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訓政的演化及其當代價值

2014-03-27 03:33郭海龍
關鍵詞:孫中山

摘要:訓政思想作為實現(xiàn)孫中山政治現(xiàn)代化三步曲(軍政、訓政、憲政)思想承上啟下的一步,具有重大的價值,但是卻在實踐中被國民政府扭曲成了一黨專政,并加入了軍權這一獨特因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國民政府政權在大陸的失敗。從當時以及后來的世界形勢看,一黨制在發(fā)展中國家有一定的必然性,這也是國民政府實施一黨專政的時代環(huán)境和歷史必然性。盡管訓政被國民政府一黨專政給扭曲了,但是,走向完備憲政的當今中國大陸,必須從中看到孫中山訓政思想眾多合理的因素,并予以借鑒,實現(xiàn)訓政思想的現(xiàn)代化,從而在繼承創(chuàng)新中推動中國大陸政治現(xiàn)代化,服務于建設一個現(xiàn)代化強國的總體布局。

關鍵詞:孫中山;訓政思想;一黨專政;政治現(xiàn)代化;完備憲政

中圖分類號:D0925;K25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6-1398(2014)01-0103-08

孫中山先生從早年上書李鴻章遇到挫折轉而成立中國資產階級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到扶病北上在1925年3月12日于北京去世,從事革命四十余年。作為一代偉人,在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的近代民主革命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以“三民主義”為核心的革命建國和中國政治現(xiàn)代化理論。在這些學說中,軍政、訓政、憲政三步走思想是比較獨特的政治現(xiàn)代化學說,而其中在推進政治文明建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今天最具有實踐價值,值得借鑒、繼承并發(fā)揚光大的,非訓政思想莫屬。這是因為,軍政權早已在革命勝利初期退出歷史舞臺,而憲政則是一個未來的未知數(shù),而訓政無疑契合了當今發(fā)展政治民主、實現(xiàn)政治現(xiàn)代化的潮流。

一訓政思想的提出及最初含義

孫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之后,曾一度淡出政治,但是北洋軍閥的反動舉動和倒行逆施使得孫先生不得不棄商從戎。尤其是致力于構建完全憲政、實現(xiàn)責任內閣制而改組同盟會為國民黨的宋教仁遇刺,使得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對袁世凱的幻想徹底破滅,從而走上了二次革命的道路,但是在北洋軍閥強力鎮(zhèn)壓下,二次革命很快失敗,孫中山自己由政權建立者,再次成為海外流亡者。為了總結二次革命失敗的教訓,孫中山把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并在改組黨的同一時期,初步提出了軍政、訓政、憲政三步走的主張。

孫中山在1914年《中華民國革命總章》[1]97和1924年在《國民政府建國大綱》中,為實現(xiàn)民主政治、推進政治現(xiàn)代化而精心規(guī)劃的實施步驟,都作了關于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循

序以進”的程序設計。簡要地講,也就是推翻清朝專制統(tǒng)治后,應先經過一個革命軍事專政的時期,掃除一切惡勢力,并進行各項民主建設,然后實行地方自治,經過一個過渡階段,提高人民的政治積極性,培養(yǎng)人民管理國家政權的能力,最后建成真正的民主共和國[2]82。

在提出軍政、訓政、憲政三步走的主張后,經過護國運動的成功,護法運動、第二次護法運動的失敗后,孫中山先生對“南北軍閥如一丘之貉”的現(xiàn)實感到悲觀和失望。但是,中山先生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大公無私和堅韌不拔,他敏銳地看到了十月革命后覺醒的農工的力量,并以中華民族革命大局為重,開誠布公,兼容并蓄,博愛仁義地廣泛吸取民眾力量,提出了“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并以此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在此基礎上,孫中山先生在廣東革命根據(jù)地的基礎上,于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之后,再次深化了軍政、訓政、憲政三步走的主張。

在1924年《國民政府建國大綱》中規(guī)定,“建設之程式分為三期,一曰軍政時期,二曰訓政時期,三曰憲政時期”,“凡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則為憲政開始之時,而為軍政停止之時”,“在訓政時期,政府當派曾經考試訓練合格之人員,到各縣協(xié)助人民自治”,“其人民皆受四權(指選舉權、罷官權、創(chuàng)制權、復決權,即所謂四大直接民權)使用之訓練,而完畢其國民之義務,誓行革命之主義者”,“凡一省全數(shù)之縣皆達完全自治者,則為憲政開始時期”[3]127-128。

