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芝
【摘 要】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到線段兩端的距離相等,反之,到線段兩端距離相等的點在這條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線段垂直平分線的這兩個特征在處理有關(guān)線段或角的問題運用十分廣泛,本文特舉例說明。
【關(guān)鍵詞】線段垂直 等腰三角形 距離
例1:如圖1,等腰△ABC中,AB=AC,AB+BC=13,AB邊的垂直平分線MN交AC于點D,求△BCD的周長。
分析:要求△BCD的周長,只需求BC+CD+BD。由MN是垂直平分線,可知DA=DB,于是問題獲解。
解:因為MN是垂直平分線,點D在MN上,所以DA=DB,于是△BCD的周長=BC+CD+BD=BC+AC=13。
說明:這里通過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使問題整體求解,同學(xué)們不妨從中體會求解的技巧。
例2:如圖 2,在△ABC中,AB=BC,∠B= 36°,BC的垂直平分線DE交AB于點D,垂足為E,試說明線段BD=CD=AC理由。
分析:要說明線段BD=CD=AC,想到等腰三角形,而由條件可計算出∠DCB=∠B= 36°,進(jìn)而可得∠ACD= 36°,∠ADC=72°,于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識即可說明。
解:因為AB=BC, ∠B= 36°,所以∠A=∠ACB=72°。
又因為BC的垂直平分線DE交AB于點D,所以BD=CD,從而∠DCB=∠B= 36°,所以∠ACD= 36°,∠ADC=72°,所以CD=AC,故BD=CD=AC。
說明:本題的說明過程,實際上就是運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識和三角形內(nèi)角和的知識求出有關(guān)角的大小。
例 3:如圖 3在△ABC中,∠B= 45°,AD是∠BAC的角平分線,EF垂直平分AD,交BC的延長線于點F。求∠FAC的大小。
分析:避開∠B= 45°,我們可以設(shè)法利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和角平分線、三角形的外角知識來說明∠FAC=∠B,這樣即可求出∠FAC的大小。
解:EF垂直平分AD,交BC的延長線于點F,所以FA=FD,所以∠FAD=∠FDA。
又因為AD是∠BAC的角平分線,所以∠BAD=∠CAD,
因為∠FAD=∠FAC+∠CAD,∠FDA=∠B+∠BAD,∠B= 45°,所以∠FAC=∠B= 45°。
說明:綜合運用所學(xué)的知識是處理本題的關(guān)鍵,所以同學(xué)們在求解時一定要靈活運用條件,認(rèn)真觀察分析圖形的特征,尋找求解的最佳切入點。
例4:如圖 4,AB=AD,BC=DC,E是AC上一點,試說明線段BE與DE相等的理由。
分析:要說明線段BE與DE相等,只要能說明點E在以點B、D為端點的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于是,連接BD,有條件可得AC是線段BD的垂直平分線。
解:連接BD,因為AB=AD,BC=DC,所以AC是線段BD的垂直平分線。因為點E在AC上,所以BE=DE。
說明:線段垂直平分線的這兩個特征被廣泛運用于說明線段的相等關(guān)系上,學(xué)習(xí)時一定要注意深刻領(lǐng)會,并要靈活運用。
例5:在△ABC中,AB=AC,AB的中垂線與AC所在直線相交所得的銳角為50°,求∠B的大小。
分析:本題沒有供圖,所以按照題意我們可畫出如圖5和如圖6所示的兩種情況,所以本題應(yīng)分兩種情況討論。
解:分兩種情況:(1)如圖5,當(dāng)交點在腰AC上時,△ABC是銳角三角形,則∠ADE=50°。
此時可求得∠A=40°,所以∠B=∠C=(180°-40°)/2=70°;(2)如圖6,當(dāng)交點在腰CA的延長線上時,△ABC是鈍角三角形,∠ADE=50°,此時,可求得∠BAC=140°,所以∠B=∠C=(180°-140°)/2=20°。故這個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為70°或20°。
