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銘 張怡菁[南京師范大學(xué)中北學(xué)院, 南京 210046]
作 者:金 銘、張怡菁,南京師范大學(xué)中北學(xué)院在讀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xué)。
大多詞人會選擇運用自然界中的意象來表達具有哲理性、抽象性的生命內(nèi)涵,意象成為作家心靈觸動的承載體。意象作為一種承載作家內(nèi)心體驗的具體事物,往往最直接、最深刻地流露出作家的深層意識,“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xiàn)出來的主觀情意”。上升為意象之前的客觀物象,本身是簡單的客體,在作家選擇它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某種感觸與思考時,就被注入了情感。對任一意象的選擇與組合都是作家內(nèi)心審美體驗和情感指向的產(chǎn)物。
在中國傳統(tǒng)詩論中,自《毛詩·大序》中就曾經(jīng)有過“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的說法。但就其引起“情動”的因素而言,則早在《禮記·樂記》中就有“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的說法?!靶摹迸c“物”相互交融就形成了“心境”。閱讀唐宋詞會發(fā)現(xiàn),“花”與“雨”的組合使用頻繁,且這兩個意象的組合能夠營造多樣的審美意境,表達不同的思想情感,呈現(xiàn)獨特的精神品質(zhì)。聽風(fēng)是風(fēng),看雨是雨,細數(shù)花綻,細品情境。
花是美好的象征,自然界中的杏花和桃花色彩粉嫩、暖暖花香,是美好春景的重要組成部分,詞人捕捉到杏花、桃花的這一自然屬性及特點,常常以“紅臉杏花”“人面桃花”來比喻面容姣好但卻嬌弱的女子。然而這兩種花雖然色彩鮮艷、嬌艷欲滴,卻質(zhì)地柔軟,經(jīng)不起風(fēng)吹雨打,十分容易凋零?!皷|風(fēng)吹柳日初長,雨余芳草斜陽。杏花零亂燕泥香。睡損紅妝。寶篆煙消龍鳳,畫屏云鎖瀟湘。夜寒微透薄羅裳,無限思量?!保S庭堅《畫堂春》)這是一首書寫春閨相思的詞,上片描寫暮春景色,“柳”的婀娜多姿,“芳草”嫩綠鮮美,燕啄香泥,而杏花被雨打,凌亂飄散;下片寫離人愁思,煙篆四散,屏畫瀟湘,白云深鎖,寒夜失眠,引起閨中人的無限思量。凌亂的杏花意象引發(fā)少女暗思前事,表現(xiàn)了少女傷春情懷,婉轉(zhuǎn)細膩地抒寫了閨中人的綿綿情思。
雨往往與女子的淚水有關(guān),如白居易《長恨歌》中描寫仙境中的楊玉環(huán)“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春天的離去最易觸發(fā)閨閣女子的哀怨,而顏色淡白幽冷的梨花與孤獨寂寞的心境形成了呼應(yīng),所以用梨花帶雨的意象描述淚如雨下的女子形象和孤獨幽怨的心境,從而形成了詩詞中的一種文化心理認同。詞開辟了大手筆描寫性情的天地,其文學(xué)價值不僅在當世,還對后世的文學(xué)作品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在《西廂記》第二本“崔鶯鶯夜聽琴雜劇”中有一段唱詞:“懨懨瘦損,早是傷神,那值殘春。羅衣寬褪,能消幾度黃昏?風(fēng)裊篆煙不卷簾,雨打梨花深閉門;無語憑闌干,目斷行云?!边@段唱詞是崔鶯鶯見了張生之后,神魂蕩漾、思戀成癡的狀態(tài),唱詞容情入景,將女主人公內(nèi)心的煩惱情緒和暮春之傷融合在了一起。
封建社會中的女子深居閨閣,自由受到束縛,人性受到壓抑,因而“落花風(fēng)雨”常常牽動她們的情思,面對飄落凋零的花,她們常常顧影自憐,暗暗傷心。如用楊花描寫愁思“: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兩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保ㄌK軾《水龍吟》)再如唐婉《釵頭鳳》“雨送黃昏花易落”。美好的花朵遭到黃昏風(fēng)雨的侵襲而凋零,這不喻示著詞人美好的青春也正遭受無情的摧殘嗎?又如李的《浣溪沙》:“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雨輕柔,淚如繁星,思念滿蒼穹。煙雨迷蒙,一簾雨幕,如心語密織。一個人,一簾夢,靜聞花香,誰與我醉,愁在夜雨中?
