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金融風險下金融立法的理念和維度

2014-03-10 13:48:43
云南社會科學 2014年4期
關鍵詞:金融風險主體金融

王 怡

以往人們對于金融風險防控的關注集中于經濟學、金融學領域,極少向法學方向延伸。隨著法律金融理論等交叉學科的興起,法律理論在金融領域中的理論作用和實踐意義逐漸為人們所認知,結合法律制度研究金融理論、金融實踐問題已成為一大趨勢[1](P554~555)。法律與金融的關系正如2001年世界銀行的界定,法律是“金融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決定金融運行質量和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2](P1~9)。然而,僅僅認識到制度性機制在金融風險防控中的重要性還遠遠不夠,人們希冀制度安排能夠有效降低金融風險指數,現實卻難以處處迎合人意。不當的制度安排不僅不能有效扼制風險,反而會加大金融風險的發(fā)生概率。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必須通其用,在金融風險防范問題上,方式和路徑遠比目的重要。

當下金融法治領域的研究成果,幾乎無一例外地在金融風險防范同金融監(jiān)管之間建立必然聯系,言風險必談監(jiān)管。理論如此,實踐亦然。刑會強博士曾將這種治道循環(huán)總結為:“金融危機—強化金融安全,加強監(jiān)管—克服危機,經濟發(fā)展—強化金融效率,放松管制—經濟繁榮,盛極而衰—金融危機—新一輪強化金融安全,加強監(jiān)管—克服危機—新一輪強化金融效率,放松管制……”[3](P13~15)這一總結不僅精準地概況了“金融監(jiān)管—金融安全”的循環(huán)模式,也暗示了這一路徑依賴的低效率;而根據Merton的觀點,“風險—監(jiān)管—安全”的治理思路除了無效率之外還可能是有害的。他認為金融體系的功能相對金融機構來說更具穩(wěn)定性,而監(jiān)管制度設計的缺陷卻有可能引發(fā)金融風險。Berth曾以15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銀行業(yè)為樣本,檢驗監(jiān)管措施對銀行發(fā)展的影響,結果發(fā)現:政府加強監(jiān)管有時非但不能穩(wěn)定銀行體系,反而適得其反。一個國家對商業(yè)銀行從事證券或者非銀行商業(yè)活動進行限制的程度越深,該國的金融體系就可能越脆弱,極易發(fā)生金融危機[4]。在此方面,中國學者也早有洞察,楊東博士就曾指出:“傳統(tǒng)金融法,難以擺脫‘金融管制—放松管制—金融危機—金融管制’的惡性循環(huán)……不但讓金融消費者遭受巨大損失,也會把金融市場帶向崩潰的邊緣?!盵5](P128~143)

誠然,金融監(jiān)管對于金融風險防控的重要作用不可否認,但這并不表明,加強監(jiān)管是防范風險的唯一出路。單純依靠管制手段謀求秩序與安全,不僅難以奏效,有時還會因牽涉過多人為因素而成為滋生腐敗與尋租的土壤,“管”制“風險”的弊端正在于此?,F代法治的根本要義之一就在于,法治視某一特定社會秩序或社會效果的完成為一項系統(tǒng)工程,而非簡單的一亂一治。具體到金融市場領域,金融風險防控的績效無法歸功于某一特定制度的個人英雄主義,而只能依賴于多元制度設計的通力合作。金融風險防控機制下的制度性機制應當上升到金融立法的法治高度,而不應局限于金融監(jiān)管的狹窄視域;為防控金融風險而開展的金融立法又不能僅僅以哪一部單一的、特定的法律文件的出臺為目的,其應是一項涉及立法理念和立法維度的系統(tǒng)性工程。

一、金融風險與金融立法的主旨

金融風險是金融活動的題中之義。根據《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的定義,風險現象在經濟生活中無處不在。沒有它,金融資本市場的活動就是單純的票據交換,投資銀行的職能將退化為簡單的記賬[6]。在任何國家的任何時期,信息不對稱的存在必然導致金融業(yè)天然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yè),金融風險是金融業(yè)存在和發(fā)展的常態(tài),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wěn)定只能是相對狀態(tài)。金融風險是否存在及其大小不能完全說明一國金融體系的運行質量。在某些金融創(chuàng)新較為活躍,金融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國家或地區(qū),金融風險指數較高,但由于該國或地區(qū)金融風險防控措施到位,風險能夠被有效扼制;而在某些對金融體系實行嚴格管控,視風險為洪水猛獸的國家或地區(qū),出于其風險厭惡的選擇偏好,金融創(chuàng)新被一再扼殺,其金融體系因而也就發(fā)展緩慢,呈現一種被動滯后的狀態(tài)。因此,在金融風險同金融運行質量之間直接建立起來的任何正負關系都是不確定的。

