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跨文化教育:文化融通的智慧

2014-03-29 22:51:15劉徐湘
重慶高教研究 2014年3期
關(guān)鍵詞:文化沖突融通智慧

劉徐湘

(云南大學 高等教育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91)

跨文化教育是當今世界一種新的教育思潮。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一方面加強了世界各國各民族相互交流與溝通,另一方面也使得文化沖突日漸突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跨文化教育就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與發(fā)展,努力增進世界各國交流與融通,其中蘊含的文化融通智慧值得我們探究。

一、跨文化教育之目的在于文化融通

跨文化教育作為一種世界教育新思潮始于20世紀80年代,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下,它經(jīng)歷了一個從理念到實踐的過程。1980年聯(lián)合國開始倡導跨文化教育,并在“世界文化政策大會”后進行了“世界文化十年”活動。199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布《教育對文化發(fā)展的貢獻》的文件, 在該文件中明確系統(tǒng)地提出跨文化教育的理念,爾后,教科文組織開展了跨文化教育實踐活動,探究了許多跨文化教育實踐方法。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跨文化教育目的十分明確,那就是“促進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相互理解和豐富”,“促進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及增強理解可以確認的不同團體的文化”,“增進國際理解, 并使同各種排斥現(xiàn)象作斗爭成為可能”, “其目的應是從理解自己人民的文化發(fā)展到鑒賞鄰國人民的文化, 并最終鑒賞世界性文化。”[1]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跨文化教育目的的提出與當今世界文化沖突與融合的背景有關(guān)。伴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各國與各民族之間的交流逐漸深入。但與此相隨的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文化沖突與融通。

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薩繆爾·亨廷頓率先提出“文化沖突論”,認為世界冷戰(zhàn)后主宰全球的不再是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而是“文明的沖突”[2]372??v觀當今世界發(fā)展,文明沖突的確存在,一方面存在強權(quán)的意識形態(tài)以世界警察或拯救者身份干涉他國內(nèi)政,另一方面存在極端的宗教勢力或組織以恐怖主義方式破壞世界安寧。它們所具有的共性即是跨文化影響導致人們對異質(zhì)文化的排斥甚至仇視,即便是一個國家或民族被屈服于另外某種文化,也必將導致人們的心靈創(chuàng)傷。

與“文化沖突”相反的是文化融合與融通。人們在不同文化的交流與交往中獲得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并且不斷地完善自身文化體系,得到良性的發(fā)展,這就是文化融通。

當不同文化相遇時會出現(xiàn)兩種截然不同的境況,一種是文化的沖突,一種是文化的融通,是沖突還是融通取決于人們面對異質(zhì)文化的態(tài)度。由此,跨文化教育走上了前臺,基于人們對不同文化的理解,為了世界和平與發(fā)展,我們需要跨文化教育。正是在此背景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倡跨文化教育,其目的就在于文化融通。

人們很早就認識到教育之于人類社會文化傳承與交流的作用,因而,跨文化教育對人類文化變遷與交流表現(xiàn)出舉足輕重的作用。歷史上跨文化變遷與交流有兩種形式:一種為強制形式,如戰(zhàn)爭與文化侵略。美洲印第安民族文化就在戰(zhàn)爭與文化侵略中逐漸消失,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希特勒更是想用種族滅絕方式消滅猶太民族文明,這樣的變遷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因為,一方面是戰(zhàn)爭的殘酷導致人類的災難,另一方面是一種文化的消失或滅亡對于人類本身而言也是一場災難。另一種是非強制的形式,比如旅游、通商與教育。中國古代絲綢之路就在中西方搭建了一座美好的溝通之橋,馬可波羅中國之行也為西方了解中國開啟了一扇天窗。但教育與旅游或通商不同,教育有著明顯的目的性與計劃性,并且可以向著未來做籌劃。