“花”與“雨”的意象組合也有表達羈旅秋思、思鄉(xiāng)懷人之情,如晏幾道的“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相尋夢里路,飛雨落花中”,李重元的“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等都借“花”與“雨”的意象組合表達了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相思懷人之情。
詞人羈旅他鄉(xiāng)“,絲絲雨”激起了詞人的思歸念遠之情。那“絲絲”既是寫楊柳的迷離,也是寫春雨的綿長,就在這朦朧縹緲之中,詞人感慨傷懷,尋覓那一帆小小的歸舟。想要借賞花來排遣愁緒,但見那競相開放的紅海棠與那綠闌干相得益彰,樂景哀情,心中的思鄉(xiāng)之情卻又多了一分。
“花”與“雨”的意象組合還有表達對時光流逝、世事變遷的空虛之感。南唐后主李煜對此體會最為深刻,他的《浪淘沙》中就表現(xiàn)了自己的悲哀絕望與對昔日帝王生活的眷戀之情?!昂熗庥赇?,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眽粜阎畷r只聽得簾外寒雨的潺潺之聲,春意已闌珊,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頗有大勢已去之感,足見詞人心中的虛無空寂。此外還有趙佶的《燕山亭見杏花作》: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fēng)雨。愁苦!問院落凄涼,幾番春暮。”詞人借杏花的盛開和凋零追憶往昔的宮廷生活,流露出愁苦悲觀的感情,可謂是“絕筆”之作。
此外,辛棄疾的《摸魚兒》也有類似意象和情感。詞人開篇即寫了自己傷春、惜春、怨春的復(fù)雜情感,“更能消幾番風(fēng)雨”是詞人的哀嘆,花兒再也經(jīng)不起風(fēng)吹雨打的摧殘了,花落春去,又一年美好時光的流逝,正如同自己年華老去,卻已虛度。詞人想要留住春天,因而時常怕花兒早開早謝,但即使再有心惜春,卻也無力阻擋落紅無數(shù)”,美好的事物終將會逝去。結(jié)合詞人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來看,這種惜春的情感之中也包含著詞人對南宋王朝風(fēng)雨飄搖的擔(dān)心與國運衰亡的憂慮,風(fēng)雨無情、花也無情,詞人心中的美好愿望已難以實現(xiàn)。
雨的降落,并不是只給花花草草帶來摧殘,喜雨往往滋潤萬物,喚起勃勃生機。如辛棄疾的《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边@首詞描寫的是夏天驟雨來臨的前奏,一幅農(nóng)村夏夜的畫面,表現(xiàn)農(nóng)村的豐收景象和人們的喜悅之情,不是那些凄婉的傷春別緒之情。前兩句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fēng)、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接下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guān)注點從長空轉(zhuǎn)移到田野,由稻花香而聯(lián)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在詞人的感覺里,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一片盎然之景。
無獨有偶,蘇軾《浣溪沙》中“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不僅寫出“草”之“軟”、“沙”之“輕”,而且寫出作者在這種清新宜人的環(huán)境中舒適輕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雨后的道路上翠綠水靈、凈而無塵、格外清新,縱馬馳騁,自是十分愜意。
再如葛長庚《沁園春》:“吹面無寒,沾衣不濕,豈不快哉。正杏花雨嫩,紅飛香砌,柳枝風(fēng)軟,綠映芳臺。燕似談禪,鶯如演史,猶有海棠連夜開?!痹~人通過嬌艷的杏花、柔軟的柳枝、含苞待放的海棠、唧唧喳喳的飛鳥,寫出了春雨后的熱鬧與明快。
人的情緒總不能大喜大悲,有時會醍醐灌頂,有時會幡然醒悟,有時面對大開大合,卻能平平靜靜地思考人生。蘇軾一生命運多舛,然而也就是他的人生經(jīng)歷塑造了他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促使他感悟人生、思索人生。詞人的偉大之處在于看透人生的苦難,人生不過是“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他的詞總能讓人感到樂觀與豁達,“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雨不須歸”,此詞雖簡短,但內(nèi)涵深遠。白鷺飛翔,落花流水,清澈的水底,肥嫩的鱖魚,色彩鮮明的畫面,構(gòu)成了一幅充滿生機的春景圖。穿著“青箬笠”“綠蓑衣”的漁夫佇立在“斜風(fēng)細雨”中,不慌不忙地享受著江南春天那種特有的煙水迷蒙的景象。
客觀物象本身是簡單的客體,在作家選擇它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某種感觸與思考時,就被注入了情感,對任一意象的選擇與組合都是作家內(nèi)心審美體驗和情感指向的產(chǎn)物?!盎ā迸c“雨”的不同組合能夠營造出多樣的審美意境,表達不同的思想情感,呈現(xiàn)獨特的精神品質(zhì)。
[1]葉嘉瑩.葉嘉瑩說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吳小英.唐宋詞抒情美探幽[M].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05.
[3]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shù)研究(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