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日本近代的文化批判與國家意識

2014-03-06 14:15王士俊
關鍵詞:中華文化文明意識

王士俊

(黑龍江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哈爾濱 150018)

日本是中國的重要鄰邦。近代以來,日本對華關系問題始終是中國上上下下的重要關注點。而當下,中日關系已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之一。世人對日本侵略、擴張,戰(zhàn)敗后不認罪,難以理解,多有譴責。而日本政府自20世紀末以來,不聽中國等鄰邦警告,一屆比一屆“強硬”,堅持修憲、擴軍。中國等鄰邦的期待與日本的行為明顯錯位,內(nèi)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國家意識的分歧。這種分歧從根本上說,是日本的國家意識對歷史上以中華文化為主導的東亞文明的不認同。事實上,日本與東亞國家分道揚鑣乃至對抗,就是從與中華文化為主導的東亞文明決裂開始的。本文擬從近代日本的文化批判與國家意識的視角,梳理日本對華認識的轉(zhuǎn)變、國家意識的重構(gòu),及其走上對外擴張、侵略的原因。

一、中日兩國互認的錯位與國家意識

在中國,從高等學府、科研院所、報刊媒體到網(wǎng)絡、市井、街談巷議,中國與日本永遠是熱門話題。中國人看待日本人存有矛盾心態(tài)。說起兩國關系,不能不承認一衣帶水,日本自古受中華文化影響,兩國交往密切。而談到兩國近代以來的矛盾沖突,中國人又幾乎一致認為,那是少數(shù)日本“軍閥”、“軍國主義分子”(或稱“極右翼分子”)欲吞并中國,稱霸亞洲的野心所致。實際上,中國人的上述話語流露的,是對中日關系的重視及與東鄰友好的愿望。這種重視和熱望出自中國人與鄰為善的傳統(tǒng),無可厚非。但是,在堅持與鄰為善的基點上,要對鄰邦行為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公眾不可只從主觀出發(fā)一味以善度鄰;政府不可以政治需要遮蔽視聽。所謂客觀認識,就是要觀察鄰邦較長時段的言行,并從言行探究其國家占主導地位的主流意識。由此角度看,近代之前的中日關系暫且不論,明治維新后,日本四次出兵中國,一次甲午戰(zhàn)爭,一次參與八國聯(lián)軍侵華,一次日俄戰(zhàn)爭,再就是1931—1945年的侵華戰(zhàn)爭。這期間,日本與中國正面沖突,在中國的領土上打了兩場惡戰(zhàn),一是甲午戰(zhàn)爭,一是抗日戰(zhàn)爭。近代中日關系史上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不能不令人思考,為什么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自明治維新至1945年戰(zhàn)敗,七十余年的時間里會四次出兵中國,直至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呢?這僅僅是極少數(shù)軍閥、軍國主義分子或極右翼分子能夠長期左右朝政的結(jié)果嗎?如果我們追問此問題,不囿于流行之說,而從更深層面觀察、思考,我們會看到國家意識中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認識,在民族對民族、國家對國家的交往行為上,會產(chǎn)生重要影響。從這個角度考察近代中日關系中的日本對華觀,并以此反觀中國對日觀,不難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的錯位。中國人在描述日本走上侵華之路的原因中,一般忽視了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后對中國看法的轉(zhuǎn)變。事實上,最早提出重構(gòu)日本國家意識,確立日本對華戰(zhàn)略新構(gòu)想的不是日本軍閥、軍國主義分子,而是一批文人、學者。了解這一點十分重要,它能提供我們思考日本戰(zhàn)敗卻不認罪的鎖鑰。這里所說的鎖鑰,就是由日本文人、學者經(jīng)過百余年的努力,通過文化批判,重構(gòu)的國家意識。說國家意識是探究一個國家總體言行的鎖鑰,是因為國家意識是一個國家占主導地位的自身定位意識。它由國家層面的價值觀、追求的目標、選擇的發(fā)展路徑和戰(zhàn)略、看待他國的態(tài)度、處理國際關系的準則等諸方面構(gòu)成。由此可見,國家意識決定一個國家的基本國策。中日兩國相互認同的錯位,究中國自身,實際上是中國人沒有(與其說沒有不如說不愿)看到鄰邦百余年重構(gòu)的國家意識,轉(zhuǎn)變的追求目標,認為近代日本對華乃至對亞洲的政策僅是少數(shù)人一時所為。以此眼光觀察、衡判鄰邦,難免有錯位。但是,這種互認的錯位,不等于日本重構(gòu)的國家意識,追求的目標的合理與正當。因為,任何國家的選擇是否合理與正當,須由國際準則衡判。錯位,提供了審視日本近代重構(gòu)國家意識的理由。