教育富有目的性與計劃性也不是天然的。當他沒有理性思考,沒有對文化與傳承的認同和責任時,也會放任自流。薩繆爾·亨廷頓敏銳地感受到冷戰(zhàn)后世界形勢是文化和文明沖突。他重申萊斯特·皮爾遜的警告,人類正進入“一個不同文明必須學會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時代,相互學習,研究彼此的歷史、理想、藝術(shù)和文化,豐富彼此的生活。否則,在這個擁擠不堪的狹小世界里,便會出現(xiàn)誤解、緊張、沖突和災難”[2]197。他以理性思考給教育的提示是:如果我們要在未來世界中保持和平發(fā)展的良性態(tài)勢,就要提倡避免文化沖突的教育,而這種教育就是跨文化教育,就是文化融通的教育,它主張不同文化之間要相互理解、認同、交流和學習,主張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文化融通素養(yǎng)與素質(zhì)。跨文化教育體現(xiàn)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與發(fā)展委員會報告中,《文化多樣性與人類全面發(fā)展——世界文化與發(fā)展委員會報告》中專門論述了跨文化教育問題[3]。

1996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專題研究報告《國際理解教育: 一個富有根基的理念》中,分別介紹了世界各地跨文化教育的一些實踐案例[4],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教育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在各種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氛圍中形成學生文化融通的素質(zhì)。

只有在當今的教育中提倡文化融通的目的,才能造就出理解本國異質(zhì)文化,理解他國異質(zhì)文化,最終理解世界性文化的一代新人,從而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寧。當今時代文化沖突的確存在,如果我們放任文化沖突并讓它不斷放大,如果我們聽任強權(quán)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侵略,聽任極端文化勢力的恐怖威脅,文化對抗將無處不在。那樣,人類將陷入仇恨與戰(zhàn)爭中而難以安寧。如果我們堅持文化融合的理念,并以此為目的提供跨文化教育,促進異質(zhì)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理解,那么,人類就會擁有博大胸懷,世界和平值得期待。讓我們充滿信心的是:我們從事著教育,教育影響將是穩(wěn)定而長期的。教育通過培養(yǎng)人而實現(xiàn)外在目的,通過文化融通理念的倡導,通過以文化融通為目的的課程與教學,通過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良好結(jié)合,我們一定能夠培養(yǎng)出具有文化融通素養(yǎng)的人,從而實現(xiàn)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

二、跨文化教育需要文化融通的智慧

跨文化教育要實現(xiàn)文化融通并非易事,它需要文化融通的智慧。所謂智慧是人們對宇宙人生博大圓融的理解和素養(yǎng),表現(xiàn)為融合理智、道德、審美在內(nèi)的整體心理結(jié)構(gòu)和精神力量。從跨文化教育的目的要素來看,從跨文化教育培養(yǎng)人才的基本素養(yǎng)來看,我們需要的正是文化融通之智慧。

(一)跨越不同文化需要文化融通的智慧

所謂跨文化教育需要解決不同文化之間理念與觀念的沖突,在不同文化之間搭建溝通之橋,他的關(guān)鍵詞是“跨文化”。由于環(huán)境和歷史的不同,世界各國的文化存在明顯的差異,即使同一個國家也有不同文化的存在。從宗教信仰到衣食住行,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很大甚至有矛盾與沖突。怎樣在不同文化之間實現(xiàn)跨越,怎樣讓不同文化能和諧共處,需要一種異中求同的智慧。中國文化有著“和而不同”的思想,這是承認差異和諧共處的智慧,是一種文化融通的智慧。然而不是所有文化都能有如此包容之智慧,因而,跨文化教育需要從世界上所有文化中吸取文化融通的智慧,以實現(xiàn)不同文化之間的跨越,以真誠之心搭建不同文化之間理解之橋。