從上面的歷史背景和論述可以看出,孫中山訓政思想的本意在于,政府派遣合格人員,協(xié)助人民籌備自治,訓練公民合理行使選舉、罷免、創(chuàng)制、復決四大權利以及履行義務,使公民具備實行憲政的政治素質,學會地方自治(主要是縣自治)進而走向民主政治。孫中山認為“訓政”是通向民主政治的橋梁,主張以革命黨政府為杠桿,一面發(fā)展工商實業(yè),興利除弊;一面對人民進行民主思想的教育、民主習慣的訓練、地方自治的實踐,養(yǎng)成人民參與、管理政治之能力,最后制定憲法,實行直接民權,進入憲政時期,實現(xiàn)民主政治。訓政和地方自治是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行民主變革的重要手段。孫中山認為,以縣為單位的地方自治是“民治之根本”,要實現(xiàn)民主憲政,必須“萃全力于縣自治”。他說,民治“實行之次第,則莫先于分縣自治。蓋無分縣自治,則人民無所憑藉,所謂全民政治,必無由實現(xiàn)。無全民政治,則雖有五權分立、國民大會,亦終無由舉主權在民之實也?!盵4]35-36

孫中山先生的晚年,深知“欲使革命成功,必須喚起民眾”,因此,他著手扶助農工,但是,作為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先行者,他更知道喚起民眾之后,政治建設制度化的重要性,不然的話,被動員的民眾,由于素質有限,很容易失控,失控的結果,猶如二戰(zhàn)之前納粹對德國全民的蠱惑、猶如近日臺灣政治民主化之后民眾動輒被鼓動參與示威游行陷入族群對立、秩序失控的局面。孫中山先生偉大的遠見在此得以凸顯:他不僅知道民主的重要性,建立共和國的重要性,他更深知建立政權后實現(xiàn)民主的復雜與艱辛。因此,他才早在國民大革命北伐之前就高瞻遠矚地提出了這些軍政、訓政、憲政三步走的主張,從而為中國實現(xiàn)民主化進行了規(guī)劃和設計,而且一定程度上說,蔣經國在臺灣實行的開放報禁、開放黨禁,從理論源頭上可以追溯到孫中山先生的軍政、訓政、憲政三步走的主張。而“訓政”作為承上啟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對于喚起民眾之后,使得民主政治制度化則尤其重要。

二國民政府訓政實施的情形及結果

1925年3月12日,為北上與段祺瑞談判而到達北京的孫中山先生溘然長逝,繼承和實現(xiàn)中山先生政治遺囑的主體自然也變成了當時實行“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的根據(jù)地——廣東國民政府。1926年春,廣東革命政府在“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努力國民革命、努力國民革命、齊奮斗!齊奮斗!”的歌曲聲體現(xiàn)的精神中開始了北伐。1927年經過四一二事變、七一五事變分共后,國共兩黨合作破裂,共產黨轉入地下。1927年9月,國民政府寧漢合流,達成了“一致北伐,共同反共”的政治目標,實現(xiàn)了黨內“統(tǒng)一”。1928年下半年,通過國民政府的感召和勸說,身負國恥家仇的張學良頂住日本威逼利誘的壓力,毅然選擇了東北易幟,這樣,國民政府至少在形式上“統(tǒng)一”了中國。1929年3月29日,國民黨三大通過了國民黨二屆一百七十二次中常會提出的《訓政綱領》,標志著國民政府開始了“訓政時期”,1931年5月12日,國民會議通過《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實質規(guī)定了訓政實施細則。

《訓政綱領》中首要的是第一條“中華民國于訓政期間,由中國國民黨代表大會代表代表國民大會領導國民行使政權”[5]590,《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第十六條也規(guī)定了最重要的一條“訓政期間,由中國國民黨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行使統(tǒng)治權”[5]603-606。這樣的條文實質就是以黨代政,黨凌駕于國家之上,并且黨政不分。綱領上這么規(guī)定,實踐中更是如此,在同一時代的文章中曾指出,“國民黨直接向政府下命令的錯誤做法,是要避免的”[6]73,已經反映了當時國民黨訓政時期的政治運行的情形。以一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代替國民大會行使國家權力,客觀上產生了一種效果,即無法將黨外健康、合理的政治力量通過完善的決策機制,即國家層面代議制度吸收到國家政權中來、以實現(xiàn)國家與社會的政治互動來踐行政治參與這個政治原則[7]57,導致了實際上的一黨專政,當時的國家被稱為“黨國”[8]113。這也可以由當時文章中抨擊的“內部沒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壓迫”[9]542這句話來佐證。

