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強
[摘要]《古今圖書集成》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一部類書,成書于清代,并兩次由皇家組織刊印,初次為銅活字本,再次為石印本。雖然石印本《古今圖書集成》是以銅活字本為底本影印的,但是二者并非完全一致,一些方面還是有所差異的。
[關(guān)鍵詞]古今圖書集成;銅活字本;石印本
《古今圖書集成》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一部類書,成書于清代,并兩次由皇家組織刊印,初次為銅活字本,再次為石印本,皆因量少而世所罕見,故備受珍視。
1銅活字本《古今圖書集成》
《古今圖書集成》編纂者是陳夢雷。陳夢雷(1651—1723),字省齋,康熙九年(1670)進士,福建閩縣人。自康熙四十年(1701)十月至四十五年(1706)四月,陳夢雷根據(jù)“協(xié)一堂”與自家藏書一萬五千余卷,編纂成《匯編》,由誠親王胤祉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進呈,康熙改名《古今圖書集成》。雍正即位后,陳夢雷被誣流放,客死他鄉(xiāng)。蔣廷錫受命續(xù)纂《古今圖書集成》,陳夢雷的著作權(quán)遂被取消。
蔣廷錫(1669—1732),江蘇常熟人??滴跛氖辏?703)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xué)士。雍正三年(1725),《古今圖書集成》續(xù)纂完成。雍正四年(1726),用銅活字擺印成書。
是書一萬卷,目錄四十卷,共5 020冊,522函,堪稱洋洋巨觀。按內(nèi)容分6匯編,32典,6 000余部。每部又細分為匯考、總論、藝文、選句、紀事、雜錄、外編等項。四級類目,條分縷析,綱舉目張,若溯流以觀瀾,如沿波而討源。
是書集古今圖書之大成,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shù),醫(yī)卜星象,蟲魚鳥獸,無所不有。卷帙浩繁,圖文并茂,被認為中國古代最為重要的百科全書。
《古今圖書集成》以銅活字擺印,光印模就有25萬枚,可謂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質(zhì)量最高的銅活字印刷工程。印本字大如錢,墨如點漆,裝幀精美,開本闊大,盡顯皇家氣派,令人嘆為觀止。
《古今圖書集成》只印成64部及樣書一部,內(nèi)府文淵閣、皇極殿、乾清宮等處各藏一部,又頒賜皇室貴胄、在朝顯宦。乾隆三十九年(1774),又賞賜纂修《四庫全書》時獻書最多的江浙鮑士恭、范懋柱、汪啟淑、馬裕四家各一部,作為好古之勸。
因印量有限,又經(jīng)過二百多年的滄桑,現(xiàn)在銅活字本《古今圖書集成》存世已稀,據(jù)裴芹《〈古今圖書集成〉研究》統(tǒng)計,現(xiàn)今存世完整或已殘缺的雍正本僅有24部[1]。
2石印本《古今圖書集成》
一百六十多年之后,光緒帝深感《古今圖書集成》原本傳世日稀,欲使化身千百,遂于光緒十六年(1890)6月間令軍機處奕劻照殿版式樣石印,以廣流傳。這是《古今圖書集成》第二次由皇家組織刊印,底本用雍正四年銅活字本,只是增加了《考證》24卷。
奕劻領(lǐng)旨后,經(jīng)過調(diào)查,認為上海商人對石印書籍最為熟悉,遂電告上海道聶緝椝尋找書商籌劃。聶緝椝隨即回復(fù)道:已與同文書局合計,打算用料半開三紙,照殿版原式刷印100部,每部需銀3 500余兩。必須先購買殿版原書一部,作為描潤照印底本,需另外給底本費銀一萬三千兩,印完后原書上繳。并且多印一部,黃綾包裝,免費進呈[2]61。
