為,“中國人應當從祖先們幾千年處理族群關系的傳統(tǒng)中吸取寶貴經(jīng)驗,也應當借鑒美國、印度、前蘇聯(lián)等處理本國種族、族群問題的策略與經(jīng)驗教訓,把建國以來在族群問題上的‘政治化’趨勢改變?yōu)椤幕男路较?,把少?shù)族群問題逐步‘去政治化’。在‘民族(國民)認同’和‘族群認同’這兩個層面中,應當強化民族(國民)意識,逐步淡化族群意識?!谒伎忌贁?shù)族群的有關問題時,應逐步把它們更看成是‘文化群體’而逐步減少它們作為‘政治群體’的色彩?!保?]

馬戎的觀點引來廣泛的質(zhì)疑。包玉山從三個方面提出了質(zhì)疑。第一,從概念上講,中文的“民族”一詞包含有英文的ethnic group(族群)和nation(民族)的意思,沒有必要用“族群”概念取代“民族”概念。第二,按照馬戎的分析,南斯拉夫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民族識別”、“民族區(qū)域自治”、“民族優(yōu)惠”等政策是錯誤的。中國共產(chǎn)黨在處理民族問題過程中,如果不是采用民族優(yōu)惠政策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等做法,而是實施“去政治化”的政策導向,就難以建立一個統(tǒng)一而強大的國家。因此,所謂“去政治化”話語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行不通。第三,他認為所謂“政治一體、文化多元”模式的本質(zhì)是“美國模式”,而這種模式本身就是政治化的政策導向,帶有濃厚的意識形態(tài)性特征。由此他得出結論:馬戎在民族問題上的“去政治化”實質(zhì)是引進“美國模式”,而這種模式對于中國來說并不適應。“民族問題‘去政治化’理論傾向和政策主張勢必造成民族理論教育和實際民族工作中的混亂,并有可能危及目前來之不易的民族團結的大好局面?!保?]陳玉屏認為,“族群”與“民族”一樣,很難進行準確定義。民族問題能否“去政治化”,是關系到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新中國成立后黨的民族政策、民族工作該如何認識、如何評價的重大問題。民族和民族關系問題本身就屬于“政治”的范疇;將民族問題“政治化”或“去政治化”,都是一種國家支配的“政治”的行為,故民族問題“去政治化”在理論上是站不住腳的,在實踐中也行不通。彭英明指出,民族區(qū)域自治政策是我國的基本政策,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民族政策要與時俱進,進行調(diào)試,但解決我國的民族問題,不能“去政治化”,必須靠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正確領導,靠各個時期國家的民族政策,靠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去解決。楊興猛認為,要尊重民族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和國情實際,現(xiàn)階段不宜提民族問題“去政治化”。從制度和法律層面做出合理的安排,理性地協(xié)調(diào)好公民和族裔雙重身份之間的張力,才是解決當前民族問題的出路。針對批判者的質(zhì)疑,馬戎教授表示,他提出民族問題“文化化”,并不是說民族問題沒有政治意義,而是應該以怎樣的思路引導對民族問題的思考、如何對待民族差別。“我并不是說要將少數(shù)民族只變成文化符號,也不是要剝奪他們什么政治權利,而是要給他們一個更大的活動空間和更完整的公民權利。”[6]

三、“向內(nèi)轉”:關于文學是否應“去政治化”的論爭

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在文論界也出現(xiàn)了“去政治化”的聲音,這是針對此前極“左”政治給文學帶來的災難性影響而表達的。這條“去政治化”路線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大致開始于70年代末,其突出的特點是以“生活至高論”替代“政治至上論”。“第二階段是在80年代初、中期,文學主體論從人的主體獨立性角度闡釋文學不應依附于政治,建立人的主體美學。第三階段是80年代中期的文學‘向內(nèi)轉’論爭,開辟由外而內(nèi)的去政治化的言說空間,重建人的復雜性與豐富性,對應著心理美學的建立。第四階段是80年代中、后期開始的文學語言學轉向,通過文學形式相關要素的研究,論述文學創(chuàng)作與政治活動的區(qū)別,建構形式美學?!保?]其中,關于文學“向內(nèi)轉”的討論尤其值得關注,其核心是如何處理文學與政治的關系。