(二)達成不同文化之間相互理解需要文化融通的智慧

現(xiàn)象學家在面對實事時,往往采取“懸置”[5]的態(tài)度,“懸置”是存而不論,經(jīng)驗事實依然存在著。如果借用這個態(tài)度來對待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那就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存在著,但我們可以把它“懸置”起來不加討論。有明顯文化沖突的人們要達到相互諒解,這種態(tài)度十分必要。但是,我們除了“懸置”爭議,還要追求相互理解,進一步的文化融通就是要消解爭議,讓不同文化之間的人們能相互理解。中國文化中就有此智慧,老子的“道”蘊含著無中生有、有中生無的過程,世間萬物在生生不息中轉(zhuǎn)化著。佛學傳入中國,也與中國文化結(jié)合起來,佛學的無差別對待就是一種圓通之境,“圓覺”“圓觀”就是對佛法的真正領(lǐng)悟?!耙粩z一切,一入一切”[6],了悟事事融通,心無掛礙,方得涅槃之境。佛學理論是文化融通之高智慧高境界,它是人生哲理,也是我們實現(xiàn)不同文化之間相互理解融通的智慧。我們需要從世界文化寶庫中吸收文化融通的智慧,使自己成為有著文化融通智慧的人。

(三)使人們形成世界性文化素養(yǎng)需要文化融通的智慧

康德在展望未來社會時預見了公民社會的到來[7]210,世界性公民有著世界性文化修養(yǎng)。馬克思則從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角度論證未來將是“每一個人都自由發(fā)展”[8]的時代。

能夠欣賞世界性文化的人本身就是充滿文化融通智慧的人,自古以來,這樣的文化精英引領(lǐng)著社會發(fā)展,中國的玄奘、意大利的馬可波羅曾經(jīng)給世界帶來文化大融合。但是,當今世界需要一大批有著文化融通智慧的人,因為經(jīng)濟全球化使各種文化不斷交匯與融合,文化融通智慧將成為每個人的基本素養(yǎng),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世界大融合中減少文化沖突和對抗,各民族與文化的理解與包容將成為基本的國際文化氛圍。由此我們看到,跨文化教育需要面向未來,以文化融通的智慧為指引,努力造就一代能創(chuàng)造和欣賞世界性文化的人。

世界性文化修養(yǎng)需要培養(yǎng)個人“世界歷史性”[7]18觀念,需要國際理解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和平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整體價值理念[9]。但是,理念付諸實踐需要文化融通的智慧,需要包容各種不同文化理念,并選擇最為合適的理念作為未來教育實踐方向。世界性文化素養(yǎng)不會輕易降臨,他需要不同文化之間的融通,需要一種大智慧,那是值守自身文化又超越自身文化局限性的智慧。

可以說世界性文化修養(yǎng)有一個文化融通小智慧到大智慧的升華過程。所謂文化融通小智慧是理解不同文化,達到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而文化融通大智慧則是堅守自身文化的本性,又能超越自身文化局限性,是自身文化主動融入世界整體文化的過程。

世界性文化修養(yǎng)首先要理解不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性。睜眼看世界,我們知道世界是多么的不同,它依然是認知過程,就像知識能夠使我們聰明而不一定會帶來智慧一樣,理解的智慧階段由于其認知特性依然是初級的。它只能是小智慧。

而大智慧則是我們理解文化的差異,更加感悟到自身文化的本真與可貴,也知道自身文化的弱點與不足,從而在值守自身文化本性的同時超越自身文化,使自身文化主動地融入世界整體文化中。它是文化的自我覺悟,表現(xiàn)為“文化自覺”[10],因此,“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世界脈搏和各民族文化發(fā)展變化的信息,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精華,在相互學習、共生中共同努力克服全球化給世界帶來的風險,為爭取一個更為和諧的世界早日到來而貢獻力量,就成為今天堅持文化自覺性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盵11]它超越了認知束縛達到了知情意的結(jié)合,它是對世界性整體文化的認知,蘊含著對世界性整體文化的情感和價值認同,并通過主動行為使自身與世界性整體文化融合。 它是文化融通的大智慧。

