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淑芳
(平頂山學院文學院,河南平頂山467000)
形音通路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字詞識別中的作用*
盧淑芳
(平頂山學院文學院,河南平頂山467000)
字或詞都是形、音、義三者的結合,從形和音的結合通達到語義的識別過程是閱讀中最獨特的地方,研究學習者在字詞識別過程中依賴字形通路和字音通路的問題對閱讀和閱讀教學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有關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閱讀中的形音通路問題研究已有大量成果。分析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發(fā)現(xiàn)在實驗研究方法上具有任務多樣化、被試區(qū)分精細化的特點,但在實驗結果上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實驗結果存在的分歧在于學習者在字詞識別中主要依賴的是字形通路還是字音通路,受到學習者母語背景或漢語水平影響的大與小。文章在闡明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指出該領域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建議。
字詞識別;字形通路;字音通路
字詞識別(word identification)是人對字詞由視覺映像開始經過一系列加工獲得意義的過程,是閱讀的一個基本成分,是閱讀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領域研究的中心問題之一。發(fā)展學習者的字詞識別能力對其閱讀能力的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Isabei&Beck等就認為“視覺單詞識別是閱讀活動中最獨特的過程,單詞識別在閱讀和閱讀教學中起著中心作用”[1]。書寫出的字或詞都是形音義三者的結合。因此,研究視覺單詞識別過程中依賴的字形通路和字音通路對閱讀和閱讀教學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漢字字形和字音的關系與西方拼音文字的形音關系有很大的差異。拼音文字記錄的是語音,詞的語音在組合完整后就與意義發(fā)生聯(lián)系;漢字作為表意的書寫符號系統(tǒng),更強調“字形”和“字義”的結合。漢字形和音的關系不像拼音文字那樣密切,漢字的表音度和表義度也相對較低。據(jù)周有光[2]統(tǒng)計,漢字形聲字聲旁的有效表音率僅為39%,形旁的有效表義度為43.97%,這種特點增加了漢字識別的難度。那么,有效研究漢語字詞識別過程中字形和字音對語義提取的作用,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將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目前有關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閱讀中的形音通路研究已有大量成果,但在實驗任務設計、實驗被試選擇以及實驗結果上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
關于字詞識別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命名法、語義分類法、同一性判斷法和詞匯判斷法等基于反應時的研究方法,還有對字詞加工和表征的神經機制的腦成像研究以及揭示認知過程各個階段的眼動研究等方法。
在有關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在漢語字詞識別中字形通路和字音通路的研究中,實驗任務呈現(xiàn)多樣化特點。學者大多采用的是閱讀校對任務,如高立群、孟凌[3]、季秀清[4]、江新[5-6]、呂欣航[7]、張金橋[8-9]等。在該任務中,由于被試在操作過程中所受干擾較小,因而比較好實施。在已有研究中,除了閱讀校對任務外,Perfetti&Zhang[10-11]采用了啟動實驗和語義判斷任務,江新[5-6]、張金橋[8-9]等采用可接受性判斷任務。
關于被試選擇,有的區(qū)分了母語背景和漢語水平,如呂欣航[7]、張金橋[8-9]等。有的還在此基礎上加入了性別因素,如高立群[3]。母語背景的選擇一般以歐美學生和日韓學生為研究對象,近兩年來在被試選擇上開始呈現(xiàn)精細化特點。