說明:圖6所示的情況最容易漏掉,求解時一定要認(rèn)真分析題意,畫出可能所畫的圖形,才能正確解題。endprint
【摘 要】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到線段兩端的距離相等,反之,到線段兩端距離相等的點在這條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線段垂直平分線的這兩個特征在處理有關(guān)線段或角的問題運用十分廣泛,本文特舉例說明。
【關(guān)鍵詞】線段垂直 等腰三角形 距離
例1:如圖1,等腰△ABC中,AB=AC,AB+BC=13,AB邊的垂直平分線MN交AC于點D,求△BCD的周長。
分析:要求△BCD的周長,只需求BC+CD+BD。由MN是垂直平分線,可知DA=DB,于是問題獲解。
解:因為MN是垂直平分線,點D在MN上,所以DA=DB,于是△BCD的周長=BC+CD+BD=BC+AC=13。
說明:這里通過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使問題整體求解,同學(xué)們不妨從中體會求解的技巧。
例2:如圖 2,在△ABC中,AB=BC,∠B= 36°,BC的垂直平分線DE交AB于點D,垂足為E,試說明線段BD=CD=AC理由。
分析:要說明線段BD=CD=AC,想到等腰三角形,而由條件可計算出∠DCB=∠B= 36°,進(jìn)而可得∠ACD= 36°,∠ADC=72°,于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識即可說明。
解:因為AB=BC, ∠B= 36°,所以∠A=∠ACB=72°。
又因為BC的垂直平分線DE交AB于點D,所以BD=CD,從而∠DCB=∠B= 36°,所以∠ACD= 36°,∠ADC=72°,所以CD=AC,故BD=CD=AC。
說明:本題的說明過程,實際上就是運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識和三角形內(nèi)角和的知識求出有關(guān)角的大小。
例 3:如圖 3在△ABC中,∠B= 45°,AD是∠BAC的角平分線,EF垂直平分AD,交BC的延長線于點F。求∠FAC的大小。
分析:避開∠B= 45°,我們可以設(shè)法利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和角平分線、三角形的外角知識來說明∠FAC=∠B,這樣即可求出∠FAC的大小。
解:EF垂直平分AD,交BC的延長線于點F,所以FA=FD,所以∠FAD=∠FDA。
又因為AD是∠BAC的角平分線,所以∠BAD=∠CAD,
因為∠FAD=∠FAC+∠CAD,∠FDA=∠B+∠BAD,∠B= 45°,所以∠FAC=∠B= 45°。
說明:綜合運用所學(xué)的知識是處理本題的關(guān)鍵,所以同學(xué)們在求解時一定要靈活運用條件,認(rèn)真觀察分析圖形的特征,尋找求解的最佳切入點。
例4:如圖 4,AB=AD,BC=DC,E是AC上一點,試說明線段BE與DE相等的理由。
分析:要說明線段BE與DE相等,只要能說明點E在以點B、D為端點的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于是,連接BD,有條件可得AC是線段BD的垂直平分線。
解:連接BD,因為AB=AD,BC=DC,所以AC是線段BD的垂直平分線。因為點E在AC上,所以BE=DE。
說明:線段垂直平分線的這兩個特征被廣泛運用于說明線段的相等關(guān)系上,學(xué)習(xí)時一定要注意深刻領(lǐng)會,并要靈活運用。
例5:在△ABC中,AB=AC,AB的中垂線與AC所在直線相交所得的銳角為50°,求∠B的大小。
分析:本題沒有供圖,所以按照題意我們可畫出如圖5和如圖6所示的兩種情況,所以本題應(yīng)分兩種情況討論。
解:分兩種情況:(1)如圖5,當(dāng)交點在腰AC上時,△ABC是銳角三角形,則∠ADE=50°。
此時可求得∠A=40°,所以∠B=∠C=(180°-40°)/2=70°;(2)如圖6,當(dāng)交點在腰CA的延長線上時,△ABC是鈍角三角形,∠ADE=50°,此時,可求得∠BAC=140°,所以∠B=∠C=(180°-140°)/2=20°。故這個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為70°或20°。
說明:圖6所示的情況最容易漏掉,求解時一定要認(rèn)真分析題意,畫出可能所畫的圖形,才能正確解題。endprint