評判一國或地區(qū)金融運行狀況,關鍵是要客觀評判該國或地區(qū)的金融現實狀況,而同其潛在的金融風險要素無涉。承認這一事實并不等于宣稱一個充滿機遇又危機四伏的金融體系是積極、健康的。在金融市場當中,風險的內因在于行業(yè)自身,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行業(yè)性質決定的,也有一部分內因由行業(yè)經營者的主觀因素決定;風險的外因來自于外部客觀環(huán)境,這里的外部客觀環(huán)境既包括市場環(huán)境,也包括制度環(huán)境,以制度環(huán)境最為核心。在風險的內外兩種成因中,內因生發(fā)于事物的本質屬性,無法徹底消除,只能通過合理的約束機制加以防控。外因是風險存在和發(fā)展的外部條件,通過內因起作用,影響著風險的存在和發(fā)展,加劇或緩解風險的程度和不良影響。因此,風險外因的化解要比風險內因的防范更為關鍵也更為根本。金融體系中根源于金融本質屬性的那部分風險是同金融行為相伴而生的,盲目扼制這一部分風險,難免會將孩子同洗澡水一起倒掉;金融體系運行當中的制度風險是外部因素,是可以也是必須通過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加以控制的。這也就是說,金融運行質量取決于金融活動各方參與主體行為的規(guī)范性,取決于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化和科學性。金融風險下,金融立法的主旨并不是要消滅所有的金融風險,而是要將金融風險控制在金融監(jiān)督管理者可容忍的范圍和金融機構可承受的區(qū)間內。

二、金融風險下金融立法的基本理念

金融制度建設的價值目標與金融立法的基本理念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國或地區(qū)社會、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由于不同的主體所處地位存在差異,其對金融立法的理念也會持有不同的觀念[7](P248),但無論如何,以下三大理念是同金融行為息息相關的,同金融本身的價值理念相伴而生,具有一定的普適性,應當內化于金融法律制度的框架和條文當中。

1.金融安全

金融財產的安全、金融制度和金融體系的穩(wěn)定、正常運行和發(fā)展是世界各國、各地區(qū)金融立法的一致追求。各國金融法中的市場準入、審慎監(jiān)管、信息披露、市場退出、稽核檢查等制度都旨在降低和防范金融風險,防止金融機構間惡性競爭,維護金融業(yè)的安全和穩(wěn)定。如前所述,金融風險與金融安全緊密聯系,但兩者之間又絕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我們可以認為防控金融風險的目的是確保金融安全,但卻不能反過來認為,所謂的金融安全,就是杜絕一切金融風險。

金融風險同金融安全的上述關系表明,盡管金融安全是金融風險防范的基本追求,但對于風險與機遇并存的金融活動而言,金融安全并非根本要義。金融安全也絕不能夠同金融零風險劃等號。這提醒我們,在進行相關立法之時,可以將金融安全作為立法的指導理念和價值追求,但不能將其視作唯一的指導理念和價值追求。

2.金融效率

效率不僅僅是經濟學領域的核心話語,在法學領域也長久占據一席之地,比如法律經濟學就將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作為衡量、檢驗法律制定和實施優(yōu)劣的價值標準,認為評價一項法律的好壞,應當以其能否促進社會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和有效利用,能否最大限度地增加社會財富為依據[8](P40~43)。以金融效率作為指導金融立法的基本理念,其核心要義至少包括以下三點:

首先,法律對金融資源的配置應當尊重市場機制的作用。在早期金融市場上,由于市場信息的不完全性和金融體系財務的高杠桿率,市場的運作有時會失靈。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中,大批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倒閉,給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金融和經濟體系帶來極大的沖擊,此次沖擊之后,嚴格的金融監(jiān)管秩序在西方國家廣泛建立起來。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過分嚴苛的監(jiān)管又束縛了金融機構的手腳,金融機構提高效益,優(yōu)化資源配置的需求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金融監(jiān)管的目標和效果提出質疑,西方國家金融市場結構以及金融監(jiān)管法規(guī)又逐漸向金融自由化傾斜。由此可見,監(jiān)管本身不能替代市場,更不能強制扭曲市場規(guī)律,金融立法應當順勢而為,隨著金融市場的變化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

