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賽拉
最近,一位在國內事業(yè)小有成就的女性朋友,在經過反復糾結后,終于決定辭去工作,告別家人和朋友,追隨已經回國的英國男友,去英國結婚、定居。
這個消息在朋友圈里引起了熱議---她做得對不對,“值不值”?
總體來看,身在國內的朋友大都持贊成或者羨慕的態(tài)度,原因也很容易理解,比如“那邊至少沒有霧霾”, “她也到了生孩子的年齡,英國教育那么好,正合適”。
但有意思的是,當我跟身邊的英國朋友聊起這件事的時候,大多數(shù)人卻持保留意見,有人甚至干脆表示“不看好”。為什么呢?
一位曾在中國生活過的英國朋友說,不少中國人對英國仍然停留在浪漫想象的層面---倫敦霧、牛津劍橋、鄉(xiāng)間豪宅、紳士淑女。這些當然都是有的,但現(xiàn)在的英國人,幾乎不可能像《唐頓莊園》里一般,每日華衣加身,朝宴晚飲,田園牧歌。
與中國不同的一點是,英國是一個“階層感”很分明的社會。非富即貴的“上層”,很多在倫敦有豪華公寓,鄉(xiāng)間還有莊園,是活得最“唐頓”的一群人。而絕大多數(shù)中產階層的生活,與中國北京上海的中產階級并無太大不同---朝九晚五,上有老下有小,還身負房貸、孩子的教育費。如果沒有祖上福蔭或父母幫襯,在寸土寸金的倫敦供一套房子,對他們來說,也是壓力巨大的。
此外,英國其他地方與國際化大都市倫敦也有巨大差異,很多“小地方”生活節(jié)奏慢,宗教氣息重,幾乎沒有娛樂生活和國際化氣息。如果是從國內的北京上海去那里生活的話,可能會面臨嚴重的“文化震蕩”。
說起有口皆碑的英式教育,同樣也不是那么一片光明的。著名私校和寄宿學校,價格昂貴且不說,即使有錢且愿意花錢,也要參加競爭激烈的入學考試拼分數(shù),學校決定錄取誰時可能還要再拼一拼“關系”。公立學校中“教學質量”好的,現(xiàn)在競爭也已經非常激烈---英國教育界現(xiàn)在開始反過來學習中國的基礎教育,要求給孩子更大學習壓力,特別是數(shù)學和科學課程,否則未來一代在國際競爭中將無立足之地。
說到這里,英國朋友用英國式的婉轉語言總結說,你的朋友真是一個勇敢的“亞洲新娘”---敢于舍棄一切,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家,與文化差異和生活壓力的雙重壓力拼搏,我祝她好運。
我開玩笑說,怎么被你一說,她像是來自找苦吃的,在很多中國人看來,她太幸運了。
這一次朋友用了一句英國諺語來回答我---“另一邊的草看起來總是更綠”,但實際上,人生都是戰(zhàn)斗,無論你生活在哪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