關于文學“向內(nèi)轉”論爭是從1986年魯樞元發(fā)表《論新時期文學的“向內(nèi)轉”》開始的。“向內(nèi)轉”反映其文藝心理學研究的心得。魯樞元認為,新時期文學中出現(xiàn)了一種“向內(nèi)轉”的新潮流,表現(xiàn)在:“從人物的內(nèi)部感覺和體驗來看外部世界,并以此構筑起作品的心理學意義的時間和空間。小說心靈化了、情緒化了、詩化了、音樂化了。小說寫得不那么像小說了,卻更接近人們的心理真實了?!雹亵敇性?《論新時期文學的“向內(nèi)轉”》,參見《文藝報》,1986年10月1日。顯然,魯樞元對這種潮流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在他看來,這種新的小說形式更加關注人的內(nèi)心體驗,可以帶來更多的內(nèi)在的自由。這也是對我國一段時期以來存在的功利主義文學觀和文學工具論的批判與否定。

魯樞元的觀點引起了巨大的爭論。反對者認為,“向內(nèi)轉”文學由于在創(chuàng)作途徑上過于追求非現(xiàn)實化和非歷史化,難以凸顯作品的時代精神,容易導致作品使命感和貼近感的缺失?!白鳛樯鐣髁x精神文明建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的新時期文學,為了服務于從根本上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和科學文化素質(zhì)這一總目的,有所倡導還是極為必要的;那就是要倡導作家勇敢地直面生活、貼近現(xiàn)實,熱情地反映和謳歌時代改革,真實深刻地表現(xiàn)改革時代不同人物的豐富性與復雜性,從而使時代的主旋律磅礴于新時期文學,并引導它的前進?!雹谥艹绮?《新時期文學要警惕進一步“向內(nèi)轉”》,參見《文藝報》,1987年6月20日。支持者認為,“向內(nèi)轉”文學是在更深層次彰顯了時代的發(fā)展脈動,揭示著時代發(fā)展的趨勢,從與人的精神相關聯(lián)的角度來看,這不是與時代更遠了,而是更近了。

其實,政治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具有極大的社會能量,它可以輻射至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有學者指出,既不能簡單地強調(diào)文學的政治性,也不能回避或否定文學與政治的關系,應當將“文學想象政治”視為一種新的理論出路。文學與政治都包含著對人類生活的美好向往與想象,二者是相輔相成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有學者提出文學“再政治化”的命題。為做到這一點,首先是作家身份確認與身份自覺的問題,作家應擺正自己的位置,以文學家而不是政治家的身份出場。其次,將政治和政治文化引入文學,要有一個審美轉換和平衡的問題,即從政治話語向文化政治的轉換過程。中國文學在“去政治化”之后進行“再政治化”,應該是文學在“政治化”和“去政治化”的兩極搖擺之后的一種轉換和平衡[8]。

四、大眾文化與新聞傳播是否應該“去政治化”?

新世紀以來,我國大眾文化獲得空前繁榮,各種各樣的大眾文化活動令人眼花繚亂。但是在這一表象的背后,不是文化自身的理性覺醒,而是 一種“傻樂主義”在文化領域的肆意擴張?!吧禈肥悄涿畹臉罚瑳]道理的樂,傻呵呵的樂,是不該樂而樂,在應該痛、應該哭、應該喊的時候卻樂呵呵的……90年代以來中國大眾文化和娛樂藝術可以用傻樂概括之。無聊惡俗的搞笑節(jié)目,不觸及現(xiàn)實問題、一味拿弱勢群體特別是農(nóng)民開涮的小品、相聲以及只有喧鬧而沒有思考的所謂情景喜劇,都是傻樂的典型。當然,最最能夠體現(xiàn)傻樂特點的還是一年一度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臺上的和臺下的,主持的、表演的和觀賞的,全部在那里傻樂?!保?]這種“傻樂文化”現(xiàn)象在21世紀的中國顯得尤為突出,其帶來的效應需要持久的研究。