其次,通過立法防范金融風險,特別是專門針對金融創(chuàng)新活動進行立法防范金融風險,應當以效率為優(yōu)先價值配置權力、權利和義務。法律經濟學家波斯納主張:“合法權利的初始界定會對經濟制度運行的效率產生影響,權力、權利調整會比其他安排產生更多的價值?!盵9]因此,權利應當通過法律授予能夠創(chuàng)造更多財富的一方。對于一項金融創(chuàng)新而言,其參與主體往往是最具生產性的金融活動參與者。承認金融創(chuàng)新的合法地位,并對其各項權利從法律制度的角度加以確認、規(guī)范和保護,能夠使得合法的市場主體形成可靠的預期,也能夠杜絕和避免各類投機違法行為,凈化市場環(huán)境,規(guī)范市場秩序。

第三,如果將金融監(jiān)管效率也視作金融效率的組成部分,那么,能否有效提升金融監(jiān)管的效率也應當作為評判金融立法優(yōu)良的標準之一。在我國目前的金融形勢下,由于缺乏第三方監(jiān)管,政府壟斷監(jiān)管權,同時國有金融又占壟斷地位,很多甚至絕大多數的金融創(chuàng)新無非是為某些既得利益集團創(chuàng)租、尋租提供了機會和場所[10]。金融監(jiān)管供給者的這種唯一性和壟斷性,不僅導致金融監(jiān)管工作的低效率,也極易發(fā)生監(jiān)管不公,甚至滋生腐敗。為避免上述現象的發(fā)生,在針對某類金融風險制定相關規(guī)范時,可以適當吸收該金融活動領域長期形成的交易習慣和自律性規(guī)范;在監(jiān)管模式的選擇上,可將部分監(jiān)管權授予行業(yè)協(xié)會實施自律性監(jiān)管,減少政府干預,使市場機制和第三方發(fā)揮主要的監(jiān)管作用,這樣既可對政府形成監(jiān)管競爭,也可促使其提高管制效率。

3.金融自由

金融抑制泛指政府主動地、有意識地對金融市場進行全方位的介入,特別是通過人為地干預金融市場交易,扭曲金融市場的交易價格,從而實現國家在特定時期既定經濟發(fā)展目標的金融政策或策略[11](P5)。在實行金融抑制的國家中,政府往往把持著金融主導權,不僅對存貸款利率設置上限,對匯率水平進行控制,還會對金融市場準入設置嚴苛的條件,對新型金融產品的交易實施高度管制[12](P65~67)。20世紀70年代初,麥金農針對金融抑制現象提出了他的“金融深化”理論,其主要思想是:放松政府部門對金融體系的管制,使實際利率提高,以鼓勵人們儲蓄,從而為投資提供資金。金融深化理論為發(fā)展中國家制定貨幣金融政策、推行貨幣金融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許多發(fā)展中國家進行了以金融自由化為核心內容的金融改革[13]。

市場化改革進程之中的中國金融體系帶有明顯的金融抑制色彩,導致現實中國金融法律制度的某些根本性缺陷,為中國金融市場法治化轉型制造了障礙[11](P1)。一方面,由于缺乏法律規(guī)則和司法體制對公權力的制約,行政部門常常濫用行政權力進行利益尋租,另一方面,國家法律的制定和實施往往只從正規(guī)金融出發(fā),忽視了對非正規(guī)金融體系的積極、有效回應,使得大量非正規(guī)金融游離于金融法制監(jiān)管之外的灰色地帶。實際上,金融市場的發(fā)育水平對金融風險的影響是雙重的,發(fā)達的金融市場的確有可能有在一定程度上放大金融風險,但發(fā)達的金融市場也可以提供規(guī)避金融風險的工具或機制。只要金融監(jiān)管是有效率的,金融市場的高度發(fā)展對于風險抑制是利大于弊[14](P119)。

