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徐穎春(1990.2-),女,西北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宋元明清文學,西北大學長安校區(qū)。
摘要:姜夔(1154-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人。他少年孤貧,終生未仕,一生輾轉江湖。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作品超凡脫俗、飄然不群,“如野云孤飛,去留無跡”。
關鍵詞:姜夔;紅;綠;清空
清人劉熙載曾經(jīng)說過:“姜白石詞幽韻冷香,令人挹之無盡。擬諸形容,在樂則琴,在花則梅也?!睆堁子衷凇对~源·清空》中提到:“詞要清空,不要質(zhì)實;清空則古雅峭拔,質(zhì)實則凝澀晦昧?!倍诮缭~中有大量的色彩意象,其中以“紅”與“綠”最多,紅、綠色艷,試問,白石詞中卻有如此之多濃艷的色彩而又談何“如野云孤飛,去留無跡”?
紅
紅:37朱:4綠
綠:29翠:17碧:9青:27蒼:8
梅:39冷:13寒:33
通過上表的可以看出,姜夔的詞作中“紅”這個詞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高?!凹t”是一種濃烈艷麗的色彩,而白石詞中的“紅”并不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艷麗奪目的紅,而是一種帶著淡淡情愫的晦暗的紅色。這樣一種為艷麗色彩蒙上冷色的筆法,才使得姜夔的詞“古雅峭拔”、“幽韻冷香”。
姜夔詞作中的“紅”,相當一部分用來代指花。例如:“亂紅萬點”(《眉嫵》)、“看檻曲縈紅”(《翠樓吟》)。這樣在尋常環(huán)境中,鮮花往往給人以輕松愉快的審美感受,而姜夔詞作中的“紅”花給人的觀感卻是不大一樣的。
首先,“紅”是落“紅”、亂“紅”、墜“紅”
作者在《霓裳中序第一》這首詞的自題中寫到“予方羈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辭之怨抑也”,羈旅漂泊,清愁如織蒙上心頭,蒙上了整片江山,在這一派黯淡的心緒和景致之間,這原先應是勝美艷麗的“紅”已是“墜紅”,衰敗、毫無生機和希望。落地的殘花正如詞人自身,江山無邊,何處為家?又如“紅衣半狼藉”(《惜紅衣》),此處“紅衣”代指蓮花,以紅衣之狼藉,來描繪蓮花堪堪凋零的情狀,寫法妙極,極富審美趣味。又如“早亂落、香紅千畝”(《角招》),“想如今、翠凋紅落”(《凄涼犯》)等等。這些“紅”意象都是不再“紅”的“紅”,是殘紅亂紅,這些曾經(jīng)盛美過的繁花堪堪凋零,某種意義上正如作者自身,而這樣的意象也十分貼切地合著詞作者的清愁。以“殘”、“墜”、“亂”這樣修飾語來否定紅本身的歡快熱烈,又綴以其他頹然的意象揭示“紅”這樣的意象中所隱藏的沉郁與孤寂。
此外還有“紅”得鮮艷而濃烈的意象。這類意象又可分為兩種:
一如《揚州慢》中的“紅藥”是眼前的實景,盛放鮮艷。而這首《揚州慢》的整體基調(diào)是“黍離之悲”,這漫漫一片蒼涼之中,一抹鮮艷的紅正如錐心刺骨的一滴鮮血,正是山河飄搖的無限寂寥。又如《鷓鴣天·元夕有所夢》的“紅蓮”指的是花燈,紅蓮夜指元宵。年年歲歲,窗外是元宵佳節(jié)一派熱鬧、祥和的場景,而內(nèi)心的情愫,不說相思,卻道是彼此心知而有時兩地分隔的暗自沉吟,韻味悠長。這里的“紅蓮”一則給人以戀人彼此心知的溫馨感。如火似花的元宵夜理應是相愛之人團圓之際,而詞作者卻與戀人分隔兩地,以這樣一番繁華場景反襯出詞人孑然一身暗自沉吟的寥落。這“紅”此番看來也就并不那般鮮艷奪目了。
此外,還有一部分“紅”是用以代指故園、故人、故景,又或者是夢中的虛幻之境。如“追念西湖上,小舫攜歌,晚花行樂。舊游在否,想如今、翠凋紅落?!保ā镀鄾龇浮罚@里的“紅”既是落紅,也是詞作者想象中的故園場景,通過這樣的手法,增強了時光的流逝和空間的轉換加上人事變幻的滄桑感。另外,通過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用以修飾“紅”的多為“冷”、“濕”、“殘”、“落”這一類色調(diào)偏冷的形容詞。故而姜夔詞中的“紅”,多為素雅蕭索的意象,在內(nèi)容上略顯飄渺虛無,而在寫作手法上又分外雅致,以極盛的暖色蒙以冷、寒的情感色彩、蒙以即將或是已然傾頹的情態(tài),使得“紅”這種色彩意象,與整體詞作的“清空”風格并無違和感,而是極好地融合在一起。
