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高職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新園地*

2014-03-20 09:58孔凡彬武漢交通職業(yè)學院湖北武漢430065
武漢交通職業(yè)學院學報 2014年1期
關鍵詞:公民意識高職

孔凡彬(武漢交通職業(yè)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論高職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新園地*

孔凡彬
(武漢交通職業(yè)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國家的現(xiàn)代化首先是人的現(xiàn)代化,高職學生不應該是僅僅懂得專業(yè)和技術的能工巧匠,而應該同時是具備公民意識的現(xiàn)代公民;目前高職學生大多公民意識欠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培養(yǎng)學生公民意識的途徑是:改革相關課程,實踐活動教育,發(fā)揮媒體和網絡的作用以及營造制度環(huán)境等。

高職學生;公民意識;思想政治理論課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國內熱點事件層出不窮。在奧運會火炬?zhèn)鬟f和釣魚島事件中,我們看到國人愛國主義情緒高漲;另一方面,在廈門、寧波PX事件以及各地常見的出租車罷運事件中,我們看到國人的維權意識在覺醒;在孫志剛事件、重慶勞教案、“天價煙”等事件中,我們看到公民的監(jiān)督意識和參與意識在逐步增強。所有這些都說明國人的公民意識在覺醒和進步。正是這種覺醒和進步,一點一滴地推動中國民主法治化的進程。這方面尤其有代表意義的是2003年三博士上書,推動了對《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的違憲審查,以及近年由于學者和律師的持續(xù)努力,終于導致勞教制度的廢除。

在這些維權和公益訴訟事件中,雖然在校高職學生參與的并不多,但高職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目前高職教育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學生的素質如何,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國家的現(xiàn)代化首先是人的現(xiàn)代化。誠如教育家胡適所言:“沒有現(xiàn)代化的公民,就不可能有現(xiàn)代化的國家”。拉美各國以及印度、土耳其、斯里蘭卡等國家的民主之所以往往流于形式,原因也在于這些國家的公民文化中缺乏自由民主的觀念意識[1]。去年泰國的民主亂象也恰好證明了這一點。雖然我國高職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是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但這種人才不應該是僅僅懂得專業(yè)和技術的能工巧匠,而應該同時是具有民主法治意識、責任意識、參與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的現(xiàn)代公民。所以,我們應該未雨綢繆,在對學生進行專業(yè)技能培訓和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同時,還應該增加公民意識教育。

本文是以高職學生為研究視角的。固然,所有的大學生都應該接受公民意識教育,但高職學生由于其區(qū)別于本科生的一些特點,這一任務顯得更為迫切。比如,相對于本科生來說,高職學生大多數(shù)理論知識欠缺,思維不夠活躍,對國際國內的重大事件缺乏理性認知,容易盲從,或者漠不關心;又如,由于很多高職學生行為上的慵懶與缺乏學習興趣,其知識上的獲取更依賴于教師的課堂教學;再如,由于高職學生心理上的自卑和大多家庭經濟條件不太好,導致其對社會現(xiàn)實和國家制度的認同度更低,亦即主體意識更為淡漠,等等。這些充分說明在高職院校,增加公民意識教育是必要而緊迫的。

所謂公民意識,就是公民對自身與國家的關系、權利和義務以及社會責任的理性認知、心理體驗和行為能力,它是與臣民意識相對應的概念。

關于公民意識的內涵,學界眾說紛紜,有“三結構說”“四結構說”乃至“多層次說”,學者們各具慧眼,分別從哲學、政治學、法學和社會倫理學角度提出自己的見解[2]。筆者認為,完整地表述,公民意識應該包含四個方面:第一,主體意識。就是公民對自己在國家中主人身份的認同和感知,是以自己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為思想來源,把國家主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融為一體的自我認識。第二,權利意識。指公民作為國家的主人落實到個人而應享受的權利,它包括憲法所規(guī)定的政治權利和自由,以及財產權、人身權、平等權、受益權、監(jiān)督權等,也包括公民的參與意識。第三,責任與義務意識。權利義務一致,公民在行使權利的同時,對國家、社會和他人應有一定義務和責任擔當。這里的義務是以法律的明文規(guī)定為基本依據(jù)。第四,規(guī)則意識。它包括法治意識和道德意識。法治意識以法律至上、公平正義、權力制約為核心要素,是與“人治”相對應的概念;道德意識則以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為主要內容。