二、日本近代的文化批判推動的國家意識轉(zhuǎn)變

日本在近代開展文化批判前,認同以中華文化為主導的東亞文明達千余年之久。這就是世人所說的,中日交往源遠流長的結(jié)果。從考古資料看,日本出土的青銅器、鐵器乃至古代的一些冶煉鑄造技術(shù),顯示兩國經(jīng)濟文化交流可溯至秦漢時期。確鑿文獻記載的交往時間,約在西漢末東漢初?!逗鬂h書》稱,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日本曾遣使到中國,受到光武帝的接見,并“賜以印綬”。[1]2821此后兩國交往不斷,隋唐之際達到高潮。隋煬帝在日使多次來訪后,曾遣裴世清為使臣到日本回訪,受到日皇的隆重歡迎。唐代兩百多年間(630—894),日本19次派出遣唐使團(葉渭渠著《日本文化史》認為,實際成行15次)。人數(shù)最多的一次遣唐使團達650人。這種交流至唐末開始式微,轉(zhuǎn)而兩國民間商船貿(mào)易興起。北宋文化燦爛,陳寅恪說“造極一世”,兩國文化交流十分活躍,中國大量典籍流入日本。此后,雖在元代兩國關系緊張,交往受阻,但至明清兩代恢復往返。這是一般人了解的中日關系的基本情況。因此,湯因比有日本文明系中華文化主導的東亞文明的子文明之說。[2]然而,常人不知在這官方記錄的中日交往史下,日本隨歷史變遷對中國、中華文化看法的變化。這種變化,最初起始于對中華認識(對華觀)的腹議,但它是形成近代日本對中華文化為主導的東亞文明展開批判、重構(gòu)國家意識的源頭。

日本對華觀變化的草蛇灰線,可溯至12—13世紀的宋代。北宋被女真人滅亡,曾引發(fā)周邊四鄰的震驚。泱泱華夏文明在朝鮮、日本等國眼里是文明的典范、楷模,結(jié)果卻被當時朝鮮都看不起的女真人滅了。中國周邊四鄰對這件事的看法,正史雖沒有明文記載,但還是有跡可窺。朝鮮人在事變后編成的《靖康稗史》中,對北宋為代表的中華淪喪有很痛切的看法。至于對入主中原的金人,朝鮮雖被迫臣服,但在朝貢時表現(xiàn)出明顯的輕蔑?!督鹗贰贩Q:世宗大定十七年正旦,朝鮮依例向金獻“賀正旦禮物?!苯鹑藱z視貢品中的玉帶,發(fā)現(xiàn)“玉帶乃石似玉者”。[3]世宗知道后自我解嘲,未作追究。關于日本人的態(tài)度,值得玩味。在隋唐,日本依例朝貢,有貢有表。表,自漢始為下言于上之四制之一。除行文要稱“臣某言”,還須寫“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1]1507至宋代,日本朝貢僅獻貢品時常不呈表章。到明代,即使奉正朔貢馬及方物,不僅無表,且所賫文書“書辭又倨”。洪武十四年,日本王良懷致明太祖書稱:“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有主,豈夷狄而無君?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quán),宇宙寬洪,作諸邦之分守。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針對明朝可能效仿元人采取軍事行動,良懷在信中放狠話:“夫天發(fā)殺機,移星換宿。地發(fā)殺機,龍蛇走陸。人發(fā)殺機,天地翻覆?!盵4]歷史上,朱元璋以兇狠、霸道聞名。聽了日本王良懷的這番話,他的反應如何可以想見:“帝得表慍甚?!钡矡o可奈何。竊以為,從這種背景看,后來內(nèi)藤湖南把中國宋代稱為“貴族政治頹廢”,文明下移至平民的說法,不可能是空穴來風。內(nèi)藤湖南提出“宋代近世說”又宣揚“文化中心移動論”。他認為,華夏文明至宋代已達到巔峰并開始式微。文化中心經(jīng)過洛陽-長安-南京的移動,此后的移動不會受民族和國家范圍的限制。這種說法與朝鮮歷史上提出的“小中華”理論,雖然很有影響,但應該說,直到近代之前,周邊鄰邦對中華文化主導東亞文明的地位,看法尚未改變。但這并不等于看法沒動搖。只是這種變化、動搖的一些看法,還未成為國家或民族的主流意識。

這期間,促使日本轉(zhuǎn)變對華認識的因素主要有三個:

一是從16世紀末開始侵入日本的西方文明。據(jù)史料記載,最早在1543年(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葡萄牙商船抵達日本九州南端,賣給該島領主兩支洋槍。該島因此成為日本最早實現(xiàn)武裝近代化的地區(qū)。六年后(1549年),西方傳教士踏上日本薩摩。薩摩太守島津貴久率家族、家臣跪接《圣母瑪麗亞像》。1552年,天主教傳教士獲準在山口成立教會,建造日本第一座教堂。四十多年后(1600年),日本的信徒迅猛發(fā)展到75萬人。此后,西班牙、荷蘭、英國人相繼來到日本。不久,荷蘭國王通過挑撥中傷的方法,取代了葡萄牙在日本的地位。后來,大量西方實用技術(shù)、歷學、天文學、語言學文獻等,由商港的荷蘭語翻譯人員譯進日本。由此形成日本文化史上的“蘭學”。西方文化東傳日本并不一帆風順。在明治維新前200余年,日本基本采取吸納西方技術(shù),拒斥西方精神文明的“閉關鎖國”政策。因此,發(fā)生過一系列的沖突事件。但是,“蘭學”在日本潛移默化200余年,對日本以下級武士為主體的知識階層影響甚大。首先,受西方科學技術(shù)影響形成的實證主義研究方法,動搖了受中華文化影響形成的注重經(jīng)典闡釋、道德修養(yǎng)的日本傳統(tǒng)思維;其次,通過對西方的認識,顛覆了華夷觀念,否定了傳統(tǒng)封建意識。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蘭學”為近代日本選擇國家定位(向東或向西),掃清了思想障礙。

二是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的悲劇對日本的刺激。自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至1853年佩利率美國艦隊抵日,強迫日本開放門戶,僅十三年,中國已被迫與英、美、法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此時,中國的厄運也在降臨日本。1854年3月,日本被迫與美國簽定“日美條約”。此后僅五年,美、英、俄、法等國先后強迫日本訂立了不平等條約。日本國門被迫打開。此時,日本面臨與亞洲其它國家類似的命運。嚴峻的現(xiàn)實,迫使日本選擇。

因此,潛在的第三個因素日益凸顯。這就是伴隨西方文明傳入日本的,西方人的中國文明觀。西方的中國文明觀,既有伏爾泰、萊布尼茨、魁奈等人的熱情贊揚,也有孟德斯鳩、亞當斯密、黑格爾等人的尖銳批判。孟德斯鳩批判中國國民性,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會騙人的民族”;亞當斯密提出“中國文明停滯論”;黑格爾關于中國尚未進入“絕對精神”,仍處于低級文明的論斷等,諸如此類的言論對日本學術(shù)、思想界沖擊很大。明治時代著名啟蒙思想家福澤喻吉(1835—1901),幕末游歷歐美,考察西方文明,對比中國現(xiàn)狀,寫作發(fā)表《唐人往來》(1862)、《西洋事情》(1868—1869)等,向日本公眾揭示世界近代文明的真相。他三次出國考察歐美,進行東西文明比較。1875年發(fā)表《文明論概略》,為日本的國家發(fā)展方向,提出“必須以歐洲文明為目標”的選擇。他說:

“如果想使本國文明進步,就必須以歐洲文明為目標,確定它為一切議論的標準,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5]11

此后,福澤又發(fā)表《脫亞論》。他在研究儒學與中國官僚腐敗無能的基礎上,對以中華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明展開批判,將中國稱為“惡友”,號召日本人“謝絕亞洲東方之惡友”。他強調(diào):日本“所奉行的主義,惟在脫亞二字。我日本之國土雖居亞細亞之東部,然其國民精神卻已脫離亞細亞之固陋,而轉(zhuǎn)向西洋文明?!被诖?,他為日本定位“與西方文明國共進退”。[6]110福澤喻吉還設塾講學。他的“脫亞論”對日本影響很大。