法治視野下,金融自由的實質是金融行為自由,其意味著金融主體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在法律規(guī)定和允許的范圍內設立、變更和終止金融權利和義務。金融自由理念所涉范圍甚廣泛,不僅涵蓋金融行為自由,也涉及金融主體和金融客體等多個方面。具體而言,在金融自由的理念下,金融活動主體只要不違反國家強制性規(guī)定,即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法定條件下設立、變更和終止金融組織,改革金融組織的內部關系;金融主體可以在法律條件下自由對外設立債權債務關系,創(chuàng)新各類金融客體[15](P91~99)。由于目前我國大部分金融法規(guī)屬于強制性法律,因此,金融自由還可以從其反面理解為法律對金融行為條件的放寬,表現為金融法中的強制性規(guī)范較多地吸收任意性規(guī)范的理念,比如金融機構準入條件的放寬、金融公司和股東自治、允許混業(yè)經營、允許金融創(chuàng)新、利率市場化、資本賬戶對外開放等等[16](P22~26)。

三、金融風險與金融立法的基本維度

1.制度確權

“對財產的保護顯然會讓人抵御偷盜的風險,與使用強力來分配財富相比,這種保護更有可能實現社會欲求的財富分配”[17](P8)。通過明確、清晰的法律制度界定權利的歸屬,明確權利的屬性,能夠大大降低經濟主體無序競爭所造成的經濟風險和道德風險,相應地,也就能成功預防和化解經濟領域的法律風險。

在現代金融市場中,制度確權大致可以在兩個層面展開:其一是通過法律制度明確金融活動參與主體的地位。名正則言順,經濟主體要想在金融市場當中順利開展各項金融或類金融業(yè)務,必須首先得到法律對其地位的認可。首先,特定的法律地位賦予主體從事相應金融活動的正當性。盡管在私法領域,法無明文禁止即可為之,但由于金融產品的虛擬性、金融交易的高風險性和金融危機的危害性,各個國家都對金融活動的開展采取一種審慎的態(tài)度,而非絕對的放任自由。比如許可證制度,就是金融確權的一種典型,由于金融準入許可證是有限供給的,這就增大了許可證的市場價值,對金融企業(yè)的風險選擇行為具有潛在的影響,行業(yè)準入價值作為一種隱性資本與在險資本一樣具有抑制道德風險的效應[18](P319)。其次,特定的法律地位是金融活動受到法律保護的前提。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不僅是為了克服市場的盲目性和無序性,從而維護良好的經濟秩序,也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市場參與者的權益,防止無序競爭對市場主體帶來不必要的損失,特別是在全球貿易往來頻繁的大背景下,政府對本國經濟主體的保護更為不可或缺。由于金融市場相較于其他經濟領域更為脆弱,也因而需要政府當局給予更多的關注,賦予金融活動參與者明確的法律地位不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迫切性。再次,賦予金融交易主體特定的法律地位,是政府正當行使金融監(jiān)管權的前提。金融監(jiān)管是為充分防范金融風險而存在的“必要的惡”。金融監(jiān)管在一國金融制度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不可缺失,但由于監(jiān)管必然意味著對自由的限制,限制自由的惡果就是扼殺經濟活力、限制創(chuàng)新,因而金融監(jiān)管的權限不是無邊無界的,一切監(jiān)管都應在法治的范圍內進行。

金融領域內制度確權的第二個層面,是要針對特定的金融活動設定明確的行為模式。首先,金融活動作為一種涉及大規(guī)模投資主體的交易行為,任意為之必然加重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交易風險隱患,不利于保護投資主體的利益,因而需要通過法治途徑為其設定行為邊界、行為模式,使其在法律認可的方式下進行。其次,鑒于金融市場對國家經濟生活、社會生活的重大影響,我國現行法律當中,有許多公法規(guī)范也涉及到對金融活動的規(guī)制和調整,例如刑法就專門針對金融犯罪設置了許多罪名。司法實踐當中,金融行為的靈活性、多樣性和創(chuàng)新性,常常在劃定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界線的問題上困擾著辦案人員,也經常引發(fā)學界的爭議和討論,因此需要事先通過立法對特定金融行為的權利、義務及行為模式清晰劃定,從而節(jié)約司法成本,減少對正當金融行為的不當干擾。再次,制度確權,要對金融活動所有參與者的權利加以確認,權利主體不僅包括金融機構,也包括所有投資者在內的消費者和其他利益相關人,通過法律制度對他們的權利加以認可,也是在金融活動中充分保障其各項權益的基本前提。

