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濤,王星懿
(1.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湘潭411105;2.河北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61)
思想政治教育在平衡被拆遷人心理中的應用
韓濤1,王星懿2
(1.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湘潭411105;2.河北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61)
城市房屋拆遷是一項針對人而展開的復雜工作。對拆遷過程中被拆遷人出現的焦慮、懷舊、恐懼、消極、偏執(zhí)等內在心理不平衡反應,可從社會和個體兩方面對其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對做好拆遷戶心理平衡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咨詢輔導機制進行探究,以幫助被拆遷戶達到心理平衡,最終實現和諧拆遷。
被拆遷人;心理不平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社會心理;非理性因素;態(tài)度;心理疏導
21世紀以來,我國開始進入快速城市化發(fā)展的新階段。大規(guī)模城市擴張、舊城改造以及開發(fā)區(qū)建設,使城市房屋拆遷成為必然。拆遷工作本身是一項復雜的社會活動,以往的研究大多側重于從經濟因素或從政府的角度探討拆遷問題,隨著人們對拆遷工作的深入研究,逐漸意識到解決拆遷難題不僅需要從社會大環(huán)境等外部因素進行探討,還需注重研究拆遷中人的心理問題,尤其關注被拆遷人對于拆遷工作的心理反應。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說拆遷工作實際上就是一項針對人展開的工作,從這個角度講,做好拆遷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以社會心理學為視角,透析拆遷中絕大多數被拆遷人的心理不平衡反應及其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探討做好拆遷戶心理平衡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咨詢輔導機制,對于加強城市房屋拆遷中思想政治教育應用的實效性,實現和諧拆遷均有重要意義。
美國實驗社會心理學的奠基人F.H.奧爾波特(F.H.Allport,1890—1978)在《社會心理學》(1924)一書中指出,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的社會行為和社會意識的學科”[1](P102-103)。他試圖了解和解釋個體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怎樣受外界現實的、想象的和隱含的存在所影響,而具體到社會心理,它是社會刺激與社會行為之間的中介過程,是由社會因素引起并對社會行為具有引導作用的心理活動。城市房屋拆遷是一項針對人展開的復雜的社會活動,在拆遷中被拆遷人所表現出來的積極配合或者博弈反應,在很大程度上受支配于被拆遷人對拆遷這一社會刺激的心理反應。因此,為了增強拆遷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有針對性地做好拆遷過程中人的工作,必須對拆遷中被拆遷人內在的心理不平衡反應進行深入研究。
基于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視角,當前城市房屋拆遷過程中被拆遷人呈現的內在心理不平衡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焦慮
焦慮反應是指由現實刺激引發(fā)的一種不良情緒狀態(tài)。其基本的內心體驗為害怕,主要由于對事情的不確定而引發(fā),多指向于對未來的擔心[2](P8-10)。近幾年,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蓬勃發(fā)展,商品房用地價格不斷攀升,而相應的補償款提升速度遠遠落后于商品房用地價格的增長。有些拆遷人員為了盡早順利地完成拆遷任務,對遷入地狀況的過分夸大夸好宣傳是其慣用的手段,導致被拆遷居民在搬遷前對新的生活環(huán)境形成了脫離實際的幻想,而忽略拆遷給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如搬遷不可避免的損失、日常生活節(jié)律的破壞,安置生活需要花費一段時間、需要動用自家的積蓄等,這對一些被拆遷戶而言是非常困難的,其中有需要借錢或貸款買房,新的、陌生的環(huán)境也需要一個較長的適應過程。如果被拆遷人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難免產生失落和擔憂的心理焦慮。
(二)懷舊
這種心理特征在拆遷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尤其一些老年人對于原居住地(包括社區(qū)、鄰里關系、花草樹木)更加依依不舍,在一定程度上也延長了居民向被拆遷人角色的轉換期。由于長期居住,居民對原本居住的土地和鄰里存在依戀與懷念的情緒反應,相應的行為往往表現出消極懈怠以延緩拆遷,嚴重者則表現出對拆遷強烈的反抗情緒,妨礙拆遷工作的進行。
(三)恐懼
對于已經確定為被拆遷戶的居民,房屋拆遷工作進入實施階段之后,居住環(huán)境的改變意味著他們原有的社會支持網絡的破壞,例如原有的社會網絡關系(鄰里關系、社區(qū)關系)的解體、獲得原居住社區(qū)經濟資源優(yōu)勢的喪失以及原居住社區(qū)公共資源便捷性的削弱。同時,原來較為穩(wěn)定的生活節(jié)律被打亂,原有的生活圈被打破,這都意味著被拆遷人原有社會資本的喪失,多數被拆遷人在對拆遷的機會成本權衡之后,往往會產生恐懼和安全感的缺失。