西方公民意識的研究是與公民概念的發(fā)展同步的,源遠流長,也有比較成熟的理論體系,大致說來有三種:即共和主義傳統(tǒng)、自由主義傳統(tǒng)和社群主義傳統(tǒng)[3]。而我國對此命題的研究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后,學術界對此涉獵并不多。在中國知網以“大學生”“公民意識”為關鍵詞,并庫檢索自2004年1月至今十年來的論文一共是417篇(包括碩士、博士學位論文),以“高職學生”“公民意識”為關鍵詞,則僅為21篇,可見這是一片尚待開墾的處女地。

二、高職學生公民意識的認知現(xiàn)狀與原因

高職學生接受的也是高等教育,應該說,其公民意識水平要高于社會平均值。但考察高職院?,F(xiàn)狀,毋庸諱言,要把高職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民主法治意識、責任意識、參與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的現(xiàn)代公民,尚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高職學生中存在很多令人失望的現(xiàn)象。

第一,主體意識缺乏,對國家的主人翁責任感和使命感不強,或者說,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這突出表現(xiàn)在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行使方面。筆者在高職院校任教多年,參加過武漢市武昌區(qū)和洪山區(qū)幾次人大代表換屆選舉,所見到的學生投票場面煞是驚心:根本不去了解候選人的品德和議政能力,而是胡亂勾選一個完事,對我國的政體亦是一問三不知;在課堂上說到前幾年的央視大樓火災,很多人居然說:“燒的好!燒了他的”!這是全民財產,理應心疼,怎么成了“他的”?類似的例子可以舉出很多,比如對黨代會、對政府工作報告漠不關心。這些都說明學生“游離于”主人翁意識之外,處于“自動棄權”狀態(tài)。

第二,權利義務意識淡薄。突出表現(xiàn)在:一是微觀層面上對個人權利比較關注,而在宏觀層面對公共權利和政治權利則漠然置之,對社會熱點和公益事件充當看客,很難看到八十年代大學生身上的那股理想與激情;二是對公民權利的范圍和救濟渠道了解比較狹隘,缺乏系統(tǒng)了解,更多的是感性的、直觀的認識。

第三,規(guī)則意識有待加強。高職學生知識面不廣,思維不夠活躍,對“法治”的理解多是停留在個體遵紀守法方面,缺乏現(xiàn)代政治文明理念,根本沒意識到“法治”的要義首先就是限制公權力;至于部門法律知識則近乎于無,課本上也介紹得極其簡略。在道德層面,校園所見還是有很多缺乏社會公德的現(xiàn)象,如不講公共衛(wèi)生、鋪張浪費、“抽屜文學”和“廁所文學”泛濫等,不愛學習也是對父母不道德的表現(xiàn)。

高職學生公民意識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歷史原因來說,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以及衍生出的專制文化大大禁錮了人的思想,嚴重地壓制了人的獨立和自由,從而培育出了適應封建政治文化的濃厚的臣民意識,儒學中的消極因素及其臣民文化至今余毒尚存;從制度環(huán)境來說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不健全,權力過于集中,權力運作不夠透明,公民缺乏參政議政的熱情與渠道;建國以來歷次政治運動又讓民眾產生了政治疏遠和畏懼心理,雖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民主法治建設有了長足進展,但近年來一系列網絡上“因言獲罪”事例亦讓民眾對政治和公共事件敬而遠之;轉型期存在的觸目驚心的腐敗與貧富懸殊現(xiàn)象,又讓民眾(當然也包括高職學生)降低了對制度和道德標準的認同感;官方媒體也很少提及“公民”這個法律概念,更多的是以“人民群眾”這個政治術語代之。從學校教育的角度,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注重責任教育、奉獻教育、義務本位教育,強調個人對國家、社會的服從和責任,而對公民的權利、對政府的義務則很少提及,這種居高臨下的訓導方式當然會引起學生的麻木和逆反,這也是導致高校思政課長期低效的一個重要因素。從高職學生自身原因來說,是高職學生心理自卑、知識面窄,學習完全是被動和應付考試,很少關心課堂之外的公共參與問題。