2.制度控權

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這是公法領域經典的論斷[19](P42)。在私法領域,這一論斷也同樣具有深刻的啟發(fā)性。在金融法治領域,制度化了的控權理念表現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這些制度安排因控權的主體和控權的對象不同,表現形式也各不相同,控權力度也有所差異。

首先,多樣化的控權主體決定了控權機制的多元化。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一項最簡單的交易行為當中,涉及到的博弈主體也遠不止賣方和買方兩者,在交易形態(tài)復雜多樣的金融領域,更是牽扯到多方主體的利益,除金融產品的提供者和消費者外,政府、同業(yè)競爭者、行業(yè)協(xié)會、大眾傳媒以及國外金融機構都將涉入其中,使得現代金融交易中的利害博弈千頭萬緒。盡管多元化的博弈主體決定了多元化的糾紛形態(tài)和風險類型,但在硬幣的另一面,則有針對金融主體的控權機制的多樣化和高效率。在金融領域,不僅僅是政府單方面執(zhí)掌金融主體生死存亡的大權,消費者用腳投票、行業(yè)協(xié)會加強自律、大眾傳媒對負面信息進行曝光、同業(yè)競爭者的訴訟和異議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對金融主體的行為起到約束的作用,相應的,在制度設計方面,控權機制也不一而足。比如,政府控制金融市場的主要手段是金融監(jiān)管;包括投資者主體在內的消費者則可通過評價機制影響金融主體;行業(yè)協(xié)會作為自律性組織,盡管其章程或自治公約同國家的法律制度屬不同領域,在實際效果和控權效率上卻毫不遜色;大眾傳媒的發(fā)達為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可以通過曝光機制、信息公開機制,極大緩解交易行為中的信息不對稱,提高金融市場的透明度,督促金融主體加強自律。

其次,不同性質的控權對象要求控權機制的設置有所區(qū)分。通常認為目前我國金融機構大致分為四類:第一類是中央銀行。第二類是銀行,包括政策性銀行、商業(yè)銀行、村鎮(zhèn)銀行。第三類是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包括國有及股份制的保險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證券公司、投資銀行、財務公司等。第四類是在境內開辦的外資、僑資、中外合資金融機構。形態(tài)各異、業(yè)務種類繁雜的金融機構自然也相應要求控權機制的設置同其業(yè)務特點、風險類型、所有制形式相適應。以所有制的不同為例,國有金融機構鑒于其公有制屬性,對其控制機制的設置更為偏向政府監(jiān)管,對于非公有制金融機構的控權,則更應側重市場機制的調節(jié)。

第三,從制度對金融活動的介入時機看,制度控權又可分為事前的預防性控權和事后的追懲性控權。事前的預防機制是金融違法行為發(fā)生的阻力,加大金融違規(guī)活動的成本,如金融監(jiān)管中的各類審查環(huán)節(jié),再如金融機構有某些事項上負有的信息公開義務;事后的追懲多以法律責任為表現形式,一方面對已然的金融違法施加懲戒,杜絕其繼續(xù)違法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對潛在違法動機起到抑制作用。從最大限度活躍金融市場、鼓勵金融創(chuàng)新的角度來看,過多的風險預防機制極有可能放松金融主體的手腳,造成金融抑制的不良局面,因而事前預防機制的設置應當張馳有度,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和變通性,并且,對于金融創(chuàng)新活躍的非公有制金融機構來說,事前預防宜主要依賴信息公開、公眾評價等軟性機制。

第四,從操作進路來看,制度控權又可分為懲罰性控權和鼓勵性控權兩種??貦嗟谋举|是防控金融主體的權利濫用,控權的目的是規(guī)范金融主體的行為,使其不致滑入違法的軌道,而控權的效果是在宏觀層面保持國家金融秩序穩(wěn)定、微觀層面保障包括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和廣大投資主體的利益,因而,從總體上看,控權本身不僅有利于金融領域內的國計民生,也有利于被控對象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市場當中,市場主體的行為受個人理性支配,會趨利避害作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從上述制度控權的實際效果看,控權機制也完全可以作為一種誘導機制,其表現形式可以是大棒,但更可以是胡蘿卜,并且,從節(jié)約行政成本的角度來看,鼓勵性控權這樣的胡蘿卜機制在規(guī)范金融主體行為方面遠比懲罰性控權機制高效便捷得多。