(四)消極
部分被拆遷人當遇到房屋拆遷的規(guī)定、補償標準等與自己要求的條件不相符時,就會呈現一種消極懈怠的心理傾向——故意拒絕約談,不愿盡快達成協議、行動遲緩等,以達到逼迫拆遷工作人員主動抬高補償標準的意圖。他們的態(tài)度卷入程度不深,所以極易受周圍人的影響而產生從眾效應,表現出規(guī)避徘徊、猶豫彷徨的一種觀望等待的心理特征。
(五)偏執(zhí)
一些被拆遷人在人格結構上本身存在著失衡——本我、自我、超我三個層次不協調,當補償協議未能滿足他們的心理訴求時,本能地會采取極端方式來處理。當他們面對拆遷這一應激事件時,將拆遷協商過程看作一場與拆遷工作人員沒有硝煙的心理戰(zhàn)爭,在行為上具體表現為故意制造事端、糾纏拆遷實施單位及工作人員甚至故意與拆遷人員發(fā)生沖突、散布謠言、惡意攻擊等侵犯行為,在情緒與行為反應上呈現偏激趨向。
影響被拆遷人心理不平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諸方面不是單一、孤立的,而是綜合起作用的。基于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視角——人的心理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下面主要從外部即社會經濟因素,內部即被拆遷人自身存在的非理性因素加以分析。
(一)社會經濟因素
當前我國各地的拆遷政策中,拆遷補償標準都是以房屋面積為基準,堅持“等價有償”原則,然而這并不能化解大部分被拆遷人的不滿情緒。只要政府調整拆遷補償標準,市場便聞風而動,房價便會隨著補償標準的提高而相應上漲,因此“等價有償”的原則在實際拆遷工作中很難落實。隨著房屋拆遷工作的推進,被拆遷人對拆遷這一事件的意識由模糊到成熟。當他們對原地開發(fā)所產生的利益與自己所獲得的補償款進行比較后,往往在心理上產生不平衡,加之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相當一部分被拆遷人下崗失業(yè),只能靠領取最低社會保障金生存,拆遷這一應激事件加劇了原來由經濟困難和生活中的各種不如意所導致的不滿情緒。
(二)個體內在非理性因素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認為人們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是由他的思想決定的,而不是應激事件本身,合理的觀念導致健康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不合理的觀念導致負面的、不穩(wěn)定的情緒和行為反應——這就是著名的解釋人們行為和情緒的ABC理論。其中A為個體遇到的主要事實、行為、事件;B為個體對A的信念、觀點;C為事件A造成的情緒和行為反應[3]。
隨著拆遷公告公示,房屋拆遷進入實施階段,人們對拆遷的意識從感性認識逐漸上升到理性認識,開始分析拆遷的意義,評估拆遷對于自身的利害關系。由于人們對于拆遷這一應激事件整體認知不同,導致呈現出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反應也不同。然而影響被拆遷人情緒和行為反應的真正原因,并不是拆遷這一應激事件本身,而是居民對于拆遷這個事件認知后的觀點和態(tài)度——如果通過一段時間對拆遷各方面工作的認知后,被拆遷人形成一種拆遷會給自己帶來好處,或者至少不損害自己原有利益的社會知覺,他們就會產生合理的情緒,積極配合拆遷工作。相反,由于內在的非理性因素影響其認知,部分被拆遷人往往會形成拆遷會給自己帶來不利影響的社會知覺,就會表現出心理失衡,產生消極、反抗甚至攻擊性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拆遷中常見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1.期待的絕對化。被拆遷人往往從自己的意愿出發(fā),在他們的觀念里事情必須要按照自己的期待要求發(fā)展。通常表現為將“希望”“想要”等絕對化為“必須”“應該”“一定要”等要求。這種要求的絕對化之處在于拆遷不可能完全以個人意志為轉移,也不會依個人的意愿而改變。當拆遷發(fā)展過程不能滿足其絕對化要求時,這部分被拆遷人就會感到心理失衡和行為上的異常反應。
2.盲目概括化。概括化是一種以偏概全的非理性思維方式,常常把一件事情過分概括化為所有的事情。他們往往過分夸大了拆遷事件對自己的意義,認為拆遷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到生活的所有方面,由此而產生一些極端的情緒困擾和行為反應。如果拆遷商談過程中某個細節(jié)沒有滿足他們的要求,就會認為整個拆遷對自己毫無意義、全盤否定,往往產生怨憤、對抗、敵意等消極情緒。
3.悲觀引申。悲觀引申是指某一事件(特別是不良事件)發(fā)生后,便過于擔心和悲觀,把結果想得非常糟糕、不幸、可怕[4]。部分被拆遷人認為如果拆遷這一件事情處理不好,將是極端可悲和糟糕的.,而且今后的人生也將沒有什么意義;如果補償不到位,一家人今后就沒有出路了。這些觀念是非理性的,當被拆遷人出現這種“悲觀至極”的想法時,往往會陷入消極的情緒困擾之中,行為上表現為一蹶不振,甚至會走向極端。
概括地說,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和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實踐活動[5]。城市房屋拆遷長期以來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難題,其中相當一部分原因在于它是一種針對人展開的工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拆遷中應用便存在了必要性與可能性。針對拆遷中絕大多數被拆遷人內在的心理不平衡反應及其影響因素,筆者主要從以下六個方面對做好拆遷戶心理平衡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咨詢輔導機制進行初步探究。