在“脫亞論”掀起對中華文化為代表的東亞文明批判的狂浪中,曾長期在中國華北居住的美國公理會傳教士約翰 史密斯(中文名:明思溥)寫作出版的《中國人的素質(zhì)》被譯成日文。該書對中國人“心智混亂”、“互相猜疑”、“因循守舊”、“麻木不仁”、“言而無信”等等負面評價和批判,對日本人日益高漲的批判東方文明、“脫亞入歐”的思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批判中國國民性的結(jié)果,使日本不僅認同西方的中國觀,而且更甚于西方。比如,西方說中國是“東方的睡獅”,日本則說中國是披著“獅皮的羊”。在這種批判、認識的基礎上,日本人對照中國產(chǎn)生了焦慮,即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已被迫與西方列強簽定了不平等條約,若不強盛將陷入與中國類似的命運。由此焦慮出發(fā),認同當時全球風行的“物競天擇”、“弱肉強食”的理論,形成了“脫亞入歐”躋身列強行列的國家意識。日本由這種國家意識為指導,維新新政推行20余年,悍然發(fā)動甲午戰(zhàn)爭,一戰(zhàn)打敗泱泱大清。以此契機,一舉廢除了列強與日本簽定的不平等條約。日本以此為標志,擺脫了當時亞洲國家的命運。不難想像甲午戰(zhàn)爭的結(jié)果對日本產(chǎn)生的強烈刺激。日本學術(shù)、思想界把這場戰(zhàn)爭解讀為新舊文明之間的沖突和決斗。內(nèi)村鑒三(1861—1930)在甲午戰(zhàn)爭期間,就稱這場戰(zhàn)爭是文明之間的“義戰(zhàn)”,鼓吹日本用“義戰(zhàn)”向世界表明“日、支兩國關系乃代表新文明之小國與代表舊文明之大國之關系”。[6]17可以說,內(nèi)村的看法具有主流意識的代表性。象福澤喻吉、有天才思想家、美術(shù)教育家之稱的岡倉天心(1862-1913)、陸奧宗光(1844—1897)等都持類似主張。即使自幼受漢學熏陶享譽中日學界的內(nèi)藤湖南,在甲午戰(zhàn)后游歷、考察中國返回日本,也大談日本的天職要“使日本的文明、日本的風尚風靡天下,光被坤輿”?!拔覀兲炻毜穆男斜仨氁灾袊鵀橹饕獙ο蟆!盵7]他提出的“文化中心移動說”,不僅在指出中華文化中心移動(華夏文明可下移昔日平民、“夷狄”,由“夷狄”主導)的現(xiàn)象,同時也在依此論,證明日本崛起、主導東亞的合理性。

由于日本主流思想界將日本定位于先進文明的代表,稱日本居于東西方文明之間,對西方是“東方文明的代表”,對東方是“西方文明的說明”。依此邏輯說明“日本的天職”,自然要向外將日本文明“風靡天下,光被坤輿”。日本思想界還積極將這種認識付之行動。這期間,陸奧宗光就曾應政府之聘出任外交顧問;德富蘇峰(1863—1957)配合戰(zhàn)爭需要發(fā)表了《大日本膨脹論》。就在這種思想、文化氛圍中,1905年,日本打敗沙俄,強勢崛起,躋身列強。

三、日本近代轉(zhuǎn)變、重構(gòu)的國家意識及其后果

日俄戰(zhàn)爭完成了日本國家意識向效仿歐美列強的轉(zhuǎn)變。此戰(zhàn)三年后(1908),日本內(nèi)閣會議通過《對外政策方針》,明確在瓜分中國問題上與列強“采取同一之步調(diào)”,強調(diào)日本“應有于任何場合均對其(中國-引注)占有優(yōu)勢地位”,提出了在中國扶植日本“勢力”,“采取手段”謀求日本在滿洲特殊地位等外交目標。[6]51日本學術(shù)、思想界通過批判中華文化為代表的東亞文明,宣傳日本文明的先進性,鼓吹日本推行先進文明的“天職”,推動國家確立列強式國家意識,終于走上了為日本對外侵略、滅亡中國、征服亞洲的軍國主義服務的道路。辛亥革命后,內(nèi)藤湖南與黑龍會主要骨干內(nèi)田良平,相繼發(fā)表《支那論》和《支那觀》。在《支那論》中,享有盛名的日本中國學教授內(nèi)藤湖南說:“縱使支那國家滅亡,竊以為亦無過分悲哀之理由。”什么原因呢?湖南后來解釋,“今日之支那,實早已滅亡。”(此為明治時期日本學界很流行的看法,源頭可溯至女真、元人滅宋。福澤喻吉就認為,華夏亡于宋。[5]第二章)他認為,清末的維新、革命“不過”是中國“以其殘骸而蠢動而已矣”。[6]61內(nèi)藤湖南既已認定中國“早已滅亡”,自然主張中國“完全放棄國防”,“絕無國防之必要”。他甚至荒謬宣稱,因為各國瓜分中國,在華相互牽制,勢均力敵,這就使中國無憂了。又說,中國軍人素質(zhì)不行,有四十師團、五十師團也無用。然后又說,如果日本或俄國下決心滅亡中國,中國“絕無防御抵抗之理”。

