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玲
摘要:語言文字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發(fā)展小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是提升小學語文學習目標多元化的要求。本文闡述了小學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與目標分析,并就如何提升小學語言文字訓練有效性提出了幾點策略。
關鍵詞:文字訓練;內容;有效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5-0085-02
隨著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小學語文教學的功能和目標更趨于人性化。語言文字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發(fā)展小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是提升小學語文學習目標多元化的要求?;诖?,本研究就小學語言文字訓練有效性做出了研究。
一、小學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與目標分析
(一)小學生語言知識積累的訓練
兒童時期是語言形成和發(fā)展的最佳時期,對于兒童而言他們的腦子里存儲的詞匯量甚少、句式簡單。針對處于兒童時期的小學生來說,擴大他們的語言詞匯、掌握更多的句式,增強他們的語言能力,是當前小學生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細心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斷提升小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多吸收語文課文中的新詞匯和新句式,從而增加小學生的詞匯量,促進小學生的語言發(fā)展。在對小學語文進行評價時,要將發(fā)展學生的語言作為評價的重要內容。對于語文課堂教學來說,一篇課文結束后學生只是對課文的大意和中心有所了解,而對課文中的相關詞匯和句式沒有熟練掌握。那么可以說,這樣的課堂教學并沒有真正達到效果。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不斷研習教學內容,準確把握課堂訓練的重難點,有針對性地實施課堂教學,突出課堂教學的重點,做到目標明確、科學施教。
(二)小學生語言理解能力的發(fā)展
從當前小學生的閱讀教學來看,在教學中針對語言理解的教學所占的比例較大,花費的時間較多,但是閱讀教學的整體效果不是很明顯,存在問題較多,效率低下。這主要是由以下幾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過分追求學生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忽視了學生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其次,沒有從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學生的思維水平有限,在教學中涉及內容過深,學習比較吃力,效果不佳;再次,課文中設置的討論、語意分析等和語言訓練相脫離。那么,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擅于觀察學生的語言使用情況,充分掌握學生語言運用方面的不足之處,在備課時突出對學生這些方面的教學,充分結合課文中與之相關的例子,讓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語言運用中存在的問題,并幫助學生及時改正,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三)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發(fā)展
遷移教學法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是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運用學習遷移的規(guī)律,不斷強化運用語言訓練,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遷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運用課文中所學的語言詞匯和句式進行表達練習,從而最大限度地讓學生獲得語言發(fā)展的機會。在訓練過程中,要做到訓練內容豐富化、完整化,且要具有實用性和針對性。同時,在訓練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選擇訓練的時機,強化指導,在訓練完成后給予及時的評價。通過評價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為后續(xù)的教學找好方向。
二、提升小學語言文字訓練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新課程改革以后,強調以學生的興趣為教學導向,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張快樂教學。因此,在進行小學語文語言訓練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小學生的身心特點,讓原本枯燥、無趣的語言文字學習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游戲教學法,讓學生在游戲的同時,獲取更多的語言知識,增強學生對課堂的興趣。如:在教學《豐碑》時學生對“大雪很快地覆蓋了死去的軍需處長,他變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一句不能理解。這時老師抓住這一點,讓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進行點撥,誘導學生聯系當時的情形、課文內容以及自己了解的革命材料,最后學生統一了認識,明白了“軍需處長的精神在我們的心中樹立起了一座晶瑩的豐碑!”熱烈的討論、歡快的學習氛圍,有效地激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循序漸進,發(fā)展小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
小學語文教師在其教學過程中,時常會遇到訓練內容和難度難以把握的問題。如果訓練內容過于簡單,就會失去訓練的意義,但是如果難度過大,又會讓學生對語言文字學習喪失信心。因此,教師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內容和難度設置時,應該充分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對訓練過程和訓練內容進行科學的安排,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采用梯度訓練的方法合理安排訓練內容和難度,循序漸進,這樣就不難找出小學語言文字訓練的規(guī)律。如《金蟬脫殼》一文,作者把金蟬脫殼的整個過程寫出來了,很是吸引人。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教會學生領會作者極其生動的描述并學會表達。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感悟蟬脫殼的過程,再逐步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最后學習寫法,達到遷移運用,來提升學生對事物和自然現象的表達與運用能力。
(三)創(chuàng)設語言文字訓練情境,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情境教學法對小學生的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科學的情境設置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欲望和積極性,使其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從而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采用角色法和情緒法進行朗讀訓練,學生很快就可以進入故事情境,同時結合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讓學生心中形成一個清晰的情境,這樣更加激發(fā)了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學習中,掌握知識,充分保證了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四)注重訓練中的思維含量,發(fā)展小學生的語言文字學習主動性
小學語言文字教學作為一種過程性學習實踐,一方面是為了發(fā)展小學生讀、寫能力,另一方面是為了培養(yǎng)小學生的文字應用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選取思維含量高的語言文字訓練內容,幫助學生學會主動積極地思考。同時,教師要擅于運用啟發(fā)教學,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印象。
綜上所述,小學語言文字訓練有效性的提升,需要多種合力的影響,促進小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及對其的把握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語言文字教學和訓練的過程中,通過分析學情,創(chuàng)設有利于小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發(fā)展的教學情境,來提升教學的有效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