陳寶國、彭聃齡[12]介紹了詞義通達的三種理論模型:直通理論、語音中介理論和雙通道理論。在漢字字詞識別過程中,從字形到字義是否必須經過語音中介,是很多學者爭論的一個焦點問題。在二語習得中,通達語義的過程是否存在語音中介通路,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學習者依賴的通路是什么?是以字形通路為主呢,還是有語音通路的參與?目前,在關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字詞識別的相關研究中存在以下幾種觀點。
(一)始終以字形通路為主,以字音通路為輔,不存在轉換過程
高立群、孟凌[3]以初級、中級、高級水平的留學生和中外研究生為被試對象,采用閱讀校對任務來探測留學生在閱讀時更依賴哪個通路。實驗結果說明不管哪一水平的二語學習者,始終以字形的作用為主,以字音的作用為輔。該實驗對“性別”因素也進行了研究,并發(fā)現(xiàn)了不同性別的閱讀者在形音意識發(fā)展的均衡性上有顯著效應。該實驗結論得到了呂欣航[7]的支持。呂欣航區(qū)分了留學生的母語背景和漢語水平,發(fā)現(xiàn)這些因素并沒有影響到實驗結果。
雖然兩個研究都是采用比較接近正常閱讀的校對任務,得出了留學生在漢語閱讀中始終以字形通路為主,以字音通路為輔的結論,但是同樣的實驗任務以漢語作為母語的學習者為被試對象就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宋華、張厚粲、舒華[13]以小學三、五年級學生和大學生為被試對象,采用校對任務來檢測小學生和成人在閱讀時對字音通路和字形通路的使用情況。實驗結果認為,漢語閱讀者在閱讀中存在一個由音到形的轉換過程:主要依賴字音通路的是低年級的小學生或閱讀能力較差的學生,主要依賴字形通路的是大學生或熟練讀者。這個實驗說明了漢語作為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學習在漢字識別中有不同的加工機制。
(二)主要依賴語音通路
Perfetti&Zhang[10]通過啟動實驗發(fā)現(xiàn)在漢語閱讀中,學習者更依賴的是字音通路,字音信息在通達語義的過程中起著主要作用,是自動激活的,并認為漢語讀者如果沒有語音就不能激活語義。該研究引發(fā)了一場語音編碼是語言中的共性特點(phonological recoding is universal)的爭論。同樣,Hu&Catts[14]采用語音混淆任務探測漢語初學者在閱讀漢字時是否激活語音編碼。通過實驗,作者認為在學習者的漢字詞匯意義通達過程中,語音編碼是普遍性的。隨著該領域研究的深入和討論的增多,Perfetti&Zhang[11]又采用了語義判斷實驗任務來研究漢字詞通達語義過程中的字音作用和字形作用。試驗的結果和其1991年的啟動實驗結果以及Hu&Catts[14]的結論基本一致,說明在字義通達過程中,語音信息的激活是自動的,且早于語義的激活。
上述學者采用不同實驗任務考查字音在語義通達中的作用,其總的結論是,語音在通達語義過程中的作用非常大,甚至是發(fā)生在前詞匯階段。當然,上述研究中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閱讀者的母語背景都是拼音文字,被試者對自己語言中的語音結構很敏感,而對漢字的學習又沒有經驗,就可能在漢字的閱讀中更傾向于使用自己熟悉的語音編碼。
季秀清[4]同樣使用閱讀校對任務來探測初學漢語的留學生在閱讀時對兩種通路的使用情況。實驗結果支持“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初學者在閱讀時主要依賴語音通路”的觀點。該實驗結果和高立群[3]、呂欣航[7]等實驗中初級階段留學生依賴的是字形通路的結果不同。由于作者在匹配實驗材料時,沒有嚴格區(qū)分形似別字和音同別字(如:“座”和“坐”),出現(xiàn)的實驗結果也許不能純粹地說明是依賴字形通路還是依賴字音通路。
(三)漢語水平和母語背景因素影響留學生閱讀時對兩種通路的使用
江新采用可接受性判斷任務,其研究結果支持“中級階段的日韓學生在漢語句子閱讀中字形的作用大于字音的作用”[5]的觀點。在2005年采用紙筆測驗的校對閱讀任務,實驗結果支持“中級階段的歐美學生在漢語閱讀中形碼作用和音碼作用沒有顯著差異”[6]的觀點。
也有專家采用和江新不一樣的實驗任務但得到同樣的實驗結果。張金橋[8]也采用了閱讀校對任務來探討不同母語背景(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外國留學生在漢語閱讀中依賴的字音通路和字形通路問題。實驗結果表明:表意文字背景的留學生不管漢語水平如何,都是字形發(fā)揮主要作用。初級階段的拼音文字背景的留學生語音起主要作用,中級階段的拼音文字背景的留學生字音和字形起相同重要的作用。該實驗認為母語背景影響二語學習者對字形通路和字音通路的使用情況。張金橋等[9]采用了基于語義和語音的啟動范疇判斷任務,以中級漢語水平的韓國和印尼留學生為被試者,同樣得出了母語的認知加工特點影響了中級漢語水平留學生高頻漢字識別形音義激活的時間進程的結論。這些實驗結果也和江新的實驗結果一致。