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物質(zhì)財富的極大增加,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呈現(xiàn)多樣化的趨勢。問題在于,面對這些新情況,原有的意識形態(tài)系統(tǒng)已經(jīng)難以為新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于是,一些所謂“躲避崇高”等話語開始充斥著社會空間,并演進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暗流。隨著網(wǎng)絡空間日益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網(wǎng)絡上也充斥著“傻樂文化”,并日益滲透到人們?nèi)粘I畹脑捳Z之中。“人們?yōu)榱双@得市儈主義生存的合理性幻覺,就不斷詆毀和鄙視烏托邦主義的政治,拒絕對現(xiàn)實的反思意識和批判思想的培養(yǎng)。這就使中國大眾文化陷于‘去政治化的政治’——傻樂主義文化工程。于是,去政治化,也就轉身而成為傻樂化。即單純強調(diào)娛樂文化滿足人們文化需求的一面,而對于娛樂文化的政治抵制性功能不僅避而不談,還暗中取消?!保?0]

如何評價“傻樂文化”的價值取向,顯然很難用簡單的話語來確定。一方面,在“傻樂”的背后既有后現(xiàn)代主義“消解”主流文化的特質(zhì),也有作為弱勢群體的普羅大眾對權力和現(xiàn)實的無奈;另一方面,“傻樂文化”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漠不關心,確實不利于主導意識形態(tài)建設。而且,當文化僅僅被作為一種沒有政治意義的物品而受到人們熱情追捧的時候,其本身也就失去了關照現(xiàn)實并與之進行有效對話的能力。這顯然又不利于文化本身的發(fā)展邏輯。

與大眾文化相類似,新聞傳播也出現(xiàn)了“去政治化”話語?!鞍凑站败S進的分析,改革開放數(shù)十年有條一波三折的社會歷史線索:從高度政治化到去政治化,再從去政治化到重新政治化。與這個過程相呼應,新聞傳播以及新聞傳播學也經(jīng)歷了類似的‘正反合’過程:八十年代前屬于極度政治化或高度政治化,‘政治掛帥’、‘新聞是階級斗爭的工具’等均為表征;八十年代一度去政治化,‘信息’、‘傳播’、‘受眾’等中性概念開始風行就是一例;九十年代以來,在文化政治與文化自覺日益凸顯的趨勢中,再政治化又構成新的社會潮流與歷史進程,如歐陸批判學派與傳播批判理論的日漸風行?!保?1]汪暉進一步討論了大眾傳媒的公共性問題,他認為,“在‘去政治化的’條件下,媒體一方面淪為政黨政治的工具,另一方面這些政黨的政治價值相差不遠,從而政黨之間的媒體辯論構不成真正的政治辯論,而只是權力斗爭的工具?!フ位@一概念所涉及的‘政治’不是指國家生活中永遠不會缺席的權力斗爭,而是指基于特定政治價值的政治辯論和政治斗爭。這個意義上的政治是一個能動的主體的領域。在中國的語境中,現(xiàn)代化、市場化、全球化、發(fā)展、增長、全面小康和民主等概念均可以看作是一種‘去政治化的’或‘反政治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關鍵概念,正是這些概念的流行導致了我們沒有能力對國際政治領域進行政治性的分析?!保?2]

除了以上不同學科領域的“去政治化”話語以外,在其他領域也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去政治化”話語。限于篇幅,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五、如何處理人文社會科學與政治的關系

透過形形色色的“去政治化”話語可以看到,整個人文社會科學都遇到這個問題:如何處理與政治的關系?對于這個問題,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和意大利原共產(chǎn)黨書記葛蘭西的觀點可以從不同視角為人們提供借鑒。