聶緝椝聯(lián)系的同文書局由徐潤、徐鴻復(fù)等集股設(shè)立,光緒八年(1882)成立于上海,是近代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石版印刷圖書的出版機構(gòu)。
奕劻認為聶緝椝所議合理,即上奏請旨敕令兩江總督督促上海道照此辦理,并派專人駐書局???,以臻完善。
同文書局于光緒十七年(1891)承印,二十年(1894)告成,由兩江總督驗收解進。華東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藏本首冊卷底副頁即鈐“江南江西總督關(guān)防”滿漢雙文長方朱文印。
此版本“字朗體整,又有考證,是為最善者。原印僅一百部,其留滬若干部不久即遭火厄”[3]5,故流傳稀少。
3石印本與銅活字本之異
一直以來,人們大都認為光緒石印本是根據(jù)雍正銅活字本原版影印而來,因此開本、版式、內(nèi)容等方面二者完全相同。其實,仔細比較,二者之間還是有些許差異的。
3.1 內(nèi)容
石印本新增《考證》24卷,故冊數(shù)由原來的522函5 020冊,增為528函5 044冊。考證為龍繼棟所撰。龍繼棟,字松琴,號槐廬,廣西臨桂人。曾任圖書集成書局總纂,晚年出任江寧尊經(jīng)書院山長。《考證》對《古今圖書集成》核對原書,詳加校訂,旁征博引,訂正原書引文錯訛脫漏之處約2萬條,故實用價值較原本更高。
3.2 版式
據(jù)清華大學(xué)圖書館葉桔《古今圖書集成版本介紹》,銅活字本“版框高20.6厘米,寬13.6厘米,每半頁9行,行20字,白口,四周雙邊”[4]。而華東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所藏同文書局石印本版框高21.4厘米,寬15厘米,行格字數(shù)一樣,裝潢樣式也與殿本相同。很明顯,石印本并非按原大影印,板框的寬和高都有所增加,字體較原版本稍稍放大,據(jù)說“其版圈圖樣,按照原式放大十分之一”[5],開本更加寬闊,外觀愈加氣派。
3.3 印刷
雍正本用銅活字擺印,光緒本用照相石印。石印是以石板為版材,將圖文直接用脂肪性物質(zhì)書寫、描繪在石板之上,或通過照相、轉(zhuǎn)寫紙、轉(zhuǎn)寫墨等方法,將圖文間接轉(zhuǎn)印于石版之上進行印刷的工藝技術(shù)。這是根據(jù)石材吸墨及油水不兼容的原理創(chuàng)制的。
照相石印,“是將底本用照相方法攝制成陰文濕片,落樣于涂布感光膠的膠紙上,或者直接落樣于石版上,經(jīng)過處理后成為印版,即可再現(xiàn)原書”[6]。因為照相可隨意放大或縮小,就可將現(xiàn)成的底本放大或縮小影印,適應(yīng)了不同的需求。
同文書局印刷《古今圖書集成》就是用照相石印的方法。但是并非只是對底本簡單原樣照相復(fù)制,而是事先經(jīng)過加工。因為底本已經(jīng)有160余年的歷史,有的地方墨色不一,有的地方有黃色斑點,有的地方字畫不清,原樣拍照就會影響制作效果。加工方法是先作修復(fù),或描潤,或修飾,所以石印本《古今圖書集成》又稱為描潤本(有的學(xué)者僅將石印底本稱作描潤本)。這種方法當時沒有明確記載,好在實物提供了證據(jù),此描潤底本現(xiàn)藏清華大學(xué)圖書館。據(jù)《故宮殿本書庫現(xiàn)存目》:“其描潤之底本,民國初年外交部贈清華大學(xué)。今詳察之,確系銅版開花紙初印。染礬磨蠟,紙色因而黃厚。蟲蝕圓眼,則粘補平復(fù)。銅版墨色深淺不勻,均用墨筆描潤。開花紙年久即有黃色斑點,以粉筆飾之。字畫不清之處,以粉筆鉤之。既非裱褙,亦非鈔寫,確為石印攝影之底本,非影石印摸寫之新書也?!盵3]4對此,清華大學(xué)圖書館的宋建昃先生作了證實:“書中不僅將每頁不清晰的框線、欄線重新勾畫,而且對不清晰的字,如字形尚好就即直接用墨筆描黑,字形不好的字則先用白粉涂白,然后再用墨筆重新寫好?!盵7]因為對底本細致加工過,所以石印本比銅活字本墨色更均勻,字跡更清晰,精美度明顯超過銅活字本。