3.制度維權

當金融風險實際發(fā)生時,風險波及到的不僅僅是金融機構和金融體系,還包括廣大的金融投資者,相比于金融秩序的動蕩,金融消費者因金融風險遭受的損失更具實質性,修復的難度也更大,許多社會公共事件也由此引發(fā),構成金融風險的后續(xù)風險?;谏鲜鲈?,金融交易領域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必然應當成為金融市場風險防控的重點,對消費者有效、明確的預防保護應當成為解決金融危機的核心內容[20]。

在國際范圍內的金融法治實踐中,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問題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已進入人們的視野并被一系列金融立法所確立和保障。美國在1969年通過了《誠實貸款法》,1974年通過了《信貸機會均等法》和《公平貸款法》,旨在保護中小投資者、存款人、投保人的利益。2000年英國《金融服務和市場法》首次將消費者保護寫入金融監(jiān)管的目標體系當中。加拿大1999年開始的金融體制改革也以消費者保護為指導原則之一,同時還發(fā)布了《改革加拿大金融部門:未來框架》,提出要成立獨立的加拿大金融服務督察機構,采取措施阻止金融服務的強制性交易,促使金融機構在消費者接受金融服務或進行投資時提供更多的信息,加強金融機構信息披露[21](P46~53)。

通觀各國立法實踐,金融領域內保障消費者權益的職責通常由政府和消費者協(xié)會承擔。金融立法不能忽視參與金融領域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首要的應當是認可金融消費者為法律概念,確立參與金融活動的個人在法律上的消費者地位。對此,無論是經歷過放松管制挫折的英國、日本,還是正在經歷著危機的美國,其金融立法皆已明確態(tài)度[22](P40,169)。其次,政府應當通過立法等手段明確金融消費者具備哪些權益,捍衛(wèi)金融消費者保護的戰(zhàn)略地位。再次,政府可以通過頒布法律、法規(guī),強制金融機構進行信息披露,規(guī)范信息披露的形式,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打擊虛假廣告,使消費者更容易比較各種金融產品的風險,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搜尋成本。此外,進行金融消費者教育,提高消費者自身的金融素質與識別金融產品的能力,也是政府進行金融消費者保護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對低收入水平與低受教育水平的消費人群進行必要的金融教育,是保護其利益不受損害的有效方式。除了上述措施和金融教育外,政府還需要保證消費者在金融交易中受到公平的對待,并在損害發(fā)生后向消費者提供有效的第三方救濟[23](P111~115)。

當然,過于依賴政府監(jiān)管提供的金融消費者保護也存在一定的負面作用。在放松管制的金融政策下,金融秩序依賴市場的自我調節(jié),往往會因創(chuàng)新活動或過度競爭犧牲消費者的利益,這在日本1996年金融“大爆炸”改革中表現得十分明顯,由于政府放松管制,日本金融產業(yè)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隨之而來是銀行業(yè)危機以及大規(guī)模出現的消費者被害事件,日本不得不進行金融“二次爆炸”,對金融領域的消費者權益保護給予高度關注[22](P40)。鑒于政府監(jiān)管的上述缺陷,在各國的金融實踐當中,以消費者協(xié)會為典型的社會中介組織正日益成為消費者維權的中堅力量。

猜你喜歡
金融風險主體金融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金融風險防范宣傳教育
大社會(2020年3期)2020-07-14 08:44:16
構建防控金融風險“防火墻”
當代陜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2:08
何方平:我與金融相伴25年
金橋(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6
君唯康的金融夢
大力增強憂患意識 進一步防范金融風險
遼寧經濟(2017年12期)2018-01-19 02:34:01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關于當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若干思考
山西農經(2016年3期)2016-02-28 14:23:54
P2P金融解讀
論多元主體的生成
卢龙县| 漠河县| 宁乡县| 武强县| 丁青县| 南雄市| 温泉县| 泸溪县| 遵化市| 苍梧县| 科技| 莆田市| 桃源县| 楚雄市| 灯塔市| 泰和县| 瓦房店市| 德昌县| 梓潼县| 株洲市| 乐平市| 木里| 澄城县| 廉江市| 滦平县| 额敏县| 攀枝花市| 洞口县| 哈尔滨市| 巴林右旗| 海宁市| 子长县| 蚌埠市| 桂阳县| 通道| 绥芬河市| 涟源市| 海口市| 博爱县| 云和县| 台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