另外,國民政府在實施“訓政”中遭遇軍權的困擾,當時國民黨內部“繼承”了北洋各派系以武力即軍閥混戰(zhàn)的方式爭奪中央控制權,先有蔣桂戰(zhàn)爭,后有中原大戰(zhàn),再則是兩廣事變,訓政時期的國民政府不得不直接與軍權掛鉤,被史學家稱為“新軍閥”。蔣介石在其中,縱橫捭闔,通過聯(lián)合、分化等手段,合縱連橫,打贏了各場戰(zhàn)役,成為國民黨的最后的贏家和最高權威。一黨專政與軍權掛鉤,不但沒能以制度化的方式容納黨外政治力量,而且對黨內、黨外的政治力量均采用了野蠻的武力壓制措施,窮兵黷武。結果,不但沒有沿著孫中山的設想順利從訓政走向憲政,而且與憲政背道而馳。

但是,國內對憲政的呼聲越來越大,各界知名人士都在積極要求盡快制定憲法。在各方努力之下,到了1936年5月5日,終于召開了國民大會通過了《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即“五五憲草”),但是沒來得及深入討論和制定憲法,就于次年爆發(fā)了抗戰(zhàn),“憲政”只好因此而一拖再拖。而同時,含有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甚至一黨專政的畸形體制頑固地保留了下來,給國民政府政權帶來了巨大隱患。雖然抗戰(zhàn)期間,一度出現(xiàn)了國民參議會,但只是國民政府的一個咨詢機構,而不是憲政意義上的代議機構,根本不具備議會功能,國民政府依然故我。甚至直到抗戰(zhàn)勝利后1946年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xié)商會議上,仍有眾多人士在倡議早日結束訓政,實行憲政。但是,一黨專政與軍權直接掛鉤的體制使國民政府積重難返,并妄圖以武力鎮(zhèn)壓和消滅提出憲政的黨外異己力量結束訓政、實行憲政是“黃金十年”時期國內各界的呼聲,為此,國民政府推動了五五憲草的制定;但被抗戰(zhàn)所中斷,抗戰(zhàn)勝利后中國共產黨、中國民主同盟等黨派在重慶政治協(xié)商會議上提出了實行憲政,而國民政府使用武力則針對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雖然也于1947年行憲國大通過了正式憲法,但是卻最終遭到了軍事上的失敗,國民政府在大陸也只好草草收場,1947年憲法在中共建政后被視為“偽法統(tǒng)”而在大陸遭到廢除。但是,1947年憲法卻在臺灣得以保存,不過,兩蔣時代占主導地位的并不是被視為國家根本大法的憲法,而是國共內戰(zhàn)時期頒布的《戡亂動員臨時條款》,在兩蔣時代末期,蔣經國順勢而為,開放報禁、黨禁,開啟了臺灣島內民主化潮流,李登輝則適時廢止了《戡亂動員臨時條款》,從而完成了憲政轉型。

國民政府時期,訓政的實施與孫中山的訓政思想的初衷有三方面的主要不同點:

一是雖然在孫中山晚年提出過以黨治國的口號,但是孫中山并沒有主張訓政時期,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替國民大會行使職權,而國民政府不但這樣明文規(guī)定,而且這樣做了,結果導致了一黨專政,無法容納黨外政治力量,并最終在武力殘酷壓制黨外力量的過程中由黨外力量推翻了自身政權(當然由于實踐總是提出理論從未假設的難題,孫中山雖主張效法蘇聯(lián)的模式、實行以黨治國,卻沒有對以黨治國的具體形式提出明確設計,國民黨的做法未必完全背離孫中山的思想,更多是因為孫中山的模糊論述給國民黨的實踐留下了太多空間,也使得黨代會代替國民大會在理論上沒有站不住腳之處。這一點上,我們不能像 “期望馬克思、列寧為身后五十年的問題提供答案”那樣,同樣期望孫中山在訓政提出時未經實踐就設計得盡善盡美)。