三、高職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

(一)改革相關課程

對在校學生而言,課堂教學當然是培養(yǎng)公民意識的主渠道。那么怎樣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呢?學者們提出了各種設想,有“隱性教育方法、滲透教育方法、多樣性教育方法、人性化教育方法”“‘兩課’載體、大眾傳媒載體、實踐活動載體”等[4]。大意無非都是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有意增加公民意識的內容,但具體如何增加,增加哪些內容?又語焉不詳。筆者認為,高職院校的“兩課”主要就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及《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后者是進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在此不論。而前者的教學目的就是通過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成為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筆者認為,在成才目標上,僅僅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還是不夠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開拓新園地,這就是公民意識教育。從這個意義上,建議重構《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材,將其更名為《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按公民意識的四個組成部分重新編排,原教材內容大部分可吸納,但結構應有變更,內容應有一定增刪。

具體說來就是,新教材由五大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緒論。依原教材(2013年修訂版,下同)不變。

第二部分:公民的主體意識。具體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原教材的第二章“繼承愛國傳統(tǒng)弘揚中國精神”;二是把原教材第五章第三節(jié)中“我國的國家制度”移動至此,增加選舉法和國家機構內容介紹。如此集中起來,目的是增強學生對國家和國體政體的認同感。

第三部分:公民的權利意識。以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基本權利為基礎展開,并增加公民的有序參與意識內容。

第四部分:責任與義務意識。同樣,以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基本義務為基礎展開,增加環(huán)保意識和生命意識教育,原教材的第一、三章可納入。因為做一個有理想信念、有正確人生觀的人,本身就是大學生的責任。

第五部分:公民的規(guī)則意識。這一部分內容比較多,也具體分兩部分:一是《道德意識》,將原教材的第四、第七章納入,但需大幅精簡,因為這里面很多內容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就學過了,沒必要重復;二是《法律意識》,原教材第五、第六兩章(如前所述已移走的除外,內容上也要克服空洞的弊端)。

這只是個粗線條的大致設想,具體修改方案可再斟酌。

如此重構教材的好處是:第一,如前所述,開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園地,從此高校思政課就變?yōu)樗枷氲赖陆逃?、法制教育、公民意識教育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四位一體,這種做法有助于把學生培養(yǎng)成人格健全的現(xiàn)代公民。第二,在教學理念上,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從此思政課不再是單純的義務本位教育,而是權利與義務的結合。即首先激發(fā)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權利意識,再進行義務教育、責任教育、奉獻教育,這必將增強學生對本課程的認同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第三,課程內容條理也清晰,更富有邏輯性。筆者固然自知,現(xiàn)有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教材名稱是中宣部和教育部定的,教材的修改是嚴肅的政治問題,但筆者的上述建議并沒有改變原教材的基本觀點,原教材并沒有丟開,其絕大部分內容還是吸納在內。

(二)加強實踐活動教育

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社區(qū)服務經驗。以美國為例,“社會或社區(qū)服務”是學校和社會評價一名大學生的重要指標。據(jù)統(tǒng)計,在美國25歲以上的人口中,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有46%打過義工。學生通過義工經驗發(fā)現(xiàn)了社會,有了使命感[5]。日本、新加坡、英國等國家也都開發(fā)了社區(qū)參與計劃,我國臺灣的一些大學推出讓學生走向社區(qū)服務的“公民知覺教育課程”,讓學生在服務過程中學習關懷社會,由內而外培養(yǎng)自己成為社會優(yōu)質公民。這些教育措施對我們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在校園內,我們要引導、鼓勵學生民主選舉學生干部和社團負責人,并大膽行使監(jiān)督和罷免權;在校園外,我們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如進社區(qū)、養(yǎng)老院做義工等,培養(yǎng)愛心。值得欣慰的是,在奧運會、世博會和汶川地震中,我們都能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身影。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筆者所在學校原人文系有48名志愿者出征,展現(xiàn)了學校培養(yǎng)的人才質量和新一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每一次縣區(qū)人大代表換屆選舉,我們都要認真對待,這本身就是公民意識教育的很好平臺。投票前,要對學生講清我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性質和選舉流程,然后邀請所在選區(qū)的每個候選人都來校演講并與學生互動,讓學生自己比較這幾個候選人進行差額選舉,不要再讓這神圣的選票白費。通過課堂內外這些措施,我們必能培育出有民主意識的現(xiàn)代公民。