3.4 紙張
銅活字本用開化紙或太史連紙,此次石印用料半紙。料半紙又稱單宣,是宣紙的一種,紙面上有縱橫的抄紙簾子紋路,纖維長,拉力大,吸水性強,綿韌潔白,厚薄均勻,適用于裝裱工藝。料半紙出于安徽,制造量不大,而《古今圖書集成》卷帙浩繁,用紙量大,大約要生產(chǎn)三年才能夠用。因此,光緒本石印完成也是用了三年多的時間。至今120年過去,石印本紙張依然潔白如玉,簾紋或縱或橫,細密清晰,令人愛不釋手。
3.5 避諱字
古人行文,遇到與君主、尊長名字相同的字要回避,叫避諱。清人對避諱問題極為重視。雍正四年,《古今圖書集成》擺印時,只是對康熙帝玄燁、雍正帝胤禛的名諱作了缺筆或改字處理,至光緒時,又經(jīng)過了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五朝皇帝,產(chǎn)生了更多應(yīng)該避諱的字。針對此事,石印《古今圖書集成》時,奕劻曾專門上奏,稱擬遵照《欽定科場條例》內(nèi)臨文敬避各條,或用他字恭代,或敬卻末筆恭代,以求劃一[8]。石印前有專人一一查檢,涂抹改寫。這可是件龐雜而勞神的工作,一萬卷的巨著,勞動量是可想而知的。
以石印本《明倫匯編·家范典》為例:
第三十七卷《母子部·紀事七》第22頁“舉宏治九年進士”與第三十八卷《母子部·外編》第17頁“五祖宏忍大師者”句中“弘”字皆作“宏”,雍正銅活字本均作“弘”,避乾隆帝“弘歷”名諱,為避諱改字。
第三十七卷《母子部·紀事七》第24頁“遷湻安知縣”、同頁“海湻安非母壽肯肉耶”與第三十八卷《母子部·雜錄》第4頁“資三靈之湻懿,誕華宗之澄粹”句中“淳”字皆作“湻”,雍正銅活字本均作“淳”,避同治帝“載淳”名諱,為避諱改字。
第五十五卷《女子部·紀事一》第13頁“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與同頁“琰年六歲” 句中“琰”字右下“火”皆作“又”,雍正銅活字本均作“琰”,避嘉慶帝“颙琰”名諱,為避諱改字。
此外,“曆”皆作“厯”,避乾隆帝“弘歷”名諱; “寧”皆作“甯”,避道光帝“旻寧”名諱。至于“玄”作“元”,“弦”、“泫”等缺末筆以避康熙帝名諱,則雍正銅活字本原即如此。
類似避諱字均經(jīng)過改寫,石印本與銅活字本就又有了一些不同之處。
總之,雖然石印本《古今圖書集成》是以銅活字本為底本影印的,但是二者并非完全一致,一些方面還是有所差異的。
[參考文獻]
[1]裴芹.古今圖書集成研究:《古今圖書集成》的版本及流傳[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154.
[2]子冶.清廷石印《古今圖書集成》舊檔:朱批光緒十六年十月十四日軍機處奏片[J].出版史料,2003(1):61.
[3]陶湘.故宮殿本書庫現(xiàn)存目:卷中類書·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目錄四十卷[M].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民國二十二年.
[4]葉桔.古今圖書集成版本介紹[J].圖書館論壇,1991(3):41.
[5]裴芹.古今圖書集成研究:點石齋與同文書局競印《古今圖書集成》廣告拾零[M].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199.
[6]李培文.石印與石印本[J].圖書館論壇,1998(2):78.
[7]宋建昃.描潤本《古今圖書集成》述介[J].文獻,1997(3):258.
[8]子冶.清廷石印《古今圖書集成》舊檔:朱批光緒十七年六月十四日軍機處為避諱事奏[J].出版史料,2003(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