二是孫中山主張軍政、訓政、憲政三步走與實行民族、民生、民權三民主義同步實行,相互配合,而國民政府則斷章取義,只是以訓政之名,行一黨專政甚至獨裁之實;對于三民主義,則一定程度上開展實踐、通過大規(guī)模的國家建設運動取得被國外和臺灣學者稱為“黃金十年”成果的同時,實行三民主義儒家化:在三民主義的外衣下,對國民灌輸封建思想甚至法西斯思想[10]82,禁錮人們思想,實行愚民政策[11]665-697。沒有很好地順應世界民主化潮流,反倒對德意日的法西斯專政有所獨情,但是卻缺乏西班牙獨裁者弗朗哥那種審時度勢,運籌帷幄的理性除國內經濟社會變化促成西班牙民主漸變的大勢所趨外,佛朗哥對民主化的態(tài)度和抉擇,其實也由他行事的理性、務實、機密和堅定一貫風格決定。理性使他認識到民主化趨勢不可阻擋,所以他不斷適時做出政策調整,使西班牙社會不斷地向民主方向漸進;務實使他清楚,一旦民主化實現(xiàn)就意味著自己政治生命終結,甚至個人生命安全也會受到威脅,因為民主政府不可能抗拒民意,不可能不清算他過去屠殺、鎮(zhèn)壓的罪行,所以他不會在自己生前就讓西班牙實現(xiàn)民主化;機密行事使他不會在生前公開自己對昔日的獨裁失去信心和對未來民主化結局的預見,因為這會導致獨裁政治立即瓦解和政權的垮臺,導致自己政治生命的提前終結;抉擇堅定使他決定堅持漸變策略,提前為胡安·卡洛斯接班準備條件。此外,二戰(zhàn)中局勢變幻莫測,佛朗哥從自己國力的實際出發(fā),堅定地選擇中立,沒有參與冒險投機,充分體現(xiàn)了他抉擇的堅定性和英明,這也成為其政權在二戰(zhàn)后能繼續(xù)維持的主要原因。因為只有這樣選擇,既能保持西班牙的穩(wěn)定發(fā)展,又能維持自己政治生命和安全,對西班牙國家和佛朗哥本人是雙贏局面,是佛朗哥最好的歸宿。歷史證明佛朗哥抉擇的英明,他死后西班牙政局實現(xiàn)了穩(wěn)定過渡,并得到國葬,極盡哀榮。如果把佛朗哥的抉擇和命運與同時期及后來的其他獨裁者相比,比如智利的皮諾切特、伊拉克的薩達姆等,不難得出上述結論。,導致了在大陸的失敗。

三是孫中山主張派經考試合格人員,協(xié)助人民自治,而國民政府卻規(guī)定“選舉,罷免,創(chuàng)制,復決四種政權應訓練國民逐漸推行以立憲政之基礎”[5]590,“選舉,罷免,創(chuàng)制,復決四種政權之行使由國民政府訓導之”[5]603-606。國民黨在實行孫中山訓政學說中的縣自治思想過程中,由“考試合格人員”變成了“政府”,自治的范圍在晏陽初、梁漱溟等人在個別地方試行的鄉(xiāng)村自治,到從1929年開始國民黨就開始大規(guī)模搞縣自治運動,為此頒布了數(shù)千條法規(guī),可謂轟轟烈烈,抗戰(zhàn)開始后轉變?yōu)樾驴h制,但基本上沒有成效,沒有達到孫中山所主張的縣自治的預期效果(其中原因大概有二:由于寓于物質文化條件落后,公民的民主精神不夠、集體自我管理能力不高,當時自治的結果很可能是“皇權不下縣政”時代“鄉(xiāng)紳自治”的重復,因而效果不夠理想;同時,也不排除地方割據(jù)軍閥為了牢牢控制自己的地盤,而在實際操作上有所保留和抵制,甚至對中央政府陽奉陰違)。

