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海宏
在我們中央音樂學院周邊,租住著許多想考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附小的琴童和他們的家長。他們忍受著非常惡劣的居住條件,甚至有些家長辭了公職來到這個地方,陪著孩子學琴,生活的拮據(jù)與窘迫可想而知。但是他們都帶著堅定信念與美好的理想,堅持著。家長們希望孩子能夠考上中央音樂學院附小、附中,進而有朝一日,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音樂家,甚至明星。在中央音樂學院里的人們眼中,這種現(xiàn)象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 。有一次,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招生考試期間,中央電視臺播放了一個專題節(jié)目報道招生考試的情況,在節(jié)目中記者采訪了一個母親帶著孩子學琴的情況。那位母親告訴記者,她離了婚,辭了職,賣了房子,從外地帶著孩子來到北京,租住在這個地方,跟這里的老師學琴,她堅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夠考上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以她這樣的努力,將來她的孩子一定能夠成為一名優(yōu)秀音樂家。這個家長這樣做,還有一個令人驚訝的目的:想給離了婚的前夫看看,沒有他,自己照樣能把孩子培養(yǎng)出來,讓孩子出人頭地。我當時在電視中看了孩子彈琴的狀態(tài),以我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對這個專業(yè)學生情況的了解,我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判斷,這個孩子根本不可能考上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更加不可能成為一個演奏家,家長為孩子付出的代價太沉重了。我認為,這個代價只能換來更加慘痛的人生悲劇。當時我就產生了一個很強烈的沖動,想去學院周邊的民房中,找到這個家長勸她迷途知返,給孩子提供正常的教育,回到一個普通孩子的教育與生活當中去。我特別想去解救這個孩子、拯救這個家庭。雖然我的這個想法、這個沖動非常強烈,我最終還是控制住了自己,因為我很快就明白了,我沒有辦法說服這個家長。為什么呢?因為我知道,所有這樣的家長都有非常固執(zhí)的觀念,他們堅信,只要他們付出足夠的努力,他們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xiàn),而他們如此堅信自己的目標一定能實現(xiàn),是因為他們心中,有來自觀念與實例兩方面的支撐:
首先從觀念上,這些家長篤信大家從小就熟知的那一套套的勵志格言,“有志者事竟成”、“功夫不負有心人”、“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等等,所有這些說法,都指向了一個簡單的信念:“只要努力,一定能成功”。雖然人人都知道能力有高低,但是愛迪生的名言:“天才等于99%汗水加1%的靈感”,使人們相信,天賦的不足可以用汗水來彌補,能力的欠缺也可以用努力來填充。愛迪生的這句名言,經常被轉述為,“成功等于99%的努力加1%的天才”。由于愛迪生的偉大,這句話得到了廣泛傳播,更由于這句話被選入我國中小學勵志格言,也被眾多教育者反復闡釋。下面這段話很有代表性:“愛迪生曾說:成功等于1%的天才加99%的努力,一語奠定了當今這個進步社會里,先天與后天這兩者之間的輕重關系——先天造就的天才固然重要,但后天付出的努力更加可貴。笨鳥先飛,天道酬勤,我們沒有機會和權利選擇先天性的一些東西,但我們可以把握后天的每一個細節(jié),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努力,朝著自己的目標堅持不懈,終將有所成就!”