三、跨文化教育的文化融通智慧策略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嘗試了各種跨文化教育改革實踐,這些改革行之有效,它也給我們提示出文化融通的智慧策略問題。從國家民族文化自身發(fā)展與完善的角度來看,跨文化教育需要文化融通智慧的策略。這些策略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理解

文化融通首先強調(diào)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文化異質(zhì)性是文化發(fā)展的本然狀態(tài)。由于地域和歷史不同,文化發(fā)展有其自身發(fā)展脈絡,各地文化表現(xiàn)出不同的精神與物質(zhì)追求,從宗教信仰到飲食習慣沉淀為不同發(fā)展狀態(tài)。

正像生物多樣性一樣,人類世界的文化也表現(xiàn)出多樣性特征。從科學原理中我們知道,恰恰是生物多樣性維系著我們生命發(fā)展與完善,人類從生物多樣性中獲益匪淺,仿生學與遺傳工程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無盡財富,而我們?nèi)祟愖陨硪舱窃谏锒鄻有赃x擇中脫穎而出的,可以說沒有生物多樣性選擇背景,就沒有我們?nèi)祟?。從社會學原理中我們可以明確,不同社會結(jié)構(gòu),不同社會生產(chǎn)方式導致不同文化存在,結(jié)合語言學與歷史學考察,我們更加明確,人類文明差異是多么自然。這些理性態(tài)度需要我們跨文化教育獲得,跨文化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為能夠理解不同文化及其生存方式的人。

理解擴展著理解者的精神世界,理解一方面在于意義生成,我們知道不同文化對于人類文化本身的價值;理解另一方面就在于它對于理解者精神世界的不斷完善。對于每一個體,“自我的構(gòu)成與意義的構(gòu)成是同時的”[12],在理解的意義構(gòu)成中,人成為有著理解素養(yǎng)的人。

(二)認同

如果對于異質(zhì)文化僅僅停留在理解水平,還不會與本民族文化發(fā)生積極內(nèi)化作用。若要對不同文化有進一步融通還需要認同的作用,認同是在理解基礎(chǔ)上展開的,只有理解了才會有建立在理解基礎(chǔ)上的認同。

認同與理解最大不同就在于理解可以停留在認知層面而認同則要在認知基礎(chǔ)上達到情感與價值訴求。人們對于事物的理解可以停留在認知層面,停留在認知層面的理解承認事實或法則,但不一定會認同它,認為這些事實合理合法,但是不一定合情,這樣的事實是不會喚起認知者情感認同的。相反,人們認同的事實或法則能引起認同者強烈的情感體驗。因而,跨文化教育需要使受教育者認同一些異質(zhì)文化,跨文化教育實踐首選藝術(shù)交流與學習,因為藝術(shù)建立在人們共通的情感訴求基礎(chǔ)上,這些交流往往能很快喚起不同文化人們之間的認同感。

認同伴隨著認知與情感的互動,并會上升為認同者的行為習慣。人們在認知與情感長期互動中形成認同。與此相應,跨文化教育也要強調(diào)認知與情感互動,以達到對異質(zhì)文化的認同,這就像中國的書法和武術(shù)在一些國家廣為流傳一樣,那些喜愛中國書法和武術(shù)的人們有一個認識與情感長期互動過程,他們研習書法和武術(shù)原理,又在不斷練習中養(yǎng)成好的行為習慣,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愛上了書法,愛上了武術(shù),這就是文化認同。