(一)疏通引導機制
疏導包括疏通和引導,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以理服人,把人們的思想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來,以達到思想認識上的統(tǒng)一和行動上的協調。“是通過人際關系而達到的一種幫助過程,教育過程和增長過程”[6]。在實際的疏導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被拆遷戶的良好人際關系是疏導工作的前提與基礎。在疏導的過程中教育者應當營造民主、平等的氣氛。二是要曉之以理、導之以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引導被拆遷戶做出合理的判斷和正確的選擇,就要以理服人,與此同時要表示出對被拆遷人的同情、理解和關心的態(tài)度。三要因勢利導。在疏導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關注被拆遷戶思想認識水平的轉變情況,及時給予咨詢輔導,不失時機地幫助其實現思想認識的順利轉變。
(二)傾聽共情機制
在拆遷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否做到傾聽與共情,將直接影響著其與被拆遷人信任關系的建立。如果雙方不能建立彼此的信任,咨詢輔導工作將舉步維艱。拆遷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實現傾聽與共情,具體而言,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利益表達機制,使不同的社會利益群體都有表達自己利益訴求的正常渠道。要通過言語與非言語的溝通表示出對被拆遷人的關心,通過積極的傾聽表達對他們的尊重與關注,在此基礎上通過共情進一步加深彼此的信任,盡可能地搜集被拆遷人的家庭背景、工作情況、收入狀態(tài)、文化教育程度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等信息,幫助被拆遷人對拆遷補償的細節(jié)從其自身和其他角度進行分析,在必要時可以通過細小的讓步以促使拆遷商談的順利開展。
(三)調節(jié)轉變機制
態(tài)度是個體對特定對象的總的評價和穩(wěn)定性的反應傾向[1](P149)。而面臨關系到居民切身利益的拆遷工作,不同的被拆遷人心理變化過程的階段性特征和行為反應之所以存在差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居民個人對于拆遷的態(tài)度,態(tài)度不同導致最后的行為選擇也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深入調查研究,分析哪些被拆遷人是積極配合拆遷工作的,充分發(fā)揮他們的示范作用;同時,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工作,就是對于存在心理失衡的被拆遷人的態(tài)度卷入程度進行具體分析,適時地調節(jié)轉變其原有的態(tài)度。
美國學者霍夫蘭德(C.Hovland,1959)等人曾提出著名的態(tài)度轉變模型[1](P152),可具體運用到城市房屋拆遷中的思政工作之中,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態(tài)度轉變模型
從圖1所示模型可以看出,發(fā)生在接受者身上的態(tài)度轉變主要涉及四個要素和八個影響因素。具體到拆遷中四個要素分別為:一是傳遞著,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為信息的提供者試圖以一定的方式引導人們態(tài)度轉變。而思想政治教育者說服效果與其自身的威信、吸引力、立場意圖等有關。二是溝通信息,是接受者態(tài)度轉變的最直接的原因,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提供有關拆遷政策及法律法規(guī)時要注意信息的提供方式和與接受者(被拆遷人)原有的態(tài)度之間的差距,在實際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口頭傳遞比書面途徑效果更好,面對面的交流比大眾傳媒效果更明顯。三是接受者,即內心失衡的被拆遷人,他們是態(tài)度轉變的主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切說服教育,只有為態(tài)度主體所接受后才能發(fā)揮作用。四是情境,溝通和說服教育是在一定的背景中進行的,被拆遷人所處的情境和情緒的差異,都會影響教育的效果,尤其要注意拆遷活動涉及被拆遷人的重要利益,在拆遷初期要慎用警告以避免由此帶來的接受者抵制態(tài)度轉變問題。
(四)獎勵懲罰機制
“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7]。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只對被拆遷人進行空洞的說教,往往難以取得實效。因此,必須從被拆遷人內在的需要出發(fā),利用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相結合、獎優(yōu)懲劣等有效手段激發(fā)人們的動機、熱情,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和潛能,使其朝著社會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對于態(tài)度逐漸軟化,開始考慮妥協并有放棄其不合理要求意向的被拆遷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耐心的引導,及時做出肯定的反饋并給予適當的鼓勵與贊賞,以保持和增進其態(tài)度轉變;對于部分態(tài)度卷入程度較深、較難實現轉變,甚至出現異常侵犯行為的被拆遷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及時作出否定的信息反饋,以促使其終止并轉變不良行為,通過適當的懲罰使其原有的行為動機消退并警示他人,引導被拆遷人的思想認知和行為朝著正確的方面發(fā)展。