馬克斯·韋伯提出,應當把價值中立性作為從事社會學研究所必須遵守的方法論準則,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能拿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別的人或事,在研究中應該保持中立的態(tài)度。他還專門論述了教師與黨派政治的關系:“如果教師是從科學研究的角度對待政治,那它就更不屬于課堂。因為對實際政治問題所持的意見,同對政治結構和黨派地位的科學分析完全是兩碼事?!睂τ诮處焷碚f,他不能在上課時參雜自己的政治觀點?!叭绻槐M教師的職責,用自己的知識和科研經(jīng)驗去幫助學生,而是趁機漁利,向他們兜售自己的政治見解,我以為這是一種不負責的做法?!蓖瑯?,“一名科學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的價值判斷之時,也就是對事實充分理解的終結之時?!保?3]38如果將韋伯關于教師和政治的關系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課堂上沒有政治的位置”[13]147。

顯然,韋伯的觀點并不能為所有人都接受,甚至有人正好相反,比如,在葛蘭西看來,知識分子(教師也是知識分子的一部分)可以分為傳統(tǒng)知識分子和有機知識分子,“每個新階級隨自身一道創(chuàng)造出來并在自身發(fā)展過程中進一步加以完善的‘有機的’知識分子,大多數(shù)都是新的階級所彰顯的新型社會中部分基本活動的‘專業(yè)人員’”[14]2。“我們可以說所有的人都是知識分子,但并非所有的人在社會中都具有知識分子的職能?!保?4]4在論及教育的時候,葛蘭西隱晦而巧妙地指出了學校教育對于培養(yǎng)不同階級知識分子的作用:“古典學校和專業(yè)(職業(yè))學校的基本劃分是個合理的慣例:專業(yè)學校所針對的是勞動階級,而古典學校則針對統(tǒng)治階級和知識分子?!保?4]19在這樣的學校中,無論是教師還是教育都不可能是價值中立的。

從學理上看,人文社會學科作為社會意識層面的觀念上層建筑,一方面受到經(jīng)濟基礎的制約,另一方面又會對社會的經(jīng)濟基礎產(chǎn)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人文社會科學不僅擺脫不了政治的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與政治相結合。正是這種結合,它們才能夠發(fā)揮引導社會輿論、維護社會穩(wěn)定、為統(tǒng)治合法性辯護的功能。比如在革命年代,文學就發(fā)揮著武器的作用。魯迅指出:“現(xiàn)在是多么迫切的時候,作者的任務,是在對于有害的事物,立即給予反響或抗爭?!保?5]他特別強調(diào)文學的“匕首”和“投槍”的作用。當然,如果處理不好,一旦出現(xiàn)“泛政治化”的傾向,也會影響到社會的穩(wěn)定。明智的做法是,人文社會科學既要堅守學科自身的主體性,又要對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給予足夠的觀照,在二者之間保持應有的張力。

綜觀各種不同的“去政治化”話語,其出發(fā)點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從善意的主觀愿望出發(fā),為避免出現(xiàn)“泛政治化”而對學科發(fā)展自身帶來傷害,或者為了避免因為過多的政治爭論而錯失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良機,因而有意弱化甚至回避社會問題的政治性意蘊,或者主張以非政治性途徑來解決現(xiàn)實問題;另一種則是在主觀意愿上要取消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地位。這兩種不同的出發(fā)點所帶來的效果也大相徑庭:就前者而言,為避免出現(xiàn)“泛政治化”而主張以非政治性的途徑進行糾偏的做法,既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于解決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矛盾與問題有利;但就后者而言,對于那些原本就屬于政治領域的范疇,如果僅僅因為對政治性或意識形態(tài)性的忌諱刻意回避,或者打著“價值中立”、“去政治化”之名,行消解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之實,則是十分有害的。在這一點上要高度警惕,因為其結果只會使我國有限的話語權更加喪失。比如有學者認為,進入新世紀后,中國經(jīng)濟增長的模式不可持續(xù),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日益凸顯。于是他們將這個現(xiàn)象歸結為中國政治制度過于“意識形態(tài)化”的結果,而我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進程是與去“意識形態(tài)化”同行的,“鄧小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也是一位去‘意識形態(tài)化’的勇士和偉人。”③秦曉:《去意識形態(tài)化,回歸普世價值》,參見《中國改革》,2010年第10期。實際上,鄧小平從來不認為中國在同資本主義世界打交道的過程中要放棄原有的意識形態(tài),相反,他特別強調(diào)“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政治體制改革要分步驟、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我們不能照搬資本主義國家那一套,不能搞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保?6]顯然,把經(jīng)濟發(fā)展過程中的“不爭論”理解成“價值中立”,把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進程理解為“去意識形態(tài)化”的過程,是對我國社會現(xiàn)實的歪曲和誤讀。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并給予必要的澄清、批判和引導,以統(tǒng)一民眾的思想,更好地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去。