這三點之中,第二點決定了其他兩點,實行三民主義的“道”的條件不夠成熟,而不得不側重訓政這個“術”,執(zhí)行“術”時寓于客觀條件和主觀認識上的局限性,不合潮流地違背了歷史趨勢、偏離了孫中山正確的初衷,是國民政府在大陸政治上失敗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到達臺灣之后,蔣介石反思在大陸的失敗,結合了三民主義的精神實質,實行了和平贖買等手段實現(xiàn)了土地改革,為實業(yè)發(fā)展提供了資金,相比于大陸“剝奪剝奪者”的土地改革,無疑臺灣的土地改革更為成功,從而促進了臺灣經濟的騰飛;而大陸則陷入“不斷革命”的循環(huán)怪圈,致使社會出現(xiàn)了停滯和倒退,錯過了戰(zhàn)后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和實行憲政的大好時機。1978年之后,大陸的改革開放本來為憲政改革提供了良好氛圍,但是,在民主上急躁和激進,反倒使得保守勢力反彈,經過六四風波,雖然人們意識到了“告別革命”,但漸進憲政改革的設想?yún)s裹足不前。而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推進,必將在上層建筑上有所表示,大陸這種割裂的經濟政治不相適應的格局必將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促進向憲政轉化。在理論上看來,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極易出現(xiàn)災難性的后果。但是實踐上,現(xiàn)代化的進程仍然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在目前以及相當長的時期內,這個領導核心只能是中國共產黨。因此,按照鄭永年等人的理解,中國大陸,將會像日本、新加坡一樣,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憲政思想的結合,以黨內利益多元化競爭為內涵和實質的黨內民主來實現(xiàn)民主憲政,即在最初階段以限制在一黨范圍內的精英競爭來代替黨派之間的競爭,猶如日本戰(zhàn)后自民黨一黨獨大的“五五體制”和新加坡人民行動黨一黨獨大的體制。這種體制比起一黨制當然是一種進步,至少避免了一黨制對政權的壟斷,在體制上并不排斥多元利益的綜合表達和綜合平衡。如今臺灣的政黨生態(tài),雖然實現(xiàn)了兩黨輪替,藍綠兩大陣營分野相對清晰,但是,臺灣社會發(fā)展的民主素質還難以和日本、新加坡相媲,因此,在今后的發(fā)展中,如果藍營整合得當,綠營很可能會長期處于在野狀態(tài),從而形成國民黨一黨獨大、藍營長期居優(yōu)的局面,即一黨獨大的政黨體制。而一黨獨大制正是實現(xiàn)從一黨制向民主轉型的過渡形式。如今的日本已經從1993年開始政黨輪替,已經走出了一黨獨大的“五五體制”,經過兩次政黨輪替,即兩次非自民黨政權,日本的一黨獨大局面很可能就此終止,但是,從一黨獨大走向正常政黨輪替也需要經歷長期的此消彼長,目前自民黨仍然是執(zhí)政黨,依然很有實力。只有等日本公民社會成長到接近西方社會的水平時,正常的政黨輪替局面才會最終形成。新加坡的一黨獨大體制則相當穩(wěn)固,目前尚無力量對人民行動黨構成政權上的挑戰(zhàn)。臺灣則由于藍營整合,綠營內部路線分歧嚴重,有向一黨獨大的體制過渡的趨勢。而大陸則有望在結束一黨制后向一黨獨大體制轉變,猶如蘇聯(lián)劇變前后的俄羅斯,蘇共瓦解之前,蘇共長期實行一黨制,蘇共瓦解之后二十幾年的時間,統(tǒng)俄黨一黨獨大制已經形成。中國大陸受中國文化經世致用的影響,中共很可能會逐步開放報禁、黨禁,但是,由于中共組織力量和宣傳力量雄厚,無其他力量能夠替代,因而,在民主環(huán)境下,會形成并長期保持中共一黨獨大、其他黨發(fā)揮“鯰魚效應”和充當配角的局面,同時黨內展開激烈競爭角逐最高領導人。

三國民政府時期以來國際社會憲政進展狀態(tài)

從世界范圍內看,國民政府時期國際社會正處于西方所說的第二次民主化浪潮前夕按照西方學者的觀點,第一次民主化浪潮產生于20世紀以前,標志是歐美等西方國家建立了民主憲政制度;第二次民主化浪潮產生于二戰(zhàn)后初期,許多亞非拉國家按照西方的模式建立了民主憲政制度;第三次是冷戰(zhàn)末期,許多蘇聯(lián)東歐國家以及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建立了西方模式的民主制度。這種論調實質上是一種西方中心主義的體現(xiàn),是一種變相的依附理論。其實西方的民主政治本質上無法擺脫金錢政治的弊病,也并非十分完美,因此,在政治民主與完善憲政上,大膽借鑒而決不能照搬西方。。這就是當時國民政府實施訓政的時代氛圍。

