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偉
不久前參加了一個有關機構主辦的小型研討會,主要內容是為一項關于民眾生態(tài)文明意識的調查問卷提意見。這個調查問卷列舉了一系列問題讓被訪問者回答。
實際上,調查問卷中的很多問題,是關于生態(tài)文明知識的。
舉一個例子就明白了。關于廢舊電池,有兩種問法。
第一種,“廢舊電池有何危害?”(1)污染水。(2)污染土地。(3)污染空氣。
第二種,“家中的廢舊電池,你是如何處理的?”(1)和其他垃圾混在一起處理掉。(2)送到專門收集廢舊電池的地方。(3)其他處理方式。
上述兩種問法,第一種是知識問答,第二種才是民眾生態(tài)意識的調查。
如果你的回答是“和其他垃圾混在一起處理掉”,那么,你的生態(tài)文明意識就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如果你的回答是“送到專門收集廢舊電池的地方”,那么,你的生態(tài)文明意識就相對高一些。
曾有媒體做過類似的跟蹤調查。在小區(qū)里,垃圾是分類收集的,可運送垃圾的車輛一到,就混到一起裝車運走了。
這樣的垃圾分類,還有什么意義呢?
與大陸人相比,臺灣人的生態(tài)文明意識要高許多。
大陸有一個較為知名的人物叫李承鵬,不久前到臺灣一游。按照他說的,他是“流竄臺灣,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然后他就發(fā)現了一件好玩的事情。
李承鵬發(fā)現了一個現象,每天傍晚七點左右,他住的小酒店旁邊那個巷口就會準時涌出不少男女,拎著制式相近的袋子站在路邊,秩序井然、蔚成建制,仿佛在等待一件重大的事。等他吃完晚飯返回街口,人們退潮般忽又不見了。這些人訓練有素,每天如此。李承鵬猜測,這大概是一種很時尚的“快閃行動”,或者是“傳銷組織”的一個活動。最后,他搞清楚了。原來,這是臺灣的居民在排隊倒垃圾。
在臺灣人安靜地排著隊,等待垃圾車到來的時候,大陸的居民在干嗎呢?很多大陸居民在大跳廣場舞,制造噪聲污染,不少廣場,舞蹈過后、人潮過后,一地垃圾。連天安門廣場也是這樣,人山人??瓷?,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升旗儀式結束了,整個廣場遍地垃圾。
臺灣人為什么這么愛干凈?李承鵬開始找原因。剛開始,他找不到,因為臺灣人已經習慣了,說不出原因了。但李承鵬知道,這一定有原因。因為大量的歷史圖片和文本記憶表明,過去的臺灣也垃圾遍地、蠅蚊成群。
最后,李承鵬總結出了原因。
臺灣在過去那個特殊時代,即使領導者真心誠意進行道德建設、呼吁社會責任感,但一切由領導者決定,民眾不會認為這是他們的家園,他們無權參與管理社會,也就無意公共道德。因此,垃圾遍地、同流合污成為常態(tài)。
而當臺灣轉型,哪怕并不十全十美,可這里就是他們的家園,他們主動配合,其實是保護自己的權益。人性就是這樣,參與度是與道德感成正比的,無權利、無義務、無參與,也就無責任。
這樣的表述,叫做主人翁意識。臺灣人的主人翁意識,因為社會的轉型、制度的改良,被喚醒了。當絕大多數人真的將這個島當作自己的家,把自己當作這個島的主人,那么,愛護環(huán)境,就順理成章了。
【選自金融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