黑龍會骨干內(nèi)田良平在他發(fā)表的《支那觀》(1913)中也說,中國滅亡沒必要悲哀。原因是“世界之國民中,其性情之惡劣,如支那之國民者稀也”。他認為,中國人是“為自家私利私福不辭忍受羞恥之險民”。又說,中國是個“畸型國家”。既然是險民又是“畸型國家”,什么主義、主張、人道、名分,對中國人“無任何之意義”,不如干脆滅亡。內(nèi)田良平還在文章中建言日本政府,趁中國政局之亂,促使?jié)M蒙獨立,使其成為日本保護國。他的這一構(gòu)想后來在日本對華政策和多次滿蒙獨立運動中均有體現(xiàn)。(如蒙古第一次(1912)、第二次(1916)的獨立狂潮;1931年“九一八”后建立滿洲國)。

內(nèi)藤湖南、內(nèi)田良平分別發(fā)表《支那論》、《支那觀》之際,正是歐洲戰(zhàn)云密布之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日本欲乘列強西顧歐戰(zhàn)的“天佑”良機,變中國為日本的印度。同年秋,日本內(nèi)閣具體討論確定對華“二十一條”,即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該密約的內(nèi)容不僅與日本軍部吻合,也體現(xiàn)了內(nèi)田良平及黑龍會的構(gòu)想。1927年(即明治維新后六十年),經(jīng)過近代文化批判和對外擴張的成功,日本終于在國家意識主導下醞釀形成侵華滅華行動的總戰(zhàn)略——《田中義一“密折”》。此后,日本對華行動完全按此戰(zhàn)略展開。需要指出的是,由日本近代重構(gòu)的國家意識觀之,侵華乃是其效仿列強的第一步;取代歐美征服亞洲乃是其國家意識的題中之義;參與爭霸世界乃是其國家主旨。明治維新四十年后,日本打敗沙俄;不到八十年,日本在侵華征亞的同時,迫不及待地挑戰(zhàn)二戰(zhàn)時嶄露頭角的美國,發(fā)動太平洋戰(zhàn)爭,突襲珍珠港。這大概也是日本最初“脫亞入歐”時,列強們始料不及的。

近代日本選擇“脫亞入歐”的發(fā)展道路,有其選擇的自由。即使其在訴求國家選擇時,以批判中華文化為代表的東亞文明,實現(xiàn)與傳統(tǒng)決裂的做法缺乏理性,旁人似也無可指責。關鍵的問題是貶低亞洲國家,確立日本統(tǒng)治亞洲的“天職”意識,通過發(fā)動戰(zhàn)爭對外擴張,助推日本實現(xiàn)“脫亞入歐”的國家目標,才使日本在實現(xiàn)“脫亞入歐”目標的同時,被釘上“戰(zhàn)爭狂人”、“好戰(zhàn)國家”的恥辱柱。今天我們討論日本訴求國家現(xiàn)代化的這段歷史,不可把日本“脫亞入歐”的選擇與其發(fā)動戰(zhàn)爭,對外侵略作必然的聯(lián)系。因為,世界近現(xiàn)代史上不乏“脫×入歐”、“全盤西化”的國家而未對外發(fā)動戰(zhàn)爭、侵略別國的。他洲不說,在亞洲就有土耳其。由此觀之,日本近代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的戰(zhàn)爭策源地,雖有“脫亞入歐”的原因,但更有深層的國家意識問題。

[1][南朝宋]范曄.后漢書 [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英]湯因比.歷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2217.

[3][元]脫脫,等.金史 [M].北京:中華書局,1975:2887.

[4][清]張廷玉,等.明史 [M].北京:中華書局,1974:8343.

[5][日]福澤喻吉.文明論概略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6]轉(zhuǎn)見 [日]野村浩一.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 [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7][日]內(nèi)藤湖南.禹域論纂 [M].北京:中華書局,2007:183.

猜你喜歡
中華文化文明意識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人的意識可以“上傳”嗎?
請文明演繹
漫說文明
漢字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增強“四個意識”發(fā)揮“四大作用”
意識不會死
對不文明說“不”
強化五個意識 堅持五個履職
文明歌
织金县| 南郑县| 长春市| 永泰县| 娄烦县| 丰顺县| 怀来县| 长宁区| 双桥区| 灯塔市| 宜阳县| 广州市| 大竹县| 吴桥县| 芮城县| 北票市| 邯郸市| 瓦房店市| 平昌县| 巩义市| 平原县| 洮南市| 嘉义市| 息烽县| 无为县| 成安县| 南投市| 随州市| 陈巴尔虎旗| 二连浩特市| 辽宁省| 冷水江市| 利辛县| 陇川县| 大城县| 浦城县| 科技| 曲沃县| 行唐县| 鄂温| 林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