把該實驗結論和宋華等人[13]的實驗結論相比,發(fā)現(xiàn)拼音文字背景的留學生和中國兒童在漢語閱讀中表現(xiàn)出基本相同的特點,但是表意文字背景的留學生和中國兒童在漢語閱讀中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卻不一樣。這說明,把漢語作為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閱讀者對字形和字音的加工可能有不同的心理加工機制。
上述研究發(fā)現(xiàn)了母語背景和漢語水平影響留學生在閱讀中對字形通路和字音通路使用的特點。這和高立群[3]、呂欣航[7]等人的實驗結果不一致。留學漢語閱讀中是否受母語認知加工特點和目的語認知加工特點的影響,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綜合以上關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字詞識別研究成果,其研究結論有很大的不一致。目前實驗結論的不一致主要在于母語背景和漢語水平是否是影響學習者使用字音通路和字形通路的主要因素,這就需要探討母語文字系統(tǒng)特點是否會影響第二語言習得。有關母語文字系統(tǒng)特點與二語習得關系假設的研究中,Akamatsu[15]探討了第一語言正字法特征對第二語言閱讀的影響,作者認為,非拼音文字背景組的學習者在加工英語單詞時不如第一語言背景為拼音文字背景的閱讀者那么依賴語音,說明了第一語言對第二語言閱讀的加工產生了影響。同樣的,Hamada&Koda[16]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韓語和漢語學習者為被試對象,探討第一語言正字法經驗對第二語言新詞的編碼和語義信息保持的影響,實驗的結果支持了第一語言正字法特點影響第二語言單詞加工的觀點。研究說明了母語文字系統(tǒng)特點會對第二語言的習得產生重大的影響。
(一)研究存在的問題
結合以上的研究結果,我們發(fā)現(xiàn)字形和字音對字詞識別的作用并未達成共識,可能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雖然反映的都是漢字識別內部加工過程中字形和字音的作用,但研究中所用實驗任務和實驗方法不同,得出的結論就不盡相同。例如,采用可接受性句子判斷任務來探測閱讀就比較間接,需要對漢字的形音義三個方面都進行加工。單純采用閱讀校對任務,被試可能因為實驗要求而采用過多的挑選別字的閱讀策略,也并不能完全真實反映通達詞匯意義的加工過程。
第二,各個研究對實驗材料的控制是不盡相同的。有的材料控制了漢字的頻率和筆畫數(shù),而有的實驗材料基本上對此沒有作嚴格控制,有的研究還混淆了要區(qū)分的設計字的特點。就借助的實驗設備而言,有的借助紙筆測驗,有的借助實驗儀器,而且基于反應時的SOA(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的時間設置有較大差異。
第三,有的研究采用不同的實驗任務,得出的實驗結論截然相反。
第四,在得出留學生閱讀時更依賴的是字形通路還是字音通路或是二者兼有的結論后,對出現(xiàn)這樣結果的原因缺乏深入的探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通過實驗研究來進一步探測出現(xiàn)這樣結果的原因。
(二)研究展望
綜合不同文字系統(tǒng)的相關研究可以看到,在拼音文字系統(tǒng)中,“強語音作用”的觀點似乎更能立足;但對于正字法程度比較深的表意文字漢字來說,卻存在著截然不同的觀點?;谀壳把芯恐写嬖诘膯栴},為促進字詞識別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我們認為今后的實驗還需在以下問題上進行研究。
第一,嚴格控制實驗材料,嘗試進行針對同一被試的不同實驗任務,最大限度地排除學習者使用的學習策略,使研究盡可能真實地反映字詞識別的加工過程。
第二,母語背景和漢語水平兩個因素仍然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字詞識別中的重要因素,今后需要有進一步的實驗來驗證學習者的母語文字加工機制是否會對第二語言學習產生影響。
第三,通過實驗得出研究結論后,可以通過后續(xù)實驗來驗證出現(xiàn)該種結果的可能原因。比如說:為什么留學生更依賴字形通路或者更依賴字音通路?對兩種通路的選擇偏向是否與他們的語音加工能力或者字形加工能力有關?如果是更依賴字形通路的話,是因為語音加工能力非常有限被迫選擇字形通路呢還是因為對漢語的正字法規(guī)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從而避免使用語音通路?今后的研究在得出相關實驗結果后,若有后續(xù)實驗來驗證出現(xiàn)這種結果的原因也許更富有說服力。
[1] ISABEIL,BECK PA,CARPENTER.關于閱讀的認知研究[J].譚力海,譯.心理科學進展,1988(3):39-44.