這樣的信念激勵著無數(shù)孩子,也激勵著無數(shù)家長奮力拼搏、努力追求、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我想那位琴童家長一定是極端篤信這樣的信念的。
其次,這些家長也一定聽說過很多這樣的實例,貝多芬的爸爸是怎么打小貝多芬的;著名鋼琴家劉詩昆、小提琴家盛中國,不都受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才最終成為名家的嗎?當然了,這些榜樣都是比較久遠的事了,現(xiàn)在身邊又有了一個光彩奪目的榜樣——郎朗,你看書上說的,朗朗他爸爸怎么逼孩子的,不學琴他就跳樓。你再看看這周邊小院里住的那些琴童,考上音樂學院的有幾個沒有遭過罪,受過苦?從歷史到現(xiàn)在,從傳說到身邊實例,不都是這樣的嗎!不這樣,孩子能培養(yǎng)出來嗎?二者相加就產生了這樣的家長 。
我自己就遇到了一個這樣的家長,他托朋友來找我,希望我能夠幫助他,為他的孩子找一個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最好的老師,目標只有一個:將來考上中央音樂學院,當鋼琴家。但是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這孩子到了12歲才開始正式找老師學鋼琴,現(xiàn)在孩子15歲,已經學了3年鋼琴。家長和我說,孩子的鋼琴老師說,他們家孩子特有才,進步非常快。我聽完孩子彈奏了幾首曲子以后,跟家長溝通,我說,12歲才開始正式學琴,對走專業(yè)道路來說有些太晚了,而且我覺得孩子的天賦,也不像他的鋼琴老師說的那么高,以現(xiàn)在孩子的年齡,他的鋼琴程度也太淺了,我建議這個孩子不要走專業(yè)鋼琴的路。這個家長卻跟我說:“沒有關系,周老師,你就給找一個最好的老師,我們學琴是晚了幾年,但我們不怕吃苦,我可以全程陪著,我辭職了,我現(xiàn)在什么都不干了,就陪孩子練琴,別人家孩子一天練4個小時,我們可以練8小時,別人練8小時,我們可以練12小時,再過幾年咱就趕上了。”無論我怎么勸,這個家長都聽不進去,反而認為我是在找托辭,不愿意幫忙。我能感覺到,他挺不高興。
問題在于現(xiàn)在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shù),他們見的太少,不知道失敗的例子遠遠多于成功的例子。當然他們更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努力會走向失敗,而不是成功。跟郎朗同時學琴的孩子,他們一定有著比郎朗的父親更執(zhí)著的家長,他們的努力、勤奮的程度一點不比郎朗差,但是這樣的孩子,也只有極少數(shù)能夠考上中央音樂學院,而中央音樂學院的畢業(yè)生中,能夠成為職業(yè)獨奏家的也是鳳毛麟角。像郎朗這樣成功的明星,在中央音樂學院幾十年的辦學中,就出了這么一個。我們見到了太多的學生、太多的家長,為孩子樹立了很高的成就目標,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并沒有夢想成真,獲得家長所期待的成功。觀念上,我們可以相信:只要努力,一定成功;但事實上,很多努力,未必能成功。
這是為什么?要想成功,僅有努力是不夠的,還要有潛能。影響能否成功的因素,不僅有努力,還有潛能的制約。而后者恰恰被整個社會意識給忽略了。在教育思想中避而不談,甚至被排斥了。人們有意無意地避而不談潛能對成功的制約作用。其目的在于鼓勵學生更加努力。這種初衷是好的,但我認為,忽略這個問題,在教育中所產生的問題、所造成的后果,也同樣是嚴重的。成功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只有全面考慮影響成功、成才的所有因素,才能有正確的教育定位,才能產生最佳的教育效果。
家長希望孩子獲得成功。實際上通過自身的努力也是可以控制的。從成就,到成功,是需要得到社會的評價認可的,而能否獲得這種社會認可,還存在著機遇的因素。比如說袁隆平,他取得雜交水稻這一巨大科學成就的時候,還是“文化大革命”期間,那時候他還在挨批斗。雖然科學層面他早已獲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那個年代,他完全談不到我們現(xiàn)在家長所認可的成功。而他近年來所取得的社會學層面上的巨大成功,有賴于個人成就以及很多社會因素的疊加影響。而一個人能取得什么成就,除了我們無法控制的社會機遇外,還取決于兩個因素,而這兩個因素完全是由主體因素決定的。它們一個是努力的因素,另一個是潛能的因素。
教育激發(fā)了主體的努力,努力開發(fā)了主體的潛能,潛能的開發(fā)外顯為人的能力,而能力則是取得成就的原因。當然了,成就的取得也受機遇的影響。學過一點辯證法的人都知道: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jù),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在教育上,這個內因就是人的潛能。家長的目標是幫助孩子取得成功,而教育的任務是賦予受教育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