【摘 要】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到線段兩端的距離相等,反之,到線段兩端距離相等的點在這條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線段垂直平分線的這兩個特征在處理有關(guān)線段或角的問題運用十分廣泛,本文特舉例說明。
【關(guān)鍵詞】線段垂直 等腰三角形 距離
例1:如圖1,等腰△ABC中,AB=AC,AB+BC=13,AB邊的垂直平分線MN交AC于點D,求△BCD的周長。
分析:要求△BCD的周長,只需求BC+CD+BD。由MN是垂直平分線,可知DA=DB,于是問題獲解。
解:因為MN是垂直平分線,點D在MN上,所以DA=DB,于是△BCD的周長=BC+CD+BD=BC+AC=13。
說明:這里通過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使問題整體求解,同學(xué)們不妨從中體會求解的技巧。
例2:如圖 2,在△ABC中,AB=BC,∠B= 36°,BC的垂直平分線DE交AB于點D,垂足為E,試說明線段BD=CD=AC理由。
分析:要說明線段BD=CD=AC,想到等腰三角形,而由條件可計算出∠DCB=∠B= 36°,進(jìn)而可得∠ACD= 36°,∠ADC=72°,于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識即可說明。
解:因為AB=BC, ∠B= 36°,所以∠A=∠ACB=72°。
又因為BC的垂直平分線DE交AB于點D,所以BD=CD,從而∠DCB=∠B= 36°,所以∠ACD= 36°,∠ADC=72°,所以CD=AC,故BD=CD=AC。
說明:本題的說明過程,實際上就是運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識和三角形內(nèi)角和的知識求出有關(guān)角的大小。
例 3:如圖 3在△ABC中,∠B= 45°,AD是∠BAC的角平分線,EF垂直平分AD,交BC的延長線于點F。求∠FAC的大小。
分析:避開∠B= 45°,我們可以設(shè)法利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和角平分線、三角形的外角知識來說明∠FAC=∠B,這樣即可求出∠FAC的大小。
解:EF垂直平分AD,交BC的延長線于點F,所以FA=FD,所以∠FAD=∠FDA。
又因為AD是∠BAC的角平分線,所以∠BAD=∠CAD,
因為∠FAD=∠FAC+∠CAD,∠FDA=∠B+∠BAD,∠B= 45°,所以∠FAC=∠B= 45°。
說明:綜合運用所學(xué)的知識是處理本題的關(guān)鍵,所以同學(xué)們在求解時一定要靈活運用條件,認(rèn)真觀察分析圖形的特征,尋找求解的最佳切入點。
例4:如圖 4,AB=AD,BC=DC,E是AC上一點,試說明線段BE與DE相等的理由。
分析:要說明線段BE與DE相等,只要能說明點E在以點B、D為端點的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于是,連接BD,有條件可得AC是線段BD的垂直平分線。
解:連接BD,因為AB=AD,BC=DC,所以AC是線段BD的垂直平分線。因為點E在AC上,所以BE=DE。
說明:線段垂直平分線的這兩個特征被廣泛運用于說明線段的相等關(guān)系上,學(xué)習(xí)時一定要注意深刻領(lǐng)會,并要靈活運用。
例5:在△ABC中,AB=AC,AB的中垂線與AC所在直線相交所得的銳角為50°,求∠B的大小。
分析:本題沒有供圖,所以按照題意我們可畫出如圖5和如圖6所示的兩種情況,所以本題應(yīng)分兩種情況討論。
解:分兩種情況:(1)如圖5,當(dāng)交點在腰AC上時,△ABC是銳角三角形,則∠ADE=50°。
此時可求得∠A=40°,所以∠B=∠C=(180°-40°)/2=70°;(2)如圖6,當(dāng)交點在腰CA的延長線上時,△ABC是鈍角三角形,∠ADE=50°,此時,可求得∠BAC=140°,所以∠B=∠C=(180°-140°)/2=20°。故這個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為70°或20°。
說明:圖6所示的情況最容易漏掉,求解時一定要認(rèn)真分析題意,畫出可能所畫的圖形,才能正確解題。endprint