從那個時期起,從憲政進展程度的角度來看,各種國家可以大致分為五類:一是兩黨或多黨輪流執(zhí)政的國家,例如歐美西方國家以及少數(shù)新獨立國家,這些是實現(xiàn)了西方式民主政治,是憲政比較完備的國家;二是一黨長期執(zhí)政的國家,如社會主義國家(中國、越南、老撾、朝鮮、古巴和冷戰(zhàn)期間的蘇聯(lián)東歐),新獨立的一些非洲國家,亞洲的新加坡、馬來西亞、1989年前的印度、1955年至1993年的日本和1946年前的土耳其,1999年前的墨西哥等,這些國家中有的國家比如日本、印度、土耳其、新加坡也實現(xiàn)了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和比較完備的憲政;三是軍人執(zhí)政或獨裁國家,前者如2009年前的緬甸,1968年發(fā)生政變后的巴西,每次政變后初期的巴基斯坦等,后者如弗朗哥時期的西班牙,薩達姆時期的伊拉克,蘇哈托時期的印尼,皮諾切特時期的智利等;四是政教合一或有濃厚封建性的統(tǒng)治,前者如許多伊斯蘭國家、梵蒂岡,后者如萊索托、斯威士蘭、1952年前的埃及等國家;五是殖民地,如二戰(zhàn)前的許多亞非國家或地區(qū)。

從國際背景來看,當時出現(xiàn)一黨專政現(xiàn)象在世界上有很大的普遍性,這可以說是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xiàn)代化、完善憲政過程中普遍經歷的小插曲。也就是說,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別的不說,就拿中國為例,辛亥革命后,中國實行了多黨制,這一制度受到西方留學歸來人士的衷心歡迎,因為他們覺得憲政真的實現(xiàn)了,中國的民主與現(xiàn)代化有了保障,一時間幾百個黨派林立,可是這一迷夢卻被袁世凱專制并復辟、以及后來北洋軍閥政府繼續(xù)武力專制的現(xiàn)實無情地打碎,而后又受到軍閥混戰(zhàn)的一次次嘲弄,“共和只剩下了一塊招牌”。多黨制在中國行不通的事實刺痛了許許多多的中國人,他們不得不繼續(xù)在黑暗中摸索,去探尋救國救民的真理。而后的國民大革命,使許多人尤其是知識分子看到了希望與未來,他們積極參與革命,促進了革命的進展。國民大革命的基礎上,國民黨建立了一黨專政的國民政府,并穩(wěn)固地作為合法政府存在了22年之久。若非國民黨頑固地代表大地主、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早一點實行后來在臺灣實行的土改,早點實現(xiàn)孫中山先生倡導的“耕者有其田”,就不會有那么多農民跟著共產黨鬧革命,共產黨也不會有“穿著軍裝的農民”這樣的軍隊,國民黨也就不會在大陸喪失政權,一黨執(zhí)政還會持續(xù)下去,國共內戰(zhàn)也可以避免,以后的歷史也不會有那么多曲折。而內戰(zhàn)結束、國民黨政權遷臺后,大陸建立的仍然是一黨制國家。一黨制可以說是當時中國的宿命,具有不可避免性。其中的原因很復雜,但有一點是明確的,中國處于外部誘壓型后發(fā)現(xiàn)代化過程中,外來文明影響下,本來按照正常進程逐步產生資本主義,產生政黨、實現(xiàn)向民主制度過渡的中國,在西學東漸下早熟了:民主共和觀念“浩浩蕩蕩”,徹底推翻了封建帝制,沒有人再敢當皇帝;但是并沒有產生與多黨制需要的政治文化,有槍就是草頭王——武力解決問題的思維仍然存在。相應地,北洋軍閥、國民黨都陷入了武力為后盾的派系斗爭,“趕跑了一個真皇帝,卻迎來了大大小小的土皇帝”。最終靠軍隊統(tǒng)一、黨指揮槍的共產黨才在武力戰(zhàn)爭中取得了政權。實踐證明,只有軍隊統(tǒng)一的一黨制才適合當時的中國。到目前為止,一黨制之下的中國大陸還沒有顯示出政治與經濟嚴重不協(xié)調導致政治經濟全面危機的情況,就是說一黨制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適合中國大陸的國情。