“綠”本屬于冷色,但這種色彩意象常被作為希望的象征,給人以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而姜夔詞作中的“綠”意象,主要有以下幾種內(nèi)涵。首先,“綠”意象在姜夔的詞作中多指代植物。本意指盎然生機的“綠”,同“紅”意象一樣,不再是充滿希望的寓意,而是無曾有的“綠”、夢境中、故園里虛幻“綠”又或者是已然凋零枯黃的“綠”。如“春未綠,鬢先絲”(《鷓鴣天·元夕有所夢》),這里的“綠”意象即是未曾有的春意,春未到雙鬢已斑白,更覺黯然銷魂。第二,“綠”本屬冷色,通過其他意象的描繪烘托,自然帶來的“冷”、“寒”蒼涼之感。
比如《凄涼犯》(綠楊巷陌),起首就言“綠楊巷陌”方提起讀者美好的想象之時,“秋風起、邊城一片蕭索”就打破了盎然的綠意給人的恬淡之感,而后又是“更衰草、寒煙淡薄”,逐步深化了這種蕭索凄涼的氛圍。這樣的“綠”,通過意象、環(huán)境的層層推進,使得“綠”意象本身的冷感逐步加強為清冷。而下闋又轉為回憶舊時光的祥和歡愉之景,不由想如今故園之“綠”必然已是凋零不再了,更添愁緒。此外,除了這些凋零的“綠”,姜夔的詞作中還有一種可以視為永恒長存的“綠”,比如“秦山對樓自綠,怕越王故壘”(《漢宮春》)、“越只青山,吳惟芳草,萬古皆沈滅”(《念奴嬌》),滄海桑田“樓自綠”,“青山”依舊在,“年年歲歲花相似”,而人與家國俱亡,更添人世滄桑之感。此外,通過意象的統(tǒng)計,不難發(fā)現(xiàn),作為冷色調(diào)的“綠”意象要大大多于“紅”意象,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姜夔的詞作還是以一種冷色調(diào)的清冷為主的。
此外,在同一首詞中同時出現(xiàn)“紅”、“綠”這兩個色彩意象的情況也是相當多的,有二十七首詞中有這樣同時使用兩種意象的情況。而在這樣的詞作中,“紅”與“綠”并非給人以一種桃紅柳綠的歡欣之感。如《阮郎歸》(紅云低壓碧玻璃)、《揚州慢》(淮左名都)等等。前文所說,紅與綠是凋零的草木,古詩云“看朱成碧思紛紛”,看朱成碧本就有傷春惜春之意,然后在姜夔的詞作中,這種傷春惜春之意已然從單一的對于美好春日的逝去擴展到了美好的往事、故國、故人的傷懷。古詩又云“誰知心眼亂,看朱成碧眼始紅”,紅與綠本是極其熱烈濃艷的色彩,正是因為“心眼亂”,故而“紅”與“綠”是帶了作者心緒的色彩,紅不是真正的紅,是外在喧嘩,印在心上便是,凋零枯殘的殘缺、零落之美,是一種的暗紅。綠也非簡單的綠,而是比曾擁有過春意而失去以后更加清冷的綠,是一種暗綠。如若要將姜夔的詞畫作一幅畫,我想它可以是濃墨重彩的,但一定是一幅濃墨重彩的水墨畫,綠是深沉的墨色,紅是略淺的墨色,而這墨色就是那黍離之悲,漂泊孤寂。
另外,在姜夔的詞作中“紅”和“綠”所修飾的意象,總體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是以“殘”、“落”、“冷”這類詞來否定原先這些意象所帶來的熱烈之感,這樣的手法在吳文英的詞中也多有應用。如“倚銀瓶,春夢寬窄,斷紅濕,歌紈金縷”(《鶯啼序》)、“素秋不能隨船去,敗紅趁,一葉寒濤”(《惜黃花慢》)等等。二是以詞作者的情感以及周遭的環(huán)境去揭示這看似濃烈色彩中的寂寥與沉郁。由于姜夔本身用字、描物的特點,使得他的詞作乍一看有一種淡泊近似無情之感,清人王國維也曾批評姜夔詞有格而無情。而“紅”與“綠”的交互使用使得姜夔詞冷暖相雜,而冷為上,呈現(xiàn)出一種清冷的意境。故而更使得其詞作淡泊似虛無縹緲、難以追尋,而細讀來,實則情絲暗藏,道是難賦深情,卻只怕是最深情了。(作者單位:西北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姜白石詞編年箋?!?,夏承燾,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5月第一版
[2]《姜白石詞箋注》,陳書良,箋注,中華書局,2009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