(五)安慰優(yōu)撫機制
安慰優(yōu)撫制度貫穿于整個輔導過程,其重要意義集中體現在拆遷后期以及善后安置的輔導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時地關注和掌握被拆遷人的心理變化,對于部分個性上較為偏激執(zhí)拗的被拆遷人更要給予特殊的人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耐心對其進行安慰優(yōu)撫,通過轉移注意力等方式穩(wěn)定他們的情緒,遏制不良行為。如通過優(yōu)撫安置、親切探望等方式對這部分被拆遷戶進行安慰優(yōu)撫。
(六)預警防范機制
為了實現和諧拆遷,在拆遷工作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建立能靈敏、準確地昭示風險前兆并及時提出警示的預警系統(tǒng),其作用在于超前反饋、及時布置、防范于未然。具體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拆遷工作開始前應對被拆遷戶的心理現狀進行調查,通過調研結果的分析對被拆遷人的心理特征進行歸類,并預測當其面臨拆遷這一應激事件時的心理傾向與行為反應,提前預警防范,對其進行積極的引導,以減少后期工作的阻力,更好更快地完成拆遷工作。
[1]郭念峰.國家職業(yè)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02-103,149,152.
[2]馬志國.徹底粉碎心中的焦慮[J].大眾心理學,2009,(10):8-10.
[3]黃超文.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1:209.
[4]李海洲,邊和平.挫折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34.
[5]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者,2001:4.
[6]錢怡銘.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2.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責任編輯、校對:李金霞
The Appl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Balancing Psychology of People which House to be Demolished
Han Tao1,Wang Xingyi2
(1.School of Marxism,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
2.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y and Trade,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Urban housing demolition is a complicated study on people.The anxiety,nostalgic,fear,anxiety,negative,paranoia and such as inner psychological unbalance response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demolition can be deeply analyzed from two aspects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individual and society,do a good job of initial investigation on mechanism of counsel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help relocated people get psychological balance,and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molition finally.
dismantles,psychological imbalanc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echanism,social psychology,irrational factors,attitude,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G849
A
1673-1573(2014)03-0029-04
2014-03-10
韓濤(1987-),女,河北秦皇島人,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王星懿(1989-),女,河北廊坊人,河北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