[1]張德強.改革德育政治化傾向,創(chuàng)建新的道德教育理論體系[J].蘭州學刊,2005(6):314-315.

[2]曾學元.去政治化的趨勢和生活化的回歸——淺談我國小學德育課程教學大綱(課標)演變歷程[J].教師,2011(8):15-16.

[3]田心銘.簡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標和教育內(nèi)容——簡評“德育非政治化”的觀點[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6):88-97.

[4]馬戎.理解民族關系的新思路——少數(shù)民族問題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122-133.

[5]包玉山.民族問題:去政治化?——就民族問題與馬戎教授商榷[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13-16.

[6]鄭茜,牛志男.“去政治化”的意思,就是要給少數(shù)民族更大的活動空間和更完整的公民權利——對話著名社會學家馬戎教授[J].中國民族,2011(9):4-12.

[7]劉峰杰.文學“向內(nèi)轉”:由外而內(nèi)的“去政治化”策略研究[J].文藝理論研究,2010(2):16-31.

[8]鄭國友.新時期文學的“去政治化”趨向與新世紀文學的“再政治化”[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5):42-45.

[9]陶東風.無聊、傻樂、山寨——理解當下精神文化的關鍵詞[J].當代文壇,2009(4):9-12.

[10]周志強.從“娛樂”到“傻樂”——論中國大眾文化的去政治化[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36-43,76.

[11]李彬,黃衛(wèi)星.從去政治化到再政治化——讀趙月枝《傳播與社會: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分析》[J].新聞大學,2012(1):1-9,27.

[12]汪暉.“去政治化的政治”與大眾傳媒的公共性[J].甘肅社會科學,2006(4):235-248.

[13]馬克斯·韋伯.學術與政治[M].馮克利,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05.

[14]安東尼奧·葛蘭西.獄中札記[M].曹雷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15]魯迅.且介亭雜文·序言[G]∥魯迅.且介亭雜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1.

[1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

猜你喜歡
傻樂政治化族群
殖民統(tǒng)治與盧旺達、布隆迪的族群政治化——以瓦贊改革為例
論《白牙》中流散族群內(nèi)部的文化沖突
新興族群的自白
時代郵刊(2019年24期)2019-12-17 11:49:30
水一上路就成了河
水一上路就成了河
漢德森 領跑年輕族群保健品市場
石油:石油是否在走向政治化
能源(2018年7期)2018-01-15 22:51:08
高句麗族群共同體的早期演進
豁然開朗
視野(2014年24期)2014-12-18 21:58:56
豁然開朗
铁岭市| 亳州市| 正镶白旗| 搜索| 自贡市| 鄱阳县| 盐津县| 泗洪县| 阿图什市| 丽江市| 鸡泽县| 丰城市| 临颍县| 宜兰县| 阿拉尔市| 武邑县| 临城县| 时尚| 泌阳县| 汶川县| 红安县| 寿宁县| 睢宁县| 舟曲县| 巴南区| 浠水县| 苏尼特右旗| 龙南县| 荃湾区| 安仁县| 山阴县| 蓝山县| 玉门市| 鹿泉市| 南安市| 咸宁市| 习水县| 洛扎县| 香港| 灵川县| 富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