(三)相互學習與完善

不同文化都有自身并不完善的地方,文化融通就是要從其他文化營養(yǎng)中吸收精華,以進一步完善自身文化。

跨文化教育要達到如此目的需要倡導開放心態(tài)。隨著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加劇,全球化時代的來臨,文化交流無處不在。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獨立與交流將成為常態(tài),文化霸權(quán)的時代已經(jīng)結(jié)束,沃勒斯坦認為,產(chǎn)生于16世紀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本來是一種文明,但隨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建立,這種文明以社會科學和意識形態(tài)的擴張形成為一種普適化的文明,逐漸異化為一種霸權(quán)模式[13],這種模式在多元文化與文明背景下需要不斷地改進。每一種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獨立性,但是獨立性并不排斥其他文化,要想自身文化得到保護需要在與其他文化交流中獲得新的力量。中國云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在與外界不斷交流中反而擴大了自身影響與感染力,以楊麗萍舞蹈為例,在結(jié)合了芭蕾與現(xiàn)代舞功底以后,她的“雀之靈”反而更顯出本土民族的藝術(shù)魅力。

另外,需要我們具有文化吸收的能力。文化在交流中獲得完善,但是,如果在吸收過程中我們完全喪失了自己,就會失去吸收其他文化的能力,這就是為什么有的文化會在不斷交流中消失的原因。因此跨文化教育并不是要我們放棄本國本民族文化,反而是要我們珍惜本國和本民族的文化,讓這些文化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對其他文化的吸收能力來自對本國文化和本民族文化自身特性與獨特性的堅守,我們要在文化交流中不斷完善自身文化體系而不是要削弱它。

文化吸收能力還在于對其他文化的選擇,并不是所有外來文化都利于在本國或本民族傳播,如何選擇可在本國或本民族傳播之文化需要我們的智慧。有些文化也有傳播途徑與交流方式等問題,這也需要我們做出明智的選擇。

文化吸收能力還需要我們對其他文化優(yōu)勢的敏感性,我們需要學習其他文化的心態(tài),從精神到語言,從文學到藝術(shù),都需要我們認真地學習。

參考文獻:

[1] 趙中建. 全球教育發(fā)展的歷史軌跡: 國際教育大會60 年建議書[R].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9:498-507.

[2] 薩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3]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多樣性與人類全面發(fā)展——世界文化與發(fā)展委員會報告[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

[4] 趙中建. 全球教育發(fā)展的研究熱點: 90 年代來自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R].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9:367-374.

[5] 胡塞爾.純粹現(xiàn)象學通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97.

[6] 太虛.佛學概論[M].新加坡:南洋佛學書局,1993:57.

[7] 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8]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6.

[9] 馮建軍.當代主體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174-178.

[10] 費孝通.“美美與共”和人類文明(上)[J].群言,2005(1):17-20.

[11] 蘇國勛.全球化:文化沖突與共生[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115-116.

[12] 伽達默爾.效果歷史原則[J].世界哲學,1986(3):55-58.

[13] 王正毅.世界體系論與中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3.

猜你喜歡
文化沖突融通智慧
論《白牙》中流散族群內(nèi)部的文化沖突
包羅融通的藝術(shù)探索家
藝品(2017年4期)2017-11-06 03:48:52
論教讀與學寫的生活化融通
新課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2:28
融通生物借直銷上市?
圓滿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濃濃
中英禮貌用語對比及跨文化沖突——以《喜福會》為例
有智慧的羊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沖突下的詩性反思
阿來研究(2014年1期)2014-02-27 06:18:45
智慧派
新文化運動時期的裸體模特之爭與文化沖突
杂多县| 临泉县| 仁寿县| 扎兰屯市| 兴文县| 邹城市| 车险| 凯里市| 大名县| 新田县| 南投县| 井陉县| 安泽县| 方正县| 安仁县| 寻甸| 临海市| 无锡市| 霍山县| 海盐县| 武乡县| 体育| 宝坻区| 梁河县| 盐城市| 新营市| 高唐县| 佛学| 夏邑县| 梅河口市| 景洪市| 丰台区| 阜阳市| 威信县| 山阴县| 讷河市| 桐城市| 商丘市| 禹城市| 永丰县| 射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