一黨執(zhí)政在發(fā)展中國家具有優(yōu)勢,這為西方一些學者所論證,塞繆爾·亨廷頓認為在高度現(xiàn)代化的國家,政黨數(shù)量的多寡無礙于它擁有強壯之勢;在低度現(xiàn)代化國家,一黨制可強可弱,但多黨制毫無例外都是軟弱的。在發(fā)展中國家,一黨制比多黨制要穩(wěn)定得多。例如,多黨制發(fā)展中國家比一黨制、一黨局優(yōu)制發(fā)展中國家更易遇到軍人干預政治。一黨制發(fā)展中國家最不容易被推翻,而多黨制國家最易被推翻。一黨制發(fā)展中國家并不能保證不遭軍事政變,但多黨制國家?guī)缀醵继用摬涣诉@一厄運。[12]408-409這也說明了發(fā)展中國家在外部誘壓型后發(fā)現(xiàn)代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黨執(zhí)政有一定的必然性。

四訓政思想對當今中國的啟示

如今中國大陸早已經在國名中和憲法中規(guī)定了共和政體和民主制度,比國民政府時期的赤裸裸的以黨代政、軍權凌駕黨權的畸形政體前進了很大一步。但是,如果因此而說中國的民主政治已經設計合理、完美無缺,那就是判斷有誤了,其實,中國離完備的政治民主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雖然國民政府寓于條件在執(zhí)行孫中山先生的訓政思想過程中發(fā)生了偏離甚至是歪曲,但是訓政的思想精神實質在當代中國仍有很大的用武之地。

一方面,中國有完善政治民主的必然性。表現(xiàn)在:一是中國經過30余年的改革,已經初步確立了市場經濟制度,而市場經濟則很大程度地調動了人們的利益需求,促使人們的利益與權利意識覺醒,希望通過參與政治過程來掌控自己命運的觀念與行動在中國都有前所未有的加強,雖然政府與公民互動不斷增強,但是也爆發(fā)了重慶出租車司機罷運、啟東事件等諸多群體性事件,集中暴露了大陸制度中的諸多不足。二是中國經過30余年的對外開放,進入中國大陸的不僅僅是西方的資金、管理與科技等硬實力構成要素,還有文化、制度等軟實力的內容,人們在對中國大陸與世界一些國家特別是歐美發(fā)達國家的對比中,發(fā)現(xiàn)各種各樣的差異與區(qū)別,西方完善的權力制衡機制更是我國所缺少的,而這也是我國近年來腐敗現(xiàn)象不斷出現(xiàn)、造成的損失令人瞠目結舌在制度上的根本原因,因此,許多學者強烈呼吁中國加快政治體制改革、加快走向政治民主的步伐。三是以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為己任的執(zhí)政黨中國共產黨,則更是主張大力推進人民民主建設,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力求在國家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的前提下早日建立健全各種體制機制,以打擊腐敗、并致力于消除官本位的舊觀念,建立完善的權力監(jiān)督制約和運行體制,實現(xiàn)我國經濟社會穩(wěn)定、健康、快速發(fā)展,這也在促進中國大陸政治民主的完善。這三個條件下,中國大陸完善政治民主的必要性、必然性和迫切性已經呈現(xiàn),這在客觀上要求采取必要且有力的措施,積極穩(wěn)妥地,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地推進政治民主的完善。