(三)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高度重視媒體和網絡的作用,發(fā)揮其正能量。要清理整頓文化市場,近年來熒屏上許多歷史題材帝王戲其實是一種臣民文化,對現(xiàn)代公民教育是有負面影響的。新聞媒體應該發(fā)揮其引導作用,多宣傳民主法治思想,抑制官本位和犬儒主義流毒。大眾傳媒要以社會守望者的角色,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同時匯聚民意,動員和激發(fā)民眾的參與意識、維權意識,以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社會責任意識。對在校學生,要鼓勵他們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能力,“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而不是滿足于機械地背誦課本上的理論教條,校園文化建設也要以此為著力點。中國是個網民大國,在校學生又是網民的重要群體,我們要充分發(fā)揮網絡在培育公民意識方面的積極作用,在這方面公共知識分子和微博大 V要當好排頭兵。網絡的即時性、便捷性降低了公民參與的成本,網絡信息的共享性突破了信息壟斷,網絡的匿名性還為普通公民參政議政減少了現(xiàn)實政治中的很多顧慮。在遵守憲法和法律的基礎上,公民通過網絡論壇、博客、微信等形式可以自由、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意見,針貶時弊、暢所欲言。網絡為公民參政議政、維權反腐以及普及公民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其次,最重要的是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大力發(fā)展市場經濟,從而營造有利于培育公民意識的制度環(huán)境。要真正進行政治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改“全能政府”為“有限政府”,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把權力關進“籠子”里;在村民自治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基層官員的直選范圍(如鄉(xiāng)鎮(zhèn)-區(qū)縣);加大反腐力度,目前亟需與國際接軌實施黨政官員財產公示制,鏟除裸官現(xiàn)象和人大代表非中國國籍現(xiàn)象,以增強民眾對國家和制度的認同感;改革分配制度,逐步縮小社會基尼系數(shù),讓發(fā)展的成果惠及全民,以減少社會隔閡;盡早出臺《新聞法》,保障公民言論自由,保障公民的話語權和輿論監(jiān)督權;改革目前的維穩(wěn)模式,對公民的維權活動不要動輒使用警力,而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對話機制;司法機關執(zhí)法司法要切實公平公正,拒絕一切外來因素的干擾,必須守住這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

公民意識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同樣受制于經濟基礎。市場經濟的核心是自由、平等和公平競爭,這就必然催生現(xiàn)代人的獨立人格、契約精神、維權意識和平等自由觀念,而這些,恰恰是公民意識的內核。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國人的公民意識也必將隨之逐步覺醒和提高。

[1]朱映雪,黃修卓.民主政治視野下大學生公民意識培育略論[J].學術論壇,2008,(8):197.

[2]傅慧芳.公民意識的要素結構探新[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9.

[3]朱彩霞.當代中國公民意識問題研究——從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爭論談起[D].山東大學,2010.

[4]張雪琴.近十年來公民意識研究路徑分析[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7):56.

[5]符曉.批判性思維、多學科視野與社區(qū)服務——談美國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J].中外教育研究,2009,(2):60.

10.3969/j.issn.1672-9846.2014.01.013

G711

A

1672-9846(2014)01-0055-04

2013-12-01

孔凡彬(1966-),男,湖北浠水人,武漢交通職業(yè)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部副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歡
公民意識高職
論公民美育
人的意識可以“上傳”嗎?
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
增強“四個意識”發(fā)揮“四大作用”
意識不會死
強化五個意識 堅持五個履職
隱私保護也是公民一種“獲得感”
十二公民
高職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