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
第一次見王永慶,在他的辦公室,他講了一件事情,然后感慨地說,人一生總有一次成功的機會,這個機會不是你自己創(chuàng)造的,而是你生活的時代給你的。這個機會就只有一次。例如臺灣戰(zhàn)后經濟復興,機會就一次,我正好趕上了。但是很多人不認為這是機會,認為這是戰(zhàn)后的一個廢墟,一段悲慘的經歷,而他認為這是個機遇,這就是人的差別。
在錢以外,在時代以外,人們對現(xiàn)實世界的看法有很多差異,而正是這些差異引導著人們行為方式的不同,這些行為方式的不同就決定了你做事的方法不同,而做事的方法不同就決定了天下的人才、資源和你眼前的機會與你之間的關系。
柳傳志以前不是聯(lián)想股東,他沒有錢,當時很多人勸他改制,認為應該在這個時代抓住這個機會。但是柳傳志認為,所有的事情要拐大彎,而不是90度的急轉彎,急轉彎會翻,拐大彎事情才能順著走,該得到的都會得到。
又如王石,在商場上他決定要名不要利,于是他選擇做了職業(yè)經理人。他的工資曾經還不如我們公司的經理,但是他那年創(chuàng)造的利潤是我們的5倍以上,所以說他離錢的距離很遠。
在他們成功的背后,對于錢的認識,他們有一個非常本質的、和普通人不一樣的態(tài)度,就是大家都在抓錢的時候他們刻意或者自然地與錢保持距離。
多年前去香港,有幸和李嘉誠先生一起吃飯,這次經歷給我非常大的觸動。
當我們上去的電梯門打開,李先生早已在門口等候。這已經出人意料,更超乎想象的是,以李先生的身價和地位已經不用名片了,但他還像做小買賣一樣給我們每個人遞發(fā)名片。發(fā)完名片后我們每人抽了一個號碼,就是照合影時每人站的位置,是隨便抽的。我當時想為什么照相還要抽號,后來才明白,是為了讓大家都舒服,不會產生按輩排座的隔膜。真是用心良苦??!照相后再抽個號,是吃飯時的座位,當然還是為了讓大家舒服。開餐之前,大家讓李先生說幾句,他說也沒有什么講的,主要是和大家見見面。大家堅持讓他講,他說那我就把生活當中的一些體會與大家分享。為了照顧到不同的聽眾,他先用英語講幾句,再用粵語講幾句。他講的主題是“建立自我,追求無我”,核心意思是說要把自己融入到生活和社會當中,不要給大家壓力,讓大家感覺不到他的存在,從而很自然地接納他、歡迎他。講話之后就開始吃飯,但是吃了一會兒,李先生站起來,說:“抱歉,我要到那個桌子坐一會兒?!蔽覀兒髞戆l(fā)現(xiàn)李先生安排在每個桌子坐15分鐘,一個小時平均分配給4桌的朋友。臨走的時候他一定要與大家握手告別,每個人都要握到,包括旁邊的服務人員,然后送大家到電梯口,目送大家離開,直到電梯門關上。一系列小細節(jié)讓我們非常震動,也從中感受到了李先生追求無我的個人境界。
李嘉誠講追求無我,柳傳志講拐大彎,王石取名不取利,所有這些都表達了他們對生活的態(tài)度和對外部世界的看法,而這些東西恰恰是他們的成功之道。如果把它歸納起來,系統(tǒng)化,也正是成功生意人與錢無關又息息相關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