另一方面,要推進政治民主的完善,不能操之過急,以免引起政局不安或社會動蕩,在必須穩(wěn)定大局的前提下,應當采取一些循序漸進的步驟。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的訓政思想所提供的思路可以是一個相當合理的路徑選項。我們學習孫中山的訓政思想所提供的思路,并不是要亦步亦趨地教條化、神圣化地按照孫中山訓政思想的規(guī)定、不加任何細小變動地執(zhí)行,而是要將其中的合理部分和精神實質,放到冷戰(zhàn)后二十幾年國際國內局勢發(fā)生巨大變化的今天,來實現(xiàn)孫中山訓政思想現(xiàn)代化,使我國政治民主得到積極穩(wěn)妥地推進、走向臻于完善的境界。從政治學角度看,孫中山訓政思想實質上是一種政府主導和推動的政治社會化[13]281,政府積極動員民眾,通過提高公民政治素質和推行地方自治來逐步實現(xiàn)政治民主。推行孫中山訓政思想的現(xiàn)代化,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通過疏通現(xiàn)有政治參與渠道、增加必要的政治參與渠道來完善政治參與機制,使這種完善的政治參與機制能夠起到開展公民政治素質訓練、規(guī)范有序參與的政治社會化作用,在這一點上,各種座談會、聽證會以及開門立法活動等都是比較好的方式,應該繼續(xù)推進并實現(xiàn)多樣化;參與是政治原則,如果政治要想成功就必須向一切公民開放一條交流的通道,如果政治的號召對公民的理智來說想要成為合理的話,這條通道就不能是一條單行道[7]59,就是說,必須通過各種渠道實現(xiàn)公民、社會與政府的良性互動。二是繼續(xù)鞏固并擴大基層自治、轉變政府職能向社會下放權力,穩(wěn)步向地方自治(由村委會、居委會向鄉(xiāng)鎮(zhèn)、縣級逐步實現(xiàn)自治)和社會自治邁進,一個成熟的現(xiàn)代社會必然是一個政府干預較少、實現(xiàn)社會自治的良好社會,這不僅僅是主張“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社會是政府、市場和社會共同掌握公共權力的社會”[14]27的西方國家不斷發(fā)展所出現(xiàn)的理論和實踐,也是馬克思主義在走向未來的共產主義過程中實現(xiàn)國家機器消亡、社會演化成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15]47預言所不可或缺的步驟,從現(xiàn)實政治體制改革核心的黨政關系[16]22角度來看,執(zhí)政黨與社會的關系也不得不最終落實到政府與社會關系上,要規(guī)范兩者關系[17]34(從政治學角度看,政黨與社會的關系是間接的,主要靠領導、建議和參與等影響政府社會政策的方式來發(fā)生作用,參與政治過程的體制內政黨,都不具有直接向社會下命令、做決策的權力,因為這是規(guī)范黨政關系的規(guī)律性要求。而只有體制外的政黨,往往是反對現(xiàn)行制度的政黨,才不得不通過包括直接向社會下命令、做決策在內的各種方法,去與社會發(fā)生直接的關系,來影響社會),就不得不實行社會與政府的合理分權,推動管制政府走向服務政府,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集權走向分權,統(tǒng)治走向治理[18]126-129過渡。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重新走上被“大躍進”、“文化大革命”中斷的建設現(xiàn)代化國家的道路,不僅經濟現(xiàn)代化成就顯著,政治民主進程也緩緩推進,中國正一點點褪去傳統(tǒng)國家的中世紀色彩,時至今日現(xiàn)代化國家的輪廓正緩慢成型,中國人建成一個現(xiàn)代化強國的目標已非遙不可及。在當代,中國人以構建現(xiàn)代化國家為目標的繼續(xù)跋涉過程中,重新回顧和審視孫中山等偉大先輩們在建設現(xiàn)代中國進程中留下的政治遺產及思想資源,不僅具有學術價值,而且具有直接的現(xiàn)實意義和實踐價值。訓政,作為孫中山先生實現(xiàn)政治現(xiàn)代化、走向政治民主的關鍵步驟,有必要而且應當在改革開放的繼承創(chuàng)新中發(fā)揚光大,發(fā)揮實際功用。

參考文獻:

[1]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3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肖涵靜.論孫中山《建國方略》的現(xiàn)實性特征[A]∥民革江西省委員會.紀念孫中山誕辰140周年研討會論文集.2006.

[3]孫中山. 孫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

[4]王耿雄.孫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5]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國民黨政府政治制度史檔案史料選編(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德]V.格哈特.參與——政治的第一原則[J].培蓉,譯.世界哲學,2008,(5).

[8]江沛, 遲曉靜.中國國民黨“黨國”體制述評[J].安徽史學,2006,(1).

[9]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崔之清.國民黨政治與社會結構演變[M].北京: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11]馬振犢.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蔣介石思想理論簡析[J].民國檔案,2003,(1).

[12][美]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楊玉生,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

[13]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4]包國憲, 潘旭.“新三元結構”與公民社會發(fā)展[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

[15][德]馬克思, 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成仿吾,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16]王浦劬, 謝慶奎.論黨政職能分工[J].中國行政管理,1993,(7).

[17]劉啟云.政黨執(zhí)政方式研究[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8,(6).

[18]俞可平.民主與陀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13-11-29

作者簡介: 郭海龍(1985-),河南禹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歷史進程中的東西方社會比較研究。

猜你喜歡
孫中山
孫中山送槍
孫中山的綽號
千萬不可小看書生
千萬不可小看書生
王緒陽孫中山人物畫作品選
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第二屆新鋼筆畫學術展
孫中山嗜書如命
孫中山待人有求必應
孫中山彰顯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