[2] 周有光.現(xiàn)代漢字聲旁的表音功能問題[J].中國語文,1978(3):172-177.
[3] 高立群,孟凌.外國留學生閱讀中音、形信息對漢字辨認的影響[J].世界漢語教學,2000(4):67-76.
[4] 季秀清.外國留學生漢語閱讀中字形和字音的作用初探[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漢語學院.語言文化教學研究集刊(四).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00:62-69.
[5] 江新.中級階段日韓學生漢語閱讀中字形和字音的作用[M]//趙金銘.漢語口語和書面語教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54-61.
[6] 江新.中級階段歐美學生漢語閱讀中字形和字音的作用[M]//周小兵,宋永波.對外漢語閱讀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46-57.
[7] 呂欣航.留學生在漢語閱讀中利用字形和語音信息的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34-38.
[8] 張金橋.不同母語背景留學生漢語閱讀中字音、字形作用的特點[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119-123.
[9] 張金橋,王燕.韓國、印尼留學生漢字識別中形音義的激活[J].心理學探新,2010(6):36-44
[10]PERFETTIC A,ZHANG S.Phonological processes in reading Chinese words[J].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991(17):633-643.
[11]PERFETTICA,ZHANG S.Very early phonologicalactivation in Chinese reading[J].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995(21):24-33.
[12]陳寶國,彭聃齡.詞義通達的三種理論模型及研究簡介[J].心理學探新,2000(1):42-46.
[13]宋華,張厚粲,舒華.在中文閱讀中字音、字形作用及其發(fā)展轉換[J].心理學報,1995(2):139-144.
[14]HU C F,CATTSH.Phonological recoding as a universal process?Evidence from beginning readers of Chinese[J].Reading and Writing,1993(5):325-337.
[15]AKAMATSU N.The effects of first language orthographic features o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in text[J].Language Learning,2003(2):207-231.
[16]HAMADA M,KODA K.Influence of first language orthographic experience on second language decoding and word learning[J].Language Learning,2008(1):1-31.
Summary of the Studies on the Phonological and Orthographic Code Used in W ord Identification of Reading in TCSL
LU Shufa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Pingdingshan University,Pingdingshan 467000,China)
Any Chinese character is the combination of its shape,sound andmeaning.From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hape and sound to the recognition ofmeaning is a unique process in reading.The study about the phonological code and the orthographic code that the readers use during the Word Identification process is very useful i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to both reading and reading instruction.Strong results about the phonological code and the orthographic code have been achieved on learn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By analyzing these research achievements,we found various assignments and accurately distinguishable test objects,and inconsistent results appeared.Whether learners depend on the phonological code or the orthographic code during the process of word identification is influenced by their language background and Chinese level.Basing on the illustration of these problems,the thesis points out som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vides the solutions.
word Identification;phonological code;orthographic code
H195.1
A
1673-8268(2014)06-0165-04
(編輯:段明琰)
10.3969/j.issn.1673-8268.2014.06.030
2014-03-11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地域文化推廣背景下河南地方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2014SJGLX334)
盧淑芳(1981-),女,河南汝州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漢語國際推廣和應用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